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4 毫秒
1.
泡茶与饮茶     
王济安 《茶报》2000,(3):16-16,18
茶为国饮。提倡“不吸烟、少饮酒、多喝茶、喝好茶”,其因是饮茶有益于人体健康,以茶养生可获得健康长寿。然而如何饮茶才能达到更好的养生效果呢?这就关系到泡茶与饮茶方法正确与否,也就是现今科学饮茶的有关内容。  相似文献   

2.
陶德臣 《中国茶叶》2013,(11):36-38
茶的传播包括对茶的饮用和种植两方面的意义,也就是中国文化的传播。先秦时期茶仅局限于巴蜀地区,还没有冲破地域文化的束缚,充其量只是一种区域文化。因此,这种传播局限性明显,影响不大,辐射性小,只能充作茶的前传播时期。两汉三国南北朝时期,茶由西南巴蜀之地向外逐渐传播。两汉时,茶已传至荆楚之地,三国时江南及江淮一带饮茶风气正式形成,南北朝时饮茶风气日趋转盛。故关于茶的传播,这里主要围绕饮茶知识、饮茶习俗的发展来展开。  相似文献   

3.
方金福  陈栋  郑如钦 《广东茶业》2002,(1):26-29,22
广东茶产业茶文化历史悠久,早在西汉时代前就利用茶叶,西汉末年有少量茶叶外销,南朝梁武帝时东莞僧人开始人工栽培茶树,唐代诗人曹松寓居南海西樵山,移植顾诸茶其上,教民种茶、制茶。其时广州已是我国最古老的出口茶埠。唐代以前,饮茶者只限贵族、官吏和僧尼,饮茶方法似喝菜汤一样,以为疗疾、驱眠或解渴。唐德宗贞元八年,陆羽饮茶技艺由岭南东道节度使李复等传来广东,品茗风尚随之在广东兴起。饮茶习俗从朱门走进柴户。饮茶文化始于唐代,盛于明清,明代末年广州茶楼、潮州工夫茶和客家擂茶己经出现。清康熙年间,广州成为我国茶…  相似文献   

4.
在长期栽培利用茶树的历史进程中,西双版纳形成了傣族的“竹筒茶”、“烤茶”,哈尼族的“土锅茶”、“竹简茶”、“喃咪茶”,布朗族的“腌酸茶”、“青竹茶”、“喃咪茶”,基诺族的“凉拌茶”、“包烧茶”,拉祜族的“烤茶”、“竹简茶”等等饮茶习俗。这些饮茶习俗的形成,与西双版纳独特的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张遥 《福建茶叶》2023,(1):196-198
唐代作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发展的最高峰,其疆域之大仅次于清王朝,是一个通过文化、经济、政治影响世界的东亚帝国。同时,作为中国历史上出类拔萃的文学朝代,唐代文学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辉煌,至今世人仍旧对其艺术成就赞美歌颂。在唐代,随着饮茶之风的盛行,以及茶本身的特性,无疑让茶成为新时代的宠儿,开始提倡饮茶,乃至饮茶成癖,使茶透过生活层面,进入了精神层面,成为一种文化内涵。本文第一章以分析咏茶诗的兴盛缘由为主线,探究饮茶之风对唐代文学的影响。第二章探讨由茶引出的审美思维,重点分析唐代咏茶诗艺术特色,此外兼论唐代文人的精神追求。第三章通过分析唐人对茶的品鉴,以及茶诗的表现内容,探究唐人的文人意趣,透过茶的仪式化、日常化,探究唐代文人的审美转向。  相似文献   

6.
饮茶话茶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茶馆饮茶,一人为独饮能得神。“独携夫上小园月、来试人间第二泉”,杯茶独酌,慰孤独,益神思,得茶之神韵。二人为对饮能得趣。寒夜与友同桌对饮,促膝相谈,“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得茶之趣。三人成品饮能得味。三口为品,三人同桌,各舒己见,可领略茶之味。四人以上为聚饮能得乐。多人聚集,以茶为友,举办茶宴、茶话会,一边品赏茶的香色味,一边畅谈工作、学习和生活,其乐无穷。茶馆,有的叫茶楼、茶坊、条居、茶屋、茶室、茶社、茶园、茶庄、茶肆、茶轩、茶苑,叫法不同但都是饮茶场所。现代的茶馆装饰古雅,自然质朴,不…  相似文献   

