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三裂叶豚草(Ambrosia trifida L.)茎叶水浸提液的遗传毒性,及其对白菜(Brassica chinensis L.)、油菜(Brassica napus L.)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探讨三裂叶豚草潜在的化感效应。【方法】采用发芽盒滤纸法,以蒸馏水为对照,分析不同质量浓度(0.025、0.050、0.075、0.100 g·mL-1)三裂叶豚草水浸提液处理下白菜和油菜种子萌发、幼苗生长相关指标的变化;通过蚕豆根尖微核试验探讨三裂叶豚草水浸提液的遗传毒性。【结果】不同质量浓度的三裂叶豚草水浸提液对白菜和油菜的种子萌发主要表现为化感抑制作用;对白菜和油菜幼苗的主根长表现出“低促高抑”的浓度效应,在0.025 g·mL-1质量浓度下促进作用最强,在0.100 g·mL-1质量浓度下抑制作用最强,对白菜和油菜幼苗的株高和植株鲜重则呈现出促进作用;在光合色素含量方面,白菜和油菜幼苗叶片的光合色素含量随三裂叶豚草水浸提液质量浓度的增加,整体呈现出升高的趋势。蚕豆根尖微核试验结果表明,经三裂叶豚草水浸提液...  相似文献   

2.
王娟  吕国忠  姜华  孙晓东  赵志慧  周鹏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4):1533-1536,1556
对三裂叶豚草(Ambrosia trifida Linn.)的起源与分布、生物学特性、危害、防治和利用等方面进行了综述,为科学、有效和可持续地防治三裂叶豚草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外来入侵植物紫茎泽兰化感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紫茎泽兰(Eupatorium adenophroum)是一种典型的恶性入侵杂草,在全球很多国家和地区广泛分布,并在这些地区造成了严重的经济和生物多样性损失。研究人员已经对其展开了广泛的研究,本文对与紫茎泽兰化感作用相关的几个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5.
【目的】了解三裂叶豚草的生长群落,分析三裂叶豚草入侵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方法】于2008-05-28-06-28,利用样方法,调查沈阳东陵公园附近公园(5个样点)、农田(3个样点)、高速公路附近(4个样点)、桑园(4个样点)和路边(4个样点)5个生境中,三裂叶豚草分布样点杂草的种类和分布情况。【结果】所调查生境分布样点中,共有杂草28科71种,其中以菊科、藜科、蓼科居多。从发生频率10%的34种杂草在前2个主成分上的负荷量可以看出,影响三裂叶豚草的主成分因素是人为干扰程度和土壤水分条件,可知三裂叶豚草是喜干扰且适宜生活在土壤水分含量较大的生境内,据此将分布样点分为3个聚类群。随着人为干扰程度的增强,三裂叶豚草的重要值升高,同时样方中物种的丰富度随三裂叶豚草重要值的增大而下降,说明在不同生境中,三裂叶豚草的大量滋生降低了生物多样性。【结论】三裂叶豚草对入侵地生物多样性具有破坏作用,故在防除三裂叶豚草时,首先应严把植物检疫关,同时应加强生态安全宣传和生态学教育,以建立生态安全的人类生存环境。  相似文献   

6.
外来入侵豚草综合治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豚草属(Ambrosia)是一种外来恶性杂草,它的入侵不仅威胁了当地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还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为有效控制其危害,在介绍豚草人工、化学、生物控制方法的基础上,针对各种方法不足之处.提出了综合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豚草(Ambrosia artemisiifolia L.)和三裂叶豚草(Ambrosia trifida L.)浸提液对常用替代牧草高羊茅、早熟禾、黑麦草、披碱草,以及对苜蓿、葵花、玉米、小麦、甜菜种子萌发的影响;筛选对豚草和三裂叶豚草具有防控效果的替代植物以及最佳混种方式。【方法】 采用培养皿滤纸法,研究豚草和三裂叶豚草浸提液对供试种子萌发的影响。采用盆栽竞争试验,运用DeWit取代试验研究法,设置牧草和入侵杂草5种混种方式,混种比例分别为1∶1、1∶2、1∶3、2∶1、3∶1,研究黑麦草、披碱草和高羊茅与豚草和三裂叶豚草的竞争效应,分析3种牧草对豚草和三裂叶豚草的替代控制潜力。【结果】 随着豚草和三裂叶豚草的浸提液浓度的增加,4种常用替代牧草种子和新源县5种主要作物种子发芽率,发芽指数和化感效应指数均下降。5种混种密度下,黑麦草、高羊茅与三裂叶豚草混种比例为3∶1时,三裂叶豚草的竞争平衡指数分别为(-0.505 1±0.301 5)、(-0.757 6±0.265 88)均显著小于0(P<0.05);黑麦草、高羊茅与豚草混种比例为1:3时豚草竞争平衡指数分别为(-0.955 8±0.518 08)、(-2.049 7±0.178 55)均显著小于0(P<0.05)。【结论】 豚草和三裂叶豚草浸提液对供试种子萌发具有化感抑制作用;且浸提液浓度越大抑制作用越强,同时叶部化感抑制作用大于根部。三裂叶豚草对四种牧草种子萌发的化感抑制作用大于豚草。黑麦草和高羊茅可以作为豚草和三裂叶豚草的替代植物。黑麦草和高羊茅防治三裂叶豚草时建议播种比例为3∶1;防治豚草时建议播种比例为1∶3。豚草和三裂叶豚草发生密度较大时其化感抑制作用越强,影响牧草萌发生长,应适当加大替代牧草播种量。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入侵植物三裂叶豚草的化感作用,采用生物测定法研究其对油菜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三裂叶豚草浸提液对油菜种子的发芽率和幼苗根的生长表现为: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的双重化感效应;浸提液处理会显著抑制种子的活力。但2.5%~7.5%浓度的浸提液可显著促进油菜幼苗地上部的生长。  相似文献   

