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由于情报资料“爆炸性”的增长,人们越来越注意适用技术情报的收集和研究,因而有人提出了“适用情报”的概念。认为“适用情报,是适合对象、现状和需要,能产生最大响应的情报”所谓“响应”即是有用信息量与信息量之比。有用信息量是指接受者所能理解的信息。即然科技情报可分为“适用情报”,是否有“不适用情报”呢?在对一个特定的对象和在一个特定的场合下,情报确有“适  相似文献   

2.
文章对情报定义、测量单位和评价分别进行了分析和表述,特别是在明确定义之后,从定义推导出测量单位,再从情报单位被用户利用的情况对情报价值进行评定,这对于情报的理论和实践同题的认识,无疑是一次新的尝试。  相似文献   

3.
从作为社会科学一门学科的情报学的观点出发,来分析“情报”与“知识”这两个概念。情报,可理解为借助于语言进行社会交往的一种手段,而知识,则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事物和现象的性质认识的结果。讨论了“情报”与“知识”二概念的基本区别,并指出情报内容与知识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在二者的发展过程中表现出一种合乎规律的、功能上的依从关系。  相似文献   

4.
随着人类知识的积累和不断增长,科技情报工作,已成为科学技术发展的一种推动力。情报和科学技术同样是生产力。科学情报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科学工作,它与科学不同,就在于它只有通过情报的交流和传递,同科学劳动相结合才能成为生产力。情报服务,就是通过情报的交流传递,把情报资料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一环,也是科技情报机构为“四化”服务的重要内容。最近,国家科委召开的第五次全国科技情报工作会议提出:“目前这项工作的首要任务是为四化建设‘雪中送炭’,及时提供新的、先进的和适合我国国情需要的科技情报和资料,进一步提高科学研究和经济建设效率。”目前,从国内外经验看,情报定题服务是情报服务的一种有效的服务形式。  相似文献   

5.
第一法则:“情报是为了使用”。认为情报是一种基本资源,它能将自然资源转变为有用产品。情报必须受到控制、开发和利用,以便从中取得最大效益。第二法则:“每一用户都有其所需情报”。提出这一法则是基于组织情报系统和机构的明确目标是情报提供中的最佳查全率和查准率。第三法则:“每一情报都有其用户”。表明情报加工应着眼于用户。第四法则:“节省用户的时间”。即是说提高效率的现代情报技术是重要的。  相似文献   

6.
四川省科学技术情报会学理论专业委员会于1981年12月在新都召开首次学术讨论会,会上对一些情报理论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发表了不少见解。与会代表就目前有关情报的几十种定义,提出了各自不同看法。有的认为“情报是一种信息”;类似这种看法的还有“情报是搜集、加工、整理、交流的信息”;“情报是一种信息,但关键在于需要程度,有用才算情报”;“能够启发人们智慧并构成未来模式的信息,就是情报”。另一种意见认为“情报是新的和有用的知识”;“情报是情况的报导”代表们普遍认为有必要解决好情报制体问题,讨论中提出了设立国家情报局,建立文献资料中心,情报研究中心,情报咨询服务中心的设想。另一种意见是按现有机构进行调整,由国家设情报机构实行对中央和地方、专业部门和企事业单位情报机构的统一领导。有的代表还介绍了搞好科技情报网的经验。情报网是在中小企业内部或各部门之间,根据自愿互利的原则组织起来的松散“联盟”。经济上采用民办公助的办法,并推举热心情报事业的同志主持工作,才能把网的工作搞得生动活泼。在讨论中大家认为情报工作有经济效果和社会效果,有的效果能计量或将来会定量计算出来,有的没法定量评价。有的代表建议,国家要有保护情报成果的立法。有的还建议,情报部门要逐步开展有偿服务,用经济办法管理情报工作。此外,代表们还对今后开展学术讨论提出了建议,认为学会是学术团体,应多研究理论问题,包括应用理论和基础理论,要防止把学术讨论会开成工作座谈会。除每年举行一次年会外,平时还可组织报告会,讲座,小型专题讨论会以及办短期培训班等活动。 (郭光新)  相似文献   

