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 毫秒
1.
芦荟植物内生真菌抗真菌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从芦荟中分离出的88株内生真菌进行抗真菌活性物质筛选结果表明:35株芦荟内生真茵对1种或多种皮肤致病真菌,例如毛样枝孢(Cladosporium trichoides)、紧蜜单孢枝霉(Hormodendrum compactum)、皮炎单孢枝霉(Hormodendrumdermatitidis)等具有抑制生长作用,占供试菌株的37.8%.来自中华芦荟、元江芦荟、库拉索芦荟分离获得内生真菌的抗真茵活性茵株比例分别为50%、45%和31.5%.提示芦荟内生真菌种群可为人类寻找新的抗病原微生物活性物质提供基础条件.  相似文献   

2.
亚洲薄荷内生真菌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纯培养的方法对广西所采50株健康亚洲薄荷150茎段、350片叶子中分离纯化内生真菌。用形态学分类鉴别方法依据产孢内生真菌在标准培养基的菌落颜色、菌落形态及孢子的着生方式进行鉴定。部分不产孢内生真菌利用促孢培养基培养结合分子生物技术对不产孢子内生真菌进行比对鉴定。结果从亚洲薄荷中分离出481株内生真菌,隶属1纲5目6科20属。丛梗孢科Moniliaceae是其优势科,其中拟青霉属Paecilomyces、轮枝孢属Verticillium、枝顶孢属Acremonium为主要菌群,分别占11.88%、7.92%和8.91%。叶子明显以叶点霉属Phyllosticta(17.21%)、小齿梗霉属Rhinotrichum(13.49%)、黑团孢属Nigrospora(11.16%)、枝顶孢属Acremonium(10.70%)为优势菌株,而茎则以拟青霉属Paecilomyces(18.60%)、轮枝孢属Verticillium(13.95%)为优势菌株。表明亚洲薄荷内生真菌具有丰富的多样性,其中拟青霉菌属是其优势菌落,其中还分离培养到枝顶孢属内生真菌,拟青霉菌和枝顶孢属菌物有抗菌活性,和薄荷的抗菌活性是否有联系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首次对金钱松内生真菌进行了分离,并以稻瘟霉(Pyriculariaoryza)P-2b活性筛选体系为筛选模型,以水稻纹枯病菌(Corticium sasakii)AS3.2872、亚麻刺盘孢(Colletotrichum lini)AS3.4486、禾谷镰孢(Fusarium graminearum)AS3.4598和棉灰星盘多毛孢菌(Pestalotia gossypii Hori)等4种常见植物病原真菌为指示菌,研究了金钱松内生真菌抗植物病原真菌活性菌株的抗菌能力。结果表明,金钱松内存在着大量具有抗稻瘟霉P-2b活性的内生真菌,JJ18,JJ28,JJ314和JJ323等4株活性菌株对指示菌表现出强烈的广谱抗菌能力,其中JJ314,JJ323可诱导稻瘟霉P-2b菌丝呈现明显的念珠状变形现象,表明这2株活性菌株代谢产物中可能含有低毒性抗真菌成分。金钱松内生真菌是潜在的杀菌生物农药资源。  相似文献   

