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河姆渡稻作渊源探折河姆渡遗址博物馆邵九华1973年浙江余姚市河姆渡遗址的发现是我国考古史上的一件大事,两次考古发掘中都发现大面积的稻谷堆积层,伴随出土的还有170余件骨耜,其中2件骨耜柄上还绑扎着残木棒,它应是古籍上称为耒耜的农具。这个发现得到考古界...  相似文献   

2.
河姆渡遗址农业形态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河姆渡遗址是我国新石器时代的一处著名遗址,两次考古发掘均发现了丰富的人工栽培稻谷和大规模的木结构建筑遗迹,因此而闻名于世,引起学术界的高度重视。专家们在研究出土稻谷的同时,往往联系到出土的170多件骨耜。涉及当时的农业形态问题,并根据遗迹、遗物对当时的农业形态作了相应的推测。九十年代以来,浙江省的有关文物部门与日本宫崎大学……  相似文献   

3.
河姆渡遗址“鱼藻”纹盆考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姆渡遗址“鱼藻”纹盆考释河姆渡遗址博物馆黄渭金河姆渡遗址曾出土不少表现农业题材的陶器,这些陶器不仅制作较精致,而且器表大都经打磨光亮,腹壁也往往刻划线条粗矿、流畅的动植物图案,是河姆渡遗址中弥足珍贵的艺术珍品。遗址第四文化层出土的“鱼藻”纹盆即是此...  相似文献   

4.
河姆渡遗址“稻谷堆积层”成因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姆渡遗址“稻谷堆积层”成因析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劳伯敏位于浙江余姚的河姆渡遗址,由于它的地下保存条件较好,出土了一群颇富特征的文化遗存,对于当时长江下游杭州湾地区的原始文化的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尤其是这个遗址第四文化层上部出土的“稻谷堆积”中...  相似文献   

5.
河姆渡遗址1973年发现于浙江余姚河姆渡,距今六、七千年。遗址出土有菱角遗存,另外孢粉分析也表明遗址中有菱。有同志就此推测:“河姆渡人除种植水稻外,还可能种植葫芦、菱角等作物”。菱在河姆渡时期是否已栽培,颇值怀疑。河姆渡菱角遗存(图1)及花粉出土于遗址的第四文化层,距今约6570—6900年以前。遗存未炭化,但已  相似文献   

6.
从桂林甑皮岩猪骨看家猪的起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关于我国饲养家猪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过去,研究这个问题的同志,多是根据浙江河姆渡,陕西半坡、姜寨,河南下王岗等原始遗址发现的猪骨和陶猪等考古材料,认为我国家猪起源于七千年以前。而在南方原始遗址中很有代表性的桂林甑皮岩出土的猪骨材料,则还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因而本文在此作些介绍,以供有关同志参考。甑皮岩遗址位于广西桂林市南郊,1973年进行试掘,发现了大量的陶片、石器、骨器和  相似文献   

7.
河姆渡稻谷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军 《农业考古》1991,(1):170-177
一、引言河姆渡遗址在本世纪七十年代初发现发掘以来,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重视和关注,并得到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学术界的重视。河姆渡遗地的发现之所以能引起人们如此重视,笔者认为:不仅是河姆渡遗址年代古老,并且出土了一批前所未见的崭新的夹炭黑陶器物群和重要的农业生产工具如骨耜等以及栽培稻谷;其次,发现了许多干栏式长屋遗迹以及各式各样的  相似文献   

8.
说明一、我省所发现的古文化遗址中,除万年仙人洞遗址出土较多骨、角、蚌工具外,其他遗址出土的多是石质工具。其中与农业有关的锛、斧、刀等,数量较多,形制大致相同,故只将重要遗址出土的农具列出、标明数量、略加说明,并将已发表的资料出处列于目录之后,以供查阅。二、石锛,石斧的用途较广,考古界历来也有争议,尚无定论。我们认为它和原始的“火耕”农业有密切关系(而且其中有一部分是过去定名不妥,实际上是耜锄之类的农具),  相似文献   

9.
考古遗址中的食用家犬遗存主要可以通过三个方面进行辨别。首先,从遗址中出土的家犬骨骼本身出发,利用完整度、表面痕迹、年龄结构等指标加以判断,尤其重视能反映料理行为的切割痕、划痕、灼烧痕和敲砸痕。其次,从家犬骨骼出土的考古背景来考虑,与其他可食用的动、植物共存的家犬,以及被放置在炊煮或存放食品的遗存中的狗骨,都有可能体现该遗址的家犬是肉食资源。除此之外,作为祭肉的狗、被制作成骨器的狗骨,残留在石器上的犬类DNA和保留在墓葬腹土中的人犬共患寄生虫,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佐证家犬的食用功能。  相似文献   

10.
林蔚文 《农业考古》2004,(1):188-204,216
百越民族的农业生产工具以质地论,主要有石器、铜器、铁器三大类,除此之外,尚有部分木器、骨器、蚌器或牡蛎器。从时代划分上看,史前及商代,各地越人及其先民的农具主要以石器为主,兼有木器、骨器、蚌器或牡蛎器。周代各地越人的农具开始以青铜器为主,但史前期先民使用的部分石、木、骨、蚌器等并未摒弃,有的在农具中仍占很大比例。  相似文献   

