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精准扶贫关键在于可持续,精准扶贫的可持续性是巩固提升脱贫成效的重要前提,可持续扶贫模式是实现内源性脱贫的重要保障。旅游扶贫模式具有贫困人口参与面广、生产经营成本低、扶贫效果快、返贫率低等特点和优势,已成为扶贫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通过对陕南现有旅游扶贫模式取得的成效及当下存在问题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秦巴山区(陕南)概括及脱贫状况,探寻秦巴山区(陕南)旅游可持续性扶贫模式。  相似文献   

2.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21):138-140
产业扶贫是精准扶贫实践中较为成熟的阶段,它可以引导一个村乃至更多的人走向小康社会。以商洛山阳县为例,对陕南地区的产业扶贫进行分析,依据陕南的资源优势,确立陕南地区的产业扶贫方式,同时分析了产业扶贫面临的困难。将陕南地区的精准扶贫与产业结合起来,产业为扶贫带来收益,扶贫为产业带来动力,使二者通过不断合作推进彼此的共同发展与完善。  相似文献   

3.
杨宝国 《安徽农业科学》2021,49(13):269-271
教育扶贫是国家脱贫攻坚实施"五个一批"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手段和重要方式.该研究基于陕南地区教育扶贫为视角,从陕南现有教育扶贫政策和扶贫效果梳理了陕南地区教育扶贫现状;认为陕南地区教育扶贫存在扶贫政策实施缺乏精准、重物质轻精神和家庭教育扶贫缺失的现实困境;建议陕南地区后期教育扶贫应通过秉承差异性扶贫理念、强化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家庭教育等路径,不断提升陕南教育扶贫效果,为陕南教育扶贫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基于SWOT分析的陕南地区旅游精准扶贫发展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陕南"十三五"的核心问题是精准扶贫、消灭贫困。旅游精准扶贫正是通过发挥陕南的旅游优势,为贫困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当地居民的脱贫致富带来新的契机。文中选取秦巴山区陕南段为研究对象,借助SWOT分析法,对陕南地区旅游精准扶贫的内部优势与劣势、外部机会与威胁4大要素进行分析,并提出其发展旅游扶贫的战略建议。  相似文献   

5.
在精准扶贫背景下,通过对陕南地区旅游产业扶贫现状的分析,发现存在贫困人口参与旅游扶贫意识薄弱、旅游扶贫专业人才缺乏、旅游产业扶贫缺乏区域特色、旅游产品市场拓展乏力、乡村旅游基础设施条件薄弱等问题。结合陕南旅游产业扶贫开发实际,提出应通过坚持内生驱动引导提高利益主体的参与度、加强旅游产业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加大市场宣传与创新、大力推进"互联网+旅游扶贫"模式发展和坚持可持续旅游产业扶贫发展原则等路径措施,促进连片集中贫困地区旅游扶贫工作取得全面胜利。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新疆南疆四地州社会基础、保障工程、经济增长、生产动力和人文环境发展的多维度现实困境,从致贫和返贫困两方面构建致困理论机理,以此为基础提出新疆南疆四地州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在产业、金融、电商扶贫等反贫困路径及对策建议,为2020年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提供理论与实践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基于精准扶贫视角的农业产业扶贫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精准扶贫"理论的提出,使扶贫工作从以前的粗放管理阶段步入精细化管理阶段,以便从根本上解决贫困人口问题。以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秦巴山区中的陕南为例,在精准识别贫困人口的基础上,分析各类致贫因素,并确定重要致贫因素。探索解决重要致贫因素的精准扶贫措施。根据陕南现行的农业产业扶贫措施,精准识别农业产业扶贫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产业精准扶贫措施,以期为陕南乃至西部集中贫困地区农业产业精准脱贫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8.
在乡村振兴视角下分析了陕南地区贫困现状与问题,从乡村振兴、生态振兴、文化振兴、组织振兴、人才振兴5个方面提出了切合实际的可持续减贫策略,并建立相应的可持续减贫保障机制。当前,陕南地区绝对贫困基本消除,但相对贫困将长期存在,未来应聚焦实现从产业扶贫到产业兴旺、从生态扶贫到生态宜居、从扶贫扶志扶智到乡风文明、从基层党建扶贫到治理有效、从扶贫主体到振兴队伍等策略的不断升级,完善制度供给与资金来源保障机制,显著增强人民群众在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相似文献   