4.
以青岛海域野生牡蛎为原料,采用菌丝尖端切割法分离获得内生真菌,采用形态学和18S rDNA对其进行鉴定,并对其进行种属分类。结果表明从牡蛎中共分离得到13株真菌,经鉴定这13株真菌全部属于子囊菌门(Ascomycetes),其中7株为枝孢霉属(Cladosporium),是牡蛎内生真菌的优势菌属,占分离真菌总数的53%,另外青霉属(Penicillium)两株,节菱孢霉(Arthrinium)、蜡蚧菌属(Lecanicillium)、链格孢霉属(Alternaria)和黑团孢属(Periconia)的菌株各1株。对分离得到的牡蛎内生真菌进行体外抗阿尔茨海默病活性筛选,其中5株真菌发酵产物兼具抑制乙酰胆碱酯酶(AChE)和抑制β-淀粉样蛋白(Aβ1-42)聚集的活性。为进一步开发利用,采用单因素结合响应面方法对活性菌株ML3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最佳发酵条件为发酵温度28℃,发酵时间12天,种子液接种量10%。在此条件下,次生代谢产物AChE抑制率和Aβ1-42相对抑制率分别为57.65%和52.43%,比未优化前分别提高了9.35%和...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槟榔内生真菌的多样性,采用组织块培养法从槟榔根、叶、花中分离纯化得到47株内生真菌,同时对这些菌株进行了r DNA-ITS序列扩增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所得内生真菌分属于8个属,包括青霉属(Penicillium)、镰孢属(Fusarium)、叶点霉属(Phyllosticta)、弯孢霉属(Curvularia)、黑孢属(Nigrospora)、炭疽菌属(Colletotrichum)、枝顶孢属(Acremonium)和突脐蠕孢属(Exserohilum)。其中,青霉属(Penicillium)和镰孢属(Fusarium)为优势菌属,这2个属的内生菌株数分别占分离菌株总数的31.91%和27.66%。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槟榔内生真菌的多样性,采用组织块培养法从槟榔根、叶、花中分离纯化得到47株内生真菌,同时对这些菌株进行了r DNA-ITS序列扩增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所得内生真菌分属于8个属,包括青霉属(Penicillium)、镰孢属(Fusarium)、叶点霉属(Phyllosticta)、弯孢霉属(Curvularia)、黑孢属(Nigrospora)、炭疽菌属(Colletotrichum)、枝顶孢属(Acremonium)和突脐蠕孢属(Exserohilum)。其中,青霉属(Penicillium)和镰孢属(Fusarium)为优势菌属,这2个属的内生菌株数分别占分离菌株总数的31.91%和27.66%。  相似文献   

7.
为寻找新的抗植物病原菌微生物资源,以苦槛蓝为对象开展了研究。从其叶、叶脉、茎、树皮、根共分离 到104 株内生真菌。经形态学初步鉴定,它们主要属于无孢类群、盘长孢属、青霉属、枝孢霉属和曲霉属。生物活性测 试表明,所分离到的苦槛蓝内生真菌中有77.9%对包括小麦赤霉、大豆疫霉、香蕉炭疽和柑橘青霉中至少1 种植物病 原菌显示抑制活性,42.3%和11.5%的菌株对上述植物病原菌中的至少1 种分别达到了中度抗菌和强烈抗菌。高效 液相测试显示苦槛蓝提取物与5 种具有强烈抗菌活性的苦槛蓝内生真菌提取物的谱图差异显著,表明这些内生真 菌产生了不同于原植物代谢产物的新的抗植物病原菌活性物质。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我国特有珍稀植物华木莲叶片的内生真菌菌群结构特征,以华木莲叶片为材料,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华木莲的内生真菌。结果表明,PDA改良培养基(PDA培养基内加20 g/L华木莲叶汁液、30 mg/L链霉素)的分离效果最好。从华木莲的叶中共分离得到87株内生真菌,经显微形态鉴定,鉴定菌株74株,为4目5科10属,分别为青霉属、木霉属、曲霉属、小孢霉属、交链孢属、枝孢属、长蠕孢属、镰孢霉属、拟茎点霉属、丝核菌属,结果显示叶中内生真菌菌群多样性较丰富,优势属为无性丝孢类菌群中青霉属、木霉属、交链孢属和无性腔孢类拟茎点霉属;分离率分别为17.2%、12.6%、10.4%和11.5%,对开发和利用植物内生真菌及丰富真菌的物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银杏内生真菌与其宿主产生具生理活性物质银杏内酯B之间的关系,并对部分银杏内生真菌进行了形态学鉴定。结果表明:从银杏植株不同组织中共分离到109株内生真菌;在马铃薯葡萄糖液体培养基上发酵后对发酵液进行薄层层析,有16株菌的斑点和标品有相同的迁移率,用HPLC-UV方法对该16株菌发酵样品进行分析,其中有3株内生真菌(G10、Y30和Y40)的浓缩发酵液的保留时间和标品保留时间一致,确定菌株G10能产生银杏内酯B;菌株G10、Y30和Y40分别为卵形孢霉属(Oospora Wallr.)、枝链孢霉属(Sirodesmiumde Not)和青霉属(Penicillium LK.ex Fries)。  相似文献   