9.
三裂叶豚草(Ambrosia trifida)是一种外来入侵杂草。采用盆栽方法研究三裂叶豚草在不同土壤水分含量条件下叶片生物膜伤害、活性氧代谢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干旱胁迫下,三裂叶豚草的外渗电导率、丙二醛(MDA)含量、超氧阴离子(O2·-)产生速率和过氧化氢(H2O2)含量均显著增加;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著降低;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在轻度干旱胁迫下显著降低,在重度干旱胁迫下显著升高。水分过量条件下,三裂叶豚草叶片的外渗电导率、MDA含量、活性氧(O2·-和H2O2)水平和抗氧化酶(SOD、CAT和POD)活性无显著变化。说明三裂叶豚草对干旱胁迫较为敏感,而对过量的土壤水分条件适应性较强。  相似文献   

10.
外来入侵植物黄顶菊的化感作用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为明确黄顶菊对其他植物的化感作用,利用黄顶菊茎叶的不同提取物对几种植物的生长影响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黄顶菊茎叶水提物对玉米、小麦、棉花、大豆、花生、马唐和反枝苋都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以对棉花的化感效应最强,在其浓度为0.2 g/mL时,对根长和茎长的化感指数分别为-0.85和-0.88,而该水提物对水稻的生长则表现为促进作用。黄顶菊茎叶的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丙酮和乙醇的提取物,对几种植物的化感效应要高于水提物,其中以丙酮提取物的化感效应最强。利用重结晶法从黄顶菊茎叶的丙酮提取物中得到了一个具有除草活性的物质,该物质的熔点为192.5℃~193.5℃,最大吸收波长为220 nm,初步判断该化合物是一种碱性有机物,该物质在浓度为1000,500,100,50 mg/L时,对马唐,反枝苋生长均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1.
5种外来入侵植物对小麦的化感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洛阳地区麦田中恶性杂草的防除提供参考依据,采用培养皿滤纸法培育小麦幼苗,测定苦苣菜、续断菊、小马泡、曼陀罗和阿拉伯婆婆纳5种入侵植物对小麦种子发芽率、幼苗苗高及根长生长的化感作用。结果表明:随茎叶水浸提液浓度的增加,苦苣菜、续断菊、小马泡和阿拉伯婆婆纳4种入侵植物对小麦种子萌发的抑制作用逐渐增大,而曼陀罗浸提液浓度达0.2g/mL时才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5种入侵植物茎叶水浸提液对小麦苗高具有低促高抑的化感作用,而根长除受苦苣菜的化感抑制作用外,同样受其他入侵植物低促高抑的化感作用,不同的是其抑制起始浓度总体小于苗高,而相同浓度处理下的抑制作用(RI绝对值)略大于苗高。综合效应平均值显示,5种入侵植物茎叶水浸提液对小麦的化感抑制作用依次为苦苣菜曼陀罗小马泡续断菊阿拉伯婆婆纳。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讨入侵植物刺苍耳各部位(根、茎、叶、果实)的化感作用,以及化感物质在水浸提液和醇浸提液中的富集程度,通过室内生物测定法检测质量浓度为0.05 g/m L的浸提液对金狗尾草、黑麦草、莴苣及小白菜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刺苍耳各部位的水浸提液中总体以叶的化感作用最强,其对金狗尾草、黑麦草、莴苣、小白菜发芽率的抑制率分别为36.4%、17.9%、25.8%、18.7%,对根长的抑制率分别达到了62.7%、68.4%、26.8%、34.7%;刺苍耳各部位的醇浸提液中,除了叶对4种植物根长的抑制率较高,分别达到92.5%、89.3%、36.7%、48.4%以外,根和果实也都显示出较强的化感作用,分别对其中3种植物根长产生显著的抑制作用,抑制率分别为21.2%~46.4%(小白菜除外)和48.0%~54.8%(黑麦草除外);总体上,各部位醇浸提液的化感作用强于相应的水浸提液。由此可见,刺苍耳的主效化感物质主要集中在叶中,且在醇浸提液中富集程度更高。  相似文献   

