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姬松茸胡桃肉状菌是姬松茸生产中危害较为严重的一个病菌,该菌又称假块菌.我县栽培姬松茸大多在5月开始堆料,7月出菇,姬松茸栽培期的环境条件十分适合胡桃肉状菌的生长发育,且其生长速度比姬松茸的生长速度快几十倍,如在覆土前就发生胡桃肉状菌,会造成毁灭性的损失,故在栽培过程中应引起菇农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2.
姬松茸高产栽培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曾绩 《江西农业学报》2006,18(1):124-125
姬松茸原产于美国南部的加利福尼亚州、佛罗里达州和南美北部的巴西、秘鲁等地,又称巴西蘑菇.它是一种名贵的食用兼药用真菌,具有降低血脂、降低胆固醇、降血糖、安神和改善动脉硬化症等药用功效.福建宁化县从1995年开始进行室内床式栽培姬松茸,经过10多年的摸索,宁化县食用菌办已成功地掌握了姬松茸栽培如何获得高产稳产的技术,栽培面积逐年扩大,产量也不断提高,鲜菇产量达到6.0~7.5kg/m^2.本文简要介绍姬松茸高产栽培应掌握的5个环节.  相似文献   

3.
姬松茸高产栽培新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推广应用非木腐类食用菌,2003年引进试种姬松茸,经过多年生产、摸索和改进,总结出了姬松茸的高产栽培新技术.  相似文献   

4.
利用密集烤房栽培与烘烤加工姬松茸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姬松茸的生理特性,总结密集烤房栽培、烘烤姬松茸的主要做法,分析其经济效益,以为姬松茸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姬松茸(Agaricus blazei-murrill),又名巴西蘑菇,近2年来人工栽培姬松茸发展较快,姬松茸栽培中出现小菇萎缩、变黄、最后死亡的现象,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针对其原因,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可以避免造成较大的损失。  相似文献   

6.
姬松茸产业是梁河县于2002年引入试验、示范、推广的项目。经过6年多的努力,姬松茸在梁河县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深受广大菇农的喜爱。从2002年开始引种的7个棚,  相似文献   

7.
姬松茸是目前国际市场上一种较受青睐的药用菌种,通过传播进入我国境内,由于其对于生长环境的要求十分苛刻,因此为保证我国能大面积栽培姬松茸,提升其利用价值,应当重点研究能够提升姬松茸栽培成活率的方法,从而提升其在市场中的应用广度.本文将从姬松茸高产栽培技术的阐释以及病虫害防治措施两大方面展开讨论,以期为后续的研究提供相应的...  相似文献   

8.
杏鲍菇菌渣栽培姬松茸配方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利用菌渣栽培不同食用菌的报道较多,而利用杏鲍菇菌渣栽培姬松茸的试验国内尚未见到详细报道.为了缓解杏鲍菇菌渣的激增,找出一条合理利用杏鲍菇废料的途径,试验利用不同的杏鲍菇菌渣含量,设置5种配方,进行堆制发酵,堆制后的培养料进行常压灭菌,栽培姬松茸,通过对发酵料的温度、菌丝生长势、染杂率、出菇周期、生物转化率、成本等研究,结果表明,在栽培姬松茸的培养料中添加15%的杏鲍菇菌渣,即降低姬松茸栽培的成本以产生经济效益,又由于姬松茸采收潮数较多,分解培养基比较彻底,废料可直接还田以产生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9.
姬松茸的栽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姬松茸的菌种保存方法,菌种培养基选择,姬松茸的品种比较,姬松茸的栽培季节和栽培方式,培养料选择,原料处理,播种及覆土等诸多技术因素进行大量系统的试验研究分析,历时3年多,总结出一套适宜昆明地区的姬松茸优质高产稳产栽培技术,最高单产达8.92kg/m^2。关键技术是:选姬松茸3号种或姬松茸4号种在4~11月上旬进行露地畦床栽培,培养料选择好N源、适当增加N素含量,栽培料二次发酵,栽培场所采光好,种龄合适播量加大,有效增加菇床边缘面积,pH值8—9。对姬松茸产品进行了初步的分析测试:粗蛋白质达48.6%,富含8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和其它微量元素;对小鼠白血病和人体肺癌、腺癌有很强的抑制率;活性物质抗癌效果明显。有深入开发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0.
培养料对姬松茸子实体多糖含量及抗氧化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分析了栽培原料对姬松茸子实体多糖含量及抗氧化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用醋糟为主料栽培得到的姬松茸子实体的多糖含量明显高于用芦笋老茎为主料栽培得到的姬松茸子实体;比较3种辅料即豆秸、棉籽壳和玉米秸秆,豆秸更有利于子实体多糖的合成。2种栽培主料对于姬松茸子实体的DPPH清除能力和还原力有显著的影响,而对LPO抑制的影响较小;综合评价抗氧化性的3个指标可以看出,用芦笋老茎为主料栽培得到的姬松茸子实体的抗氧化性优于醋糟主料;3种辅料相比较,棉籽壳比玉米秸秆、豆秸更有利于姬松茸抗氧化性的提高。  相似文献   

