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黑龙江省林口县青山实验林场34年生樟子松自由授粉家系子代测定林为试验材料,筛选含碳率高、碳储量大的优良家系。测定其主要生长性状以及树枝、树叶、树干的含碳率,根据生长量模型估算各部分的生长量及碳储量,运用SPSS18分析软件估算各性状的变异系数、相关系数。结果表明,树干材积、树干生物量、树干碳储量、地上部分生物量及地上部分碳储量性状家系间存在丰富的遗传变异,变异系数分别为19.181%、20.955%、20.923%、19.894%和19.901%。木材基本密度、含碳率、木质素含量和综纤维素含量家系间遗传变异较小,变异系数分别为4.011%、1.158%、1.616%和6.566%。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林木树干含碳率仅与树高、树叶含碳率呈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较小。树干碳储量与树高、胸径、材积、树干生物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利用方差分析及Ducan多重比较,综合选出地上部分碳储量最高,生物量最大的优良家系77-19和77-16,两个家系的平均地上部分碳储量为39.154 kg,比家系平均地上部分碳储量高出19.29%。  相似文献   

2.
基于50株样木的实测数据,运用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方法,采用四种模型构建了西伯利亚云杉的地上、地下和各组分器官的生物量估测模型,对比分析了各拟合结果得出以下结论:各生物量模型对比得知,地上和树干生物量模型估计精度均高于树枝、树叶和地下生物量模型;最优的二元模型拟合度和预估精度都优于一元模型,其中地上和树干生物量二元模型精度提高显著;树枝、树叶和地下生物量模型二元模型精度提高有限,建议实际应用时采用一元模型W=a Db。各生物量二元模型拟合优度和预估精度对比分析显示,不同的变量组合拟合效果不同,常用变量D2H在估计树枝、树叶生物量时效果不如一元模型精度,而变量D3/H对树枝树叶生物量的估计最有效。  相似文献   

3.
以广西钦州湾沿海红树林区域内的3种乡土红树植物及底泥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现场调查分析和实验室测定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红树林的生物量、碳贮量及其分配特征。结果表明:(1)不同红树植物的生物量回归方程不同,秋茄、桐花树和白骨壤的总生物量方程表达式分别为W_t=a+bD~2、W_t=a+bDBH、W_t=a+bD~2H,且这些生物量回归方程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2)秋茄、桐花树和白骨壤全植株的含碳比率差异不明显,分别为0.448、0.440、0.428,但不同红树植物不同组分的含碳比率存在一定差异,如树根、树干、树枝、树叶等指标;(3)红树植物碳储量的大小顺序为桐花树(33.88 t/hm~2)白骨壤(10.36 t/hm~2)秋茄(3.72 t/hm~2),各组分的碳储量为树干树根多年生枝树桩树叶幼枝花果,地下与地上碳储量之比分别为0.27、0.22和0.42;(4)桐花树、白骨壤、秋茄3种红树林湿地的总碳储量分别为79.14、62.09、43.49 t/hm~2,其中红树林土壤碳储量高于红树植物。  相似文献   

4.
研究52 个乔木树种纯林的碳储量,分析其固碳能力差异,为碳汇造林选用乔木树种提供参考 依据。以广东省东江林场11 年生的乔木树种试验林为研究对象,测定52 个树种生长量和树干、树枝和 树叶的含碳率。按照平均木法,算出平均木生物量,结合平均含碳率、林分密度与保存率,估算碳储量。 结果表明,不同树种林分碳储量差异极大,最高碳储量(厚荚相思Acacia farnesiana)比最低碳储量(紫 玉兰Magnolia liliiflora)相差约20 倍,年均碳储量在10 t/hm2 以上的树种有含羞草科的厚荚相思、大叶 相思A. auriculiformis 等5 个树种,年均碳储量在5~10 t/hm2 的有灰木莲Manglietia glanca、红荷Schima wallichii 等18 个树种。以保存率和单位面积碳储量2 个主要性状作聚类分析,可将52 个树种按固碳能力 划分成4 种类型的碳汇树种。  相似文献   

