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以吉林龙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2种常见的天牛为对象,测量其10种形态学指标,利用SPSS软件得到聚类树形图,从而对其亲缘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3号为花天牛亚科;4~9号为沟胫天牛亚科;10、11号为天牛亚科;12号为锯天牛亚科,与传统的形态分类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3.
吉林龙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保存较好的原始湿地生态环境之一。本文通过对吉林龙湾生态旅游资源的评价,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提出了吉林龙湾生态旅游开发的一些措施。 相似文献
4.
《吉林林业科技》2008,(4)
吉林向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吉林省通榆县西北部,其地理位置位东经122°05’-122°35’、北纬44°50’-45°19’。南北最长为45公里,东西最宽为42公里,保护区总面积为10.5467万公顷。其中,芦苇沼泽2.3654万公顷,羊草草原3.0396万公顷,沙丘榆林2.9834万公顷,水域1.2441万公顷。属湿地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向海自然保护区自1981年3月建立后经过几年完善与发展,于1986年7月被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92年又被国务院批准,指定列入拉姆萨尔公约国际重要湿地名录,被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评审为具有国际意义的A级自然保护区。1993年5月加入中国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2005年末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向海处于蒙古高原和东北平原的过渡地带,在大地构造上属松辽凹陷的西部沉降带,自中生代以来大幅度下沉,有深厚的中生代和新生代沉积,地貌以沙化和盐渍化的平原为特征,属科尔沁沙地(草原)的延伸部分。发源于大兴安岭东部的三条河流,到这里失去了河道,水流漫散排泄不畅,形成吉林向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相似文献
5.
6.
以龙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经营管理为研究对象,运用森林公园的利润区模型,对龙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内部利润区、外部利润区以及利润区模型进行研究分析,指出该保护区如何在面临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中,实现高效而科学地运营,实现龙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从而为构建和谐自然保护区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分析10年生杉木林经间伐后留养苦竹形成的混交复层林的生长效应及凋落物数量及分解状况。结果表明:SJK处理(杉木林进行间伐,保留杉木密度900株·hm-2,留养苦竹,满园后,保留苦竹6000株·hm-2)能够形成层次明显的复层林分,既有利于杉木培育大径材,又可以收获苦竹竹产品,具有较高的生长效应。杉木苦竹混交复层林,不仅苦竹凋落物量大,分解快,而且形成的林分结构,凋落物混合状态,有利于杉木凋落物的分解。SJK处理中凋落物周转期:苦竹2.27 a,杉木3.86 a,苦竹凋落物周转期比杉木短580 d;杉木纯林(杉木林不间伐,现存密度2075~2110株·hm-2)凋落物周转期为4.94 a,比SJK处理中杉木凋落物周转期长394 d。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外来引进树种日本落叶松林凋落物对土壤养分的影响。[方法]采用分解袋法分别对18年生和24年生日本落叶松林以及周围针阔混交林凋落物的分解和养分释放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凋落物分解和养分释放速率均表现为针阔混交林日本落叶松纯林;24年生日本落叶松林18年生日本落叶松林。其中不同林分的凋落物残留率与时间呈指数相关,凋落物年分解系数(K)也表现为针阔混交林(0.555 6)24年生日本落叶松林(0.445 0)18年生日本落叶松林(0.366 2)。凋落物分解速率与初始N元素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C/N比呈显著负相关,高的木质素含量对凋落物的分解有一定影响。C元素、K元素表现为直接释放模式,而研究中C/N比和C/P比相对较高,使N元素和P元素均表现为先富集后释放的模式。各养分元素的残留率总体呈现出18年生日本落叶松林24年生日本落叶松林针阔混交林的格局。[结论]不同林分凋落物分解和养分释放速率差异较大。凋落物年分解系数表现为针阔混交林24年生日本落叶松林18年生日本落叶松林。 相似文献
9.
10.
11.
12.