7.
《中国茶叶》2009,(6):19-19
茶是中国人的传统饮料.中国人饮茶已有数千年的历史,茶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作为一种健康的饮料,茶叶中含有多种对人体健康有益的成分,饮茶有利于健康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为了能让“茶为国饮”的理念不断深入人心,2008年5月29日,在浙江长兴召开的第十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上通过了“世界饮茶日倡议书”,决定将每年的5月1日定为“世界饮茶日”,希望以此引导人们多饮茶、科学饮茶,从而增进身体健康。因此,从2009年开始,5月1日对于爱茶人来说,又多了另外一层含义——“世界饮茶日”,  相似文献   

8.
茶与健康专题(二) 茶叶内含成分及其保健功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茶,一种在普遍性上仅次于水的饮品,世界上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人民有饮茶习俗。不论是王公贵族,还是平民庶人,都同样爱茶、嗜茶。茶集解渴、健体、怡情、修身、涤心于一体。茶之所以能如此经久不衰、风靡全球必须归功于茶对人体的保健功效。从中国古代宣传"茶为万病之药"起,世界各地都将饮茶与保健联系在一起。在古印度,有一类食物称为"Rasayana",包括34种植物。  相似文献   

9.
李军 《福建茶叶》2016,(9):39-40
笔者将从饮茶的抗疲劳功能、饮茶的降脂功能方面对饮茶进行论述,茶是在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中产生并逐渐成熟的,探讨饮茶抗疲劳与降脂作用,能够让大众更为清楚茶的药理作用,对推广茶以及继承茶文化有着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周彬 《茶叶》2013,(2):I0004-I0004
4月15日至20日,由中国茶叶博物馆、吴觉农茶学思想研究会杭州联络处等单位共同主办的第十六届西湖国际茶会“科学饮茶周”活动在杭州多所院校以及茶博顺利举行。奉次科学饮茶周活动以“绿色环保低碳”为卡题,推出了茶雨科知识图板展览,馆藏十大名茶免费,恼鉴,斗茶及茶艺表演活动,在活动现场吸引了众多市民和学,生参与,向他们普及了科学饮茶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饮茶小知识     
一、适时适量茶在午间、饭后、烦渴和用脑之时饮用,能起到消食去腻、涤烦解渴、提神益思的作用。即所谓“饭后茶消食,午茶长精神”。但饭前饮茶,会冲淡胃液而不益消化;睡前饮茶,会使中枢神经过于兴奋而难以入睡,即所谓“空腹茶心慌,晚茶难入睡”。就是平时,也不要过量饮用浓茶,以免发生“茶醉”,出  相似文献   

12.
一、茶能明目茶能明目,早在《本草经》中就有记载:“茗味苦,微寒无毒,……能轻身明目。”所谓茶能明目,也就是饮茶对眼睛的视功能有保健作用。这可从下列几方面予以论证:  相似文献   

13.
郭雅敏 《茶叶》2011,37(3):185-186
本文针对青少年大量饮用碳酸饮料的现状,阐述了科学饮茶有利于青少年身体健康、修身养性、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提出了青少年如何科学合理饮茶、泡好茶,并希望茶产业推出更多适合青少年口味、绿色而又时尚的茶饮品。  相似文献   

14.
易景成 《福建茶叶》2000,(Z1):47-48
开门七件事 ,柴米油盐酱醋茶。中国已有两千余年饮茶史 ,以中国文化为依托 ,由品茗升华为茶道。中国茶道酝酿于隋朝之前 ,草创于唐朝 ,鼎盛于宋明。它总体上以中国古代哲学为指导思想 ,以民族传统美德为追求目标 ,后随饮茶习俗的传播而东渐日本 ,流布天下。茶的营养成分丰富 ,药理保健功能颇高 ,能药用 ,能品饮 ,还能入馔 ,并在制茶、泡茶和饮茶的习俗中 ,蕴含着东方传统美和现代文明相交融的浓郁的文化韵味。因此 ,茶不仅是中国人民生活的必需品 ,而且同咖啡、可可竞长争高 ,成为世界三大饮品之一 ,人们对茶情有独钟 ,是自然的事。正像北宋…  相似文献   

