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作物秸秆作为一种可再生的生物质资源,本身有很大的利用价值,它可以作为燃料、肥料、饲料以及工业原料被广泛利用。为研究农户秸秆利用行为,采取问卷调查法来研究河南省鲁山县219家农户的秸秆处理方式以及资源化利用意愿,研究结果表明:农户个性特征、家庭年收入、收益、政策支持和环境认知等都会对农户秸秆资源化利用意愿产生影响;其中学历、政治身份、政策因素、环境认知等与农户秸秆资源化利用意愿之间呈现明显正相关关系;而家庭年收入状况、距县城的距离、处理秸秆的收益与农户秸秆资源化利用意愿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
基于山西省117个县秸秆资源分布情况,选取了9个秸秆资源相对富集地区为主要调查对象,从农户个性特征、社会经济活动、基本认知和外部环境因素影响4个角度,确定了15个相关变量对农户进行秸秆资源化利用意愿影响因素构建了模型,并利用SPSS软件进行了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农户个性特征中的年龄、经济社会状况中的是否从事非农产业、基本认知中的是否了解秸秆资源化利用对农业生产的好处、环境因素中的当地是否有秸秆加工或回收企业、是否有补贴、秸秆资源化利用宣传力度、对秸秆焚烧查处力度以及周边亲友是否进行秸秆资源化利用8个变量与农户是否选择进行秸秆资源化利用呈现显著相关性,且均呈现正相关.基于此,提出了从提高农户基本认知、创优政策环境和建立长效机制3个方面对农户加以示范引导,以推动农户更好地参与秸秆资源化利用.  相似文献   

3.
基于山西省117个县秸秆资源分布情况,选取了9个秸秆资源相对富集地区为主要调查对象,从农户个性特征、社会经济活动、基本认知和外部环境因素影响4个角度,确定了15个相关变量对农户进行秸秆资源化利用意愿影响因素构建了模型,并利用SPSS软件进行了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农户个性特征中的年龄、经济社会状况中的是否从事非农产业、基本认知中的是否了解秸秆资源化利用对农业生产的好处、环境因素中的当地是否有秸秆加工或回收企业、是否有补贴、秸秆资源化利用宣传力度、对秸秆焚烧查处力度以及周边亲友是否进行秸秆资源化利用8个变量与农户是否选择进行秸秆资源化利用呈现显著相关性,且均呈现正相关。基于此,提出了从提高农户基本认知、创优政策环境和建立长效机制3个方面对农户加以示范引导,以推动农户更好地参与秸秆资源化利用。  相似文献   

4.
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法探究生计资本对江汉平原农户秸秆资源化利用影响的机理和程度,以期为提升江汉平原秸秆资源化利用的政策制定提供政策参考依据。结果表明,生计资本与农户秸秆资源化利用存在较强关联,其中人力资本(文化程度)、自然资本(地形以及耕地面积)、物质资本(机械化)、金融资本(农业收入)、人力资本(家中是否有村干部)对农户秸秆资源化利用显著正向影响,自然资本(地形)对农户秸秆资源化利用显著负向影响。由此得出结论:提升农户秸秆资源化认知水平、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加大农机投入、增加农户农业收入、发挥村干部带头作用均有利于促进江汉平原农户秸秆资源化利用。  相似文献   

5.
作为缓解农村环境污染、促进农村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农作物秸秆的资源化利用已被各级政府部门提上议事日程。以河北省沧州市耿官屯村农户对秸秆气化技术的利用为案例,探讨农户对秸秆的资源化利用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秸秆资源化利用行为是农户理性选择的结果,该行为受农户自身因素、资源化利用技术的发展状况、技术依托的载体、社区政权的稳定性等因素的影响。基于此提出了推进农村秸秆资源化利用的对策,以期为促进河北省乃至全国秸秆资源化利用提供指导性建议。  相似文献   

6.
农户秸秆资源化利用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作物秸秆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废弃物之一,其资源化利用对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有重要作用。利用Logistic模型,基于对浙江省846个农户的调查数据,对农户秸秆资源化利用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户主文化程度、是否参加合作社、是否有秸秆回收补贴、附近是否有回收地点、秸秆回收价格等是农户秸秆资源化利用的驱动因素;人均农作物种植面积、人均纯收入、家庭非农劳动力占比等对农户秸秆资源化利用呈现负向影响;户主性别、户主年龄、是否知道禁止焚烧制度等因素对农户秸秆资源化利用影响不明显。为推动秸秆资源化利用,应强化禁烧秸秆制度、法规的宣传,健全秸秆收贮运输体系,完善秸秆回收财政补贴制度。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我国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整体上呈现政府"热"和农户"冷"的特点。以山东省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的情况为例,从市场机制、秸秆价格、资源化成本、约束条件等方面,分析了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的困境。提出我国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的出路,必须从政策、市场和技术上尽快实现秸秆定位资源化、秸秆利用产业化和秸秆产业集群化。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我国现阶段农作物资源化利用存在的附加值低、农户积极性不高、筹资难、农业机械化发展不均衡、人才缺乏等问题,研究适合我国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的发展策略及措施,以推动我国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  相似文献   