森林凋落物分解研究进展 总被引:70,自引:4,他引:70
系统评述森林凋落物的分解过程、凋落物分解及养分释放的影响因素、分解研究的方法等.森林凋落物的分解既有物理过程,又有生物化学过程,一般由淋溶、自然粉碎、代谢作用等共同完成.凋落物分解过程先后出现分解速率较快和较慢2个阶段,元素迁移一般呈现淋溶-富集-释放的模式.凋落物分解主要受气候、凋落物性质、微生物和土壤动物的影响,气候是最基本的影响因素,常用实际蒸散(actual evapotranspiration简称AET)作为指标.凋落物分解速率呈明显的气候地带性,与温度、湿度等紧密相关.从全球尺度来讲,凋落物质量对分解速率的影响处于次要地位,但在同一气候带内因AET变化较小,则起了主导作用.N、P和木质素浓度、C/N、C/P、木质素与养分比值是常见的凋落物质量指标,其中C/N和木质素/N最能反映凋落物分解速率.凋落物化学性质对其分解的影响作用又与分解阶段有关.凋落叶中N、P、K初始浓度高使得初期分解较快,而后期分解放慢.土壤理化性质及微生物区系也将不同程度地影响凋落物分解.尼龙网袋法(litter bag method)操作简单,是野外测定森林凋落物分解速率最常用的方法.除此之外,缩微试验也得到了广泛应用.目前普遍采用的衡量凋落物分解速率大小的指标主要有CO2释放速率、凋落物分解系数(k值)及质量损失率.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指数衰减、线性回归等模型来模拟凋落物分解过程.尽管对凋落物分解在森林生态系统C、N、P循环、土壤肥力维持等方面已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但未来研究应侧重以下方向:长期的定位观测;采用相对统一的研究方法,获得可比性强的数据进行综合;深化凋落物分解机理研究;探讨全球气候变化对森林凋落物分解的影响;评价营林措施(如林分皆伐、造林、施石灰和肥料等)对凋落物分解与养分释放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3.
凋落物分解模型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森林凋落物分解模型的研究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从最初的对凋落物失重率的简单描述到广为人知的单指数分解模型,随着对凋落物分解研究的深入,双指数模型、三指数模型也应运而生。国外大部分的研究都集中于欧洲温带森林、北方森林。国内的研究也正在经历一个应用、改进和开发的过程,目前还主要处在应用和改进的阶段。为了准确预测森林生态系统尤其是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C等元素的动态,急需建立适合于我国各类森林生态系统凋落物分解模型。本文回顾了各个历史时期出现的重要模型并进行了简单的分类和评述。 相似文献
14.
森林凋落物分解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森林凋落物是森林生态系统内地上植物组分产生并归还于地表,作为分解者的物质和能量来源,来维持生态系统功能的有机质总称。凋落物分解包含凋落物粉碎、淋溶和有机物的分解代谢3个过程。C/N、木质素含量等是影响凋落物分解的主要指标因素,凋落物的质量等内部因素与气候等外部因素共同影响着凋落物分解。凋落物分解是森林生态系统中养分归还的主要途径,是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的重要环节。对凋落物分解动态过程的研究可以帮助当地合理的、因地制宜的种植相关树种,有效的调节并提高林木的生长效率,并为维持土壤肥力,增强土壤的养分可利用性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5.
16.
17.
以龙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发展为研究对象,运用SWOT分析法,对龙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进行了系统分析,指出了该保护区发展旅游业所具备的优势与不足,并提出了保护区发展生态旅游的策略,为更好地促进该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杉木凋落物分解速率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通过对杉木凋落物的分解速率的研究,结果表明:凋落物枝、叶、果1年的失重率分别为22.97%、43.51%、25.22%.凋落物枝、叶和果的分解速率分别为0.291g/(g·a)、0.588g/(g·a)和0.405g/(g·a).凋落物中失去元素的重量与元素总重量的百分比呈现趋势为:钾>磷>氮>镁>钙. 相似文献
19.
天然次生白桦林凋落物的分解及其生态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8~1990年间以长白山支脉张广才岭帽儿山老爷岭生态站天然次生白桦林为研究对象,对林分凋落物的积累,组成与分解进行了定位观察研究。结果表明,38年生白桦林凋落物的现存量为13.644t/ha,其中叶为10.49t/ha,枝为2.58t/ha,树皮、种实、动物尸体及粪便等仅为0.57t/ha,年凋落盈为3.38t/ha,年分解量为0.633t/ha,年分解率为18.7%。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