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 毫秒
1.
织金县喀斯特岩溶地区石漠化成因及防治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贵州中部岩溶地区石漠化发生的自然和人为因素,提出了强度(含极强度)石漠化地区应该通过自然植被恢复与生态保护建设的防治模式,主要以造林和封育为主。中度石漠化地区应该通过综合治理的途径,以蓄水、保土、造林为核心,把生物、工程、管理措施组装配套,探索出一条有效治理石漠化的路子。轻度石漠化地区应加大基本农田建设,大力种草,发展草地畜牧业,形成资源节约型经济体系。潜在石漠化地区采取预防、治理并重的生态战略。  相似文献   

2.
基于植被恢复潜力的强度石漠化地区立地因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石漠化地区立地分类及其植被恢复潜力评价是石漠化地区生态修复的重要基础,立地因子研究是立地分类与评价的前提。通过对典型强度石漠化地区毕节石桥小流域和花江峡谷立地条件调查,利用成因分析与统计分析方法,研究强度石漠化地区影响植被恢复潜力的主要立地因子。结果表明:岩性和坡性是强度石漠化地区基于植被恢复潜力的主导立地因子。研究结果可为强度石漠化地区立地分类的建立与植被恢复潜力评价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花江示范区木工和孔落箐两个小流域不同等级石漠化的空间分布特征,采取脆弱生态环境恢复模式,木工小流域的发展方向为发展草食畜牧业,孔落箐小流域为发展区域经济。通过研究两个小流域不同等级石漠化治理生态技术优化组合,提出强度石漠化地区宜采取生态修复与先锋物种恢复技术集成方式,中度石漠化地区采取人促生态恢复与经济林规范种植技术集成方式,轻度石漠化地区采取林草配置与特色经济林果栽植技术集成方式。  相似文献   

4.
毕节地区石漠化成因及防治途径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毕节地区土地石漠化的不断加剧和贫困落后互为因果,在岩溶山区极具典型性和代表性。通过对该地区石漠化成因进行多元回归分析,与石漠化严重程度有显著的非线性多元回归相关性的是6°~25°缓坡地所占比例、岩溶区农业人口密度和降雨侵蚀力等因素。根据这一分析结果和成因作用机理以及石漠化危害,结合已开展过的石漠化防治工作经验,提出了预防岩溶山区生态的进一步恶化、因地制宜地实施坡改梯工程、恢复重建生态经济型林灌草植物群落、以生态农业促进石漠化地区的生态恢复、实行生态移民、减轻土地的人口负荷等石漠化防治途径。  相似文献   

5.
基于PSR模型的广西石漠化地区土地生态安全动态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对广西壮族自治区轻度及以上石漠化地区进行土地生态安全评价,为该区土地生态安全及其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基于PSR模型构建了广西石漠化地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赋权法确定权重,运用生态安全综合模型,对研究区2005,2015年的土地生态安全综合指数进行计算。[结果]广西石漠化地区土地生态安全主导因素为人口密度、单位GDP综合耗能、土地垦殖率、耕地粮食单产、城市化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等因素;压力指数、状态指数和响应指数共同决定广西石漠化地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的综合指数;从时间上看,2005—2015年广西石漠化地区土地生态安全经历了从临界安全等级向较安全等级的变化趋势,土地生态安全的状况主要因响应状态系统的提升,而使得综合土地生态安全指数有所上升。从空间上看,2005年贵港地区的土地生态安全等级处于不安全级,2015年南宁、贵港、来宾等地区的土地生态安全等级处于较不安全级。[结论]广西石漠化地区的土地生态安全略有上升,但受压力和状态子系统承载力水平的限制,研究区的土地生态安全仍处于中等水平,需要进一步加强土地生态安全建设。  相似文献   

6.
湖南省岩溶地区土地石漠化现状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湖南省岩溶地区土地石漠化的现状,阐述了土地石漠化的危害,并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探讨了湖南省岩溶地区土地石漠化的成因机理。根据岩溶地区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土地石漠化防治对策:将扶贫开发与生态建设相结合,实施植被恢复、能源建设、生态移民等,分区域进行石漠化防治。  相似文献   

