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肥料利用率不高的原因 1.1重施化肥,轻农家肥当前,农民重施化肥,轻农家肥的现象相当普遍.有机肥料和无机肥料不能配合施用,造成土壤有机质连年下降.  相似文献   

2.
1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 以有机肥为主,有机肥和化肥的配合施用,可以互相补充和促进,能更好地发挥肥效,提高肥料利用率.施用有机肥能提供作物多种营养元素,并能在较长时间内持续供应作物需要,增加土壤有机质,改良和培肥土壤,还可防止因长期单一施用化肥对土壤产生的不良影响.但有机肥肥效慢,养分含量低,不能满足作物旺盛生长时期对养分的要求.而化学肥料养分含量高,肥效快,能够及时满足作物对营养元素的需要,并能促进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加速有机肥料的转化和分解.磷素化肥与有机肥配合使用,可以减少土壤对磷肥的固定作用,提高磷肥的施用效果.因此,有机肥与化肥混合使用,就可使改土和供肥相结合,从而达到取长补短、缓急相济、相辅相成、增进肥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花生地膜覆盖后,由于增温保墒,特别是播种时地温较高,对磷、钾肥的利用率也大大提高。覆膜后减少了土壤肥料的流失,土壤养分的有效化程度提高,但地上部分生长发育加快,本身需要的养分比不覆膜时要多。因此,施肥要以“农家肥为主、化肥为辅”,“基肥为主、追肥为辅”,氮磷钾混配的原则进行,以满足全生育期各个发育阶段对肥料的需求。下面着重介绍地膜覆盖后花生的施肥技术。  相似文献   

4.
日本覆膜控释肥料的开发及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当土壤中营养元素的供应强度不能满足作物生产目标的实现时,就需要人为地向土壤中直接施入或叶面补充作物生长发育所缺的营养元素。补充农作物养分不足的主要方法是向土壤中基施速效化肥,这种施肥方法经研究表明存在许多缺点:一是养分的利用率不高。有研究证明在我国化肥的当季利用率氮肥为30%~35%,磷肥为10%~25%,钾肥为35%~50%,施入土壤中的养分大部分被淋溶、挥发和固定。二是这种施肥方式易于污染环境。以氮肥为例,长期大剂量地向土壤施用氮肥,土壤和地下水氮含量提高,导致土壤酸化和盐渍化,江河湖泊营养…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日光温室在蔬菜生产中广泛应用,面积逐年扩大,但是由于连年集约化生产,土壤不能修生养息,长期大量盲目使用化肥、农药,加之保护地覆盖土壤得不到充分的降雨淋失,肥料利用率显著下降,土壤积盐障碍严重,造成日光温室内土壤盐分积累和养分失衡,导致蔬菜产量低,品质差,生理病害严重。下面介绍如何观察判断日光温室土壤积盐障碍和对作物造成的危害与改造。  相似文献   

6.
张莉 《农家致富》2013,(16):34-35
一、连作障碍产生原因1.盲目大量施肥据调查,目前市场上的肥料种类繁多,菜农对各种肥料的作用、蔬菜的生长习性和需肥特点了解不够全面,认为只要多施肥就能多产出,往往为获取一季的丰产而盲目大量施用化肥,而肥料利用率却很低,以致大量积累在土壤中。2.土壤养分不均衡在日光温室连作情况下,连续大量施用性质相同或相似的肥料,由于作物对肥料的选  相似文献   

7.
司丽 《新农业》2014,(7):34-35
微生物肥料又称生物肥料、菌肥、接种剂,是一类以微生物生命活动及其产物导致农作物得到特定肥料效应的微生物活体制品。它本身并不含有植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营养元素,而是含有大量的有益微生物,在土壤中或植物体上通过微生物的生命活动,改善作物的营养条件、固定大气中的氮素或者活化土壤中某些无效态的营养元素,从而促进作物生长并使环境中的养分潜力得以充分发挥,为作物生长创造一个良好的土壤微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8.
肥料是作物的粮食,其施用方法很重要。如施用方法得当,其肥料有效利用率就会显著提高。下面将几种肥料的增效施用方法简介如下:一、有机肥与无机肥混合施用有机肥(农家肥)养分齐全,肥效持久,可以活化土壤,改善土壤质地;无机肥(化肥)养分单一,养分含量高,见效快,但长期单一施用,  相似文献   

9.
<正>肥料是棉花高产的物质基础,按需施肥是棉花施肥的最高原则,不同棉田的施肥应该是不同的。有条件的应进行测土施肥,根据土壤速效养分含量和棉花高产需要,确定施什么肥料和施肥量。就北方多数棉田而言,应增加钾肥用量,减少磷肥用量,氮肥则主要用于追肥;或者施用"高钾、低磷、中氮"的配方肥。耕翻前撒施当前有的棉农正往棉田运送农家肥,可将施用的化肥在耕翻前撤在地表,和农家肥一齐翻入地中。好处是施得深、施得匀,养分损失少,可被分布在各处的棉根吸收利用。  相似文献   