10.
通过组织分离方法对广东省化州市橘红种植园内所采的化橘红(Exocarpium citri Grandis)果、枝、叶组织内的内生真菌多样性进行研究,并采用形态与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鉴定菌株. 结果显示,从化橘红果、枝、叶600个组织块中,共分离得到404株内生真菌. 依据形态鉴定及ITS序列分子鉴定,初步鉴定379株内生真菌,并将其分为16个分类单元,经鉴定归于镰刀菌属(Fusarium)、炭疽菌属(Colletotrichum)、色二孢菌属(Lasiodiplodia)、间座壳属(Diaporthe)、光黑壳属(Preussia)、稻黑孢菌属(Nigrospora)、拟盘多毛孢属(Pestalotiopsis)、弯孢属(Curvularia)、隔孢伏革属(Peniophora)、叶点霉属(Phyllosticta)、枝孢属(Cladosporium)、球腔菌属(Mycosphaerella)、假尾孢属(Pseudocercospora)、附球菌属(Epicoccum)、拟层孔菌(Fomitopsis)和毛霉属Mucor),其中炭疽菌属与间座壳属是化橘红的优势菌株,其相对频率分别为44.6% 和34.2%,远远高于其他类群. 内生真菌在枝组织中的分离率为91%. 研究结果表明化橘红内生真菌分布具有一定的组织特异性,为进一步从化橘红内生真菌中筛选活性中药成分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枸杞(Lycium chinense Mill.)枝栖内生真菌菌群多样性及分布规律,通过采样、分离、培养与鉴定,对信阳野生枸杞内生真菌的群落结构及生态分布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内生真菌广泛分布于枸杞健康枝内,定殖率达56.8%。共分离得到真菌717株,产孢真菌归于12个属,大多数属半知菌,少数属子囊菌,其中,拟茎点霉属(Phomopsis)、链格孢属(Alternaria)、镰刀菌属(Fusarium)和刺盘孢属(Colletotrichum)真菌为枸杞枝栖优势真菌,漆斑菌属(Myrothecium)、枝孢属(Cladosporuum)、长蠕孢属(Helminthosporium)、拟茎点霉属(Phomopsis)、壳梭孢属(Fusicoccum)、毛壳菌属(Chaetomium)、木霉属(Trichoderma)为枸杞属(Lycium)植物内生真菌新记录。枸杞生境是影响其枝栖内生真菌多样性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喜树内生真菌的分离及其代谢产物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组织块法对喜树(Camptotheca acuminata Decne)不同组织内生菌进行了分离,共纯化得到55株内生真菌。初步分类鉴定、拮抗性的测定和部分菌株发酵液中代谢产物的研究结果表明:①供试菌可归为5个属和1个无孢类群。其中无孢类群数量较多,为26株,占47.3%。5个属依次为根串珠霉属、小卵孢属、梨孢属、匙孢霉属和盘长孢属。②喜树内生真菌代谢产物的种类比较多,尤其是生物碱类、黄酮及其苷类、酚类和萜类物质的产生比较普遍。有6株菌可能产生喜树碱(Camptothecin,CPT)的类似物。③内生真菌普遍对棉花立枯病菌有较强的拮抗性,46.81%的菌株拮抗圈直径大于1.5 cm,59.57%的菌株有抗性;对假丝酵母的拮抗性最弱,仅有17.02%的菌株存在弱抗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从羊蹄中寻找具有药用价值的内生真菌奠定基础。[方法]利用PDA培养基进行羊蹄内生真菌的分离、纯化和初步鉴定,并对其进行多样性分析。[结果]从羊蹄中共分离到45株内生真菌,其中根部21株,占46.67%。从茎部和叶部分别分离到14株和10株。这说明羊蹄根部的内生真菌资源比茎部和叶部更为丰富。羊蹄根部的内生真菌比茎中和叶中生长得快。形态学鉴定结果表明分离菌株中共有青霉属8株,木霉属4株,镰孢霉属3株,拟茎点霉属、黑霉属和曲霉属各1株,无孢类群27株(占整个内生真菌类群的60%)。[结论]青霉属、木霉属和镰孢霉属为羊蹄内生真菌的优势种属,而无孢类群为其绝对优势类群。  相似文献   

