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栽培条件对水稻镉积累的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不同土壤、肥料与水分等生态栽培条件对水稻镉(Cd)积累的影响。认为土壤类型与土壤p H,有机肥与氮磷钾肥、硅肥、钙肥及其他微量元素肥,以及水分管理等均对水稻镉积累具有明显的影响;淹水是通过影响土壤的各种理化性质来影响土壤镉的生物有效性;合适的栽培方式能在保证水稻产量的同时,减少水稻对镉的吸收与积累。并提出了今后相关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
为阐明地质高背景区微量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以及其在农作物中的积累和潜在健康风险,探讨了硒镉高背景区茶叶中硒、砷、汞、镉4种微量元素的积累特征,分析了采集时间、叶片成熟度、炒制温度对微量元素含量的影响;以硒的最大浸出量为参考,研究了富硒茶最佳的冲泡条件,并对4种微量元素的浸出特征和健康风险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所有茶园土壤均达到高硒水平,其中46.67%的土壤硒过量。镉的含量远超土壤风险筛选值,且57.31%为可交换态。所有茶叶均达到富硒茶标准,而砷、汞、镉未出现超标。土壤硒对茶叶中重金属的积累没有明显的拮抗作用,反而会促进汞的积累。高温炒制导致茶叶中63.51%的硒损失,而采集时间和叶片成熟度对茶叶中砷、汞、镉的含量有显著影响。硒的浸出主要受冲泡温度和次数影响,最高仅有26.06%的硒能进入茶汤;砷主要受冲泡次数和时间影响,而汞主要受冲泡温度影响。茶汤中硒、砷、汞、镉的浸出量很低,目标危害系数远小于1,没有明显的健康风险。研究表明,地质高背景区微量元素在茶叶中的积累特征及相关的健康风险与人为污染区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钝化剂对不同镉(Cd)积累特性水稻品种镉积累的阻控效果,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2种钝化剂(生物炭和碳酸钙粉)处理下高、低镉积累水稻镉积累特性,同时考察了2种钝化剂添加对高、低镉积累水稻根际土壤pH、有效态镉含量和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施加碳酸钙能分别提高低镉积累品种和高镉积累品种根际土壤pH 1...  相似文献   

4.
为了给污染土壤生态风险评价和构建土壤生态筛选基准提供基础参考数据,参考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颁布的蚯蚓慢性毒性试验方法,研究了镉在我国18种典型土壤中对赤子爱胜蚓(Eisenia fetida)的慢性毒性。结果表明,镉在不同类型土壤中对蚯蚓产茧量最大无影响浓度NOEC变化范围为10~100 mg·kg~(-1),半数有效抑制浓度EC_(50)变化范围为66.5~263.5 mg·kg~(-1)。土壤基本性质显著影响着镉的生物毒性,通过对EC_(50)与土壤的主要理化性质逐步多元回归分析,发现土壤pH值和有机质含量与EC_(50)呈显著正相关关系,黏粒与EC_(50)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三种因子共同控制了EC_(50)预测回归模型变异的89.1%。同时分析不同类型土壤中蚯蚓体内镉积累量变化可知,土壤pH越高,有机质含量越高,土壤中镉生物有效性就越低。  相似文献   

5.
基于表层土壤重金属实测含量,模拟体外(in vitro)实验对铅和镉的生物可给性分析,评价某再生铅工业园区周边土壤中铅和镉对人体的健康风险。结果表明,再生铅工业园区周边土壤中铅、镉的平均值分别为124.05、0.394 mg·kg-1,是背景值的4.98、2.90倍。再生铅工业园区周边土壤中铅和镉的生物可给性差异较大,园区附近土壤中铅已经达到一定程度的累积,对人体有较高的健康风险,土壤中镉对人体的健康风险较低;研究区内无意摄入土壤中铅对人体总铅的贡献率较高,对儿童的贡献率更高;研究区土壤中铅对成人有较高的非致癌风险,土壤中镉对成人有较高的致癌风险。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钝化剂对镉污染温室黑土镉生物有效性及白菜生长的影响,对镉中轻度污染的北方温室黑土施加炭基肥和菌糠生物炭,研究生物有效性及不同镉积累能力白菜的生长与镉吸收能力。结果表明,炭基肥和菌糠生物炭均可显著降低土壤中有效态镉含量(P<0.05),分别降低2.5%和1.72%,其中炭基肥效果更好。与不施加钝化剂组相比,在施加炭基肥和菌糠生物炭后,北辰和金峰生物量、株高和根长均显著增加(P<0.05),增量分别为37.7%、7.6%、35.2%和23.1%、5.2%、28.3%。两种白菜可食用部分对镉的积累显著降低(P<0.05);钝化剂对镉在植株体内迁移无显著影响。综合试验结果,在中轻度镉污染温室土壤环境中,炭基肥可促进白菜生长,有效降低土壤中有效态镉含量,同时显著降低高积累白菜北辰可食用部位镉含量,使其低于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实现安全生产。  相似文献   