10.
根据不同蔬菜类型和品种、生长发育、产量和测定土壤养分含量情况,确定施肥种类和数量及配比。根据农家肥和化肥的特点,合理搭配施肥。农家肥宜做基肥,化肥宜做追肥。为了提高有机肥和化肥的利用率,发挥肥料的最佳效果,一般将2种肥料搭配混合使用。根据蔬菜的生长发育情况,需要养分的多少,确定追肥数量、次数和间隔时间。  相似文献   

11.
果园施肥管理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肥料是果树的粮食,合理施肥是果树优质高产的基础。只有合理使用有机肥,适量追施化学肥料,并配合其它施肥,才能使果树连年丰产,果实优质。1肥料选择及种类1.1肥料选择。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可保持或增加土壤肥力及土壤微生物活性。提倡农家肥(包括堆肥、土粪、厩肥、沼气肥、绿肥、  相似文献   

12.
<正>近两年来,针对高投入农业带来的环境污染和农产品质量下降问题,肥料企业强调减少肥料投入,增加养分再利用,减少养分损失,保护环境。肥企在技术创新和产品生产中始注重肥料养分形态,养分资源综合管理以及营养元素科学配比,来加速企业转型,提高产品品质和肥料利用率。实践证明,判断肥料质量好与否,除了总养分含量和氮、磷、钾各自的单养分比例外,作为营养元素的氮、磷、钾养分在肥料中的存在形态和施用效果也有着直接的联系,也是衡量肥料品质的个比较重要的指标。河北卓峰化肥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柱森表示,注重肥料养分形态不仅成为肥料工业升级的新领地,也给企业的整体升级发展带来了新机遇。  相似文献   

13.
有机肥又叫农家肥,是一种安全肥料.一般都含有农作物所需要的各种营养元素和丰富的有机质,既含有氮、磷、钾,又含有硼、钼、锌、锰、铜等微量元素及生长刺激素.有机肥可减少土壤养分固定,提高化肥肥效;增加土壤微生物数减轻土壤污染量和提供所需要的能量:改善土壤的物理性;增强土壤保肥性和缓冲作用.为了进一步探讨施用有机肥,有机肥与化肥配施以及有机肥料的利用效率等问题,2011年,黑龙江省绥棱县65316部队副食品基地在试验田做了有机肥和化肥配施肥试验.  相似文献   

14.
肥料利用率是指当季作物吸收营养元素的数量与施入土壤中肥料营养元素总量的百分数。在一般情况下,肥料利用率越高,肥料的损失就越小。肥料利用率因肥料品种、施肥量、土壤肥力、施用方法和作物种类等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异。南乐县的肥料利用率较低,化肥中氮肥的利用率为30%~70%,磷肥为10%~25%,钾肥为40%~70%。一、导致肥料利用率不高的原因(一)施肥结构不合理化肥中氮、磷、钾微肥配比不当,造成一些营养元素偏多,而另一些营养元  相似文献   

15.
灌漠土定位试验结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6~2001年定位肥料试验结果表明,有机肥与化肥配合使用,对于稳定作物产量,提高土壤养分供应强度,特别是减少氮素挥发损失,稳定土壤钾素供应水平及速效磷的积累具有单施化肥不能替代的作用。在连年试用一定数量有机肥的基础上,适当减少磷肥投入,仍可获得较高的产量和稳定土壤供磷强度。单施单元素化肥,随种植年限的延长作物产量下降。  相似文献   

16.
基于生态平衡施肥理论和多年实践,建立了通用施肥模型及其若干应用模式。(1)不进行秸秆还田情况下,当Wj≥Wi时的通用施肥模型表达式为肥料转化率+肥料离土率+肥料培肥率=1;当Wj相似文献   

17.
棉花“3414”肥料试验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1试验目的 通过棉花“3414”肥效试验,获得库尔勒市棉花的最佳施肥量、施肥比例、施肥时间、施肥方法,筛选、验证土壤养分测试技术,建立施肥指标体系。摸清土壤养分校正系数、土壤供肥能力、棉花养分吸收量和肥料利用率等基本参数,减少误差,综合比较肥料投入、作物产量、经济效益,构建作物施肥模型,为施肥分区和肥料配方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小麦出苗后要从土壤中吸收氮、磷、钾和一些微量营养元素,通过叶片的光合作用制造营养物质,供给本身生长发育和形成籽粒。土壤中可供小麦吸收的养分包括土壤自身的肥力和当季施人的肥料两部分。根据生产实践和淮北地区土壤的肥力水平,种麦当季不施肥,正常情况下,667平方米小麦产量可达200千克。如计划667平方米产400千克,就需要由当季施肥补充生产200千克籽粒所需的肥料。  相似文献   

19.
<正>微生物肥料是以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导致作物得到特定肥料效应的一种制品,是农业生产中使用肥料的一种。它本身并不含有大量植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营养元素,而是含有大量的有益微生物,在土壤中或植物体上通过微生物的生命活动,改善作物的营养条件、固定大气中的氮素或者活化土壤中某些无效态的营养元素,从而促进作物生长并使环境中的养分潜力得以充分发挥,为作物生长创造一个良好的土壤微生态环境。其在中国已有近50年的历史,从根瘤菌  相似文献   

20.
<正>微生物肥料是指含有大量活的微生物的新型特殊肥料,它不仅可为农作物提供生长所必需的各种营养元素,而且还可以增加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活性,克服使用化肥过量和不平衡所造成的弊端。现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