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解免耕稻鸭复合系统生态学特性.对该系统的土壤理化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免耕抛秧养鸭、免耕抛秧不养鸭、翻耕抛秧不养鸭处理对土壤物理性状有着不同的影响.经过一季免耕养鸭,稻田0~5cm土层的体积质量降低了0.013g/cm^3.免耕抛秧不养鸭,土壤体积质量增加了0.012g/cm^3.翻耕不养鸭处理土壤体积质量变化不大.土壤非毛管孔隙在免耕处理中有所增加,免耕抛秧养鸭和免耕抛秧不养鸭在0~5cm土层分别较翻耕抛秧不养鸭增加3.13%和2.75%,在5~15cm处分别增加1.05%和0.92%.在0~5cm土层处,免耕养鸭能显著降低土层体积质量,显著增加土壤非毛管孔隙度,其影响的程度均达到显著水平,但对土壤总孔隙度影响不显著.在5~15cm土层处,翻耕不养鸭处理中的非毛管孔隙度显著低于免耕养鸭和免耕不养鸭处理,它们之间的体积质量和总孔隙度差异不显著.(2)对免耕养鸭复合系统土壤的化学性质分析表明,免耕养鸭有利于土壤中有机碳、全氮、碱解氮的提高,但有效磷和速效钾有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水稻稻草还田免耕抛秧栽培试验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2002年早造对比试验,稻草还田免耕抛秧区平均每hm^2产量为7818.0kg,稻草不还田免耕抛秧区为7716.0kg,翻耕耙沤抛秧区7324.5kg。稻草还田免耕比不还田免耕增产1.32%,比翻耕增产6.74%。  相似文献   

3.
赵艳 《农家顾问》2010,(12):28-28
研究连续免耕对双季水稻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为南方稻区土壤合理耕作和水稻免耕抛秧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依据。结果显示,稻田免耕1~2年(4季),早、晚稻产量较翻耕处理的产量分别增加了2.70%和1.87%.但与对照差异不显著。随着免耕时间的延长,早、晚稻产量均表现为下降.尤其是免耕5年水稻产量下降更为显著,下降幅度分别为9.16%和12.56%;  相似文献   

4.
免耕稻鸭复合系统生态学特性研究Ⅱ.土壤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在利用稻鸭互利共生的关系的基础上,将免耕技术引入稻田生态系统,形成稻田免耕养鸭技术新体系.从土壤生物学特性方面对免耕稻鸭复合系统生态学特性进行了研究,旨在为评价该系统的生态学功能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各处理土壤中三大类微生物数量在剖面中有明显的上高下低的分布趋势,特别是0-5cm土层,NCD(免耕养鸭处理)量高于同层次的NCND(免耕不养鸭处理)和CCND(翻耕不养鸭处理).NCD的剖面分布也是呈现上高下低的格局,但5~15cm土层中各微生物数量和总数均大于NCND和CCND处理中同层次的微生物数.上下两层土壤中,NCD与CCND和NCND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2)土壤微生物量生物量碳依土壤层次的深浅呈现从上到下渐减的趋势,与微生物的数量分布趋势相一致,各处理中微生物生物量碳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为:NCD,NCND,CCND.由此可见,免耕养鸭有利于和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增加,这与该处理较高的土壤肥力和水稻生产过程中实现农药、除草剂的“零输入”有关.  相似文献   

5.
2004年晚季在大田条件下,对免耕抛秧、常耕抛秧、稻草还田免耕抛秧和稻草还田常耕抛秧的立苗速度与立苗期的根系生长及其产量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免耕抛秧比常耕抛秧增产7.64%.稻草还田免耕抛秧与稻草还田常耕抛秧产量差异不大,但分别比常耕抛秧高10.72%和8.22%。免耕抛栽秧苗前期立苗速度较慢,后期立苗速度较快,总的立苗时间较常耕抛栽秧苗多1d。免耕使立苗期根系及分枝数量、根系的总长度和根毛区长度及根系氧化能力下降。但是.稻草还田增加了立苗期根系及分枝数量和根系长度,提高了根系氧化能力,因而对抛栽水稻立苗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其促进作用在免耕条件下更明显.  相似文献   

6.
免耕是在不影响农业产量的情况下,对农田少耕或不耕,并用作物秸秆、根茬覆盖地表,减少土壤风蚀、水蚀.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一项先进农业耕作技术。本市从2004年引进示范推广免耕栽培技术以来,应用作物由少到多,推广面积由小到大,技术不断配套.并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实践证明,免耕栽培技术。具有省工节本、简便易行、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水土流失、保护土壤、促进生态平衡和增加经济效益等优点。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水稻免耕与常耕栽培对比实验,结果表明,免耕抛秧水稻的产量性状优于对照(常耕移栽)和其它处理,产量比对照高3.95%~11.57%.处理4与处理1之间差异达到5%显著水平,其它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处理4水稻的有效穗数多于其它处理.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均大于其它处理。在分蘖盛期、拔节期、孕穗期和黄熟期.免耕处理的根系活力比常耕处理分别强28.1%、7.4%、28.3%和34.9%。常耕处理的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比免耕处理分别多16%和94%。  相似文献   

