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神秘的河流》是澳大利亚和解小说的代表之一,凯特·格伦维尔基于自己白人祖先的经历重塑了英国罪犯索尼尔扎根于澳大利亚的殖民历史。作为大英帝国的"弃儿",索尼尔被流放至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地志空间的移动与人物身份的重建同步进行,土著与白人殖民者二元对立的社会空间的形成与帝国殖民体系相伴而生,最终土生土长于澳洲的白人后代打破了二元对立,第三空间的开创试图为种族和解作出新的诠释。《神秘的河流》作为新历史书写浪潮的典型,将空间叙事、殖民历史和种族矛盾交织在一起,达到了小说叙事的空间化效果。  相似文献   

2.
新感觉派作家通过感觉化叙事将现代化大都市“上海” 作为人的现代性生存境遇和生命存在的象征来书写,而刹那主义叙述或空间化展述是其感觉化叙事的重要表现形式。在新感觉派小说中,人物不再持守乡土中国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时间性或历时性的生存方式,而是困守在狭窄的都市化空间形式,作家们以此描写现代都市的瞬息万变、紊乱不堪的生活秩序,捕捉人物刹那的生存感受去发掘生命的存在性。这种创作取向与存在主义的“此时此地此我”的生存观相通,存在主义所关注的正是存在焦虑和生存的荒谬——现代人普遍的生命感受,在这样的共时态的生命感受中时间意识被虚化和消解。刹那主义叙述或空间化展述体现出人感觉世界和体验生命的一种方式,它不仅标示出艺术存在与生命存在的同形同构,更传达出生命存在无所依持的不安定思绪。作家们所做的就是用“感觉”来把握那种不能为理性(现实主义反映论)所认知的生命存在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叙事学理论为依据,从空间维度深入解析王尔德童话《少年王》,探索文本中的空间意象,以此挖掘其叙事空间背后的深层含义,从而使读者能更深刻地理解其童话作品的内涵及文学价值。本文认为,童话故事中的空间意象具有重要的叙事功能与意义。《少年王》中存在多重空间重叠并置的现象,不仅表现了少年王追寻美的本质的过程,也凸显了现实空间与虚幻空间的对立与融合,同时也反映了王尔德对唯美主义的不懈追寻。  相似文献   

4.
在当前我国快速的城镇化进程中,传统村落空间的整合、保护,村落文化价值的挖掘、利用等都是亟需解决的问题。叙事理论为乡村聚落景观设计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在传统乡村聚落景观空间解析的基础上,利用叙事手法,将传统村落空间、公共活动空间和叙事景观空间进行空间耦合,通过叙事思路与叙事主题的营造、叙事情节与叙事单元的编排、叙事空间序列的连接与贯通等手段构建乡村聚落景观设计策略,为乡村聚落景观空间重构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天佑孩童》与莫里森以往的小说有所不同,笔者认为她依旧探讨了黑人的生存现状,只是将故事背景放在了当下社会。笔者分析了空间元素在此小说中的深层意义——作者新的种族观的建构作用,对比莫里森以往作品中的空间元素,阐述作者的种族观较之以往的不同。  相似文献   

6.
传统村落承载着人们的记忆与乡愁,承载着千年的历史故事,研究村落空间叙事性是为了更好地记忆。以河南郏县张店村为例,挖掘其场所空间的主要叙事要素,分析其事件与空间的关联路径,借助空间句法理论和深度地图软件Depthmap对叙事空间进行定量分析,并对传统村落保护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7.
基于长沙市地质背景条件,对长沙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可能面临的地下水、岩土体、断裂构造及地面坍塌等地质因素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为长沙市进一步科学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资源及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地质依据和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8.
《孽海花》是清代著名小说家曾朴的著作,曾朴运用谴责的手法向社会大众描写了一遭清末民初时期中国社会政治文化生活的变革,在小说中曾朴浓墨重彩的运用大量叙事写实的手法描写了封建社会的历史变迁,运用讽刺的手法凸显出了清政府的造作与无能。《孽海花》为典型近代历史小说,对于后世影响深远,鲁迅也曾暗自赞许《孽海花》的结构与文采。《孽海花》小说中最为突显即运用叙事手法充分的展示其思想的现代性色彩,在小说中不难看出小说中带有鲜明的西方现代小说影子,其文章中展现了传统小说的精髓,并充分发挥了时代创新的特色。基于此,本文以《孽海花》为研究对象,并从叙事角度分析整篇小说,探究《孽海花》的叙事艺术。  相似文献   

9.
文学叙事手法应用到景观设计之中,可以使所营造的景观超越形式的束缚产生形外之“意”,加深景观的内涵。对于景观所要展示的事件无法按时间的先后顺序进行纵向编排时,可以借用文学叙事组织方式中的空间叙事手法进行横向编排。以温孟移民安置区乡思园景观设计为例,结合空间叙事理论,使多个事件在园区的不同空间同时展开。  相似文献   

10.
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理论基础,将信息共享空间与公民艺术素养结合起来,构建了一种公民艺术素养视角下的社会信息共享空间模型.详细分析了信息共享空间的组成要素——空间、技术和服务,并将其概念扩展到全社会层面,站在一个新的高度来研究社会公民艺术素养的培养.  相似文献   