5.
阿尔泰山优势树种的生物量模型构建及其生物量分配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森林生物量准确测定是科学管理和利用森林生态系统的前提。基于阿尔泰山5个优势树种生物量的实测数据,分别对不同林分的树干生物量、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及总生物量与实际测量值进行对比,构建了西伯利亚落叶松、西伯利亚红松、西伯利亚云杉、西伯利亚冷杉和疣枝桦的生物量模型。结果表明:W=a DbHc模型为估算阿尔泰山林区5种林分类型生物量的最优模型,并且这5个优势种各器官的生物量大小排序均为树干树根树枝树叶,西伯利亚落叶松林的总生物量最大,对阿尔泰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不同林龄麻栎林地上生物量及碳储量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江苏句容选取样木构建了麻栎地上部分各器官的生物量回归模型,探讨了麻栎林地上部分不同林龄麻栎单株、林分、灌草层和枯枝落叶层的生物量及碳储量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随着林龄的增大,麻栎地上部分各器官生物量呈增长趋势,树干所占比例最大;灌草层和枯枝落叶层生物量随林龄增加而增大,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和成熟林的林分地上生物量分别为30.01、110.86、179.48和226.73t/hm2.麻栎林各组分含碳率随林龄增大总体呈增加趋势,但差异不大;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和成熟林的地上碳储量随着林龄的增加而增大,分别为13.25、48.97、80.60和107.28 t/hm2,乔木层是麻栎林地上碳储量的主体,乔木层各器官碳储量大小为:树干>树枝>树皮>树叶,树干是其碳储量的主要器官.  相似文献   

7.
我国亚热带地区森林类型多样、组成结构复杂、碳吸存能力高,是我国亚热带地区重要的碳库。然而,关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物量和碳储量估算方法的研究报道较少。本研究选择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3个优势树种青冈Cyclobalanopsis glauca、豹皮樟Litsea rotundifolia和木荷Schima superba为研究对象,构建以胸径(DBH)为自变量的树种各器官生物量相对生长方程。结果表明:3个常绿阔叶树种各器官生物量估算相对生长方程具有显著相关性(P0.000 1),拟合效果好,决定系数均大于0.914 7;青冈树种生物量相对生长方程拟合效果优于木荷和豹皮樟;树干和地上部分生物量相对生长方程拟合效果优于树枝和树叶。本研究结果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物量和碳储量的估算提供准确有效的估算方法。  相似文献   

8.
杉木人工林各植物组分含碳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采集会同县广坪林区第2代杉木人工林的杉木树干(去皮)、树皮、枝、叶、根系样品和灌木的干、枝(叶)和根样品与草本植物的地上、地下部分样品以及林内的枝、叶、果和碎屑凋落物和枯死根,用干烧法测定其含碳率。结果表明:杉木各器官含碳率大小的顺序是:树皮>树叶>树根>树干>树枝。树皮、树叶、树干、树枝含碳率随着树木年龄的增大而增加,树根含碳率随着树木年龄增大出现波动。林冠下草本植物的平均碳含量比木本植物低,且草本植物间碳含量差异要比木本植物间大。林龄对凋落物同种组分碳含量影响不显著。不同凋落物的碳含量即使在同一龄级也存在较大差异。枯死根系的碳含量要低于地上凋落物各组分的碳含量,林木各器官活有机体内的碳含量均大于相应死有机体(凋落物)内的碳含量。  相似文献   