7.
广西喀斯特山区土地石漠化:态势、成因与治理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该文利用 Landsat TM/ETM数字影像,监测了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末期广西喀斯特山区土地石漠化的时空格局特征与规律,分析了形成土地石漠化的原因,并通过构建系列模型,量度了不同因子对土地石漠化发展的作用方向与作用强度,得出一些新的结论.认为石漠化地区的生态建设应与农村扶贫开发统筹考虑,立足于发挥地区比较优势、大力推进综合开发,培值乡村替代产业,实现生态环境建设与农村扶贫开发"双赢"目标.研究结论对广西乃至中国西南岩溶地区的扶贫开发、生态恢复与重建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石漠化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服务价值(ESV)的影响.以广西典型石漠化区——隆林县和西林县为研究区,结合遥感解译与实地调查,分析2004-2010年土地利用变化特征;采用Costanza估算生态服务价值方法,基于谢高地的生态服务价值当量因子表,定量评价该区土地利用变化对9项生态服务价值(气体调节、气候调节、水源涵养、土壤形成与保护、废物处理、生物多样性保护、食物生产、原材料、美学景观)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期间,隆林县和西林县的林地、草地、建设用地面积均呈增加趋势,耕地、水域和未利用地面积则减少.两县总生态服务价值分别增加6.14亿和3.27亿元;除废物处理和食物生产价值减少外,其余7项价值均增加;林地生态价值构成ESV的主体.敏感性分析表明,研究区的ESV估算值相对稳定;生态经济协调度分析表明,两县的生态经济系统分别处于中度协调和潜在危机水平,说明隆林县生态环境有所改善,西林县需要加强生态建设.ESV可作为衡量石漠化地区生态环境的1个综合性指标,为当地制定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以地处西南岩溶山区腹地石漠化和贫困落后互为因果的贵州省毕节地区为典型,通过对生态环境、人口负荷、基础设施、社会经济、生态产业、城市化水平等特征,以及石漠化防治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阶段性实践进行分析,认为要实现岩溶山区生态环境的根本好转,石漠化防治必须与经济达到协调可持续发展。用工业化的理念、城市化的策略、产业化的手段,从绿色龙头企业带动、农村生态经济产业开发、城市化建设、和谐工程建设等方面,探索建立技术、文化、智力和资源相结合,具有后工业社会特征,绿色产业与生态建设相互促进的新型生态经济。  相似文献   

10.
贵州土地石漠化变化及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石漠化与社会经济活动的关系及其动态变化,有利于石漠化状况的改善和治理。以往的驱动因子分析对社会经济因素的研究较少,本文以贵州省为研究区,以县域为研究单元,基于2000年和2011年两期石漠化影像,通过空间分析研究了贵州省2000—2011年的石漠化动态变化,并从人口因素、社会发展状况和经济水平、农业生产活动、地形坡度和生态工程建设等5个方面选取23个影响因子,对石漠化的驱动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2000—2011年贵州省石漠化的治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石漠化面积总体减少,但中度和重度石漠化面积呈增加趋势,轻度以上石漠化的治理任务还很艰巨;2)23个影响因子与石漠化呈现不同程度的正负相关关系; 3)农业人口比重、农业总产值、人均粮食、人均耕地、耕地比重、15°~25°耕地(岩溶)比重和25°以上耕地(岩溶)比重均与石漠化呈显著正相关,其他因子均与石漠化呈显著负相关,其中农业活动对石漠化的影响最为显著,农业人口比重、农业总产值、人均耕地、15°~25°耕地比重、25°以上耕地比重、15°~25°岩溶比重和25°以上岩溶比重与石漠化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473、0.425、0.291、0.288、0.430、0.338和0.334。研究社会经济活动对石漠化的影响可为石漠化治理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1.
山地生态系统的退化不仅是一个生态问题,也是一个经济问题。生态恢复重建不能仅仅就环境退化问题而开展生态功能的恢复重建,却而不去考虑经济恢复重建和区域脱贫与持续发展问题。根据红壤丘陵开发地退化成因分析和区域社会经济文化状况,建立了以水土保持为核心,“林果草牧沼菌”有效链接的治理模式,以草保土养地,以草带动地方产业发展.实现生态恢复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相似文献   

12.
樊万选 《水土保持研究》2006,13(1):42-44,65
社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是发展战略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河南省的小康社会建设必须认识自身的省情特点,采取积极措施,控制人口增长与提高人口素质,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经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总目标。  相似文献   

