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研究旨在探寻胃蛋白酶(pepsinogen,PEP)基因的等位基因及其基因型在不同食性驯化表型鳜(Siniperca chuatsi)群体中的分布情况.通过2周食性驯化,挑选出最易驯化和最不易驯化的2组,提取各组鳜鳍条组织DNA,采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法(direct sequencing,DS)、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  相似文献   

2.
对翘嘴鳜(♀)和斑鳜(♂)杂交F1代进行程序性的驯化,挑选出易驯化和不易驯化的2组。采用一维方差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研究了易驯化和不易驯化杂交鳜的形态差异;对易驯化杂交鳜全长、体长、体宽、体高、吻长、头长、眼径、眼间距、尾长、尾柄高、尾柄长和体质量等12个性状进行了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试验结果显示,所选易驯化杂交鳜F1代体长、体高和眼径3个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相关系数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对体质量的通径系数亦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体长对体质量的直接影响最大,通径系数达0.435;所选3个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共同决定系数r2=0.949,说明所选性状是影响体质量的主要形态性状;应用逐步多元回归分析建立了以体质量为依变量(Y),体长(X2)、体高(X4)和眼径(X7)为自变量的回归方程:Y=-15.527+0.127 X2+0.344 X4+0.903 X7。试验结果说明,翘嘴鳜和斑鳜杂交F1代存在易驯化和不易驯化个体的食性分化;用体长、体高和眼径估计体质量的多元回归方程为易驯化杂交鳜选择育种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很多名贵肉食性鱼类已逐渐被开发为养殖新品种 ,但由于其鲜活饲料供应困难 ,大规模的集约化养殖受到限制 ,而采用人工饲料进行投喂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只是这些名优鱼类进行集约化养殖之前必须进行有效的食性驯化 ,使之由原先摄食鲜活饲料转向摄食人工配合饲料 ,才便于大规模养殖。但在驯化转食过程中 ,若方法不当 ,不仅苗种成活率不能保证 ,还会导致个体大小参差不齐 ,甚至诱发同类相残现象 ,直接影响到生产效益。本文对鱼类的食性驯化技术进行简要分析 ,以期为养殖单位提供有益的借鉴。1驯食环境对食性驯化的影响驯食环境可分为室内水…  相似文献   

4.
美国青蛙同牛蛙一样,蝌蚪变态成幼蛙后,只能援食活动着的饵料,对静止不动的毫不理会。但只喂活饵,资源来源毕竟有限,费工费时,又很难满足蛙类日益增长的食欲和营养需求。所以对美国青蛙进行食性驯化,既可解决活饵不足,又可保证饵料的均衡供应。正养蛙饲料目前养蛙用的饲料一般分两大类,一类是鲜活的动物饵料,如黄粉虫、蝇蛆等。另一类是死饵,死饵又可分为鲜湿饵(如动物内脏、螺蚌肉等)和于饵(如干蚕蛹、干小鱼虾、人工配合饲料等)。据湖南省水产研究所对蛙类营养需求分析,美国青蛙对饲料蛋白质的最适需要范围为30.9%~37.…  相似文献   

5.
珠江水系大眼鳜的食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对珠江大眼鳜的资源调查结果,从饵料生物种类组成、出现频率、不同体长大眼鳜的食物组成差异、食性的季节变化等方面研究了珠江大眼鳜食性特点.表明天然水域中大眼鳜主要以鱼类、昆虫类、植物碎屑等为食,其中鱼类的出现频率高达79.1%,虾的出现频率为53.97%.其食物类群的季节变化明显,但没有出现停止摄食的时期,大眼鳜在春季的摄食强度最大,大眼鳜摄食率和充塞度的季节变化皂一致的.不同体长大眼鳜的饵料有一定的转化或更替阶段,约140 mm体长时为主要饵料转化的第一阶段,约199 mm体长时为主要饵料转化的第二阶段,随着大眼鳜体长的增长,其摄食饵料的个体变大,但种类减少.  相似文献   

6.
7.
名贵肉食性鱼类食性驯化和饲料营养研究简述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梁旭方 《淡水渔业》1998,28(6):42-44
鳢、黄鳝、胡子鲶、大口鲶、长吻鱼危等名贵肉食性鱼类的集约化养殖日益受到重视,但由于其鲜活饲料供应困难,而人工饲料的使用尚不普遍,故严重制约了其养殖规模的发展及饲养成本的降低。本文仅就所收集到的资料,对国内外有关其食性驯化和饲料营养研究的进展情况作简要...  相似文献   

8.
9.
以平均体长为5.3cm(尾重3.1g)的大口黑鲈作驯养对象,采取定时定点扫投食料的办法,食物种类由活体鱼虾向人工配合饲料逐步过渡,两周后实现了食性驯化的目的。驯化技术的关键是:掌握幼鱼食性转变时期,即体长5~6cm阶段;以人工饲料取代活饮料须循序渐进,逐步过渡;投饲采取定点抛投有诱集鱼群的作用,适合于掠食性鱼类的习性,并利于观察鱼群的摄食状况。  相似文献   

10.
牛蛙养殖的成畋。主要取决于饵料能否得到很好的解决。牛蛙素以活饵为食!倘若仅以苗种繁殖为主.则可用灯光诱虫、培养蝇蛆、蚯蚓或捞取小杂鱼等方法来解决种蛙的饵科。如果要进行大批量的商品生产,活饵料的供应便会全供不应求,难以为继。为此,为了使牛蛙能改变摄食习性,  相似文献   

