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现如今的数字化交互技术也随之繁荣发展起来。数字交互技术在社会很多发展领域都有所应用和渗透,尤其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具有更为明显的应用。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不可再生文化资源,是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必不可少的一项重点内容。本文笔者以数字化交互技术和徽州三雕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根本切入点,积极探索数字化交互技术在徽州三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不具备物质文化形态的遗产是我国优秀文化宝库的瑰宝,《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颁布实施表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正受到大众的广泛关注,社会各界纷纷探索非遗保护传承的有效路径。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以及两者的内在逻辑关系,提出如何加大社会力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如何以人才培育为导向、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融入高职教育课堂,以及探索融媒体时代数字化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三个主题,借以引起全体社会成员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重要性的认识,促进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逐渐显露出一些问题,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也成为政府和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通过阐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意义,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方法与存在的问题,提出在信息化时代应通过加强发展基于智慧旅游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基于智慧教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教育传承两种途径来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相似文献   

4.
绝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都在农村,市场经济给农村社会生活带来深刻变化,这种变化使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代表的民间传统文化日益丧失其赖以生存的文化生态环境,因此在农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现实意义.在农村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要大力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宣传活动,提高农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唤醒农民的文化自觉和自豪感;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纳入新农村文化建设,通过新农村文化建设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传播和发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机制,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我生存能力.  相似文献   

5.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灵活性、地域性、差异性等特点,保护难度较大.传统的保护措施包括法律手段、培养传承人、鼓励民众积极参与等,但这些方法已经不能够满足当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需求.随着数字采集技术、遥感技术、存储技术、空间建模技术的不断进步,这些数字化技术为不同种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技术基础.该文针对中国数字景观技术及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运用进行了研究.以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例,根据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技术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建模,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地图系统,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数字化、可视化.通过数据库和数据管理系统,构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共享与服务系统.在该文的实验与分析中,将数字景观技术分别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文物遗产上进行应用与分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播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安徽省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其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十分丰富,如何传承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安徽省经济文化发展至关重要。从2006年开始,安徽省在非遗传承工作上不断发力,积极响应国家政策,落实非遗保护实施细则,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还是不容乐观。本文主要从资金、创新、产业化、消费这四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响因素入手,搜集第一手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为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的财税支持政策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7.
传统医药是我国具有鲜明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不仅包含深刻的精神文化内涵,也体现着丰富的医学科学价值。本文在分析湖湘传统医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问题的基础上,运用“中医+”系统、开放、多元、创新的思维方法,从医疗服务、学术研究、技术传承、人才培养、文化传播、产业创新等六方面,集中探讨湖湘传统医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8.
枣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业化开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目前枣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方面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提出进行适度保护性旅游开发的建议,强调开展节事旅游、创新旅游商品、开展体验式展销等策略,旨在促进枣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相似文献   

9.
在"互联网+"时代,传统的民间文化艺术受到冲击,数字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提供了平台。本文以胶东面塑为研究对象,概述胶东面塑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制作工艺、艺术特征和文化内涵,探讨"互联网+"背景下,利用数字信息技术保护和传承胶东面塑艺术的意义及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徽州民歌是在徽州文化土壤里萌生和发展起来的独具特色的地方传统音乐,是徽州人民根据当地生活实际创造出来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集中展现了徽州人民对生活的认知和情感。徽州方言是徽州文化的重要表现形态之一,也是徽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徽州方言声韵、词汇、语法以及方言民俗文化对徽州民歌韵律、歌词、音腔、题材和思想主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研究徽州方言对徽州民歌的影响,有利于徽州民歌的传承与保护。  相似文献   

11.
为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以榆林市定边县为例,结合新发展理念,实证研究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表明,非遗保护与传承面临着非遗传承队伍青黄不接、非遗文化与社会发展不协调、非遗文化普及深度广度不够以及经济效益低的困境。要通过开展理念创新、科技创新激活内生资源,协调运用多方平台助力传播,贴近生活盘活非遗,推进非遗开放共享等措施,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助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2.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9):250-251
襄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内容齐全,但其保护和传承现状令人堪忧。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利用美丽乡村建设的政策倾斜、资金支持与人们参与热情,寻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路径。  相似文献   

13.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以襄阳花鼓戏为例,分析了当前襄阳花鼓戏传播和传承遇到的困难,并通过对其他城市乡村振兴+非遗传承与创新的经验总结,分析认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所带来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对于襄阳花鼓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来说是宝贵的机遇,要做好襄阳花鼓戏与乡村振兴的结合,实现襄...  相似文献   

14.
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遗产后,已经进入了后非遗时间和空间中,同时在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表征的观念体系和生活方式更是"文化中国"之于世界的一种民族国家认同。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对我国的发展极其重要。傩仪身体语言作为我国的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应该对其保护和传承,本文为了能够让大家明白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以祁门傩舞为例探究后非遗身体语言对传统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地方民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也是世界民族音乐中的一颗奇珍。在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今天,推动民歌的当代发展也成为了所有人共同的责任。鉴于此,本文以唱响世界的江苏民歌《茉莉花》为例,就其成功流传的原因进行了具体分析,并对获得的启示和借鉴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6.
论图书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及我国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研究图书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职责.探讨了图书馆在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中的作用、应采取的措施和策略。  相似文献   

17.
当涂民歌是流传于皖江两岸的民间歌曲,历史悠久、底蕴深厚,2006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对当涂民歌的保护与传承在政府、团体、个人等多个层面以多种方式呈现,并充分体现出各层面之间的相互关联与密切合作。特别是当涂民歌艺术馆在发展企业自身的同时,借助行政部门提供的平台、渠道,开展当涂民歌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形成了一种可持续的良性发展模式。这种行政主导、社会广泛参与的互助互利成功经验值得思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8.
庆阳香包绣制自2006年5月20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来,庆阳市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庆阳香包绣制被活化利用并融入民众生活,2011年庆阳香包绣制国家级非遗项目所在公司庆阳岐黄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虽在保护传承与开发利用方面初具规模,但却无法再上新台阶,要突破发展的瓶颈,须从项目保护单位职责、文化传统与创新开发等方面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19.
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高校图书馆的基本职能,也是其存在和可持续发展的依据.结合温州大学图书馆保护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例,对高校图书馆在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角色定位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拥有的一笔无价财富.如何把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广出去,走出国门,从而得到更大程度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是值得关注的问题.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介绍中,口译相对于笔译和其他外宣资料能够让口译对象更加直接地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口译的现场性、互动性和有声的信息传递方式以及零翻译的使用,能够让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某些术语在口译交流过程中高频率出现,成为具有高辨识度的中国文化标签,从而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得到传播和传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