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试验旨在检查中药颗粒剂对传染性法氏囊病(IBD)鸡免疫器官损伤的修复作用。采用病理组织学方法检查传染性法氏囊病自然耐过鸡和用中药颗粒剂治疗而康复鸡的免疫器官,采用光学显微镜对其主要免疫器官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即随机抽取中药颗粒剂治疗组和自然耐过对照组25日龄鸡各10只,其中中药治疗康复后35日龄鸡10只,自然耐过35日龄鸡7只,死亡3只。扑杀被检鸡,采集各鸡法氏囊、脾脏和肝脏病料,眼观病变以后,用10%中性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切片,苏木素-伊红染色,组织切片,显微镜检查病理组织学变化,并进行显微组织拍照直观比较自然耐过鸡和自制中药颗粒治疗康复鸡的免疫器官病理组织学变化。被检的IBD自然耐过鸡的免疫器官仍呈轻度病理性变化,而采用自制中药颗粒治疗痊愈鸡的病理变化基本一致,表现为免疫增强。中药颗粒剂能够显著修复IBD鸡免疫器官的损伤。  相似文献   

2.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主要破坏鸡的免疫中枢器官——法氏囊(也称腔上囊),严重危害鸡只的免疫力,是目前危害养鸡业的蕈要疫病之。目前,除运用疫苗和卵黄抗体、高免血清进行预防和治疗外,应用中药防治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显示卅广阔的前景,已成为许多学者研究的热点。本文综述了中药防治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作用机理的研究与临床应用,指出了它存在的问题,并对中药防治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雏、中雏、青年鸡的一种急性、接触性、免疫抑制性传染病,四季均可流行,发病率40%,死亡率30%。本试验采用中药颗粒剂“囊康”治疗,观察IBD阳性鸡群法氏囊损伤的修复状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正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又称传染性囊病或腔上囊炎,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BDV)引起幼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法氏囊是鸡的免疫中枢器官,法氏囊一旦受疫毒伤害,造成的危害不仅是鸡只死亡、淘汰率增加、影响增重等直接经济损失,更重要的是病毒损伤法氏囊而导致免疫抑制,从而影响鸡的免疫应答和抗病力的产生,使病鸡对腺病毒、大肠杆菌、沙门氏杆菌、鸡球虫等病原更易感,对马立克疫苗、新城疫疫苗等  相似文献   

5.
法氏囊位于泄殖腔的背侧,也称腔上囊,是禽类特有的免疫器官,在70—80日龄时体积最大,以后逐渐消退,性成熟时消失。1病原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由双链核糖核酸病毒科的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引起的鸡急性暴发性传染病,表现为法氏囊淋巴组织和淋巴细胞坏死,发病率及死亡率均高。耐过鸡的法氏囊组织受损,导致免疫抑制,影响其他疫苗的免疫效果,  相似文献   

6.
鸡传染性腔上囊炎(又称传染性法氏囊病),是由双链RNA呼肠弧病毒亚群的传染性法氏囊病毒侵害鸡的中枢免疫器官--腔上囊(法氏囊)为特征的一种急性亚急性传染病.1990年以来博州广泛流行.1992年6月饲养100只星杂599商品二代鸡,50日龄80%发病.当时选择其拉乳白稀粪、泄殖腔周围羽毛污染、腔上囊红肿的病鸡,参照当时报道的一些疗法,分组治疗,均无效果或效果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正传染性腔上囊病是由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引起的以侵害鸡的中枢免疫器官腔上囊为特征的急性或者亚急性病毒传染病,腔上囊最先被解剖学家法布里休斯所发现,因而又被称为法氏囊,此病也称作传染性法氏囊病,此病是目前危害养鸡业的三大疫病(马立克氏病、鸡新城疫及鸡传染性法氏囊病)之一,对养鸡场的危害极大。本文根据当地的发病情况,简要阐述一下此病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以及诊断和防控措施。1流行特点传染性腔上囊病流行范围较广,全国各地都有发生。此  相似文献   

8.
对实验室诊断为禽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RE)病鸡的淋巴器官进行了病理组织学检查,发现腔上囊、胸腺和脾脏均表现非炎性退行性病变,这种病变是病鸡骆免疫抑制及病原持续感染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9.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又称鸡传染性腔上囊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BDV)引起的急性、接触传染性疾病。此病主要侵害鸡的体液免疫中枢器官法氏囊等淋巴组织,因此该病的危害不仅表现在疫病本身,更重要的是引起鸡体的免疫机能障碍,影响各种疫苗的免疫应答,甚至导致免疫失败。  相似文献   

10.
扶正解毒散超微粉对人工感染传染性囊病治疗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鸡传染性囊病(IBD)是雏鸡的一种急性病毒性传染病,主要损害鸡的免疫中枢器官-腔上囊,引起免疫抑制,导致许多疫苗接种失败. 超微粉碎技术在中药生产中已显露出特有的优势和广阔的应用前景[1].  相似文献   