7.
新技术革命的到来给情报教育带来了新的生机,情报教育事业正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人们面前,大批有作为的情报人才层出不穷.当前,随着情报教育事业的深入发展,情报专业到底应向社会输送什么样的人才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等问题已引起情报教育界的高度重视.一、人才类型和人才结构人才类型有多种划分方法,按照一个人知识面的宽窄可将人才划分为“通才”和“专才”两种类型.“通才”是指兴趣广泛、知识面较宽、对多种学科领域都有百科全书式的知识并同时在某一或某几个学科内学识达到一定深度的人,法国化学家奥斯特尔德称之为浪漫型人才;“专才”是指兴趣  相似文献   

8.
专论科技情报工作经济效益的综合评 价陈军情报价值论初探王兴久科技情报调研成果评价当议江雪等再论“适用情报”卢泰宏等论情报的螺旋式上升与发展张炳文情报概念的扩展与纯化卢盛考我国专利制度的沿革与发展许立言科技情报工作的科学技术钱学森从文献量增长看我国情报学研究 一的发展张期民等情报服务及其功用夏国梁传播学和情报学黄纯元科学情报活动的社会哲学问题 陈元兴摘译情报与社会进步刘运田P 33P 37P 431 .P41 .P 101 .P 172 .P43 .P 143 .P 183 .P 814 .P4关于建立情报心理学的设想沈家模1情报科学的理论和实践阮祖启1科技…  相似文献   

9.
情报学的形成何谓情报学?一言以蔽之,即研究情报工作的理论和方法的科学。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学情报工作才开始形成一种专业,其历史背景为“情报爆炸”或“情报泛滥”。所谓“情报爆炸”是指图书、期刊按指数比率增长,以致造成一种灾害。有人推算,情报量每10~15年增加一倍。因为情报量增多了,就得有专人管理,才好利用。所以情报工作是以情报管理和情报服务起家的,向使用者提供有用且及时的情报是其中心任务。 50年代后才有情报学的名称问世,但只  相似文献   

10.
一、问题的提出纷繁的情报实践与落后的情报理论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情报学研究方法的新潮流,又形成充满悖论的局面。情报学研究方法,或依附于某些新兴学科,或游弋于某些时髦学派.有人褒为坦途捷径,有人贬为一无是处,甚至称为“殖民扩张”或“传染病流行”.对于情报现象,一方面惊呼“知识爆炸”、“情报泛滥”;另一方面则是“知识贫乏”、“情报饥饿”.这是由于运用新方法的技巧不够成熟?还是情报本体与新方法缺少亲和力?或许两者皆有?更新情报学研究方法的愿望,虽然产生于实际,但是,许多方法却是移植、借用来的,而不是对情报本体研究的概括和总结.  相似文献   

11.
在情报研究领域内,关于情报的概念,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基本概念之一。为了正确使用这一概念,和明确其他任何科学概念一样,常用的一种方法就是给概念下定义。如何给情报下定义,是学术界,尤其是情报界众人关注的问题。当前比较流行的一种定义方式,就是将情报的概念与信息的概念紧密地联系起来,因此,就出现了诸如“情报就是一种信息”、“情报是传递着的信息”等定义。但是,由于当前对于信息的内涵的探讨,虽已作了大量的工作,但对“信息”概念本身的定义仍远远没有统一,其定义的方法有一、二十种之多,因此,根据尚不确定的概念去定义情报的概念,自然是欠妥的。令人感兴趣的是卢盛孝同志在其“确定情报概念的规则”(《情报学刊》Vol.7  相似文献   

12.
情报的特性     
关于情报的定义,众说纷纭,统计起来有五、六十种说法,从不同的角度给予论述。笔者认为,首先有必要统一对“情报”涵义的看法,然后利用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则推断“情报”的定义。笔者认为“情报”具有下列主要性质(或内涵):1.信息性。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通过信息作用于人体的感官,使人意识到它的存在,这就是事物的信息性。信息种类很多,有生物信息、机器信息、人类信息等。而情报是信息的一种,不是信息的总体,不能和信息划等号。对情报的这种特性,我们可否暂且称之为情报的信息性。 2.知识性。科技情报是前人或他人科技知识的积累、继承和发展,本身具有知识  相似文献   