9.
陕南乡村贫困问题主要体现在人多地少、生态观念落后、人才外流、经济结构较为单一、自身造血功能不足等情况。当地扶贫工作必须因地制宜,走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的路子。乡村特色旅游扶贫就是要按照陕南乡村自然环境的特点,进行旅游资源的整合与开发。本文是针对陕南乡村贫困现状,量体裁衣结合当地自然环境和人文风俗特点,对传统乡村旅游进行资源的整合优化,并提出创新特色乡村旅游策略,为陕南乡村的精准扶贫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秦巴山区陕南3所高校贫困生的调查及访谈,构建逻辑回归模型,通过有序逻辑回归处理进行精准脱贫的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扶贫对象对扶贫项目的管理办法、对扶贫政策的宣传以及对扶贫人员的工作评价3个指标回归结果显著;脱贫满意度影响指标依强度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扶贫项目的管理办法、扶贫人员的工作评价、扶贫政策的宣传、贫困户的认定标准与认定程序、扶贫政策的了解程度。基于分析结果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当前我国面临的脱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在精准扶贫政策大背景下,文章调查了陕南M县精准扶贫过程中的实践困境,主要表现在部分贫困户主观能动性不足、部分扶贫干部工作不扎实、当地产业扶贫缺乏整合等问题。针对具体问题提出切实做好扶贫先扶志,提升贫困户能动性、建立健全驻镇驻村脱贫攻坚力量工作协调推进机制,加强监督和激励、提高产业扶贫效率,确保利益精准到户等对策。  相似文献   

12.
消费扶贫作为国家的政策性倾斜为陕南农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市场机遇。本文在巢状市场理论及"巢状市场小农户扶贫实验"经验借鉴的基础上,构建了以村集体为组织载体,政府及社会各界多功能支援,小农户微企与扶贫消费者通过精品农产品直接对接的巢状市场模式,并从小农户角色转变,村集体在价格协商、收益分配方面的宏观调控及质量监督作用,巢状市场的巩固和拓展,良好社会扶贫氛围的营造方面提出相应策略。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开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扶贫发展道路,使7亿农村贫困人口成功脱贫,为全面小康打下成功基础。为了让精准扶贫更有效进行,让贫困户更快脱贫,让扶贫工作更有效完成,为此我们调查了陕南XY县革命老区LJP村35户精准扶贫情况,该村在精准扶贫方面有一些成效,但还存在一些问题,贫困户识别不精准,政策落实不到位,贫困户的脱贫思想不积极及农作物种植技术不先进的情况。最后针对存在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雷小青 《安徽农业科学》2023,(6):251-253+256
在明晰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陕南山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内涵的基础上,立足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陕南山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现实诉求,结合陕南区域生态产品国家及区域层面的功能定位,并针对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陕南山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面临的人才短缺、融资体系尚未完善、制度支持不足、基础设施不完善等主要问题,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陕南山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发展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5.
陕南白河县是秦巴连片特困山区的典型县域,也是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关注的县域。就该县在全面改善基础设施、大力实施产业脱贫、切实保障住房安全、多措并举促进就业、认真落实生态扶贫、着力增强民生保障和扎实开展精神扶贫等扶贫开发工作的实践进行总结和研究,以期对秦巴连片特困山区其它县域的扶贫攻坚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该文介绍了陕南茶产业发展现状,分析了乡村振兴背景下发展陕南茶产业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发展茶旅文化产业、延伸茶产业链条、发掘和利用陕南茶文化的资源优势等陕南茶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陕南特色小镇建设在国家和陕西省政策的扶持下正在积极开展。为把陕南地区丰富的红色资源融入特色小镇建设,做好红色教育和传承,分析了陕南特色小镇丰富的历史积淀和红色教育资源优势,提出了陕南特色小镇红色资源的发展路径,以期振兴陕南乡村旅游产业。  相似文献   

18.
当前,我国的扶贫攻坚战还在深入开展中,精准扶贫工作得到了一定的实施成效,针对贫困地区,农产品是精准扶贫中的重要工作思路和方向,针对贫困地区的扶贫工作开展,做好特色农产品包装和市场开发至关重要。本文以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瓦渡乡垭口村为例,分析这一贫困地区的农产品状况,说明地区特色农产品包装和市场开发的必要性,并探究地区特色农产品包装和市场开发对策。  相似文献   

19.
基层林业技术人员是服务和保障林业健康发展的中坚力量,也是精准扶贫的一线战士,然而目前精准扶贫工作中的基层林业技术人员在贫困地区贫困村开展扶贫工作时还存在很多问题和困难,不但基层林业人员的扶贫积极性受到干扰,还影响这一贫困地区的总体扶贫工作。本文就如何发挥基层林业技术人员在精准扶贫中的作用提出了建议措施,旨在推动基层林业技术推广,促进贫困户脱贫致富。  相似文献   

20.
结合陕南区域经济发展及中药材种植发展现状,阐述了陕南地区中药材的基本情况、产业发展优势,提出了适合本区域的中药材发展战略及应对策略.着重分析了陕南地区中药材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及发展目标,并以此为基础结合政策规划、经济发展和产业趋势提出了陕南地区中药材发展的合理规划及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