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对圆齿野鸦椿枝条化学成分进行研究,从中分离得到15个化合物,通过理化性质与波谱分析分别鉴定为1-(4-羟基-3-甲氧基苯基)-2[4-(4′-羟丙基)-2′-甲氧基苯氧基]-1,3-丙二醇(1),acernikol(2),罗汉松脂素-4-O-β-D-葡萄糖苷(3),罗汉松脂素-4′-O-β-D-葡萄糖苷(4), 2-[4-(1-羟丙基)-3-甲氧基苯氧基]-1,3-丙二醇(5), 5,7-二羟基-2-甲基色原酮(6), 5,7-二羟基-2-甲基色原酮-6-C-β-D-葡萄糖苷(7), 5,7-二羟基-2-甲基色原酮-8-C-β-D-葡萄糖苷(8),槲皮素-3-O-α-L-阿拉伯糖(9),没食子酸(10), 4-羟基-3-甲氧基苯甲醛(11),硬脂酸(12), 19α-羟基熊果酸(13),β-谷甾醇(14)和胡萝卜苷(15)。除化合物7、8、14和15外,其他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抗炎活性评价结果显示:当浓度为10μmol/L时,化合物2和4对脂多糖诱导的小鼠巨噬细胞白介素-6的分泌抑制率分别为(63.4±7.1)%和(58.6±4.6)%,显示中等抑制活性,略低于阳性对照药地塞米松的(85.8±5.3)%。  相似文献   

2.
为高效利用圆齿野鸦椿籽油,采用正己烷加热回流提取圆齿野鸦椿籽油,分别考察了提取时间、提取温度和正己烷-圆齿野鸦椿籽粉末比(液料比)对圆齿野鸦椿籽油提取得率的影响.以单因素试验的结果为依据,运用Design-Expert 8.0.6软件进行Box-Behnken响应面设计及数据分析,进一步对回流提取圆齿野鸦椿籽油的工艺进...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不同生境和收获时间对圆齿野鸦椿不同部位总三萜类化合物积累的影响情况,为其药用价值和科学栽培的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选择3个低海拔地区的8年生圆齿野鸦椿,分别于2014年11月和2015年3月采集其叶片、枝条和果实,选择高海拔地区6年生的野鸦椿和圆齿野鸦椿,于2014年8月分别采其叶片和枝条,对其总三萜类化合物含量进行了测定和比较分析。【结果】1)8月采集的叶片中三萜类化合物的含量,野鸦椿高于圆齿野鸦椿,且其含量差异呈显著性水平;但是,8月采集的枝条中三萜类化合物含量,野鸦椿低于圆齿野鸦椿。2)圆齿野鸦椿不同部位的总三萜类化合物含量存在差异,且2个月份采集的含量高低顺序均为叶片>枝条>果皮>种子,均以叶片中的含量为最高,依次为9.06%(农大)、7.14%(清流)和6.85%(邵武)。3)11月采集的圆齿野鸦椿样品中的三萜类化合物含量高于3月所采样品中的含量,其叶片中的总三萜类化合物含量最多可提高172.91%。4)圆齿野鸦椿叶片、果皮和种子中的三萜类化合物含量与试验地的海拔高度、年降水量均表现出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与年均气温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其叶片中的三萜类化合物含量还与年均无霜期呈正相关关系,其枝条中的三萜类化合物含量与各地理和气象因素之间的相关性均不显著。【结论】圆齿野鸦椿的叶片采收期长于野鸦椿;低海拔、较少降水量和年均气温较高有利于圆齿野鸦椿植株对三萜类化合物的累积,这3个因子可以作为圆齿野鸦椿适宜栽培区域的划分指标;夏季采摘野鸦椿叶片,秋冬季采摘圆齿野鸦椿叶片,所采叶片的总三萜类化合物的含量均较高。  相似文献   

4.
对29个圆齿野鸦椿优树自由授粉家系的1年生苗生长性状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圆齿野鸦椿的苗高、地径在家系间存在极显著差异,具有较高的遗传力,其苗高和地径的遗传力分别为97.69%和55.48%;以苗高、地径年生长量为指标,初选出6个圆齿野鸦椿优良家系,平均苗高53.3 cm,平均地径6.49 mm,遗传增益分别为22....  相似文献   