14.
从健康苦豆子植株中分离到214株内生真菌,通过薄层色谱法检测筛选到4株内生真菌产喹诺里西啶碱.用3种培养基分离菌株,根据菌株的菌落形态、大小、颜色、生长速率、质地、生长培养基颜色变化以及菌丝体和孢子的形态特征进行鉴定.结果表明:4株内生真菌分别属于亚大茎点霉属(Macrophoming)、卵形孢霉属(Oospora)、镰孢霉属(Fusarium)和头孢霉属(Cephalosporium).  相似文献   

15.
血散薯内生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抗菌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血散薯(Stephania dielsiana Y.C.Wu)中寻找活性内生真菌,为血散薯植物资源的保护及活性天然产物的开发提供依据,对其茎、叶中内生真菌进行分离鉴定,并研究其抗菌活性。结果表明,从血散薯茎、叶中共分离得到38株内生真菌,其中31株经形态学结合分子生物学的方法鉴定表明,其归为14个不同的属,包括链格孢属(Alternaria)、炭团菌属(Hypoxylon)、枝孢属(Cladosporium)、茎点霉属(Phoma)、镰刀属(Fusarium)、Stagonosporopsis、Ascomycete、毛壳菌属(Chaetomium)、拟盘多毛孢属(Pestalotiopsis)、弯孢霉属(Curvularia)、短梗霉属(Aureobasidium)、Annulohypoxylon、小光壳属(Leptosphaerulina)、刺盘孢属(Colletotrichum)。其中,优势属为链格孢属和茎点霉属。基于前期对峙拮抗预试验结果,选取14株内生真菌进行发酵培养,并测定其对9种植物病原真菌和10种动物病原细菌的抗菌活性。结果表明,内生真菌发酵产物粗提物对供试病原菌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7株内生真菌(叶-8、Y-66、YB-12、J-12、J-34、J-36、J-55)的粗提物对5株或5株以上供试植物病原真菌具有明显抗菌活性。叶-8、J-12分别对玉米大斑病菌、金橘砂皮病菌表现出最佳的抗菌活性,EC_(50)值分别为0.063 1、0.006 2 mg/mL;J-34对甘蓝黑斑病菌、甘蔗凤梨病菌表现出最佳的抗菌活性,EC_(50)值分别为0.018 1、0.004 2 mg/mL。10株内生真菌的粗提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均具有抑制作用,MIC值介于0.500~10.000 mg/mL,4株内生真菌的粗提物对大肠杆菌具有抗菌活性,MIC值介于0.156~4.000 mg/mL。上述结果表明,血散薯茎叶中存在丰富的内生真菌资源,且其次生代谢产物具有广谱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芦荟内生真菌的资源情况和种群多样性。[方法]对来自广东省新会、珠海、潮州、东莞、深圳以及广州市的番禺和黄埔的库拉索芦荟中内生真菌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诱导产孢试验对其进行分类鉴定。[结果]分别从210块芦荟叶组织和210块根组织中分离到27株和16株内生真菌,带菌率分别为12.86%和7.62%。形态学鉴定结果表明分离的内生真菌属于5个属。Aspergillus、Penicillium和Trichoderma的出现频率均大于0.95%,为芦荟内生真菌的优势种群,而Colletotrichum为新发现属。珠海和潮州的芦荟内生真菌最多,出现频率均为7.14%。从库拉索芦荟叶和根中均分离到Aspergillus和Penicillium,而Colletotrichum和Trichoderma只在芦荟叶中分离到,Chaetomium则只从根上分离到。[结论]不同地点和不同部位的库拉索芦荟组织内生真菌的类群与分布均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7.
为筛选薏苡种仁内生真菌的抗菌活性,采用组织分离法,从禾本科黍亚科蜀黍族薏苡种仁中分离内生真菌,采用菌饼法筛选其抗菌活性。通过5.8 S ITS 分子系统学鉴定菌种,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分析鉴定菌种发酵液正丁醇提取物次的生代谢产物。结果表明:分离共获得23株薏苡种仁内生真菌,其中,有弯孢霉属、链格孢属、砖孢属、茎点霉属、灰软盘菌属、稻黑孢属、玉蜀黍赤霉属、曲霉属及其他真菌。57%的菌株至少对测试菌株中的1种具有抗菌活性,且 GZR19号菌株具有广谱抗菌活性并鉴定为1种茎点霉(Phoma sp .),其发酵液的次生代谢产物在该色谱条件下主要有4种物质含量较高,其中可能存在具有抗菌活性的化合物。  相似文献   