9.
郭梦 《安徽农业科学》2021,49(3):254-257
提高秸秆资源综合利用效率是推进农业、乡村绿色发展的重要一环,但由于其较大且无法内化的正外部效应阻碍着政府秸秆资源化利用政策推进.首先利用熵权法对2008—2017年新疆南疆5地州棉花秸秆资源的数据进行分析,明确了南疆各地州棉花秸秆资源化能力的分布,随后运用外部理论构建博弈模型,计算了在强制命令型、经济激励型和混合型3种政策情景下的纳什均衡P1、P2和P3,分析政府行为选择对农户棉花秸秆资源化能力影响.结果表明:2008—2017年,南疆农户棉花秸秆资源化能力综合得分由大到小依次为阿克苏地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喀什地区、和田地区;在3种政策情况下,政府采取混合政策时求解纳什均衡解数值最小值P3介于P1和P2之间,因此农户进行棉花秸秆资源化利用的概率越大,农户棉花秸秆资源化能力越强,政府为了效用最大化不采取措施的概率越大;③在3种政策的市场均衡条件下混合型政策的短期均衡条件与长期均衡临界相比于其他2种政策环境更易到达,混合型政策更有助于提高农户棉花秸秆资源化能力.  相似文献   

10.
围绕秸秆资源化利用的大气污染排放机理、时空规律与减排策略,相关研究可划归为秸秆资源量测算、秸秆处置的大气污染物排放实测、秸秆资源化利用模式优化,以及秸秆资源化利用减排的促进策略等4个维度.目前,尚缺乏对水稻秸秆资源化利用污染物排放与减排问题的系统研究;不同文献报道的污染物排放清单与排放因子存在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秸秆资源数量与减排潜力测算欠缺科学性;资源化利用减排行为激励较少考虑多主体.建议后续研究关注具体作物类型秸秆资源化利用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构建核算框架和污染物排放清单标准,并考虑稻秸资源特性约束,探知其利用的优化配置方案,然后根据优化后的利用配置来测算实际减排潜力.最终考察政府—企业—农户多主体在利用中的定位及彼此间的交互影响,从而提出兼顾多主体权、责、利的减排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11.
选取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江苏和安徽两省农户为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座谈,随机抽样、重点调查了农户环保行为和农业有机固体废弃物资源化水平。结果表明,近1/4农户把焚烧作为秸秆的处理方式,近3/10农户会把畜禽粪便随意抛弃,超过28%农户不愿意使用有机肥;此外,还有超过1/5农户认为应该加大化肥施用量。区域资源化程度和农户对农业固体废物资源化认知程度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受访农户受教育程度高度相关。  相似文献   

12.
<正>利用秸秆制取沼气技术,是以农作物秸秆为主要原料,利用厌氧发酵技术制取沼气,获取能源和治理环境污染的农村能源工程技术。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的加快,秸秆沼气工程技术在秸秆资源化利用,实现为农户供气等方面,显示了巨大优势和广阔前景,深受广大农户的欢迎,全省各地建设热情高涨。我省自2006年开展利用农作物秸秆制取沼气技术推广,示范建设秸秆沼气联户工程,以新农村建设试点村、新民居建设试点村和城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3.
基于资源密度的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潜力测算与市场评估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运用《中国农业年鉴》和《中国农业统计资料》的数据测算2012年全国各地区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潜力,并基于秸秆资源密度,分析各地区之间秸秆资源化利用潜力的差异,进一步探讨了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市场发展潜力。研究表明,2012年我国作物秸秆资源总量为8.486×108 t,可收集利用的秸秆资源量达6.406×108 t,除用于还田、生活燃料、饲料等传统途径之外,可资源化利用潜力为1.515×108 t。我国各地区作物秸秆可资源化利用潜力差异较大,其中:长江中下游、东北、华北地区可作为生物质能源的作物秸秆资源量分别为4.451×107、3.626×107和3.511×107 t,具有较大的秸秆可资源化潜力;华南、黄土高原和青藏地区作物秸秆可资源化潜力较低。东北、长江中下游、华北地区秸秆可资源化潜力的资源密度相对集中,适宜建立较大规模的秸秆直燃发电站、秸秆气化等能源企业,可加强当地秸秆收储运体系建设,以形成较为成熟的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市场,从而不断提高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水平。  相似文献   

