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群众生活水平逐年提高,申请建房的势头有增无减。鄄城县每年村民建房都在1000户以上,占地面积近300亩。以前农民建房随意性很大,村庄建设无限制外延,建新不拆旧,形成村外围新房住人,村内旧房空闲的“空心村”。近年来,鄄城县把节约使用耕地做为一项重要任务,坚持走拆旧建新,内涵挖潜,  相似文献   

2.
新农村建设中“空心村”的整治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新农村建设中,一些地方村容的整治,加剧了村内大片土地的闲置和村庄向外围的无序扩张,出现严重的"空心村"现象。"空心村"延缓人居环境的改善,影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阻碍农业发展,浪费耕地;新农村建设应与"空心村"治理结合起来,通过完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整治旧村与规划新村等途径整治空心村,促进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3.
耕地保护与经济建设,村庄整治的协调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我国耕地的现状和特点,分析经济建设与耕地保护的关系,提出村庄整治的重要意义,总结了土地整理是开展村庄整治工作的主要手段和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安徽农业科学》2019,(18):262-264
以收集资料及调研结果为基础,多角度对陕西省空心村土地利用现状进行分析,根据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通过分析陕西农村生命周期规律,提出合理整治空心村土地的方案。以蓝田县为例,研究认为,蓝田地区农村生命周期进入空心化低谷阶段,影响空心村土地整治效果的原因在于农村经济体系滞后,政府与农村工作不协调,以及生产要素匮乏的问题。采用中心地理论,建立中心村、集中自然村、宅基地易地、恢复耕地质量等方式,加强政府与农村工作协调,有利于空心村的整治。  相似文献   

5.
村庄权力结构视角下的“空心村”整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农村建设中的"空心村"整治需要将村庄内部结构纳入其讨论框架和研究范畴,而不应单纯强调诸如政策、资金、技术等村庄外部环境支持。采取新的研究视角,着重考察"空心村"整治与村庄权力结构的关系,以及村庄权力结构对"空心村"整治的影响及其表现。研究分析发现,"空心村"整治与村庄权力结构两者具有内在关联性。在此基础上,简要分析了村庄权力结构良性互动对"空心村"整治的影响。最后,就做好新农村建设中"空心村"整治工作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6.
空心村整治是解决城乡发展转型进程中乡村地区土地资源闲置、空废及低效利用等问题的重要手段。构建符合平原农区地域功能特点的空心村整治潜力测算模型是实施平原农区空心村整治工作的基础与依据。本文以人均建设用地标准法为基础,基于平原农区的地域特色及优质耕地保育与现代商品粮基地建设重大战略需求建立了涵盖整治迫切性、自然适宜性及经济社会可行性等影响平原农区农村居民点整治理论潜力释放的评价指标体系,据此构建了空心村整治潜力测算模型,并以山东省禹城市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禹城市的整治迫切性、自然适宜性及整治可行性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各乡镇的整治迫切性修正系数处于0.18~0.96之间,自然适宜性修正系数处于0.69~0.84之间,整治可行性修正系数处于0.11~0.77之间;(2)禹城市空心村整治的理论潜力及现实潜力分别为3 517.86 hm2和1 853.18 hm2,新增耕地系数达16.89%。近期空心村整治需重点挖掘市中街道、十里望镇和房寺镇的整治潜力,远期需加强其他乡镇村庄整治;(3)市中街道周围的农村居民点自然适宜性较低,可考虑将该区空心村整治后复垦为建设用地,其他乡镇空心村整治后复垦为耕地,提高综合用地效益。  相似文献   

7.
我国已经进入到了城市化发展中期阶段中,进行和谐社会构建,将城乡差距缩小,对城乡发展进行协调,全面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已经成为了全国建设工作中首要的任务,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村庄政治已经成为了新农村建设中核心的内容,更加是立足于现实实际条件中将城乡差别缩小,促进当前新农村全面发展的必经之路。加强农村村庄整治工作,有利于将农村自身生产条件改善,提升农村社会文明以及农村人的居住环境,实施新农村建设首先要进行规划。当务之急就是要做好新农村村庄整治规划的编制内容、编制方法以及基本原则等等方面工作,本文中,笔者就探析村庄整治规划的内涵与协调。  相似文献   

8.
近郊区空心村整治对于缓解特大城市用地矛盾、耕地占补平衡、保障粮食安全、美丽乡村建设以及统筹城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四川省成都市冉义镇11个村(社)691份问卷,创新性构建近郊区空心村综合整治效益评价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对社会、生态、经济进行效益评价。结果表明,村庄整治前空心化程度普遍偏高,整治前后有2个村由中度空心变为低度空心,有6个村由高度空心变为中度空心,有3个村仍保持中度空心不变。各村庄整治效益都有所提高,效益等级由中、差变为优、良,79.29%的居民对村庄综合整治比较满意。鉴于此,提出健全土地管理制度、实施创业补贴吸引人口回流、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建议,以此来缓解土地、人口、产业的空心化现象,对于近郊区空心村的综合整治推广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农村宅基地置换是在城市化进程中推进农村建房集聚,改善农村居民生存生活环境,建设新农村,推进城乡一体化,同时促进土地资源优化配置,集约用地的重要措施。平湖市按照全省“千村示范、村庄整治”工程建设要求,深入实施村庄整治建设,探索农村宅基地的有序置换,建成了一批农房集聚的示范新村。笔就平湖市农村村庄和宅基地现状,宅基地置换的可能性和可行性及对策措施,进行了调查,引发了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0.
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实力逐渐增强,社会经济飞快发展,城市化发展迅速,农村经济也随之转好,农村村民纷纷申请宅基地,建设新房,导致农村土地向外缘扩散,村镇中心出现大批量的空置与废弃房屋,出现“空心村”现象,对我国农村土地资源的合理分配造成严重危害。“十二五”之后,通过综合整治空心村问题来实现农村土地资源的合理化配置,是构建我国城乡良好发展格局的重要对策。本文着重分析了空心村的主要形成原因,并对综合整治空心村的现代农村土地资源进行深入探究。  相似文献   

