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建立起独立自主的外宣翻译理论及话语体系,概念使用上的自觉与自信是关键,而不轻易用别人的概念来阐释中国本土实践,应是概念自觉最根本的特征。许渊冲先生基于中华国学及传统译论的思维结构,始终站位于中国翻译实践的立场,以走中国道路的勇气来研究翻译的理论构建,提出了"中国学派文学翻译理论"的新表述,并创建了一系列翻译新概念:翻译实践论、翻译优化论、翻译矛盾论、翻译超导论、翻译克隆论等,充分表现了理论运用中的概念自觉。受此启发,外宣翻译理论及话语建设,必须有文化自觉自信的精神站位,跳出西学思维模式的窠臼,自觉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概念和方案,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外宣翻译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2.
以翻译为导向的文本类型理论对应用翻译实践有现实的指导意义,以该理论为基础,具体分析福建经贸外宣材料不同的文本功能及文本类型,辅以实例阐述不同类型经贸外宣文本英译应注意的问题及适用的翻译方法,最终实现翻译目的。  相似文献   

3.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国际间的交流也日益频繁。外宣作为展示国家形象的重要渠道,其作用日益凸显,因此深化外宣翻译研究刻不容缓。外宣翻译是译者的理性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着许多制约因素,如翻译的目的、目标受众的需要、语言文化的差异等等。为了实现外宣的目的,译者必须权衡各方因素以做出最佳选择。这好比一场博弈,当中的每一步都是译者主体性的发挥。本文以博弈论为理据,结合外宣翻译中的部分典型译例(增译、减译),旨在从语言、文化和交际维度解蔽译者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4.
语言和文化特性造成了不可译性,并且为文学作品的翻译带来了问题。卡特福德针对不可译性进行了研究,并形成了一套理论。为解决这些问题,多年来,逐渐形成了翻译补偿理论。本文分析了《哈利·波特》中的不可译现象,和中文译本对翻译补偿理论的应用,证明了翻译补偿理论对解决不可译性问题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以恩沙对金庸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的翻译活动为个案,运用勒菲弗尔操控理论,就意识形态和诗学对译者的翻译行为和策略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从中发现,译者在翻译中会综合考查译入语社会的意识形态和诗学,对原著进行一定程度的改写并在此基础上运用多种翻译策略,从而使译入语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武侠译作。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功能对等理论为翻译理论基础和研究框架,来整体探究中式菜名英译的研究和分析。功能对等理论是翻译学研究分析的主要研究方法,是翻译理论中一种极为常见的分析和研究方法。本文拟在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并认真分析和研究中式菜名英译的基础上,尝试通过翻译理论来具体对该文进行全面分析,试图说明该理论对中式菜名英译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和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7.
选取福建省宁德市霍童古镇为案例,结合国内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外宣翻译现状对霍童古镇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外宣翻译探究,在分析霍童古镇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的形势的基础上,对霍童古镇的外宣翻译文本进行剖析及总结。  相似文献   

8.
政治性文本的外宣翻译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宏观层面涉及语言哲学与政治学,微观操作层面则包括系统功能语言学、语用学、政治话语分析、翻译学。在翻译研究范式从规定性译学向描写性译学的转换过程中,语料库翻译学借助语料库强大的数据分析与文本挖掘功能,开辟了译学研究的新路径,为评价译者、翻译过程和翻译作品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9.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互文性概念的提出,将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引入一个新的广阔天地。本文通过对林语堂译《浮生六记》中的互文性现象进行分析,表明了互丈性理论对翻译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有着切实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外宣翻译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途径,采用恰当的翻译策略和方法可以最大程度地传播中国文化。文章首先通过分析中国外宣翻译的现状,以探寻其发展趋势;然后以芜湖铁画艺术外宣翻译为例,探讨外宣翻译的策略、方法和技巧;旨在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探究如何将目的语受众带入源语文化,最大程度地把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播出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