9.
广东主要乡土阔叶树种含年龄和胸径的单木生物量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樟树、木荷和枫香3个树种以胸径、年龄为自变量的单木地上生物量模型,为精准估计森林生物量和碳储量变化规律提供理论、实践支撑和技术支持。【方法】基于每个树种按10个径阶均匀分配的90株伐倒木数据(3个树种共270株伐倒木),使用破坏性试验和树干解析分别获取生物量和年龄,采用哑变量方法区分起源,分别建立和比较3个树种不同起源(天然林和人工林)含胸径、年龄和2种常用的含胸径、树高单木地上生物量模型,并通过联立方程组总量控制法解决地上部分各组分(干材、树皮、树枝、树叶)的模型相容性问题。【结果】3个树种3个地上生物量模型修正的确定系数(R■)在0.89~0.94之间,使用含胸径、年龄的生物量模型(1)估计地上生物量是可行的,模型具有良好的估计效果且方便使用。增加哑变量后,3个树种3个地上生物量模型的R■均达0.90以上,模型(4)可以进一步提高模型精度,细化模型应用条件;基于B-D-T的相容性生物量模型系统(7)3个树种树干生物量模型的R■在0.90~0.95之间,树皮生物量模型的R■在0.84~0.94之间,树枝生物量模型的R■在0.73~0.91之间,树叶生物量模型的R■在0.63~0.75之间;构建含有哑变量的B-D-T相容性生物量模型系统(8),树干生物量模型的R■在0.88~0.97之间,树皮生物量模型的R■在0.82~0.93之间,树枝生物量模型的R■在0.84~0.90之间,树叶生物量模型的R■在0.62~0.69之间,表明含胸径、年龄的生物量模型比含胸径、树高的生物量模型效果更好,满足估计需求。【结论】含胸径、年龄的单木地上生物量模型(1)和分起源的单木地上生物量哑变量模型(4)拟合精度均高于2种常用的含胸径、树高的单木地上生物量模型(2)和(3)以及分起源的单木地上生物量模型(5)和(6),含哑变量的非线性联立方程组(8)比B-D-T模型系统(7)精度更高,同时含胸径、年龄的哑变量非线性联立方程组(8)精度指标也优于含胸径、树高的哑变量联立方程组(9)和(10),联立方程组(8)不仅可保证不同起源各分量生物量之间的相容性,还能得到更优化的参数估计。含胸径、年龄的单木生物量模型(1)和考虑起源的地上生物量模型(4)、模型系统(7)中的含胸径、年龄的地上各组分生物量相容性方程组以及考虑起源的地上各组分生物量相容性方程组(8)比2种常用的含胸径、树高的地上生物量模型拟合精度高,实践中更适用于人工阔叶林和碳汇造林项目的碳汇计量、监测和评估。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4个常见树种的生物量器官分配特征,构建各树种单株及不同组分(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生物量模型,以提高其生物量估算准确性。【方法】以位于广州市的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对象,以该地区森林历史调查数据为依据,结合研究区实际树种组成,选取黧蒴、中华锥、千年桐和华润楠4个常见树种,采用收获法测定各树种不同组分生物量,构建各树种单株及各组分的生物量模型,并探讨树高(H)和木材密度(ρ)作为第二自变量以不同形式加入模型对模型精度的影响。【结果】4个树种树叶生物量占比为5.34%~7.28%,华润楠显著低于黧蒴(P<0.05); 4个树种树枝生物量占比为16.82%~24.20%,华润楠显著低于中华锥和黧蒴(P<0.05); 4个树种树干生物量占比为47.22%~58.05%,中华锥显著低于其他3个树种(P<0.05); 4个树种树根生物量占比为14.25%~22.25%,黧蒴和千年桐显著低于中华锥和华润楠(P<0.05);随着胸径增大,千年桐和华润楠的树叶生物量占比呈极显著下降趋势(P<0.01),4个树种的树枝生物量占比均呈上升趋势,树干生物...  相似文献   