11.
鳜鱼人工饲料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鳜鱼的摄食习性相当奇特 ,自鱼苗开食起 ,终生以活鱼虾为食 ,一般拒食人工饲料 ,这种现象在鱼类中十分罕见。目前 ,人工繁殖所孵出的鳜苗一般采用家鱼苗种作活饵 ,不仅饲料成本高 ,而且制约了养鳜业的发展〔1〕。据调查 ,1 995年全国的养鳜产值在 2 0亿元以上 ,但仅饲料成本一项即占了 1 0亿元以上。再者 ,投喂活饵也是引发鳜鱼暴发性流行病的重要原因 ,且鱼病的危害日益严重。 1 995年广东省南海市九江镇鳜鱼发病池塘面积占全镇养鳜池塘总面积的 36.3% ,鳜鱼全部死亡的池塘占发病池总面积的 38.8% 〔2〕。近年来 ,我国对鳜鱼人工饲料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不同饲喂条件对鳜淀粉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鳜的胰脏是淀粉酶主要分泌器官,肠粘膜细胞也可分泌一些糖酶。各种饲喂条件下鳜淀粉酶最适pH值均为7.2;最适底物浓度可为2%或1%;最适温度,摄食人工饵料鳜除肠粘膜为30℃外,胰脏、肠内容物及幽门垂均为39℃;摄食天然饵料鳜除肠粘膜为33℃外,其余均为30℃。季节对鳜淀粉酶活性的影响表现为在最适温度情况下波动幅度平缓,自然温度情况下波动大。摄食天然饵料组胰脏淀粉酶活性要高于同等温度下摄食人工饵料鳜的,其余则是摄食人工饵料鳜的较高,表现出鳜消化酶的分泌对饲料具有一定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3.
鳜鱼苗在光场中反应行为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光梯度方法,探讨了鳜鱼苗对红、黄、绿、蓝、白5种光色的选择性及在不同光梯度下的趋光反应行为。结果表明:鳜鱼苗对5种颜色光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趋光性和选择性,对黄色光和白光的趋光反应最强。趋光率分别为89.75%和81.82%,最大可达到93.75%和90.91%,相应的适宜光源照度分别为2000~3000lx和1500lx。  相似文献   

14.
引进纯正鳜鱼,2000年繁育鳜鱼苗65万尾,培育3cm以上鱼种12万尾,其中大规格2.2万尾。亲鱼培育率、受精率、孵化率、苗种培育率分别为92%、76%、65.8%和21.8%。  相似文献   

15.
不同饲喂条件下鳜蛋白酶活性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鳜鱼胰脏蛋白酶活性最高,其次为肠粘膜的,胃蛋白酶活性最低。摄食人工饵料的鳜胃蛋白酶最适pH值为3.0,其余部位均为7.2。摄食天然饵料鳜的胃蛋白酶最适pH值为2.6,幽门垂、胰脏的为7.2,肠粘膜及内容物的为8.0。摄食天然饵料鳜的蛋白酶的活性普遍高于摄食人工饵料鳜的。在最适温度条件下,摄食天然饵料和摄食人工饵料鳜的蛋白酶活性有显著差异,表现出鳜对饵料具有明显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6.
梁旭方 《水利渔业》2005,25(3):19-21
鳜鱼是我国特有的淡水鱼珍品,其人工饲料问题急待研究解决。探讨了鳜鱼摄食行为发育调控机理以及控制其趋光行为与猎物印记形成的内外因子,为定向改造鳜鱼摄食习性提供有效手段,认为这是最终解决鳜鱼人工饲料难题的技术关键。  相似文献   

17.
合理投放、加强成鳜捞捕,能有效控制湖泊水域内小杂鱼种群的增长,提高成鱼产量与经济效益。1996-1999年,涨渡湖等4个湖泊累计投放鳜鱼寸片68.6万尾,起捕成鳜148t,平均加捕率达43.75%。  相似文献   

18.
鳜鱼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为水产良种场是省级良种场和安徽农业大学教学实习基地 ,年产四大家鱼苗 4~ 5亿尾 ,由于市场销量有限 ,仅能销售 3~ 4亿尾 ,造成浪费 ,提高了成本。鳜鱼为名贵鱼 ,在安徽市场价格一直比较稳定 ,养殖前景看好 ,农村池塘养殖和网箱养殖发展很快 ,苗种需求增加 ,良种场有条件进行鳜鱼苗种生产。1 材料与方法1 1 亲鱼培育购进规格 6 0 0~ 70 0 g鳜鱼 4 9尾 ,放入面积为 4 0 0 0m2 的池中培育 ,投入饵料鱼 2 0 0kg。每周冲水 1次。经4个多月培育 ,性腺发育成熟待产。1 2 人工催产1 2 1 激素选用 使用LRH -A和混合激素A型 ,剂…  相似文献   

19.
水温(28±2)℃时,按20mg/kg的剂量给平均体质量(500±10)g的鳜鱼单次口服乳酸诺氟沙星,服药后0.5、1、2、3、4、6、8、12、24、48、72、96h,分别测定鳜鱼血浆、肌肉、肝脏和肾脏中的药物含量,采用非房室模型分析药物在鳜鱼体内的代谢消除规律。结果显示,乳酸诺氟沙星在鳜鱼血浆、肌肉、肝脏、肾脏中的达峰时间分别为4.333、6、3、5h,达峰质量浓度分别为3.625、2.39、33.089、19.375mg/L,各组织中肝脏吸收的药物含量最高,其次是肾脏、血浆和肌肉;乳酸诺氟沙星在鳜鱼血浆、肌肉、肝脏、肾脏中的消除半衰期分别为42.589、131.652、16.830、30.558h,药物在肝脏中消除速度最快,而在肌肉中消除最慢。以肌肉中药物残留限量为50μg/kg计,建议单次投喂乳酸诺氟沙星的休药期不低于24d。  相似文献   

20.
孟祥林 《水利渔业》2001,21(3):32-33
对鳜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等6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与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