5.
黄背栎的脂溶性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对黄背栎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利用凝胶(Sephadex LH-20)及硅胶等柱色谱技术分离得到了6个化合物,经理化及光谱方法分别鉴定为熊果酸28-O-β-D-吡喃木糖基(1→3)-β-D-吡喃葡萄糖苷(Ⅰ),吡喃木糖基(1→3)-β-D-吡喃葡萄糖基熊果酸28-O-甲酯(Ⅱ),木栓酮(Ⅲ),3-羟基-16-木栓酮(Ⅳ),5-羟甲基-2-呋喃甲醛(Ⅴ),β-谷甾醇(Ⅵ).这6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黄背栎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竹炭配施化肥对圆齿野鸦椿叶片产量及药用品质的影响,提升圆齿野鸦椿林药用林的产量和质量,以4年生圆齿野鸦椿为试验对象,采用L18(3^(5))正交设计,测定分析圆齿野鸦椿在竹炭与氮、磷、钾和微量元素配施下的叶片产量及药用品质差异。结果表明,各种肥料单施的效果不明显;氮肥和微肥有利于叶片产量和多糖含量的提升;磷钾肥有利于总黄酮含量的累积;竹炭有利于总三萜含量的累积;竹炭配施N、P、K和微量元素肥,有利提高各元素肥的效果,减少施用量。综合来看,圆齿野鸦椿最佳竹炭配施方案为T8,即竹炭120 g·株^(-1)、尿素54.5 g·株^(-1)、过磷酸钙·89.3 g株^(-1)、氯化钾33 g·株^(-1)、微量元素稀释2000倍,叶片的产量和品质均较好。实践中可根据药用林的不同目标成分需求调整配方。  相似文献   

7.
圆齿野鸦椿朔果着色及呈色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圆齿野鸦椿朔果果皮色素的变化及其呈色过程,以不同发育时期圆齿野鸦椿的果皮为试材,首先进行果实颜色的数字化描述,然后对叶绿素、类胡萝卜素、类黄酮和花青素含量进行测定及分析。结果表明:圆齿野鸦椿果实逐渐变红与典型色域的CMYK模式中M(洋红)、Y(黄色)值关系密切,M值与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呈显著负相关,而与花青素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在果实发育过程中,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的含量均呈逐渐下降的趋势,且两者呈显著正相关;花青素则出现逐渐上升的趋势,与其它色素含量呈负相关;类黄酮含量出现降升降的S型变化趋势,与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均呈显著正相关,而与花青素呈负相关。综上所述,圆齿野鸦椿果实由绿转红的过程中,伴随着叶绿素、类胡萝卜素的降解和花青素的积累。  相似文献   

8.
圆齿野鸦椿是一种极具利用价值的植物,为了开发利用其果皮多糖资源,对圆齿野鸦椿果皮多糖提取工艺和抗炎活性进行研究.以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法对提取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当液料比30:1(mL:g)、超声波功率400 W、提取时间100 min、提取温度60℃时圆齿野鸦椿果皮多糖的提取得率可高达29.15%.用DEAE-52...  相似文献   

9.
用米径6 cm以上圆齿野鸦椿(Euscaphis konishii Hayata)大树作砧木,黄果野鸦椿作穗条,在春、夏、秋3个季节进行高位嫁接,发现春季嫁接成活率最高,达到90.1%,为快速扩繁"黄果野鸦椿"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0.
以播种育苗4个月的圆齿野鸦椿幼苗为试验材料,采用L9(33)正交实验设计设置不同氮、磷和钾肥施肥量及配比,通过测定移栽幼苗的成活率、苗高、地径、叶片数、叶绿素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等生长和生理指标,研究不同配方施肥对圆齿野鸦椿幼苗生长状况的影响,并得出最适合圆齿野鸦椿幼苗生长的氮、磷、钾肥配比。结果表明:不同的施肥配方对圆齿野鸦椿幼苗的生长影响显著;在施肥处理中,除了处理8可溶性糖的含量低于对照外,其余处理叶绿素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均大于对照,说明适量的施肥促进了圆齿野鸦椿生物量的积累。通过主成分分析和隶属函数综合评价,处理1即每株施尿素0. 1 g、钙镁磷0. 1 g、氯化钾0. 1 g是最优的施肥配方,其N元素、P元素、K元素含量分别为0. 046 g、0. 012 g、0. 06 g。  相似文献   