11.
河姆渡文化“五叶纹”陶块考略河姆渡遗址博物馆黄谓金河姆渡遗址第二期考古发掘时,其第四文化层曾出土一件“五叶纹”陶块。陶块为夹砂灰陶,形似马鞍(略残),造形厚重,刻划花纹保存完整。在一方框上,阴刻以五叶组成的栽培植物,五叶中一叶居中直立向上,另外四叶分...  相似文献   

12.
河姆渡稻谷研究进展及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河姆渡稻谷研究进展及展望浙江农业大学游修龄,郑云飞中国新石器时代出土有稻谷的遗址累积到1970年代初止,约30处;从1973—1989这十多年中又出土了49处,合计达79处。1989以后至1992年止,共已达112处。稻作遗址的不断出现,促进了稻作起...  相似文献   

13.
熊巨龙 《农业考古》2005,23(1):96-98
在河姆渡遗址出土的众多文物中,有两件“刻纹陶块”颇引人注目。标本133(4):90砖形陶块(残),两面均饰对称的叶纹和联珠纹图案,一侧饰芽叶纹图案。残高15、残宽9、厚4厘米(图一);标本T213(4A):84,马鞍形扁方陶块,一方形框上刻五叶纹图案,一叶居中直立向上,四叶分于两侧互为对称。五叶粗壮有力,  相似文献   

14.
河姆渡周边遗址原始稻作农业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姆渡周边遗址原始稻作农业的研究河姆渡遗址博物馆赵晓波一、河姆渡文化周边遗址简况八十年代初浙江省考古研究所会同有关县(市)文物部门对河姆渡文化的分布范围作过一次普查工作,发现30多处河姆渡文化1期以后的文化遗址,近几年在基本建设中又有新的发现,增加了...  相似文献   

15.
吴越蚕丝文化向日本的流播及其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顾希佳 《农业考古》2002,(3):92-133
吴越地区栽桑、养蚕和利用蚕丝织造丝绸的生产方式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大约在七千年之前,位于宁绍平原的河姆度人就已经发现了蚕,并且能从事原始的编织劳动。考古学者在河姆度遗址发掘出打纬骨机刀、骨梭、梭形器、木制绞纱棒、打纬刀、经轴残片和陶制纺轮等纺织工具,又在一个盅形雕器了发现了纺织和蚕纹图案。这至少可以说明河姆渡人已经发现了利用蚕茧可以抽丝并进行手工纺织的这一奥秘。而在浙江……  相似文献   

16.
宁波庶来遗址春秋时位于越国后方。遗址中曾出土了部分具有特色的青铜器。其中有一件青铜双孔刮削器此前未曾见过,通过分析其造型特征、发现其具备了造型轻薄、双孔、锯齿等铚的几大要素,因此认定应该是春秋时期的青铜铚,在比较其与吴越地区其它青铜铚在造型特征、使用方法上的异同后,认为庶来遗址这件青铜铚代表着青铜铚的一种类型,极具有典型性,并在此基础上重新审视吴越时期此地的农业发展程度。  相似文献   

17.
刘志一 《农业考古》2002,24(1):68-100
关于亚洲稻作农业发祥地问题,国际学术界一直存在“印度说”与“中国说”之争。自从中国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距今7000年前古栽培稻之后,“印度说”的呼声才渐渐下降。到中国湖南澧县彭头山遗址出土距今9000年前左右的古栽培稻、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出土距今12000年前的古栽培稻,“中国说”才真正确立起来,“印度说”开始消沉了。……  相似文献   

18.
河姆渡的谷物收割与加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河姆渡遗址位于浙江余姚河姆渡,属长江下游地区著名的新石器时代河姆渡文化。1973年和1977年先后两次进行了发掘。此遗址共有四个文化层,时间跨度在公元前5005±130年到公元前3380±30年。河姆渡遗址出土了大量稻谷堆积。第一次发掘时,就在第四文化层的十多个探方广达四百多平方米的范围内,普遗地都发现了稻谷,有些稻谷和谷壳、稻秆、稻叶等交互混杂堆积成层,厚度从10~20厘米到30~40厘米,最厚处达70~80厘米。可见当时的水稻栽培规模已相当大。河姆渡人又是怎样收割和加工这些水稻的  相似文献   

19.
试论河姆渡盆栽五叶纹植物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俞为洁 《农业考古》1991,(1):310-311
河姆渡遗址位于浙江余姚河姆渡,距今六、七千年。河姆渡遗址出土一件夹砂灰陶陶块,形似马鞍(略残),上有盆栽植物的刻划图案。在一方形框上,阴刻以五叶组成的栽培植物,五叶中一叶居中直立向上,另外四叶分于两侧互相对称。这是至今我们所能见到的有关植物盆栽的最早资料。盆栽的这种五叶纹植物是什么植物?当时盆栽植物的目的是什么?  相似文献   

20.
中原,仰韶文化遗址所出土的石器,就打制类型来论,以“盘状器’为最多。出土地点的分布相当广阔,陕西、山西、河南等省均有之,远至甘肃亦有之。现先从陕西省说起: 在这个省份的东南部,洛南县洛河流域的曹洼遗址(距洛南县城约四公里),以及处于龙河与洛河交汇处的焦村遗址和洛河支流石坡河东岸的石坡遗址,均发现“盘状器”。商县紫荆遗址第四层文化堆积(属于仰韶文化半坡晚期类型的),出土的150多件被称为“敲砸器”,惟这种器型“均为圆盘状,用打制石核制成。”看来似乎是属于“盘状器”的一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