8.
一、技术特点 1.操作简便稻田油菜免耕直播技术由于不需育苗、移栽,直接在大田中播种,农民对其操作过程和配套技术一听就懂,一看就会,操作简便易行。  相似文献   

9.
从水稻个体的角度,研究耕法、栽插深度对其发育的效应。结果表明,免耕水稻的早发现象,是浅栽与免耕的协同效应,其效应值达40%,深栽具有抑制免耕水稻的早发作用,抑制效应为26.7%,深栽抑制了水稻基部叶分蘖的发生和耕翻水稻的分蘖性,但深栽导致免耕水稻分蘖的稳定发展,并分配合理,成穗率提高,上层根增加。浅栽激发了耕翻田水稻的分蘖性,并使最高分蘖叶位降至第9叶,其总发生量比其它处理高7~9个,但浅栽降低了成穗率,后期的发根力明显不如深栽。深栽水稻个体产量显著高于浅栽,主要原因是深栽提高了每穗总粒数和千粒重,其中免耕分别高25.0粒和1.1g,耕翻分别高16.4粒和1.7g,产量以免耕深栽为最高。耕法对水稻个体产量的效应不显著,耕法与栽插深度对产量的互作效应也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1 免耕直播应用效果 1.1 高产稳产 据2003—2005年抽样调查,免耕直播比翻耕直播每667m^2增产40~50kg,增7%-10%。  相似文献   

11.
稻草覆盖免耕栽培晚稻的生态效应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表明:稻草覆盖免耕与稻草翻压比较,水温降低3-5℃、泥温降低1-3℃,有利于晚稻返青和分蘖;土壤还原性物质总量和活性还原物质含量分别低15.6%和13.0%;土壤中细菌和真菌数量高;土壤释放甲烷量小,增产4.6%。与无草耕耙和无草免耕比较,除稻草覆盖免耕甲烷释放量较高外,其他则表现出相似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半干旱区覆盖少耕免耕的保墒效应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半干旱地区采用少、免耕法能明显抑制冬前土壤水分蒸发。与传统耕法相比,0 ̄100cm土层免耕覆地膜、免耕覆秸秆和2耕1糖冬前分虽少蒸发水分37.22mm、16.44mm和11.11mm,从而对春播时土壤墒情产生较大影响,由于少,免耕能有效地保墒,故能明显提高作物产量。上述3种少、免耕法分别较对照增产49.2%、29.4%和14.5%,在抗旱生产上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长期少免耕土壤供肥特征与水稻吸肥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连续少免耕11年的定位试验田里,研究了少免耕土壤的供肥特性和水稻吸肥规律。结果表明:(1)少免耕有利于土壤有机质、全氮和速效钾等在上层富集和积累,耕翻有利于氮素的矿化,提高前拥有效氮的供应,后期则较低;(2)连续少免耕植株含氮率前期较高,后期较低,易出现早衰现象,并不是土壤真正缺氮,而与7~14cm土层容重和穿透阻力增加,障碍层上移,可能影响水稻根系生长和吸收能力等有关;(3)连续多年少免耕植株累积吸氮量明显低于常耕,施肥区少免耕平均比常耕低18.2%,不施肥区低40%,不利于水稻植株生长。  相似文献   

14.
少免耕栽培晚稻对土壤微生物区系及活度的动态影响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为探明农业技术措施对土壤生物学特征的影响,以制定合理的耕作制度,保障土壤的可持续利用,进行了1/3稻草覆盖少免耕对晚稻土壤微生物区系及活度的动态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土壤中几类微生物的数量在晚稻不同生育期都表现为先升后降的趋势,并且在晚稻分蘖盛期最高.好气性细菌、放线菌、真菌及微生物活度从高到低为少耕土壤、翻耕土壤、免耕土壤,而厌气性细菌数量从高到低为翻耕土壤、少耕土壤、免耕土壤.通过对土壤微生物分析评价发现,在提高土壤质量和利于作物生长方面,少量秸秆还田少耕要优于少壤特秆还田翻耕和免耕。  相似文献   

