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呼伦贝尔沙地治理战略布局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杜敏 《内蒙古林业科技》2010,36(1):54-56,62
根据呼伦贝尔沙地自然地理条件和生态建设工程的实际状况,将呼伦贝尔沙地治理规划成3大措施区、5大治理类型区,在每个类型区提出了相应的治理重点和主攻方向,并结合工程治理、休牧禁牧、生态移民实现沙地的全面保护和治理,消除沙害,使沙区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实现沙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呼伦贝尔沙地治理对策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呼伦贝尔的原始地貌是森林、森林草原和典型草原构成的生态系统,近些年来,由于自然以及不合理的人类活动,逐渐形成了次生生态系统——沙地,而且呈迅速扩张  相似文献   

3.
呼伦贝尔沙地现状及治理对策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呼伦贝尔沙地是我国四大沙地之一。由于自然及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土地沙化严重并呈迅速扩张蔓延趋势,防治任务迫在眉睫。文章通过实地调研对呼伦贝尔沙地的历史、现状、成因、治理成果以及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了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4.
因地制宜 ,因害设防 ,本着高起点 ,高科技含量 ,以来源于生产实践 ,投入少 ,见效快 ,可操作性强 ,便于推广应用的原则 ,应用呼盟在沙化治理上已获得成功的经验 ,进行林业生态建设与治理  相似文献   

5.
呼伦贝尔草原是世界三大著名草原之一,但是,由于牲畜猛增、超载过牧、滥垦滥挖以及气候变迁等综合因素的影响,造成草原生态系统不堪重负,导致生态平衡严重失调,草场退化沙化。文章通过近年来的沙地治理,分析了林业工程建设对沙地生态环境改善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6.
呼伦贝尔沙地定位监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提出对呼伦贝尔沙地进行长期、连续、深入的定位监测,通过收集与土地荒漠化和沙化过程及治理效果有关的基础数据,研究荒漠化和沙化发生、发展、演变机理,以及土壤、植被、气候、社会经济等因子与荒漠化和沙化的相互关系,科学评价防沙治沙工程效果,为制定防沙治沙和防治荒漠化对策提供科学依据。其针对性、实用性较强,充分体现了依靠科技防沙治沙的根本要求。  相似文献   

7.
呼伦贝尔沙地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呼伦贝尔沙地形成、演化、沙物质来源以及现代沙漠化特征和植被恢复技术等方面综合论述了呼伦贝尔沙地研究的现状及其治理对策等问题,认为实现呼伦贝尔沙地的逆转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和努力。  相似文献   

8.
呼伦贝尔沙地治理布局与生态区位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沙地因子和以级别最高的因子土壤风蚀程度为标准,呼伦贝尔沙地的生态区位重要性划分等级为重要,生态敏感级为脆弱区,并针对呼伦贝尔沙地分布特点提出了沙地治理的合理布局和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9.
呼伦贝尔沙地樟子松育苗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樟子松是东北地区的优良造林树种,也是北方地区防风固沙的优良树种。文章论述了樟子松在呼伦贝尔地区的沙地育苗技术,主要从樟子松育苗时圃地的选择、圃地选定后的整地和改土、施肥、播种育苗和播种后管理等方面总结了樟子松的沙地育苗技术。  相似文献   

10.
呼伦贝尔沙地樟子松分布面积较广,有大面积的疏林地,具有天然落种更新能力,发展潜力巨大。在樟子松基地建设中以封育为主,营造樟子松防风固沙林,强化工程建设后期管护,巩固樟子松基地建设成果,确保樟子松资源总量可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呼伦贝尔草原植被覆盖变化趋势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利用1982—2006年GIMMS-NDVI对呼伦贝尔草原植被覆盖变化趋势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1)呼伦贝尔草原生长季节明显延长,且主要受返青期提前影响,与黄枯期的变化基本无关,而返青期的提前主要受春季温度升高影响;2)1982—2006年,植被总体动态变化趋势表现为略有减少,但不显著,动态变化主要为年际间的波动,且草场提前返青对草原总的生物量贡献不大;3)空间上,呼伦贝尔草原东部区域植被状况整体向好的方向发展,西部地区在向退化的方向的发展,其中呼伦贝尔沙地植被状况总体上处于微弱退化趋势,局部地区存在沙丘活化、流动性变强的现象,南部沙带退化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12.
呼伦贝尔沙地区域分布现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2014年经几何精校正和增强处理后的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数据为依据,研究呼伦贝尔沙地现状范围及其区域分布现状特点,为确定沙地边界动态化监测基础平台,提出具体的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3.
通过调查呼伦贝尔地区扎兰屯和阿荣旗两地柞蚕场和柞树天然林的林分因子、灌木层种类及生物量和地表植被组成,以研究柞蚕生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了呼伦贝尔地区柞蚕场生态环境现状。结果表明科学规范的柞蚕生产不会破坏生态环境,不合理的放养则会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呼伦贝尔3种典型草原的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以兰旗庙克氏针茅、呼伦镇大针茅和克尔伦苏木小针茅为研究对象,综合研究了3种植物地上地下及土壤的C、N、P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比特征。研究表明:全碳含量除大针茅之外,其他两种植物地上养分均低于地下养分,全氮含量和全磷含量恰好与全碳相反;3种不同针茅群落的植物地下养分含量特征与其土壤养分特征基本一致,而植物地上养分含量特征与其土壤特征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3种针茅和它们所生长土壤的氮磷化学计量比值均小于14;3种针茅和它们所生长土壤(除小针茅外)的碳氮化学计量比值均大于25。  相似文献   

