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大麦加倍单倍体(DH群体)建立的方法很多,目前在大麦遗传育种中运用较多的主要有球茎大麦法、花药培养法和小孢子培养法等三种。大麦DH群体不仅为遗传学、形态发生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基础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背景和遗传稳定的材料,而且对中体的育种实践也有重要意义。本文简要综述大麦DH群体的建立方法及其在遗传育种中的应用,以期为大麦遗传育种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马铃薯双单倍体的产生及其在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相似文献   

3.
单倍体技术在玉米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综述了目前在玉米育种上常用的4种单倍体技术的原理、操作及效果。这4种单倍体技术是花药培养技术、花粉培养技术、ig、Stock单倍体技术和化学药物诱导孤雌生殖技术。其中,ig、Stock单倍体技术是最有价值的单倍体育种技术。  相似文献   

4.
概述了分子标记在大麦分子遗传图谱构建、遗传多样性研究与种质资源鉴定、重要性状基因定位、分子标记辅助选择、重要农艺性状基因的图位克隆及起源与进化关系研究等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6.
介绍了玉米单倍体的研究概况.单倍体的染色体加倍问题以及双单倍体在玉米育种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大麦密直穗型矮秆遗传资源及其育种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介绍了青藏高原大麦密穗直立型矮秆遗传资源的发现及其在育种上的应用成就和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8.
综述了大麦遗传育种中现代生物技术的应用、研究和发展概况,较全面地介绍了大麦单倍体育种主要途径的发展概况和单倍体技术的综合应用,并对大麦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的利用、遗传转化、分子标记等在大麦遗传育种中研究应用的最新进展作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9.
分子标记及其在作物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介绍了同工酶,RFLP,SSR,RAPD,AFLP,STS和DNA指纹等7种分子标记的原理及其特点,对它们在植物遗传图谱构建 等研究领域中的应用作一概述和展望 。  相似文献   

10.
RAPD分子标记及其在茶树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分子标记是一种新型的遗传标记,它为作物遗传育种研究提供了新的手段,在缩短育种周期,提高育种效益等方面展现了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着重介绍RAPD分子标记原理的概述以及这项技术在茶树遗传育种中的应用现状和前景。  相似文献   

11.
《Plant Production Science》2013,16(2):217-222
Abstract

An F1 hybrid with the semi dwarf genes, Rht1 and Rht2, was crossed with Hordeum bulbosum and maize (teosinte) (bulbosum method and maize method) to produce doubled haploid (DH) lines, and 102 seedlings of each DH line produced by the two methods were treated with GA. The sensitivity to GA was shown by the GA index (GAI) which is (length of the first leaf sheath (LS) in GA-treated seedlings / length of LS in GA-untreated seedlings) × 100. The scatter diagram of GAI plotted against culm length was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low, medium and high GAI groups. The segregation ratio of these gametophytic phenotypes was close to the expected ratio; 1 : 2 : 1 = Rht1Rht2 :(Rht1rht2+rht1Rht2): rht1rht2, in both DH lines produced by the two methods. The frequency distribution of culm length in DH3, DH4, DH5 and DH6 populations from DH produced by the bulbosum method showed two peaks, though that in F3, F4, F5 and F6 populations from the same F1 hybrid (nonselective population) showed a continual normal distribution. The ratio of individuals with a shorter culm length to those with a longer culm length in DH lines was close to the expected ratio; 1 : 3 [Rht1Rht2 : (Rht1rht2 + rht1Rht2 + rht1rht2)]. The frequency distribution of culm length in F6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at in F3-F5 populations, indicating an unintentional selection during the generation of the selfed hybrid, but the frequency of short culm relative to long culm individuals was lower in F3-F6 populations than in DH lines.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e usefulness of selecting the medium culm-length lines in the DH lines produced by the bulbosum or maize method in addition to examining the GA sensitivity (GAI).  相似文献   

12.
小麦DH群体数量性状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为了研究小麦数量性状的遗传规律,利用郑州8761×川育35050杂交组合的F1花药培养获得的DH群体对小麦株高、穗下节长、穗长等性状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表明,株高、穗下节长、穗长、单株穗数、结实小穗数、不育小穗数、总小穗数、穗粒数这8个性状的遗传力分别为92%、83%、79%、30%、48%、48%、53%和47%;控制各性状的最少基因对数分别约为5、6、10、12、11、11、11和9对.各性状的偏度系数和峰度系数的估算结果表明,控制株高、穗下节长、穗长、结实小穗数、总小穗数和穗粒数的基因间无互作,控制单株穗数和不育小穗数的基因间存在互补作用.  相似文献   

