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主要通过对不同区域、不同规模和不同阶段的猪群进行流行性腹泻抗原检测分析,以探索防控该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吴旭颖  赵伟  王颖 《中国猪业》2008,3(7):30-32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是危害养猪业的一种严重疾病;主要侵害母猪、公猪及各个阶段的仔猪,本文综述了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对不同阶段猪或不同品种猪的感染及症状表现。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通过对南安市不同养殖区域、不同养殖阶段、不同养殖规模的猪群进行轮状病毒感染检测分析,并探索防控轮状病毒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黄富 《中国猪业》2010,5(7):55-56
<正>猪不同阶段有不同特征的疾病,其中有些是原发的疾病,也有作为继发性感染的疾病。因此,应根据猪的不同生长阶段采取有针对性的饲养管理措施,防止疫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我国重点养猪区域伪狂犬病野毒感染血清学调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科文  杨汉春 《养猪》2010,(2):45-47
2005年4月至2007年4月,笔者从华北、东北、华中、华东、华南5个养猪区域,随机选择102个免疫伪狂犬病病毒gE基因缺失疫苗的猪场,按不同生产阶段5%比例随机采集血清样本共5746份,利用商品化gE抗体鉴别诊断试剂盒进行了猪场伪狂犬病野毒感染的血清学调查。结果表明,gF野毒抗体阳性猪场占87.25%,样本阳性率为28.53%,阳性猪场样本阳性率为33.06%。另外,通过分析,揭示了阳性猪场各生产阶段的感染特点。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PEDV、TGEV和RV在猪群中的隐性感染情况,对北京市8个规模化养猪场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本次调查共采集到440份临床健康粪样,利用多重FQ-RT-PCR的方法进行检测,结果表明:PEDV、RV、TGEV的阳性率分明为14.1%、13.6%和3.2%;不同阶段的猪群中,PEDV在保育-育肥阶段阳性率最高,达到25.4%;RV在仔猪阶段阳性率最高,达到27.3%;TGEV在保育-育肥阶段阳性率为8.5%.由此可知,规模化猪场PEDV、TGEV和RV隐性感染情况较为严重.  相似文献   

7.
为调查猪场猪轮状病毒(PoRVA)流行毒株以及不同阶段猪群PoRVA感染情况,从某规模猪场收集PoRVA阳性样本进行VP7基因测序分析,同时采集不同阶段猪群粪便样本,采用荧光定量RT-PCR方法进行PoRVA检测,分析猪场不同阶段猪群PoRVA感染情况。结果发现:该规模猪场PoRVA流行毒株主要为G9型猪轮状病毒;各阶段猪群粪便样,其阳性率介于1.5%~42.09%,其中7~23日龄哺乳仔猪粪便样,阳性率为8.66%,24~65日龄保育猪粪便样,阳性率为42.09%,育肥猪阳性率为2.66%,母猪为1.5%;从24~42日龄临床正常(55.08%)与腹泻猪(36%)之间的PoRVA阳性率比较结果,没有发现腹泻与感染PoRVA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规模猪场不同猪群的伪狂犬病病毒(PRV)感染情况及场区病毒载量分布特点,在山东省菏泽市某规模猪场,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对该猪场不同孕龄母猪、不同阶段生长猪群,以及各生产阶段场区环境,采集猪鼻拭子和场区环境拭子进行PRV-gE核酸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在294份猪鼻拭子中,检出42份PRV-gE核酸阳性,总阳性率为14.28%;母猪群PRV-gE阳性率为17.83%(23/129),且妊娠前后各阶段阳性率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中期较高(24.00%),但差异不明显(P>0.05);不同阶段生长猪群的平均PRV-gE阳性率为11.52%(19/165),随日龄增加,阳性率也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80~90日龄育肥猪最高(28.13%),与其他生长阶段猪群差异明显(P<0.05);除饲料、水源、上猪台和出猪台外,其他大部分场区环境均检测到PRV-gE核酸阳性;育肥猪群病毒载量最高,为3.6×105拷贝数/mL,其猪舍环境的病毒载量也较高,与其他环境及生长阶段猪群差异均明显(P<0.05)。结果表明,不同猪群包括免疫猪群均可遭受PRV野毒感染,尤其是母猪妊娠中期和猪育肥阶段早期,且大部分场区环境均可被污染。结果提示,规模猪场要加强各种猪群尤其是育肥猪群的伪狂犬病免疫,通过监测来调整和优化免疫程序,同时要加强生物安全,防止病毒传入和扩散。  相似文献   