11.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又称鸡传染性腔上囊病,是一种主要侵害幼龄鸡的传染病,由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接触性疾病,破坏鸡的中枢免疫器官法氏囊。典型特征是法氏囊发炎、坏死、萎缩。从而引起鸡的免疫抑制,干扰各种疫苗的免疫效果。典型症状包括:精神沉郁、采食量减少、饮水  相似文献   

12.
传染性法氏囊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引起的以危害雏鸡为主的急性接触性传染病。该病主要侵害鸡的中枢免疫器官——法氏囊等淋巴组织,从而导致免疫机能障碍。主要病理特征为腹泻,机体极度虚弱;为了更好地观察传染性法氏囊病病雏的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同时针对某鸡场制备其相应法氏囊组织灭活苗,该试验用该鸡场瘸鸡的法氏囊、脾脏浸液.对29日龄的非免疫雏鸡进行口服,观察其症状并收集法氏囊、脾脏。  相似文献   

13.
鸡传染性腔上囊炎是目前养鸡业的一种多发病.对该病的治疗,常采用高免蛋黄肌注治疗的同时加抗菌素肌注控制细菌继发感染,或使用某些中药制剂,可起到治疗作用,使鸡群发病及死亡停止.但往往病鸡群康复迟缓,特别是白色水样稀粪持续天数较多,对这些病鸡剖检,可见肾脏肿胀,肾小管由于尿酸盐沉积而明显可见,使病程延长,死亡率上升,增重率下降.为探索如何加快传染性腔上囊炎病鸡的康复,提高治疗效果,我们进行了将禽用肾康盐应用于鸡传染性腔上囊炎所并发的肾肿症状的治疗试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又称鸡传染性腔上囊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接触传染性疾病.以法氏囊发炎、坏死、萎缩和法氏囊内淋巴细胞严重受损为特征.此病主要侵害鸡的体液免疫中枢器官法氏囊等淋巴组织,因此该病的危害不仅表现在疫病本身,更重要的是引起鸡体的免疫机能障碍,影响各种疫苗的免疫应答,甚至导致免疫失败.  相似文献   

15.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又名腔上囊病,传染性囊病,是法氏囊病毒引起的雏鸡的一种损害鸡法氏囊免疫器官的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此病呈世界性分布,是一种全身性病毒性传染病,不仅引起育成鸡的死亡和影响增重,而且破坏鸡的体液免疫器官-法氏囊,导致免疫不全或免疫抑制,使病鸡对大肠杆菌病、沙门氏菌病、鸡球虫病等更易感,大肠杆菌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幼鸡的传染病,二者合并感染给养殖业造成严重危害.  相似文献   

16.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又叫腔上囊炎、传染性囊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BDV)引起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它主要破坏鸡法氏囊(中枢免疫器官)淋巴细胞,使鸡的免疫机能发生障碍,体液免疫受到抑制。突出特点是主要爆发于3~6周龄鸡群。该病的危害不仅是鸡只死亡,淘汰率增高,影响增重等直接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鸡免疫器官中细胞因子的基础转录水平,本试验采用SYBR Green I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56日龄鸡免疫器官中Th1类细胞因子及Th2类细胞因子的m RNA相对表达量并进行比较。结果显示,4种细胞因子在盲肠扁桃体中的表达水平均高于腔上囊。脾脏中细胞因子表达水平总体上较同为外周免疫器官的盲肠扁桃体低。胸腺、脾脏与腔上囊中IFN-γ与IL-4的表达呈负相关性。研究表明,盲肠扁桃体作为可直接参与免疫反应的外周免疫器官,其免疫活性可能较中枢免疫器官腔上囊更高。IFN-γ与IL-4作为最具代表性的Th1与Th2类细胞因子,其表达表现为相互抑制。  相似文献   

18.
鸡传染性腔上囊病(IBD)是由传染性腔上囊病病毒(IBDV)引起的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1].病毒侵害鸡的腔上囊,引起严重的免疫抑制,导致免疫失败和继发感染,对养鸡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观察了人工感染传染性腔上囊病毒(IBDV)的雏鸡的腔上囊、胸腺,脾脏、盲肠扁桃体、Harder′s腺等淋巴器官的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显示全部感染鸡腔上囊都有特异性病理变化:表现淋巴小结髓质坏死,髓质、皮质同时坏死,淋巴细胞数量明显减少;未分化上皮细胞立方化;间质充血、水肿增宽或成纤维细胞增生;粘膜水肿、上皮细胞变性;脾脏、盲肠扁桃体、胸腺和Harder′s腺亦有不同程度的组织学改变。  相似文献   

20.
<正>肉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又称传染性腔上囊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引起的以破坏鸡的中枢免疫器官-法氏囊为主要发病机制的病毒性传染病,以法氏囊发炎、坏死、萎缩和法氏囊内淋巴细胞严重受损为特征,从而引起鸡的免疫机能障碍,干扰各种疫苗的免疫效果。该病的危害不仅是鸡死亡、淘汰率增加、影响增重等直接经济损失,更重要的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