11.
以2012年广东连续清查资源数据中木荷的分布为基础,按2 cm、4 cm、6 cm、8 cm、12 cm、16cm、20 cm、26 cm、32 cm、38 cm共10个径阶90株木荷样木,获取树干、树皮、树叶、树枝、树根各器官生物量及含碳率数据,计算90个单株各器官的碳储量。结果表明:(1)广东木荷平均含碳率为0.556 9,各器官含碳率排列顺序为树干(0.565 4)树叶(0.558 4)树枝(0.556 1)树根(0.548 7)树皮(0.508 8),各器官含碳率除树皮外,树干、树叶、树枝、树根差异不显著,树皮含碳率显著低于其它各器官。(2)木荷含碳率与胸径相关性不明显,胸径增加对含碳率的影响较小,天然林的含碳率与人工林差异很小,实际应用中可以忽略其差异。(3)各器官碳储量占全树碳储量的比例从大到小排列顺序为树干树根树枝树皮树叶。(4)随着胸径增加,树干碳储量比例变化趋势为先增加后减少,树枝碳储量比例为先减少后增加,树根碳储量比例上下波动,但变化不大,树皮、树叶碳储量比例减少。(5)拟合出木荷人工林胸径、D2H的碳储量模型依次为Ct=0.007 8D3.164 8,Ct=0.004 3(D2H)1.189 7,R2值依次为0.996 4,0.995 5;天然林胸径、D2H的碳储量模型依次为Ct=1.109 1 D1.511 9,Ct=0.636 3(D2H)0.597 9,R2值依次为0.911 5,0.903 5。  相似文献   

12.
该文以塞罕坝机械林场不同年龄落叶松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年龄阶段华北落叶松单株各部分(树干、树枝、树叶、根系)生物量之间的关系,并分析了不同年龄阶段落叶松各组分生物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落叶松各组分生物量由大到小依次为树干>根系>树枝>树叶。随着林龄的增加,树干、树枝、树叶、根生物量逐渐增大。但各组分变化仍有所差异,其中树枝、树叶的生物量增长幅度相对较小,树干的生物量增长幅度最大,且树干生物量与其他器官生物量增长幅度差距逐渐变大,处于较明显的优势地位。  相似文献   

13.
以木兰林管局北沟林场内的针阔混交林为对象研究,对标准地白桦等树种进行了详细的调查研究,利用分层法对白桦生物量等进行测定,建立生长模型并推算林分中白桦生物量和碳储量,结果表明:1)幂函数为白桦生物量最优模型。2)白桦生物量的最优模型推算林分中白桦的总生物量为43 921.27 kg/hm2,碳储量为21 433.58 kg/hm2,各器官分别占总碳储量的49.72%(树干)、21.04%(树枝)、6.14%(树叶)、23.10%(树根);林分碳储量分配情况为干根枝叶。  相似文献   

14.
文章应用森林资源林地变更数据,采用蓄积量—生物量转换模型法和平均生物量法,结合不同树种含碳率,估算辽宁省森林不同林龄组的碳密度,分析不同林龄组的碳密度分布特点,为在森林经营中提高林分碳汇功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利用森林资源清查数据,采用回归模型和含碳系数换算方法,估算了长三角区域的森林生物量和碳储量,分析了该区域森林碳汇的结构、分布及其增长潜力,提出了构建区域协作机制和发展区域碳汇林业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6.
以岛东林场沿海地区木麻黄防护林为对象,按系统抽样方式对木麻黄资源进行抽样调查。采用生物量回归模型对不同径阶、不同类型森林的木麻黄林木生物量与碳储量进行估算。结果表明:不同径阶木麻黄无性系地上部分平均生物量占全株生物量的70.82%,地下部分占29.18%。碳汇价值量:木麻黄无性系地上部分8643万元,地下部分3704万元。通过研究,了解和掌握岛东林场沿海防护林生物量与碳储量的特点,在实现森林防风固沙主导功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海防林"固碳增汇"的价值,为环海南岛海岸防护林的建设和森林的碳监测提供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以扬州城市绿化林带的3种常见树种——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和银杏(Ginkgo biloba)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它们的林木生物量分配格局,并构建了器官及整株生物量异速生长模型。研究表明,随着林木的增大,这3种常见绿化树种的器官及整株生物量均呈增加之势。刺槐的树干生物量比例显著高于枫香和银杏,树枝和树叶比例显著小于枫香和银杏,但它们的树根比例之间并无显著差异。树种的地上生物量与地下生物量之间具有显著的数量关系,而且器官及整株生物量异速生长模型均达到显著性水平。与树干和树根相比,树枝和树叶的模型相对较差。考虑到基于胸径和胸径—树高的器官生物量模型之间的微小差异,利用胸径预测器官及整株生物量完全能够满足实际估测的需求,同时还能避免引入树高产生的预测误差。  相似文献   