7.
生物对重金属的累积与释放实验对研究生物修复、污染物生态毒性和环境风险评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对天津潮间带底栖生物泥螺进行室内镉累积与释放实验,研究了泥螺体和肝脏对镉的累积与释放特征.整个实验过程分为累积和释放两个阶段,实验样品经冷冻、干燥、研磨、混匀和称量后,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泥螺对镉的累积周期为14 d,其身体和肝脏中镉的质量分数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第7 d达到最大值,其中肝脏的累积能力要大于身体;泥螺对镉的释放周期为12d,在第9 d趋于稳定.泥螺埘镉的累积与释放不仅与其自身的生活习性有关,还与其柄息环境密切相关.在自然环境中,应当严格控制镉的人为输入,尤其是含镉工业废水的排放.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会泽铅锌矿区农田土壤镉、铅和养分分布特征,探究镉、铅含量与形态和养分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集0~60 cm的农田土壤,测定土壤中镉、铅与养分含量,利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内梅罗多因子综合污染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评价法,评价土壤中镉、铅污染程度。【结果】(1) 0~20 cm农田土壤镉、铅污染严重。土壤镉污染达到重度污染水平(P_i、P_N3),毗邻矿山和远离矿山土壤铅污染分别处于重度污染(P_i、P_N3)和安全范围(PN0.7)。矿区土壤镉、铅污染分别为高生态风险(E_i110)和安全生态风险(E_i55)。(2)镉、铅主要以残渣态存在于土壤中,占比为52.54%和50.26%。矿区土壤潜在生物可利用态铅和毗邻矿山土壤潜在生物可利用态镉的质量分数较高(44%)。(3)矿区农田土壤养分水平较低,远离矿山采样点土壤养分含量平均高于毗邻矿山采样点。全量和可交换态镉、铅含量与全磷、速效磷含量呈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负相关。【结论】矿区农田土壤镉的污染程度和生态风险均高于铅,磷与镉、铅之间相关性显著。  相似文献   

9.
土壤—水稻镉生物有效性预测模型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金属镉(Cd)在土壤—水稻中的迁移转化过程极其复杂且影响因素较多,稻米中Cd的累积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而稻米Cd的危害取决于Cd的生物有效性,因此,运用数学模型对土壤—水稻镉生物有效性进行模拟预测,已经成为该领域比较热门的研究内容。建立土壤—水稻镉生物有效性预测模型可为环境风险评价、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及农产品安全阈值制定提供有效的工具,并为生产安全稻米提供参考。本文对现有的经验(统计)模型、机理模型和半机理模型以及它们的适用范围和优缺点进行综述,并概括土壤类型及其性质对稻米Cd积累的影响,同时探讨当前预测模型的局限性,提出建立注重学科交叉且更为全面、整合度更高的土壤—水稻镉生物有效性预测模型将是今后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利用微波消解-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荸荠地土壤中铅和镉含量,验证检测方法的检出限、准确度与精密度,分析荸荠土壤中重金属铅和镉含量。[方法]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研究区荸荠地土壤中铅和镉的污染及其生态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荸荠地土壤中铅含量为10.1~25.8 mg/kg,平均值为21.9 mg/kg;镉含量为0.154~0.280 mg/kg,平均值为0.198 mg/kg。以食用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为评价依据,铅和镉含量均处于无污染的清洁水平。2种重金属其潜在生态危害强度镉大于铅,均处于轻微的潜在生态风险水平。[结论]研究区荸荠地土壤中铅和镉污染风险程度较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