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王秀峰  田华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2):6013-6015
通过城镇化对农民增收影响的实证分析,提出了农民增收路径。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西欧国家、美国、日韩、拉美国家4种城镇化模式的经验及教训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国际经验对中国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启示,提出了中国新型城镇化包容性发展的路径选择。未来中国城镇化发展应以包容性发展理念做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顶层设计,优化城市布局,以产业支撑城镇化协调发展;在城镇化过程中注重城乡一体化发展、注重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同时推进制度改革以保障城镇化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基于2008—2014年北京、上海、天津和广州4市统计数据,以农民人均纯收入为被解释变量,以经济增长率、财政支农支出增长率、城镇化率和农民受教育水平为解释变量构建面板数据模型.实证结果表明:经济增长率、财政支农支出增长率和城镇化率3个变量均对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因此,加快经济发展、加强财政支农支出投入力度和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成为新时期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4.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24):142-143
随着近年来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但是,我国的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一定要高度重视农民群众所具有的土地权益保护工作。如今,因为种种原因,造成在城镇化进程之中,农民群众的土地权益也无法得到切实有效的保障。所以,一定要积极健全我国的农村土地产权管理体系,致力于规范政府出台各项政策的行为,防止出现农民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问题,从而促进我国城镇化取得新的发展。本文分析了城镇化背景下保护农民土地权益的迫切性,提出了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土地权益保护面临的突出问题,并阐述了城镇化背景下加强农民土地权益保护的几点策略。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快速发展,新型职业农民的素质教育同样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本文通过剖析城镇化和新型职业农民的内涵,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指出当前农民素质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形成的原因,提出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必须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素质教育的投入和扶持力度,让他们能够"回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成为未来农业生产的"领头羊"。  相似文献   

6.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5,(4):102-103
在很多特色乡镇,民族文化是旅游的发展动力,通过城镇化的进行,推动特色乡镇的旅游发展。分析了城镇化与民族文化旅游发展的关系,提出了兴蒙乡发展民族文化旅游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发挥农户人力资本投资对农民增收的赋能作用,对提高农民收入质量、增强农民可持续增收能力、实现共同富裕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利用2010—2021年长江经济带110个地级市的数据,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农户人力资本投资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深入分析其群体异质性和区域异质性,探索城镇化的调节效应和作用机制,进一步利用门槛效应模型探索农户人力资本投资对农民收入的非线性影响。结果表明:农户人力资本投资对农民收入存在显著正向影响,但其影响效应具有典型的双重门槛特征;异质性表明农户人力资本投资对中高收入农民群体的增收效应更明显,对长江下游地区农民的促进作用最显著;农户健康投资能够带动各类农民群体增收;城镇化在农户人力资本投资对农民收入的影响中发挥正向调节作用。为此,应加大农村公共教育投资、提高全民健康素养和居民健康水平、完善农村交通网络建设、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分类有序推进县域城镇化进程,着力提升欠发达地区和低收入农民群体的人力资本投资能力,构建农民稳定可持续增收机制。  相似文献   

8.
乡村景观特征有着地域文化的多样性,不仅是时代的产物,更是历史的见证者。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中,要注意保留村庄的原始风貌。其中的风貌可以具体化为乡村景观的特征。城镇化的快速扩张与发展导致传统乡村景观衰败与消退,景观特征出现弱化、多样性降低、文化符号消失等问题。本文通过解读与整理国内外学者对乡村景观特征保护与更新策略、可行方法,结合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景观发展的现状,提出适用于我国乡村景观特征保护与更新的方法途径。以期对我国乡村景观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乡村规划建设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9.
高敏芳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2):5685-5686
根据渭南在城镇化过程中存在城镇规模较小、融资渠道不畅、缺乏产业支撑及区位优势没有得到很好认识等问题,提出应按照各自的特色和基础,发展一批工业型、商贸型、旅游型等产业特色突出的小城镇;进一步提升中心城市功能,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并做大做强城镇支撑产业。  相似文献   