15.
【目的】揭示呼伦贝尔沙区4种生境土壤真菌群落结构与多样性及其影响因素,探究不同生境对土壤真菌的影响。【方法】选择裸沙地、草地、樟子松人工林和樟子松天然林4种生境土壤真菌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ITS高通量测序结合RDA分析,比较分析不同生境土壤真菌种群特征。【结果】呼伦贝尔沙区土壤共检测到真菌5门22纲73目28科257属。其中,裸沙地和草地土壤优势真菌门为子囊菌门,樟子松人工林和天然林中优势真菌门为担子菌门。优势属共31属,裸沙地、樟子松人工林的优势属分别是被孢霉属和丝膜菌属,草地和天然林土壤中的优势属分别为被孢霉属和Archaeorhizomyces、红菇属和Geminibasidium。其中裸沙地和草地、樟子松人工林和天然林的土壤真菌进化分支更为接近。草地土壤真菌物种丰富度和个体数最高,分布最为均匀;裸沙地其次;樟子松天然林和人工林物种丰富度、个体数和多样性指数较低,分布也较为集中。土壤真菌群落分布的主要影响因子是土壤含水量,优势真菌属分布受多种环境因子影响,土壤孔隙度、含水量、有机质分别是被孢霉属、Archaeorhizomyces、丝膜属的主导影响因子,全磷则是红菇属和Geminibasidium的主导影响因子。【结论】呼伦贝尔沙区4种生境土壤真菌主要由子囊菌门和担子菌门组成,其中裸沙地和草地、樟子松人工林和天然林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相似度较高。多类型草本植物使真菌种类增多且分布更为均匀,樟子松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真菌数量和种类,并使其分布更为集中。不同生境的不同植被可以改变土壤性质,而土壤水分、营养元素及孔隙结构等土壤环境因素会直接影响4种生境土壤优势真菌属的代谢过程和功能特征,因此4种不同生境真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呈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6.
湿地植物资源种类丰富。发挥湿地的资源优势,对湿地植物资源进行多方面的合理开发利用,能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文章论述了呼伦贝尔市湿地植被利用和保护,对现有存在的问题做了系统分析。  相似文献   

17.
利用呼伦贝尔沙地及周边区域2007-2017年生长期遥感和气象数据,结合第五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数据,对区域内植被覆盖度变化及气候因素的响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007—2017年呼伦贝尔沙地植被覆盖度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2007-2013年植被覆盖度呈现整体增加的趋势,年均增加2.76%,显著增加的区域所占面积比例为20.52%,2013—2017年植被覆盖度呈现整体下降的趋势,年均下降6.57%,显著下降的区域所占面积比例为15.69%;区域植被覆盖度年际变化与降水量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与温度呈现非显著性负相关关系,与日照的相关性不明显。  相似文献   

18.
Wildland fire, especially surface fire, is one of the major disturbances in forest ecosystems such as the Mongolian pine forest of the Hulun Buir sandland. However,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impact of fire on the spatial patterns at the stand level and its consequences for successional dynamics. To fill this gap we mapped three plots of Mongolian pine forest comprising sites of the same age that were affected by fire in 2006 and 1994, and a site without fire. We explored the stand structure using diameter at breast height (DBH) distributions and basal area, and used point pattern analysis to quantify the observed spatial patterns. Null models included homogeneous Poisson and Thomas cluster processes for univariate analyses, toroidal shift to test for independence, and random labelling for analyzing mortality. Large stems showed at all three stands a tendency to regularity, whereas small stems were mostly clustered. However, small stems did not become more regular at plots with earlier fire, and only the “overstocked” 2006 pre-fire stand showed negative association between large and small trees. Mortality was non-random, showing clustering of dead (or surviving) trees and clear density dependence where stems with more neighbors had a higher risk to die. Fire killed mostly smaller trees and after prolonged fire-free periods the stand approached the pre-fire patterns structurally and spatially. Our study showed that surface fire causes strong thinning in later succession stages and pushes the forest into maturity. It may also enhance resistance of our forest to more severe fire under the relatively harsh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A novel test statistic for random labeling allowed directly testing for density-dependent mortality and could be widely applied in point pattern analysis.  相似文献   

19.
20.
能源矛盾突出的当今,人类努力寻找其可再生的替代能源,因林业生物质能源表现出诸多优势,被国际公认为未来最有希望的替代能源之一。中国政府已把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举措。笔者通过观察国际、国内能源背景和发展态势,分析生物质能源的巨大潜力和优势,纵观国家发展林业生物质能源的重大举措,对林业在新能源形势下巨大发展机遇进行探讨,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