18.
森林作为吸收CO_(2)的主体,其碳汇功能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利用顺昌国有林场2018年二类资源档案数据,根据已有的树种生物量与蓄积量之间的关系方程,对林场杉木、松木与阔叶树3类主要树种的生物量和碳储量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顺昌国有林场的总碳储量为39.68万t,其中:按树种分杉木碳储量最大,其次是阔叶树;按龄组分中龄林的碳储量最多,幼龄林最少。  相似文献   

19.
为了准确计量黄淮海平原地区农林复合系统的碳汇功能,指导固碳树种的选择,分析了黄淮海平原20种主要农林复合树种不同器官的含碳率和10种典型树种生物量,计算了平均含碳率和平均加权含碳率。结果表明,各树种器官含碳率在34.19%~49.19%之间,树干的平均含碳率为44.12%,树枝的平均含碳率为45.51%,叶的平均含碳率为45.07%,根系的平均含碳率为39.84%。各树种平均含碳率在40.03%~47.94%之间,枣树平均含碳率最高,为47.94%,柿树最低,为40.03%。全部20种主要农林复合树种的平均含碳率为43.57%,可以作为黄淮海平原地区森林平均含碳率。10种典型树种平均加权含碳率栾树最高,为47.32%,柿树最低,为38.82%,和平均含碳率差距在0.11%~1.73%之间。从树种含碳率来看,栾树、107杨、泡桐、国槐、苦楝、大叶女贞和枣树可作为黄淮海平原农林复合系统优先选择的固碳树种。  相似文献   

20.
【目的】基于实测的广东省木荷地上和地下生物量数据及加权平均含碳率,建立单木地上、地下生物量模型,获得区域尺度木荷碳密度及其估计误差,为其他树种的区域尺度碳汇估计提供参考。【方法】参考广东省木荷分布数据,选择并伐倒90株木荷测定地上部分的含碳率和生物量,并从中抽取40株木荷测定地下部分的含碳率和生物量。分地上、地下部分构建生物量随胸径变化的异速模型,利用非线性回归拟合模型参数。基于广东省第八次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使用Monte Carlo模拟法分地上、地下部分估计区域尺度上木荷的碳密度。采用决定系数、均方根误差和平均预估误差评价单木生物量模型拟合效果,通过均方根误差和相对均方根误差度量区域碳密度估测的不确定性。【结果】广东省木荷地上部分含碳率为0554 9,地下部分含碳率为0548 7;建立的单木地上和地下生物量模型的决定系数分别为0909 8和0793 1,表明木荷单木生物量模型具有良好的拟合优度和预估精度;广东省第八次森林资源清查时的木荷地上碳密度为580±044 t·hm~(-2),不确定性占比762%,地下碳密度为173±017 t·hm~(-2),不确定性占比976%,总碳密度为753±054 t·hm~(-2),不确定性占比723%。【结论】广东省木荷地上和地下部分含碳率均大于南方地区的平均水平,有明显的地域特征。使用Monte Carlo方法可得到稳定可靠的区域尺度的碳密度,并可量化广东省木荷碳密度估计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