9.
研究猪在出栏前的饲养全过程中持续感染附红细胞体时,其生长发育是否受到影响。方法:选同批产出严重感染附红体的仔猪233头,按常规分阶段饲养管理,观察各阶段生长发育性能。结果:持续感染附红细胞体的猪,在哺乳、育成、育肥不同阶段的各项生产指标,均达到了当前国内养猪生产的中上等水平,未显示感染附红细胞体后对其生长发育产生不良影响。结论:被猪附红细胞体持续感染的仔猪直至出栏,对生长发育未产生明显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0.
养猪生产过程中有单独发生的疾病,也有并发性或继发性感染的疾病,还有霉菌毒素导致的免疫抑制性疾病等。有些疾病贯穿于养猪生产的各个阶段,如猪瘟、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伪狂犬病、支原体肺炎等一某些病原菌在不同的阶段可引发不同的疾病,如大肠杆菌可以引起哺乳仔猪的黄痢、白痢,断奶仔猪的腹泻,也可引起母猪乳房炎、子宫内膜炎和泌乳障碍综合征;  相似文献   

11.
为筛选副猪嗜血杆菌最适培养基,将副猪嗜血杆菌血清5型标准株(Nagasaki菌株)接种固体培养基TSA、PPLO琼脂、巧克力琼脂、胰月示蛋白胨琼脂和液体培养基TSB、PPLO液体、胰月示蛋白胨和马丁肉汤,通过观察菌落大小和平板计数,筛选出副猪嗜血杆菌生长最适培养基。将Nagasaki菌株接种TSB培养基,取10h~16h不同培养阶段的培养物,腹腔接种豚鼠,确定副猪嗜血杆菌感染实验动物的最佳培养阶段。结果表明,TSA和TSB是副猪嗜血杆菌的最适培养基,副猪嗜血杆菌血清5型接种于TSB中,在37℃、200r/min培养10h~13h,菌数可达到10^9cfu/mL。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分析新疆昭苏地区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纯血马在不同月份的寄生虫感染情况,为纯血马的健康养殖以及科学驱虫提供参考。方法 随机选取不同年龄段纯血马122匹,分为5组,哺乳马驹30匹,青年母马25匹,青年公马20匹,繁殖母马35匹,种公马12匹。采用马场分栏群体舍饲和单厩饲养模式,保证不同年龄段纯血马饲料和饮水充足,分别在5月和10月采集粪便样品。使用虫卵计数法检测马匹粪便中的寄生虫,计算不同年龄纯血马在不同时间段的寄生虫感染率和感染强度。结果 5月纯血马马蛲虫以及马球虫感染率较高,除种公马外,感染率均在94.00%以上,其中,哺乳马驹马蛲虫的感染率高达98.89%,哺乳马驹马球虫的感染率高达98.33%。10月纯血马马副蛔虫以及马球虫的感染率均在93.00%以上,其中,繁殖母马马副蛔虫感染率高达99.52%,哺乳马驹马球虫感染率高达98.33%。5月哺乳马驹的马副蛔虫、毛圆线虫、盅口线虫与细颈三齿线虫感染强度均显著(P<0.05)高于其他年龄段的纯血马;马蛲虫、马球虫和埃氏腹盘吸虫的感染强度显著(P<0.05)高于种公马,与其他阶段纯血马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10月哺乳马驹马副蛔虫、毛圆线虫、裸头绦虫感染强度显著(P<0.05)高于除繁殖母马以外的其他年龄段纯血马,细颈三齿线虫感染强度显著(P<0.05)高于其他年龄段纯血马,马球虫和埃氏腹盘吸虫的感染强度显著(P<0.05)高于种公马。种公马马副蛔虫与细颈三齿线虫感染强度显著(P<0.05)低于其他阶段的纯血马。不同年龄段纯血马马蛲虫感染强度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 纯血马感染的肠道寄生虫主要有马蛲虫、马球虫、毛圆线虫、细颈三齿线虫、盅口线虫、马副蛔虫、裸头绦虫以及埃氏腹盘吸虫,不同年龄段、不同月份均有感染,且混合感染较为严重。哺乳马驹感染强度及感染率普遍高于其他年龄段纯血马。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全国主要养猪地区猪回肠炎感染情况,本调查使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对来自全国主要养猪地区169家猪场的1667份粪便样本进行胞内劳森菌的检测。结果显示,在所有参试的猪场和送检的粪便样本中,胞内劳森菌的阳性率分别达到了96.4%和86.0%;不同季节、不同区域、不同规模的猪场,胞内劳森菌检出率都超过80%;在各个生产阶段,母猪的总体阳性率也普遍偏高;在13周龄和19周龄前后,保育-育肥猪的回肠炎感染压稍高;不同粪便类型对应的CT值也存在差异,血便中胞内劳森菌的CT值最低。由此可见,胞内劳森菌引起的回肠炎广泛存在我国主要养猪地区。  相似文献   