15.
南方双季稻田秸秆厢沟腐熟还田免耕土壤生态效应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对为期2年的双季稻田秸秆厢沟腐熟还田免耕试验的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数量及3种土壤酶(脲酶,过氧化氢酶,转化酶)活性变化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秸秆厢沟腐熟还田免耕试验2年后,土壤密度减小,孔隙度增加,土壤有机质、全氮、水解氮、速效钾含量增加。与常规翻耕相比,厢沟免耕0~5cm土层养分富集不明显,细菌、真菌数量增多,土壤酶活性增强;15~25cm土层土壤密度显降低,土壤有机质、全氮和水解氮分别比对照增加55.23%、44.73%和43.48%。因此,秸秆厢沟腐熟还田免耕能够提高土壤肥力,为作物生长提供良好的土壤环境。  相似文献   

16.
土壤耕作技术 1.秋翻地。秋翻深度达30厘米以上.使土壤充分接纳秋、冬季的降水.早春顶凌细耙.使土壤达到细、暄、平.上虚下实。 2.免耕法。采用免耕播种机播种,少动土,减少了水分蒸发.提高了雨水利用率;深松不翻地保持了原耕层不变.提高了贮水量:  相似文献   

17.
油研10号不同栽培方式的产量与经济效益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双低杂交油菜油研10号翻耕移栽、免耕移栽和免耕条播的试验,对产量、经济效益和植株性状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免耕移栽平均产量183.11kg·667m^-2,最高产量203.56kg·667^-2,免耕条播平均产量156.45kg·667m^-2,最高产量169.78kg·667m^-2,翻耕移栽与免耕移栽的产量差异不显著;免耕移栽比翻耕移栽用工投入平均减少108.08元·667m^-2,纯经济收入平均增加93.95元·667m^-2,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免耕条播比翻耕移栽用工投入平均减少137.78元·667m^-2,纯经济收入平均增加69.71元·667m^-2,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免耕移栽比免耕条播纯经济收入平均增加24.24元·667m^-2,差异不显著;免耕移栽与翻耕移栽的植株性状较接近,差异不显著;甘蓝型黄籽双低杂交油菜油研10号免耕移栽适宜密度为6000株·667m^-2,免耕条播适宜播种量为0.35kg·667m^-2,能获得高产,且纯经济收入较高。  相似文献   

18.
肥东县农技推广中心根据安徽省农技推广总站的统一部署、按照“安徽省双低油菜免耕节本高效栽培技术试验研究与应用推广”实施方案的要求,在肥东县西山驿农业科技示范场内.开展了“免耕对不同种植方式油菜的生长发育与产量形成的影响”试验,主要研究在撒播(F1)、穴播(F2)和育苗移栽(F3)三种不同种植方式下.免耕(T0)与耕翻(T1)两种耕作方式对油莱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水稻免耕抛秧技术较多的是在早稻常规稻上和晚稻上应用。近年来的示范结果表明.杂交中稻免耕抛秧增产效果显著。免耕抛秧比翻耕抛秧每亩增产25公斤至30公斤:虽然增加了除草剂的使用量并由此增加了种田成本.如用克无踪每亩大田8元.但每亩节药大田机耕费用50元至60元.两者相抵后可节支42元至52元;杂交中稻免耕抛秧具有省工、省时、节约成本等优点.较好地解决山区机耕难和耕牛不足的难题.杂交中稻免耕抛秧.本田生长快.由于免耕土壤表层肥沃.加上抛秧浅植.抛秧后秧苗返青分蘖快,对于深泥冷底田、烂泥田,还有抗病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稻-鸭生态种养技术减排甲烷的研究及经济评价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目的】稻-鸭生态种养技术是中国传统农业的精华,研究其减排CH4的效果,为进一步开发利用这一经典农艺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方法】采用田间试验及经济学方法研究稻-鸭生态种养技术减排CH4的效果及经济效益。【结果】稻田CH4排放通量的日变化与气温日变化基本一致。稻田CH4排放通量的高峰值出现在晚稻分蘖盛期,免耕养鸭稻田、免耕不养鸭稻田和翻耕不养鸭稻田的CH4排放通量分别为24.1、32.2和40.5 mg·m-2·h-1。在晚稻分蘖始-分蘖盛期,稻-鸭生态种养技术对稻田CH4排放的控制效果明显,分别比免耕不养鸭稻田、翻耕不养鸭稻田的CH4排放量减少2.333、4.723 g·m-2。晚稻整个生育期间,免耕养鸭稻田CH4排放量比免耕不养鸭稻田、翻耕不养鸭稻田分别减少3.373和5.590 g·m-2。采用免耕稻-鸭生态种养技术农户的财务净效益比采用免耕不养鸭技术和翻耕不养鸭技术农户分别增加2 166、4 207 yuan/ha。减去CH4排放的环境成本,采用稻-鸭生态种养技术的农户的经济效益为5 000 yuan/ha,比采用免耕不养鸭技术和翻耕不养鸭技术的农户分别增加2 206和4 274 yuan/ha。【结论】稻-鸭生态种养技术既能增加农户的财务收入,又能减少稻田CH4排放量,具有较好的环境效益,是一种很有发展潜力的可持续农业生产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