18.
采用组织分离法从银杏(Ginkgo biloba)健康组织中分离得到25株内生真菌,根据菌株在PDA培养基上的培养特征,5株被鉴定为链孢霉菌属、4株为酵母属、4株为曲霉属,3株为毛霉属、3株为青霉属,2株为根霉属,1株为简梗孢霉属,3株分离菌株不产孢子。测定25株内生真菌对3种受试指示菌的抑制作用,共筛选得到11株至少对一种指示菌的生长有抑制作用的菌株,对抑菌活性较强的菌株进行形态学和显微分析鉴定。  相似文献   

19.
以核桃叶部分离获得的20株内生真菌为研究对象,采用抑制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发酵产物对8种常见植物病原真菌的抑菌效果,并对活性菌株发酵产物的乙酸乙酯萃取相进行气质联用分析(GC-MS)鉴定主要化学成分,用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相对含量。结果表明:15株核桃叶部内生真菌的发酵滤液对8种供试病原菌均有一定抑制作用,占内生真菌总数的75.0%。其中黑孢霉属(Nigrospora)Y4菌株对8种病原菌的抑制作用最强,抑制率均大于60%,抑菌谱广泛。Y4菌株对番茄灰霉病菌的抑制作用最大,抑制率达95.95%,其次是苹果果腐病菌(84.81%)。Y4菌株发酵产物乙酸乙酯萃取相Fr4组分经GC-MS分析共鉴定出14种化合物,占出峰物质总量的89.58%。其中哌草丹相对含量最高,达到50.46%,其他物质主要是有机酸类化合物。由此可知,核桃内生真菌具有广泛的抑菌谱,活性菌株Y4发酵产物可望研发出新型微生物源除草剂。  相似文献   

20.
为探明天津地区番茄主要种植区根结内生真菌的群落多样性并筛选具有杀线虫活性的菌株,笔者采集天津市各区番茄根结线虫病样,通过组织分离方法分离根结内生真菌并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通过测定菌株发酵液对南方根结线虫二龄幼虫(J2)的致死作用,以及菌株在番茄根结形成的抑制作用来分析其抗性机制。结果显示:内生真菌主要为镰刀菌属Fusarium真菌,占比58%。内生真菌的杀线虫活性测定显示:枝顶孢霉Acremonium implicatum、A. sclerotigenum、毛壳菌Chaetomium sp.,拟青霉Purpureocillium sp.对根结线虫二龄幼虫具有较强的致死活性,处理48 h后,死亡率70%以上。内生真菌诱导番茄抗性结果显示:枝孢霉A. implicatum诱导番茄产生对根结线虫入侵的抗性最强,入侵率降低48.96%;其次为A. sclerotigenum,入侵率降低34.48%;Chaetomium sp.和Purpureocillium sp.入侵率较低,分别为17.17%和25.10%。综上,内生真菌A. implicatum及A. sclerotigenum能够通过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