14.
伪狂犬病是一种严重威胁养猪业的重要传染病,2012年以来该病在河南省大面积流行,对养猪业造成了巨大影响。本研究利用g E-ELISA方法,对2013年来自河南省不同区域不同规模347个猪场的13 275份血清样本进行检测分析。结果显示血清样本阳性率31.3%,猪场阳性率83.6%。种猪群带毒率高,育肥阶段伪狂犬病毒感染情况尤其严重。但一些生产管理较好的规模化猪场通过采取强化免疫,不断补入阴性后备种猪,加强生物安全等综合措施,成功防控了伪狂犬疫情。本研究对于了解当前河南省伪狂犬疫情,制订正确的防控策略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猪伪狂犬病在江苏省猪群中的野毒感染情况,本研究应用美国IDEXX生产的猪伪狂犬病病毒gE-ELISA抗体检测试剂盒,对来自江苏省9个城市2016~2018年间送检的1 700份血清进行了检测,并对其不同市县、不同时间、不同季节以及不同年龄阶段的猪血清学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江苏省送检的9个城市均存在PRV的野毒感染,平均阳性率为37.8%;其中宿迁市的血清抗体阳性率最高,达47.0%。冬季该病的野毒感染比例最高(46.9%),且种公猪的血清阳性率较其他阶段的猪高,达到45.1%。从此次的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猪伪狂犬病在江苏省猪群中的感染比较普遍,应该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华中地区临床发病猪群猪圆环病毒2型(porcine circovirus type 2,PCV-2)感染状况及特点,2018—2019年,从湖北省的武汉、随州、咸宁、荆州,湖南省的常德、衡阳、汨罗、株洲等8个地市的40个规模化猪场,采集临床发病猪群血样1 550份,利用本实验室建立的巢式PCR诊断技术进行PCV-2病原学检测,并采用SPSS 24.0卡方检验,对结果进行不同地区、不同养殖阶段、不同季节统计分析,同时追踪与其他繁殖障碍性疾病病原的混合感染情况。结果显示:湖南、湖北两省8个地区发病猪群的PCV-2平均检出率为31.68%(491/1550),所有检测地区均有不同程度的PCV-2感染,病原检出率在8.79%~49.01%之间波动,差异显著(P<0.05);不同养殖阶段发病猪群均有PCV-2阳性检出,检出率在12.17%~60.84%之间波动,差异显著(P<0.05),其中育肥猪和保育猪检出率较高,而哺乳仔猪、经产母猪和后备猪偏低;PCV-2一年四季均有检出,检出率在5.98%~49.81%之间,但有一定的季节性,夏冬季节检出率偏高,而春秋季节偏低(5.98%),差异显著(P<0.05);PCV-2和其他繁殖障碍性疾病病原的多重感染较为常见,其中以PCV-2+PRRSV双重感染和PCV-2+PRRSV+PRV三重感染为主,而四重以上感染较为少见。结果表明,湖南、湖北两省的PCV-2病原分布较为广泛,是导致该区域猪群发病的重要病因,但其流行有一定的地区、猪群和季节差异。建议加强高流行地区、高发季节、重点猪群的免疫、检测和生物安全管理,逐步控制和净化PCV-2。本研究初步了解了华中地区PCV-2的流行特点,为其流行控制和净化制定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7.
猪支原体肺炎的感染与防治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伟业 《养猪》2007,(1):23-24
猪支原体肺炎是养猪业最常见的传染病之一,尽管对它的控制策略在不断完善,但它依然是造成猪保育到育肥阶段巨大经济损失的最主要原因之一。据不同国家的屠宰检验统计表明,猪支原体肺炎的典型病变率达30%-80%。  相似文献   

18.
2004年1月,北京地区某猪场出现不同阶段猪只死淘数量明显上升,哺乳仔猪死亡181头,死亡率22%;育仔猪死亡108头,死亡率6%,育成猪死亡66头,死亡率5.8%,淘汰肥猪215头。经综合防制措施,控制了疫情。  相似文献   

19.
利用鸭源鸡杆菌YU-PDS-RZ-1-SLG分离株制备超声波裂解抗原,建立了可以检测鸭源鸡杆菌多个血清型抗体的间接ELISA方法。包被抗原质量浓度为10mg/L,包被条件为37℃2h,再4℃过夜;封闭液为1%明胶,封闭条件为37℃1h;阴、阳性血清最佳稀释度为1∶100,酶标二抗工作滴度为1∶1 000;底物显色时间为15min。经交叉性试验、阻断试验和重复性试验证实建立的ELISA方法重复性好,特异性强。板内变异系数为2.01%~5.75%,板间变异系数为2.43%~6.20%。间接ELISA方法的灵敏度是微量凝集试验的25~100倍。利用所建立的ELISA方法检测了人工感染鸭源鸡杆菌的4日龄SPF鸡在感染后不同阶段感染组、同居组和空白对照组的血清抗体,并根据感染后不同阶段所测D450值绘制抗体消长曲线,其抗体水平在感染后32~47d开始上升,60d时达到高峰,但维持时间较短,2周后迅速下降。建立的间接ELISA方法可以用于临床病例的血清学快速检测,为进行鸭源鸡杆菌的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了手段。  相似文献   

20.
1发病情况及治疗药品 选择不同生长阶段的发病猪60头,其中在塔河镇选择40头,在开库康乡选择20头。发病猪中包括妊娠母猪10头,哺乳母猪5头,育肥猪30头,仔猪15头。对试验猪进行每户编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