11.
以苗龄30 d的圆齿野鸦椿幼苗为研究材料,人工模拟高温胁迫环境条件,分析对其幼苗叶绿素含量、叶绿素荧光参数、碳水化合物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温胁迫下,圆齿野鸦椿幼苗中可溶性糖含量均比对照组高,淀粉含量仅为非高温胁迫下的68.5%;幼苗叶片内叶绿素a含量比对照组降低20.5~31.5%,叶绿素b含量降低20~30%,总叶绿素含量降低22.5~30.5%,类胡萝卜素含量降低18.5~29.5%;幼苗同化力(NADPH、ATP)的形成受阻,影响植物对碳的固定和同化。本研究结果可以为圆齿野鸦椿耐热机理提供理论基础,为圆齿野鸦椿幼苗的管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低温层积不同时间野鸦椿种子内含物质变化情况,及不同播前预处理种子发芽情况的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野鸦椿种子不通过低温层积处理无法萌发。(2)野鸦椿种子在层积过程中主要通过大分子油脂类物质水解作种子萌发的物质动员。(3)野鸦椿种子通过低温层积的方法解除休眠的时间应控制在90~120 d内,层积时间过长发芽率反而下降。这与同属植物圆齿野鸦椿种子的萌发特性一致。(4)层积90~120 d时种子内可溶性糖含量有较大幅度下降,同时在120 d时种子的发芽率达到峰值,表明可溶性糖是野鸦椿种子萌发的直接利用能源物质。  相似文献   

13.
秦岭地区玉竹根茎的高异黄烷酮化学成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硅胶和Sephadex LH-20等色谱分离手段从分布于秦岭的玉竹根茎中分离得到4个母核结构碳甲基化和氧甲基化的高异黄烷酮化合物,通过理化性质和光谱学方法及与文献值对照,鉴定化合物的结构分别为甲基麦冬黄烷酮B(Ⅰ)、4',5,7-三羟基-6,8-二甲基高异黄烷酮(Ⅱ)、4',5,7-三羟基-6甲基-8甲氧基高异黄烷酮(Ⅲ)和4',5,7-三羟基-6-甲基高异黄烷酮(Ⅳ);其中化合物Ⅰ和化合物Ⅳ首次从黄精属植物中得到.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氮磷钾配方施肥对圆齿野鸦椿幼苗形态和叶片生理指标的影响,以1年生圆齿野鸦椿盆栽苗为研究对象,采用正交设计L9(33)研究N、P、K不同配比施肥对幼苗生长和叶片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及叶绿素含量等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配方施肥可以改善苗木的生长特性,优化苗木的生理指标.其中,处理5的苗高、地径增长量和可溶性糖积累量最高,分别为72.67%、130.44%、6.94%,处理3的叶绿素含量最高,为37.17 mg·g-1,处理1的生物量和可溶性蛋白累积量最高分别达到7.52 g和45.02 mg·g-1.分析可知N、P、K配比保持在中低浓度对生理指标改良促进效果较好,有利于提高圆齿野鸦椿幼苗的各方面质量.  相似文献   