13.
以DH系为亲本组配杂交组合为对象,采用数量遗传学方法研究DH系产量相关性状的遗传变异规律。结果表明,诱导DH系的基础材料决定其诱导后代的类型,DH系的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百粒重等产量相关性状符合基因加性效应遗传规律。利用DH育种技术可以快速改良自交系的一般配合力(GCA),组配优良的杂交组合。  相似文献   

14.
以单交种先玉335作母本,与京科诱006单倍体诱导系杂交,产生单倍体及秋水仙素加倍形成双单倍体(DH)群体,用SNP芯片对DH群体进行基因型分析,获得1 337个在先玉335的双亲间有多态的SNP数据,对SNP进行卡方检测(P0.05),发现516个SNP表现偏分离,占38.6%,这些偏分离SNP中有285个偏向母本PH6WC,占55.2%;231个偏向父本PH4CV,占44.8%。在玉米的8条染色体上,发现10个偏分离热点区域(SDR),分析SNP的χ2值与其在染色体上的位置之间的关系发现,χ2值最大的SNP往往在SDR的中心位置。  相似文献   

15.
为构建适合分析大麦杂种优势的cDNA-AFLP技术体系,以4个大麦不育系、2个大麦恢复系以及按4×2配制的8个杂交种为材料,对影响大麦cDNA-AFLP技术体系的几个关键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大麦cDNA-AFLP技术按以下程序可得到多态性好的清晰条带:使用百泰克公司的TRIpure Reagent总RNA提取试剂可提取到高质量的叶片总RNA;用TaKaRa的M-MLV RTase反转录合成双链cDNA;用MseⅠ和EcoRⅠ酶切6h,再用T4连接酶15℃连接接头18h;预扩PCR反应的dNTP终浓度为0.2mmol.L-1,扩增20循环效果最好;预扩产物稀释20倍后进行选择性扩增,最终用6%的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进行电泳分离条带。利用该cDNA-AFLP体系对参试杂交种及其亲本的谱带类型进行了分析,亲本与杂种之间共扩增出7种类型的谱带,分别是共同表达型(P1P2F1)、P1表达型(P1)、P2表达型(P2)、F1表达型(F1)、P2F1表达型(P2F1)、P1F1表达型(P1F1)和P1P2表达型(P1P2)。其中差异谱带类型可分为四种表达模式:(1)单亲显性表达型,包括P2F1表达(P2F1)和P1F1表达(P1F1);(2)单亲沉默表达型,包括仅P1表达(P1)和仅P2表达(P2);(3)杂种上调表达型,即仅F1表达(F1);(4)杂种下调表达型,即仅P1P2表达(P1P2)。  相似文献   

16.
大麦抗白粉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综述了大麦白粉病病原菌(Blumeria graminisf.sp.Hordei L.)致病型鉴定及大麦抗白粉病基因的鉴定、定位与克隆的研究。同时探讨了我国大麦抗白粉病育种的研究策略。  相似文献   

17.
应用小孢子离体培养技术培育大麦新品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大麦F1、F2代为供体材料,通过技术优化,建成了大麦小孢子培养高频再生技术程序。利用大麦小孢子加倍单倍体育种技术平台,二年内就可获得种性稳定的株系,四年内即可参加新品种区试。经过田间严格鉴定与选择,育成了大麦新品系“花98-11”和新株系“花01-3”、“花01-12”。  相似文献   

18.
我国大麦生产、需求与育种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述了我国大麦生产和育种的现状 ,分析了我国啤酒和饲料大麦原料的需求 ,指出了我国大麦生产和育种存在的问题、采取的对策及今后研究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大麦籽粒生育酚含量的基因型和环境变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基因型和环境变异对大麦籽粒生育酚含量的影响,本文采用超声提取和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种植在3个生态条件差异很大的环境条件下的7个二棱大麦品种籽粒的生育酚含量。结果表明:各生育酚含量在基因型间、环境间及基因型和环境互作间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α-生育酚、γ-生育酚、δ-生育酚和总-生育酚含量的环境效应大于基因型效应,β-生育酚含量的基因型效应大于环境效应。  相似文献   

20.
实验结果表明大麦花药培养辅助啤酒大麦育种工作是可行的 ,筛选出了比较理想的诱导愈伤组织和诱导再分化的培养基 ,对F1和F3~ 4 代杂种材料的花培效果做了比较研究。共接种花药数为 2 4 85 6枚 ,得到绿苗 2 0 5 0株 ,从 (NasuNijo/Kinuyutaka)F1材料的 2 5 4株绿苗中 ,鉴定出一个啤酒大麦新品种 ,1997年在江苏被命名为单二大麦 ,是我国第一个用花药培养技术选育出的大麦品种 ,在 1995~ 2 0 0 0年已推广种植 4 70 0 0 0hm2 。同时还选育出一批啤酒大麦新品系 ,单 95 168将作为单二大麦的接班品种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