10.
如何科学协调地区经济发展与耕地资源保护二者之间关系一直以来都是考察地方行政决策能力和发展理念的现实难题。随着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工业化与城镇化水平的提升对发展空间的需求势必对地区耕地资源的保护产生重大影响。以城镇化水平快速提升的典型区域合肥市为研究对象,基于该市1990~2010年耕地资源变化数据与社会经济发展统计数据,系统分析了合肥市城镇化水平与耕地面积变化情况;同时,结合合肥市耕地资源数量变化的实际情况,科学选取能够有效反映城镇化现状的8项社会经济发展因素作为指标,综合运用主成分分析法与回归分析法,有序开展耕地资源数量变化驱动力分析,最后,提出一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以期为合肥市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新型城镇化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并且更加强调城乡协调发展,为构建新型城乡关系、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新思路。以新型城镇化为研究背景,通过建立城乡协调度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加权线性和法得到济南市城乡协调度为0.57,处于城乡基本不协调阶段。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制约济南市城乡协调发展的因素,提出了促进济南市城乡协调发展的对策。研究有助于解决当前济南市城乡发展不协调问题、丰富我国城乡关系领域的研究内容以及落实新型城镇化道路,对其他城市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促进农民稳步增收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工作重点之一,数字普惠金融的创新发展为此提供了新的可能,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值得关注。基于城镇化视角,利用2012—2021年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0个年度的面板数据作为分析样本,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回归、调节效应模型和分位数回归,探讨了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民收入影响的作用效果。研究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总体上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并且调节效应结果显示城镇化水平的提升强化了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民增收的积极促进作用;异质性检验也支持数字普惠金融在低等收入、中等收入和高收入农民群体中均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因此,基于帮助共同富裕的角度考虑,应积极推进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因地制宜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完善欠发达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开发适合农民需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等。  相似文献   

13.
李杰义  谷晗  郑文哲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6):2730-2731,2743
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存在着互动的作用机理,二者需要协调互动以保持动态平衡,这种平衡与不平衡的情景将对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产生促进或阻碍作用。浙江省嘉兴市姚庄镇和崇福镇的案例研究表明,城乡一体化是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的目标,中心镇是区域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的重要节点与载体,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同步推进是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的具体路径,政府可通过调控土地、资金与人力资源等要素推进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协调互动。  相似文献   

14.
为了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立足于苏北地区相对贫困现状,从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融合视角出发,研究双轮驱动治理路径。结果表明,苏北地区相对贫困治理可依托于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两大战略,从构建产城融合协作网络、推动区域联动发展、均等基本公共服务等方面着手解决,这对于防范因疫返贫、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传统的城镇化发展战略伴随着城乡收入差距扩大问题,目前城乡收入差距已经超过了临界点,到了不可不治的地步。城镇化一词来源于国外,因此,对国外城镇化发展的模式和经验进行研究分析,对新型城镇化更好地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本文从这一观点出发,对日本、英国两国的城镇化发展模式进行分析总结,最后提出在新型城镇化时期,通过户籍创新来达到缩小城乡城乡之间差距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是扩大国内需求的战略重点,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对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以陕西省重点示范镇建设为例,依据其在建设中取得的成效,通过分析,提出了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路径建议:建设温馨小镇,改善人居环境;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体制创新,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增强城镇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人的城镇化。  相似文献   

17.
通过测度吉林省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水平,分析了两者的耦合协调度,探究了影响两者协同发展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2011─2020年吉林省的城乡发展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度呈现波动上升趋势;乡村文化站机构数、农业机械总动力、城乡居民收入比、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村民居委会数等乡村振兴指标对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贡献较大;互联网普及率、城市污水处理率、城市人均拥有道路面积、每万人高等学校在校学生以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新型城镇化指标对乡村振兴发展水平的贡献较大。基于上述结果,提出了以下建议:树立科学的城乡融合发展理念、建立健全城乡要素合理配置机制、加快农业产业创新步伐、创新城乡发展模式,以推动吉林省的城乡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8.
当前湖南省武陵山片区处于城镇化发展的快速发展时期,但同时也面临着乡村发展严重滞后等问题。通过对该片区的城乡发展耦合度进行测度,基于农户生计响应判断它是否在城镇化影响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存在中介效应并进行影响路径识别。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1)湖南省武陵山片区的县域城乡耦合发展协调度目前仍然处于较低水平,且各分片区之间的发展差异较大;2)片区农户生计响应在城镇化影响乡村振兴中发挥完全中介效应;3)"人业地"视角下的城镇化可以通过农户生计响应的四个维度对乡村振兴进行影响。  相似文献   

19.
基于我国2007—2018年31个省际面板数据,通过熵值法测算我国新型城镇化水平和农村生态环境质量,利用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PVAR)分析在统一整体框架下乡村旅游、新型城镇化与农村生态环境之间的两两静态交互关系和动态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新型城镇化对乡村旅游发展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但乡村旅游的发展可以显著推进新型城镇化水平;新型城镇化不利于生态环境保护,但在资源配置有效的前提下生态环境的改善存在对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正向贡献;生态环境的改善能够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但乡村旅游却对生态环境存在破坏性;乡村旅游、新型城镇化、乡村生态环境质量均存在着自我加强机制。  相似文献   

20.
构建乡村发展与新型城镇化的指标体系,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2010—2019年滁州市各区县(市)乡村发展与新型城镇化的协调水平、空间差异以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近十年滁州市乡村发展和新型城镇化水平整体耦合度处于上升趋势,协调发展态势良好;乡村发展与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度空间差异明显,耦合协调度亚类型也存在异质性;乡村发展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度受地理交通区位、区域人口素质、公共资源配置、生活消费水平、政府财政投入的影响显著,两两交互作用增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