15.
研究沙藏催芽处理和不同浓度赤霉素对圆齿野鸦椿种子发芽率的影响,以及不同基质播种育苗的差异和不同播种量对苗木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圆齿野鸦椿种子沙藏催芽至第3年的2-3月份春播,用不同浓度赤霉素处理均能显著促进其发芽,发芽率最高达75%,出苗快而整齐;以沙壤土加竹炭粉为播种基质,播种量为6.0g.m-2的Ⅰ、Ⅱ级苗产量最高,生长均匀整齐,是最佳播种育苗组合。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玄参科植物独脚金(Striga asiatica(L.)O.K.)全草的化学成分,采用硅胶柱色谱、凝胶色谱等方法进行化学成分的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如核磁共振、红外光谱、质谱等)进行结构鉴定。结果表明:分离鉴定了到19个化合物,分别为(-)-threo-guaiacyl-glycerol-8-O-4'-(coniferyl alcohol) ether(1),3β-hydroxyolean-12-en-11-one acetate(2),2α, 3α, 19α, 23-四羟基-乌索烷-12-烯-28-O-β-D-葡萄糖苷(3),olean-12-ene-3β,7β,15α,28-tetraol(4),黄芩素6,4'-二甲醚(5),金圣草黄素(6),金圣草黄素-7-O-葡萄糖苷(7),rhamnopyranosyl vanilloyl(8),5, 3', 4'-三羟基-3,7-二甲氧基黄酮(9),5,7,3',4',5'-五甲氧基黄酮(10),木犀草素-7, 3', 4'-三甲醚(11),芹菜素(12),芹菜素-7-O-β-D-葡萄糖醛酸甲酯(13),芹菜素-7-O-β-D-葡萄糖醛酸苷(14),3-O-(6'-O-palmitoy-β-D-glucosyl)-spinasta-7,22-diene(15),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16),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17),withagulatin A(18),(6S,9R)-roseoside(19),其中化合物1,2,3,4和19是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7.
圆齿野鸦椿     
省沽油科野鸦椿属常绿小乔木,对城市环境适应性强,耐最低温度-8℃。圆齿野鸦椿果成熟时紫红色,果期长,从9月至翌年3月果熟后经久不落,是优良的观果树种。树形优美,可盆栽矮化,摆放于室内观果;是公园、庭院、校园、广场、住宅区绿化的优良绿化树种。种子繁殖,种子混湿沙层积催芽  相似文献   

18.
2016年在福建省洋口国有林场来舟管护站堆头苗圃,以圆齿野鸦椿当年生半木质化枝条为插穗,研究扦插基质与植物生长调节剂种类、浓度、浸泡时间对圆齿野鸦椿扦插生根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扦插基质是影响扦插生根率、≥5 cm的Ⅰ级侧根数、最长Ⅰ级侧根根长的最主要因素;植物生长调节剂种类与浓度对扦插生根率、最长Ⅰ级侧根根粗影响显著;植物生长调节剂浸泡时间主要影响扦插生根率。依据生根质量指数筛选出2个适宜圆齿野鸦椿扦插生根基质与植物生长调节剂组合方案:以黄心土∶素沙(2∶1)为基质,ABT 50 mg·L-1溶液浸泡插穗180 min;以黄心土为基质,NAA 50 mg·L-1溶液浸泡插穗360 min。生根率、≥5 cmⅠ级侧根数、最长Ⅰ级侧根长、最长Ⅰ级侧根根粗分别在65.5%、3.73条、4.36 cm、1.48 mm以上。  相似文献   

19.
青梅叶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正相硅胶柱、反相硅胶柱、凝胶柱等柱色谱及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对青梅叶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理化性质和核磁共振等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从青梅叶7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了13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岩白菜素(1),1,3,4/2,5-环己五醇(2),3-(1-C-β-葡萄糖)-2,6-二羟基-5-甲氧基苯甲酸(3),木栓酮(4),木栓醇(5),羽扇豆醇(6),4-叔丁基苯甲醚(7),对甲氧基苯甲酸(8),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9),邻苯二甲酸二丁酯(10),熊果酸(11),β-谷甾醇(12),β-胡萝卜苷(13)。化合物2~9均为首次从青梅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为青梅中具有保肝护肝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  相似文献   

20.
采用正相硅胶柱、反相硅胶柱、凝胶柱等柱色谱及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对青梅叶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理化性质和核磁共振等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从青梅叶7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了13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岩白菜素(1),1,3,4/2,5-环己五醇(2),3-(1 -C-β-葡萄糖)-2,6-二羟基-5-甲氧基苯甲酸(3),木栓酮(4),木栓醇(5),羽扇豆醇(6),4-叔丁基苯甲醚(7),对甲氧基苯甲酸(8),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9),邻苯二甲酸二丁酯(10),熊果酸(11),β-谷甾醇(12),β-胡萝卜苷(13).化合物2~9均为首次从青梅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为青梅中具有保肝护肝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