13.
如何认识情报调研的性质?当前我国情报调研诸因素的调整如何进行?这是当前我国情报界很关心的一个问题。本文拟就此问题进行一些探讨。情报调研性质的演变近年来,我国情报界对情报调研性质的讨论非常热烈,由分散的、单因素的、局部的、到综合的、多因素的、整体的,认识逐步深入。归纳起来,有三类看法,这些看法,反映了我国情报界对情报调研性质的认识的演变过程。 1.认为情报调研“是一种科技知识领域内的研究活动”这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是科技文献知识的逻辑加工,另一种认为是科技文献与实践知识相结合的研究工作。主张第一种观点的人认为:“科技情报分析研究,是科技研究组成部分,是从科技研究中分出的一项独立  相似文献   

14.
日本学术审议会于1978年4月在学术情报资料分会设立了学术情报会,重新审议了日本学术情报流通系统的设想。同年11月,收到文教部“关于今后学术情报系统的设想”的询问,学术情报会又集中进行了研究审议,通过12次学术情报会议,经有关网络及一次情报的两个学组讨论,整理出新的学术情报系统的设想,这篇中间报告具体地提出了新的学术情报系统的设想。  相似文献   

15.
情报用户行为是在什么基础上产生的?其中有哪些因素起作用?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引起何种效应?用户行为的产生遵循什么样的心理过程?等等。从社会心理的角度来探讨这些问题,是用户行为研究的基础。一、用户行为产生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用户行为是指情报用户进行的有意识的查寻文献、情报以及阅读和利用文献、情报的活动,简称“查阅行为”。用户行为的产生不是偶然的,而是有一定因素在起作用。也就是说,在用户行为发生之前,主体—用户本身就产生了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即为某种情报查阅行为作好准备,这种准备状态从心理角度叫做用户行为的“定势”。  相似文献   

16.
集团情报用户是情报工作领域中发展的一种新的用户类型,其对图书情报机构的影响大大超过了任何个人用户。为集团情报用户开展情报服务工作正蓬勃发展。在理论上应进一步认识和研究集团情报用户,以期引更好地导和开展情报服务工作。集团情报用户的范围与划分迄今为止,国内图书情报界对情报用户群的划分主要是根据OECD采用的用户分类方法,把用户分为四大类,即:①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研究人员以及高校教师;②工程技术人员;③科技生产的管理者、计划制定者和决策人员;④“非技术性”的用户。还有的从利用状态上把用户分为现用户和未用户等。这些分类方法主要针对以个人为主的科技情报用户,不能完全代表和反映做为  相似文献   

17.
据1983年的统计,对“情报”定义的解释已达37种,近来又有文章说多达上百种。各种观点至今仍在继续争论着。笔者统计了近10年来有关情报概念的研究文章后发现,从实质上看,各种对情报开发的解释虽然表述不一,但基本上集中于三个方面:一是强调情报的知识性表述,认为情报是运动着的,发展着的,激活了的,解决特定问题所需要的,对使用者有参考作用的,具有时间性和为未来眼务的最新颖、最活跃的知识。二是突出情报的信息性和传递性表述,认为情报是信息的一种或者是特定的一种信息,是被  相似文献   

18.
美国著名情报学家M.C.约维兹(M.C.Yovits)从决策论角度研究了一系列情报理论问题,下面分三个部分择要加以述评,以期引起我国情报学界的关注,加以参考。一、广义情报系统与情报概念约维兹不同意在香农“信息论”的意义上来研究情报学的基本问题,也不赞成把情报看成是知识的同义语,他认为这两种极端都不能严格地建立情报科学的有用原则和理论基础,情报,应该是决策时有价值的数据。约维兹的这一学术观点形成于六十年代末。1969年,他为了深入地分析情报流在决策过程中的动态,提出了“广义情报系统”  相似文献   

19.
情报与写作     
一、信息是情报与写作的基础情报与写作,在一般人看来似乎是两项各自独立的实践活动。其实,这种看法是不够全面的,因为只要我们认真剖析一下这两种实践活动的特点,则不难发现其间存在一个共同的基础,那就是两者都依赖于“信息”。创立控制论(Cybernetics)这门新学科的维纳认为:“接收信息和使用信息的过程,就是我们适应外部世界环境偶然性变化的过程”。人类当前已进入信息量随时间成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表述了潜在情报需求后,论述了潜在情报需求的特征及其存在的原因,提出了促使潜在情报需求向“显”转化的措施,并指出了加强潜在情报需求研究的理论及实践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