11.
基于GIS的鄱阳湖区脆弱生态环境的空间分异特征分析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12  
生态环境的脆弱性是自然条件、人为土地利用方式和社会经济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利用GIS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以县为评价单元,对鄱阳湖区的地质、地貌、气候、植被、土壤、水文等自然条件,土地利用格局及社会经济条件的空间分异特征进行了定量分析,认识了鄱阳湖区各县不同脆弱因子在区域内的相对差异性,从而为各地在土地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证方面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2.
彭雅婷  马悦明 《安徽农业科学》2013,(12):5553-5557,5617
为了探究武汉市地下空间开发的适宜性,运用图层栅格化法、专家打分法和综合分值法,从地质环境和社会经济状况两方面对武汉市主城区地下空间开发进行适宜性评价,使用ArcGIS9.3软件对适宜性评价结果进行聚类分析和图像化。结果表明:地质环境方面,武昌和汉阳较适宜地下空间开发;社会经济方面,地下空间开发的需求由内环线向外呈放射性递减;地下空间开发中,地质环境是基础,社会经济是必要条件。最后结合典型地区的发展现状,分析其地下空间开发的方向,并提出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3.
游记体小说《老残游记》采用了旅行者限制叙事的描写方式,突破了传统章回体小说的形式,通过对晚清黑暗社会状况的所闻所见,揭示了主人公的悲悯情怀。本文试从启悟主题与整体感,补史之阙与限制叙事,引游记入小说,旁观"民间疾苦"四个方面阐述《老残游记》旅行者的叙事功能。  相似文献   

14.
《淮南子》对国家空间的想象立足于大美的视野,以"中央"为国家空间想象的核心,并承载浓厚的人文色彩,将空间的自然秩序与人文秩序相统一,以满足大汉时代大一统社会文化需要。这样的大美空间在《淮南子》中无限广大、美不胜收,呈现出大道感性之美。《淮南子》以远古大道之初为想象性的大美时间,赋予其终极意义与最高生命价值,用来帮助人从现实中超越出来,实现一种自由、纯粹的生命理想。《淮南子》通过一种超越性的时间设计来应对当下,去寻求一种社会之道的理想图景;同时又明确历史现实存在的必然,理性看待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文"事"迹。《淮南子》关于大美时间的远古想象,是一种文化理想建构的叙事策略。  相似文献   

15.
晚明拟话本小说《型世言》以“树型今世”为编著目的,在题材选择、情境冲突及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与同时期拟话本小说相比,其恪守礼教摒弃世俗人欲,重振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十分明显。小说采用叙事 议论的叙事模式,情节平铺直叙,固然朴实,却缺乏艺术性。作者注重小说的教化功能,忽视其娱乐功能,所以造成《型世言》的艺术价值与同时期拟话本小说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相似文献   

16.
当代美国黑人作家科尔森·怀特黑德于2016年问世长篇小说《地下铁道》,借用女性科拉视角,重新书写美国黑人追求自由新历程。以科拉视角展现她与同伴的遭遇及生存困境,揭示种族主义南方奴隶社会极权之恶,展现极权社会下白人盲从与黑人规训之平庸。科拉从南方种植园一路向北,怀特黑德为她搭建一条跨越时空的隧道,用空间叙事来展现其反抗强权与苦难历史下的自我疗伤。怀特黑德同时巧搭乌托邦,为科拉搭建生命安全驿站与乌托邦精神空间,让科拉完成个体生命之魅。  相似文献   

17.
在小说《激情》中,珍妮特·温特森以拿破仑战争为时代背景,刻画了主人公亨利和维拉内拉寻找自我的故事。新历史主义认为,历史不再是大写的、单数的历史(History),而是众多小写的、复数的历史(histories),它们互存共生,展现多声部的、复调的社会历史。温特森以边缘人物的历史叙事来代替中心人物,对史书进行"去中心化",消解历史宏大叙事,同时通过文本的虚构及不可靠性和话语的权力关系质疑了历史书写的真实性,指出其人为构建的本质。小说认为只有建立起多维的历史书写,将边缘的、个体的历史书写与权威的、国家的历史书写并置、共存,才能有效构建起无限接近历史真实的书写。  相似文献   

18.
空间生产理论作为解释空间现象的重要工具,突破传统地理学角度对空间的惯例思考,揭示空间的社会性。农村空间受到城市化工业化的影响不断生产和重构,同样需要赋予空间社会性的思考。运用空间生产理论视角聚焦一个中部省区农村,构建由物质空间、文化空间和社会空间组成的三元空间分析框架,旨在揭示农村空间由物化转向社会观念化表现的特征。研究发现农村物质空间利益化倾向明显,文化空间城乡同质化,而社会空间存在官民矛盾,冲突明显。基于农村空间转向后展现的特征,提出树立空间共享理念、保护空间独有文化、开展空间协商治理3个层面的对策,以期丰富农村建设与发展的维度,为新农村建设及乡村振兴战略推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西游记》是我国流传甚广的神话小说,涉及大量宗教内容,但是其与其他推崇宗教的小说存在着大量差异,表现在其重点突出对于宗教的讽刺与批判,具有浓烈的反宗教倾向。本文简要就《西游记》对于佛教、道教以及儒教的反宗教倾向进行分别分析,以期为《西游记》反宗教意识研究深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黄金川  肖磊  孙贵艳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453-457,534
针对传统空间管治区划方法存在的问题,提出以土地建设适宜性评价作为县域空间管治分析的基本方法。以河南省郏县为例,以独立用地属性的地块为区划基本单元,以各地块单元在用地类型、生态保护、地形、基本农田保护、文物保护、地质条件、水源保护、基础设施控制要求、矿产资源开采等多方面的属性为依据,并以生产函数形式对各影响因素的评分进行综合评价,确定各空间单元的评分值,进而分级确定适宜建设区、限制建设区、禁止建设区3类空间管治分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