14.
为筛选粮食作物秸秆可持续资源化利用方案,以玉米秸秆资源化利用为研究对象,利用生命周期成本计算模型,分析玉米秸秆露天焚烧、还田等7种资源化利用方式产生的经济负荷,在构建我国玉米秸秆资源化利用生命周期成本清单的基础上,分析有产品替代和无产品替代时玉米秸秆资源化利用的生命周期成本。结果表明:无产品替代时玉米秸秆资源化利用的生命周期成本为纤维素乙醇沼气发电还田饲料堆肥焚烧,有产品替代时成本降低幅度为还田发电堆肥纤维素乙醇饲料沼气焚烧;经敏感性分析,对焚烧、纤维素乙醇、直燃发电、沼气、饲料、还田和堆肥的生命周期成本影响最大的因素分别为柴油、酶、运输、添加剂和电力。  相似文献   

15.
刘旭凡 《安徽农业科学》2013,(12):5576-5579
以江苏省盐城市的实地调查数据为依据,在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的基础上,采用logit模型对影响农户秸秆还田和秸秆焚烧行为的因素进行计量分析和比较,找出影响农户秸秆还田和秸秆焚烧的主要因素,为政策建议提供依据。研究表明,影响意愿的显著性因素主要可分为4类:农户个体特征、农户家庭因素、农户认知因素和社会因素。鼓励农户秸秆还田,减少秸秆焚烧,可以从文化教育、技术支持、政府补贴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6.
王帅  颜廷武 《世界农业》2023,(10):110-124
秸秆离田利用是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举措。为此,本文基于湖北、河南两省6县1 056份农户调查数据,探讨价值认知、信息素养对农户秸秆离田利用的影响。研究表明:秸秆离田利用虽有一定发展,但仍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价值认知、经济价值认知、生态价值认知、社会价值认知以及信息素养、信息意识、信息获取、信息运用均能显著促进农户秸秆离田利用;进一步地,价值认知各维度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生态价值认知、社会价值认知的作用发挥依赖于经济价值认知;此外,信息获取、信息运用与信息素养均发挥了显著的调节作用。据此,应将深化秸秆资源价值宣传、科技赋能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化发展的体制机制设计作为后续政策的重要内容,同时激发信息技术对农业农村农民的赋能。  相似文献   

17.
基于345份问卷调查数据,从农户对农业废弃物及环境保护的认知状况、农户选择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方式及意愿、农户对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和信息的需求3个方面了解了湖南农户对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情况.结果显示,大部分农户认为农业废弃物如果能够重新利用,既可以减轻环境污染,又可以增加家庭收入,但是由于农户对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不甚了解,目前湖南农村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不高.针对调查结果,从加大相关知识的宣传培训力度、推动高新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逐步构建完整成熟的产业链和充分发挥政策法规的规范作用4个方面提出了促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基于循环农业的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已成为当前我国农业与农村领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多级循环利用为特征的秸秆循环型农业模式,对于提高秸秆资源的附加值,增强秸秆资源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推动秸秆资源化利用的规模化和产业化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从发展秸秆循环型农业模式的基本原则出发,对秸秆循环型农业的发展模式进行了归纳和总结。  相似文献   

19.
探究欠发达地区政策激励和农户认知对农户耕地保护意愿的影响规律,为提升耕地保护政策实施的效率和指向、促进农户参与耕地保护提供参考。以辽宁省朝阳市农户调查数据为基础,利用Tobit模型探讨政策激励、农户认知对农户耕地保护意愿的影响,利用中介效应模型检验农户认知在政策激励影响农户耕地保护意愿过程中的中介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政策激励中的秸秆还田政策对农户耕地保护意愿产生显著正向影响,其他激励方式没有发挥作用。农户认知中,对耕地用途的认知、土地流转或建立新型经营主体认知、秸秆还田认知、有机肥和高效低毒农药认知、绿色生产技术培训认知、低碳生活方式认知与耕地保护意愿为显著正相关关系,农业补贴政策认知与耕地保护意愿无相关关系。农户的耕地生态保护认知在政策激励与农户耕地保护意愿中发挥中介效应,但农户耕地数量质量保护认知没有起到中介效应。因此,应该强化地方政府在耕地保护中的作用。不仅要依靠政府的权威性和监督考核力度来提升政策效果,也要结合农户需求完善政策激励手段,充分发挥宣传培训等的政策效力,并根据本地自然条件和经济水平调整补贴力度和形式,从而降低农户耕地保护的实施成本,提高农户耕地保护积极性;重视农户认...  相似文献   

20.
可持续发展与新农村建设战略的深度实践,推动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技术在农村得以广泛应用,为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供了有力支持,也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大量资源。该文将以河北衡水市景县为例,简单分析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技术应用现状,并针对当地农作物秸秆离田利用率低、资源化技术不成熟、收储运体系不健全以及资源化利用体制不完善等问题,提出相应解决对策,为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应用指明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