11.
石屏县姬松茸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姬松茸产业已成为当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新型产业。结合生产实际,从菇棚建造、营养料配制及栽培管理技术等方面介绍姬松茸丰产栽培技术,为姬松茸种植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长白山区姬松茸高产栽培技术体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批量生产姬松茸纯培养菌种为突破口,根据长白山区的气候条件和资源状况,组装集成“季节选择”、“培养基配制”、“发酵”、“覆土”等配套技术,引种姬松茸。通过试验和示范,建立了长白山区姬松茸高产栽培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13.
徐明高 《现代农业科技》2010,(14):128-128,131
调查了姬松茸反季节栽培失败的菇房状况,分析其失败原因,并提出解决对策,以为姬松茸高海拔地区反季节栽培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姬松茸原产于美国、巴西等地。故名巴西蘑菇,又名小松菇。人工栽培始于日本,我国于1992年从日本引进该菌株在福建、广西、湖北等地广泛试栽,均获成功。因其营养丰富、味道鲜美可口,具有杏仁香味,集美食、美容、医疗、保健作用于一体,被列为高档商品上市。目前国际市场价干品每公斤60~75美元,货源紧缺,发展姬松茸生产,效益高、见效快,是生财致富之道。姬松茸栽培技术要点:1.栽培方式:室内架式栽培;室外畦式栽培。2.栽培原料:选用稻  相似文献   

15.
姬松茸属于伞菌目蘑菇科蘑菇属,原产于巴西,因此称作巴西蘑菇。姬松茸子实体味道香浓,肉质脆嫩,可降低血糖,对心脑血管疾病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姬松茸提取物姬松茸多糖,对多种肿瘤有显著的治疗作用。2000年抚顺市农科院引进试栽成功。简易塑料大棚栽培姬松茸具有发菌快、好管理、产量高、延迟出菇时间等优点。现将栽培技术要点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正>姬松茸又叫巴西蘑菇,属于草腐菌,是近年来新兴的保健价值较高的食用菌品种,可以利用作物秸秆进行栽培,但利用棉花秸秆进行栽培尚未见报道。邱县是棉花的主产区,每年棉花收获后有大量的棉花秸秆被废弃或直接烧掉,如果加以收集用于栽培姬松茸等草腐类食用菌,既解决了焚烧棉秆造成的环境污染,又能增加棉农收入。邱县于2012年开始,连续三年利用棉花秸秆栽培姬松茸,取得了较好的栽培效果。其栽培技  相似文献   

17.
姬松茸栽培过程中死菇的原因及其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姬松茸 (Agaricusblazei murrill) ,又名巴西蘑菇 ,近 2年来人工栽培姬松茸发展较快 ,姬松茸栽培中出现小菇萎缩、变黄、最后死亡的现象 ,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针对其原因 ,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可以避免造成较大的损失。1 温度过高菇棚连续几天 30℃以上高温 ,再加上通风不  相似文献   

18.
为探究杏鲍菇代料栽培姬松茸的适宜比例,通过床栽试验研究了杏鲍菇替代不同比例稻草对姬松茸J2和J37菌株不同潮次子实体产量、营养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替代比例的增加,姬松茸J2和J37子实体产量呈现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替代比例为30%时产量最高,姬松茸J2产量可达2.038 kg·m-2,姬松茸J37产量可达2.267 kg·m-2。两种姬松茸子实体产量主要集中于第一潮和第二潮,且杏鲍菇菌渣替代栽培处理前两潮产量占比均高于传统栽培配方。随着潮次增加,姬松茸 J2和 J37子实体中多糖、粗蛋白和氨基酸的质量分数总体呈降低的趋势,但杏鲍菇菌渣替代处理多糖、粗蛋白和氨基酸质量分数随潮次增加降低的幅度小于传统栽培配方。杏鲍菇菌渣替代处理姬松茸子实体中粗蛋白、氨基酸和多糖的质量分数分别比传统栽培配方提高2.42%~10.44%、4.09%~12.00%和11.07%~23.70%,其中替代比例为30%时营养品质最优。从生产成本分析,杏鲍菇菌渣替代可降低姬松茸栽培原料成本35.08%~54.00%。研究表明,适宜比例的杏鲍菇菌渣和养殖场垫料组合代料栽培姬松茸的产量和品质优且不同潮次间相对稳定,而且该方式可以有效降低栽培材料的投入成本,综合效益比较高。  相似文献   

19.
<正>姬松茸是一种原产于巴西、秘鲁的食用菌,又叫巴西蘑菇,其口感脆嫩,具有杏仁香味,属于名贵食用菌。由于姬松茸兼具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受到市场青睐。目前,我国不少地方都引进姬松茸栽培,丰富农产品种类,但要实现高产、优质,还需注意提高栽培技术。以下介绍姬松茸高产栽培的相关技术,希望有助于菇农进一步提升品质,增加收益。  相似文献   

20.
姬松茸又称巴西菇、小松菇,子实体脆嫩爽口、香气浓郁,是一种名贵的食药兼用的真菌。姬松茸一般采用类似蘑菇的发酵料栽培工艺,但对没有栽培蘑菇经验的菇农,往往因不能准确地掌握发酵工艺而导致栽培成功率不高。近年来,我们探索了姬松茸熟料袋栽技术,通过改变栽培主料、改进栽培工艺,成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