13.
榆林市能源化工基地经济增长对资源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利用能值和物质流方法构建经济价值和环境影响评价指标的基础上,分别从EKC曲线特征,生态效率及其"脱钩"三个层面解析了榆林市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的影响。结果显示,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负荷之间"倒U"形特征显著,EKC转折点将出现在2015年前,届时经济价值与资源环境压力将分别较2009年增加8.83和4.38倍;生态效率在11 a间提高了4.55倍,生态效率的提高建立在生态压力不断增大的基础上;榆林市脱钩现象以弱脱钩和扩张性复钩的交替为特征,经济发展的弱可持续特征明显,相比于废物排放,资源投入对生态压力的升高具有更加明显的推动作用。改变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促使榆林市在满足全社会物质需求总量的同时,实现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发展是今后榆林经济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4.
任治忠  宁平 《土壤》2012,44(6):924-932
环保产业是区域及国家环境保护的重要基础和技术保障,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最具潜力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之一.本文以云南省为例,基于区域环保产业的发展动力、规模扩大、产业结构优化,探讨了地方环保产业发展的集群模式.文章结合云南省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并进的需求,指出了云南省在清洁技术与产品研发、资源综合利用、土壤修复和环保服务业等环保产业领域发展的对策和建议,为推动区域及我国环保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脆弱生态区综合治理模式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脆弱生态区作为人地系统的一种地域类型,是自然特质较为敏感的不稳定区域,因区域环境生态退化导致的资源性贫困,使地区社会长期陷入了PPE怪圈的桎梏当中。如何使脆弱生态区走出发展困顿,迈向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是当今社会反贫困研究和生态综合治理研究的中心所在。文章通过对脆弱生态区人地关系矛盾的机理研究,在综合分析脆弱生态自然与社会经济现状基础上,应用景观生态学原理提出了生态综合治理模式;并依据产业经济学及产业生态的理论,运用结构对应分析方法,构建了生态产业化的结构框架与组织路线。在此基础上,依照市场经济规律的客观要求,探讨了脆弱生态区综合治理模式推广的技术路线及其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6.
基于熵权法的新疆奇台绿洲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针对新疆奇台绿洲水资源日益短缺及生态环境逐渐恶化的现实情况,本文通过构建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的指标体系,应用主成分分析法选取主要指标,并采用熵权法进行赋权,依据水资源承载力综合模型对其水资源承载能力予以分析评价,以期使该地区水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并为绿洲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研究结果表明:该区1993年水资源承载力综合得分0.83,1998年为0.75,至2005年达到研究时段的最低值0.66,反映出其水资源承载力不断下降,且近几年下降速度加快。后期(2003—2005年)水资源承载力综合得分年均下降率是早期(1993—1998年)的47.96倍,为中期(1999—2002年)的8.39倍。奇台绿洲水资源承载力主要受经济与生态环境、人口、农业用水、水资源利用程度、气候状况5大成分影响。其中前三者累计贡献率为73.58%,反映出经济迅猛发展、生态环境恶化、人口数量增加以及农业灌溉水激增是导致水资源可进一步利用潜力减小的最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17.
我国森林集中连片地区大部分是贫困人口集中的地区,生产力水平落后,经济发展水平低,在努力发展地方经济的同时,又担负着保护生态的重担。本文论述了生态补偿在实现森林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必要性,分析了神农架林区发展经济与生态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生态补偿对策。  相似文献   

18.
陕西省人均生态足迹动态变化及驱动模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以熊德龙等改进的生态足迹理论为基础,分析了陕西省1990-2007年人均生态足迹的动态变化,并利用主成分分析和多元性线性回归方法,分析了人均生态足迹驱动力并建立驱动模型。结果表明,陕西省人均生态足迹从1990年的0.818hm2上升到2007年的2.854hm2,人均生态承载力略有下降,说明陕西省始终处于生态赤字状态。2003年以后陕西省生产性生态足迹大于消费性生态足迹,区域生态资源呈输出状态,社会经济发展对能源产业依赖性更加明显。陕西省人均生态足迹动态变化是人口、经济、环境、技术、土地利用程度等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经济增长与重工业率提高是生态足迹动态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19.
研究提出西部大开发必须建立在经济与生态协调基础上 ,并以生态经济学理论为指导 ,指出生态破坏是西部经济落后的根源 ;生态建设是西部大开发的根本 ;应树立生态与经济并存、生态与经济协调以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思维 ,实行“在利用中保护 ,在保护中利用”的资源利用新方针 ;西部大开发要进行生态经济改革。  相似文献   

20.
米脂县退耕还林的综合效益评价与政策取向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基于1998—2003年的统计数据和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对陕北黄土高原米脂县的退耕还林工程综合效益进行定量评价与定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取得了较显著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1)人口资源变化中农业劳动力和外出劳务人口变化显著。(2)耕地面积大幅减少,13个乡镇中,耕地减少幅度大于25.37%的有9个乡镇,占总乡镇数的69%,并集中分布于米脂县东部。(3)退耕还林对米脂县国民生产总值、林业产品产值、牧业产值的增长有一定贡献,且随着退耕年数越长,贡献越大。(4)农村经济总收入增长幅度最大,其中,林业收入年平均增加53.75%。可见退耕还林有效地促进了当地林业的发展。(5)生态环境效益主要表现为水土保持治理力度大。全县水土流失、土壤侵蚀状况有了明显改善。(6)提出了加强米脂县退耕还林的总体规划,建立退耕还林长期利益保障机制,改进退耕还林操作方式等后续政策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