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豆、玉米间作种植技术是创高产高效的理想种植模式,具有科学性、高效性,且易于千家万户操作实行.
该技术的具体做法是:4月20日左右播种稀植大豆新品种新辽1号,或播种新辽3号,每隔6垄空1垄. 相似文献
2.
贵州省广泛应用的玉米大作方式的不同间作比例均优于单作。试验的6咱方式中以2:3较好,亩产玉米329.5kg,大豆78.9kg,折合标准商品粮566.2kg,比单作增产17%。根据产量指数比较所获得的各间作比例的6种光合份额值,反映了玉米和大豆在生育期分别获得的光能相对数量,是评价不同作比例的玉米及大豆实际单产的科学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3.
4.
玉米二比薯栽培是一项高产高效益栽培技术,就是2垄玉米间作1垄马铃薯,既为玉米生长提供良好的通风透光条件,提高了产量,也增加单位面积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5.
大豆间作甜瓜、甜瓜下茬复种大白菜,一地三收,ha收入15000元以上,是高产高效益的栽培新模式。一、选用新品种1、大豆选用强分枝高产的金塔大豆 相似文献
6.
7.
玉米和大豆是呼兰区的主栽作物,2种作物常年播种面积在160万亩左右,占总耕地面积的70%以上。为了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增加单位面积的产量和效益。2006年我们在康金镇头道村进行玉米、大豆立体间作栽培试验(即垄台种植大豆、垄沟隔沟种玉米)获得了成功,通过三年试验研究看效果很好,增产增收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8.
9.
10.
11.
12.
大豆与玉米,马铃薯间套作或与玉米,小麦间套作,均以大豆与玉米同穴播种单产最高;单产分别为580.8kg/hm^2,871.1kg/hm^2,比相应对照增产52.98%,56.06%。其原因在于改变了大豆的根部生长环境,改善了通风透光条件。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该模式2003年在永年县刘汉乡刘汉村示范种植,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亩产小麦400公斤、大豆154公斤、玉米490公斤,发展前景广阔。主要技术要点如下:1小麦1.1品种选择。选用早熟、优质高产、抗逆性强、抗倒伏的品种,如邯6172、邯5316。亩播量8~10公斤,亩基本苗16万~20万,10月上旬 相似文献
17.
旱粮是我省粮食生产的薄弱环节,而江西适于发展玉米间作大豆的秋闲田则有近27万km^2,发展旱粮的潜力很大。本试验采取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选择了间作行比、大豆密度以及氮、磷、钾肥施用量5个试验因子,建立了试验因子与间作体系的总量、能量总产出、0.067hm^2(亩)产值间作玉米产量、大豆产量间的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18.
19.
20.
根系互作影响玉米大豆间作作物氮吸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间作作物的养分吸收、地上部生物量都与根系密切相关。研究玉米大豆根系互作对养分吸收利用及地上部生物量的影响,可以为玉米大豆间作为主的间作体系中氮素高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通过盆栽模拟试验,采用玉米大豆根系无分隔(NB)、尼龙网分隔(MB)、塑料膜分隔(PB)等分隔方式,研究了间作玉米(苗期、拔节期、大喇叭口期、孕穗期、成熟期)、大豆(苗期、分枝期、结荚期、鼓粒期、成熟期)在不同生育期对土壤中氮素的吸收。与PB处理相比,NB处理玉米地上部氮素累积量在大喇叭口期提高了36.9%(P0.05);与PB处理相比,MB处理玉米地上部氮素累积量在大喇叭口期提高了22.5%(P0.05)。与PB处理相比,NB处理大豆地上部氮素累积量在苗期、分枝期、鼓粒期、成熟期分别提高了14.9%、7.9%、4.5%、11.6%(P0.05)。与PB处理相比,MB处理大豆地上部氮素累积量在分枝期提高了29.9%(P0.05)。与PB处理相比,NB、PB处理玉米经济产量分别提高了124%、93.4%(P0.05);与PB处理相比,NB处理大豆经济产量有所降低,但无显著差异。根系互作提高了玉米的经济产量、不同器官氮素累积量,大豆的经济产量、氮素累积量则无根系互作优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