15.
王郁风 《中国茶叶》2000,22(2):38-39
唐代社会兴起饮茶风尚,陆羽(733~804年)应时著作《茶经》,“说茶之功效,并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远近欣慕,好事者家藏一列”(唐《封氏闻见记》),于是专用的饮茶器皿需求增加,带动陶瓷业的发展。唐宋以来凡与茶叶有关的行业,都因社会饮茶风俗的盛行而获得利益。《茶经》问世,在社会的影响远远超过《茶经》文字本身,于是陆羽闻名大江南北。 1.造陆羽瓷偶人祀为“茶神” 我国唐代烧制茶碗茶具的北方邢窑,曾用瓷泥塑制陆羽瓷偶人像,给茶肆和爱茶者供奉。这桩趣事,唐宋有关文献每有记载。最早见于唐代李…  相似文献   

16.
《中国茶叶》2009,31(6)
茶是中国人的传统饮料,中国人饮茶已有数千年的历史,茶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作为一种健康的饮料,茶叶中含有多种对人体健康有益的成分,饮茶有利于健康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为了能让"茶为国饮"的理念不断深入人心,2008年5月29日,在浙江长兴召开的第十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上通过了"世界饮茶日倡议书",决定将每年的5月1日定为"世界饮茶日",希望以此引导人们多饮茶、科学饮茶,从而增进身体健康.因此,从2009年开始,5月1日对于爱茶人来说,又多了另外一层含义--"世界饮茶日".  相似文献   

17.
郭雅玲 《福建茶叶》2009,32(1):44-45
本文介绍古代和现代饮茶方式,并对饮茶方式的类别、器具、制作方法等作了异同点比较,认识各时期的影响人物,及崇尚的人文精神。从古到今,随着茶叶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变化,产品形态发生变化,品饮方式在演变,茶之所以能成为千年之饮,在于其核心价值始终如一,那就是有益人类健康与人类文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黄春雷  高霞  赵旭 《福建茶叶》2016,(3):369-370
凡是看过《西游记》的人,无不对观音院中金蝉长老饮茶的精美器具发出由衷赞叹,看似简单的饮茶两字,实际包含了内蕴深厚的饮茶文化。茶文化在中国拥有悠远深长的历史,且不谈神农时期就有关于茶的记载,便是从史有明文的汉朝算起,到如今也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单纯的采茶、饮茶行为,在历史的演变中逐渐发展成了文化象征,茶文化在历史发展中融入了各门各派的文化精髓,采茶时的动作演化成了采茶戏,而饮茶,则演化成了博大精深的茶道。针对当前高校德育教育工作的空缺,响应"文化强国"的政策趋向,结合当下高校的德育工作的开展,笔者认为,高校的德育工作,应从传统茶文化中汲取丰富的营养,深入研究和探讨茶文化中的茶性、茶道、茶德对大学生德育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广东茶业》2003,(1):34-34
茶能解酒是自古以来就流传的说法,很多人也常常是以浓茶醒酒,把茶能解酒当作饮茶的重要功效。 有人解释说,火量喝茶能够增加排尿,从而带走一些已经被人体吸收或未吸收的酒精,这对于减轻酒精中毒有好处。也有人说,饮茶能够使人大脑兴奋、清醒,从而酒后饮茶能够让被酒精冲昏了的头脑清醒一些,从而达到“醒酒”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西湖龙井茶矿物元素含量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旭玫 《中国茶叶》2001,23(2):30-31
饮茶具有帮助消化、减轻肥胖、防癌及保健等功能。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科技意识的增强,人们越来越重视饮茶、饮好茶、饮名茶,并对茶叶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杭州西湖龙井茶为我国名茶之一,迄今,对该茶中矿物营养元素含量状况以及在沏茶过程中各种矿物营养元素浸出率的变化尚未见报道。本研究旨在从矿物营养角度为科学饮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