13.
三裂叶豚草的风险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根据三裂叶豚草的生长特性和我国气候特点,对三裂叶豚草在我国的适生区进行划分;采用风险性评估量化指标体系,建立了一、二级评判标准的计算模型,分析了三裂叶豚草传入我国的风险.结果表明,三裂叶豚草的危险性综合评价的风险值R为2.18,属于高风险外来有害生物.确定了三裂叶豚草的适生区,同时,提出了对三裂叶豚草的风险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4.
1985~1988年在沈阳农业大学进行了豚草(Ambrosia artemisiifolia L.)和三裂叶豚草(Ambrosiatrifida L.)物候期的观测,二种豚草生育期均170天左右,豚草略短些。但出苗至开花期豚草比三裂叶豚草长,分别为119天和110天;开花到果熟期豚草比三裂叶豚草短,分别为50天和64天。全生育期有效积温二者均在1400℃上下,豚草略低些。但出苗到开花期豚草高于三裂叶豚草,分别为7445℃和6726℃;开花到果熟期豚草低于三裂叶豚草,分别为8776℃和10745℃。二种豚草出苗最低温度5℃,最适温度10~12℃,最高温度21℃左右,三裂叶豚草略低。  相似文献   

15.
外来植物化感作用研究综述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许多外来植物可通过释放化感物质的方式来抑制新生境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了植物化感作用在外来植物成功定居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该文综述了外来植物化感作用现象、化感物质、化感物质释放途径及作用方式,论述植物化感作用机理及影响因素,指出外来植物化感作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6.
伊犁河谷豚草和三裂叶豚草的入侵速度、危害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豚草和三裂叶豚草是我国极其严重的农业外来入侵物种,其2010年入侵到新疆伊犁河谷,扩散速度极快,到2016年,两个物种的分布面积分别达到1015 hm~2、215 hm~2。两个物种对伊犁河谷的人畜健康、旅游发展、草场安全及生物多样性都构成了严重威胁。  相似文献   

17.
豚草(Ambrosia artemisiifolia L.)和三裂叶豚草(Ambrosia trifida L.)属于菊科植物,原产北美、约在40~50年代传入我国,是两种严重污染环境、危害人民健康的杂草。据研究,它的花粉能引起人的过敏性哮喘、鼻炎和皮炎等症。近几年来沈阳202医院做了大量临床调查,发现由于豚草花粉而引起的哮喘、鼻炎、荨麻疹、湿疹等疾病的患者,约占门诊病人的10%。  相似文献   

18.
为初步探究三裂叶豚草(Ambrosia trifida)入侵对撂荒农田早春植物群落的影响,比较了三裂叶豚草入侵样地和非入侵样地常见早春本地植物的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指数、物种丰富度及群落α生物多样性指数。结果表明:入侵样地群落组成仍然以葎草(Humulus scandens)、葶苈(Draba nemorosa)、藜(Chenopodium album)等1年生杂草为主,未入侵区域则加入了茵陈蒿(Artemisia capillaris)和鹅肠菜(Myosoton aquaticum)两种多年生植物,说明三裂叶豚草入侵或许会影响弃耕地植物群落的搭配,使其长期处于一种由三裂叶豚草主导的退化状态,抑制了群落的演替;三裂叶豚草入侵样地葎草的重要值和生态位宽度分别为0.3760和0.9640,显著高于其余植物。葎草是一种缠绕藤本,三裂叶豚草对其光合作用影响较小,同时葎草会加剧下部冠层中的光限制,所以葎草在三裂叶豚草入侵过程中有可能不仅与三裂叶豚草存在竞争关系,同时也间接充当了协助者;葶苈、鹅肠菜、藜和蔊菜(Rorippa indica)生态位宽度分别减少0.4456,0.7526,0.156,1.1603,入侵样地本地植物生态位重叠系数平均值为0.647,高于未入侵样地的0.583,说明三裂叶豚草入侵会显著降低早春植物的生态位宽度,提高本地植物间生态位重叠系数,干扰植物对资源的利用,增强植物间的竞争;入侵样地植物Pielou均匀度、Margalef丰富度指数、Simpson指数及Shannon-Wiener指数均显著低于未入侵样地,说明三裂叶豚草入侵会显著降低早春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本试验结果表明,入侵种三裂叶豚草对植物群落的消极影响不仅仅局限于生长季与其重叠的植物群落,有可能在生态方面产生更为广泛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9.
唐昆 《湖南农业》2005,(12):14-14
柑桔 ①继续修剪枯枝、病虫枝,清除至园外烧毁。②果园喷布波美0.5度石硫合剂,防治多种越冬病虫害,减少翌年病虫源。喷松脂合剂10倍液-15倍液,防治蚧类,黑刺粉虱等害虫。③涂石硫合剂。其有效成分是多硫化钙,为红褐色透明液体,可杀菌、杀螨。配制:生石灰1公斤、细硫磺粉2公斤、水10公斤-15公斤.经过熬制而成。  相似文献   

20.
植物化感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俊英  许永利  李富平  韩冬芸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1):6357-6358,6409
对植物化感作用的产生、研究方法、作用机理以及国内外对植物化感作用研究的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