11.
村庄整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和主要抓手。近年来,临安市的村庄整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今后五年,如何贯彻省市关于村庄整治“提升扩面”的要求,实现绝大部分行政村通过整治改变面貌这一目标,是当前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基于土地管理学、资源学学科视角的"空心村"研究在推动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保护耕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该文阐述了"空心村"的内涵及研究重点,在分析以"地"为主研究缺陷的基础上,提出了未来"空心村"整治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丽水市认真总结松阳县去年旧村改造试点的成功经验,紧紧抓住我省实施“全面小康六大行动计划”和“强塘固房”工程的机遇,全面开展农村危旧房改造和旧村改造工作,有力地推进了山区农民异地转移、空心村改造、破解农民建房难、村庄整治等工作,同时也探索了一条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增长、保民生、扩内需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14.
马洪超 《农学学报》2018,8(4):80-84
空心村是快速城镇化和人口非农化导致的农村地域系统退化现象,造成了农村土地资源的浪费和低效利用,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了推动解决空心村土地利用率低的问题,以蔡袋村空心村整治示范工程为例,在详细调查该区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状况、土地利用现状的基础上,建立空心村整治示范点,经过废旧房屋拆除及材料处理、土地平整、农田水利、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等过程,土地有效利用面积增加了14.34 hm2,初步形成了由上述过程有机构成的山地丘陵区空心村整治工程技术,以期为进一步研究山地丘陵区空心村整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我国平原农区农村空心化问题尤为突出,亟待开展综合整治工程。空心村综合整治需要规划先行,规划中需要充分了解并尊重农民的意愿。以山东省禹城市典型村庄为例,通过面对面的农户访谈和问卷调查,从生产、生活、生态、文化风俗等方面分析农民对空心村综合整治意愿。结果表明,在生产方面,100%农户希望将细碎的耕地进行整合和在本村镇附近就业,74.24%的农户支持土地流转;在居住生活方面,90%以上的农户支持社区分区规划、建养老院和停放农业机械的场所,70%左右的农户希望住宅有院落、私家车库和居住区人车分行;在生态环境方面,绝大多数农户支持使用环保道路材料和污水处理设施,但多数农户基本没有垃圾分类的意识;在文化风俗方面,绝大多数农户认为应该简化婚丧嫁娶习俗、建设统一墓地,农户期望的文化娱乐活动主要有广场舞、球类运动、棋牌等。研究表明,农民有着自己对空心村整治规划、对未来生产生活状态的愿望表达和诉求。因此,在进行空心村综合整治规划时,需要做好功能分区、整合农地,社区规划要以民生为本、结合农村实际设计生活环境保护措施和乡村文化传承方式。  相似文献   

16.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助推器。当前泉州市正全面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以永春县五里街镇为试点的乡村普遍存在耕地细碎化、生态质量减弱、防洪水系连通性差、产业发展基础条件薄弱、历史文化资源缺乏保护等问题,在坚持“生态为基、保护优先”的前提下,运用科学合理的规划,整合五里街镇土地资源、生态资源、产业资源等要素,在最大程度严格保护耕地的原则下,尽力盘活农用地和建设用地,提升五里街镇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格局,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动五里街镇绿色崛起。  相似文献   

17.
加强新农村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而村庄整治规划又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村庄整治的重点一般集中于农村居民点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这些物质性设施方面,但在此过程中也不能忽视一些非物质性内容,如增强农民的主体责任感、加强农民的地缘归属感以及对原有生活文明的保留、发掘及传扬等,这将有益于新农村建设更快更好的进行。  相似文献   

18.
张迅  司泽宽  彭熙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5):6926-6927,6995
贵州地表起伏度大,山高坡陡,沟壑纵横,耕地紧张,村庄整治是解决农村居民点用地浪费、居住环境差和增加耕地面积的重要措施,土地整治潜力分析与影响因素研究是土地合理利用的必要前提。该研究通过预测贵州农业人口的变化规律及理论建设面积,结合现状村庄面积,得出新增耕地的潜力,并揭示各影响因素影响力的大小。结果表明:自2003年以来贵州各个地区农业人口一直表现为逐渐减少的趋势,且具有明显的线性关系;在未来10年,农业人口将会继续减少,农村耕地整治潜力在20万hm2左右,人均新增耕地面积将达到0.018~0.022 hm2;高起伏地表条件下耕地整治潜力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建设用地指标缺口、地方年财政收入和土层厚度。  相似文献   

19.
马君兰 《农技服务》2014,31(7):206-206
农村宅基地管理因历史原因,农村居户分散,村与村、户与户之间情况纷繁芜杂,管理难度大、问题突出。解决对策是加大土地法律法规宣传;依据"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控制用地、集中建设"方针,编制村庄规划,加快农村中心村建设步伐;缩短村民建房勘察、审批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妥善处理宅基地矛盾问题;实行旧村改造和"空心村"、超占宅基地整治;加强土地管理工作,规范村民建房用地。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解决"三农"问题是相互统一的,它有效解决了"三农"问题的切入点。而土地整治对新农村建设过程起着重大作用,合理有效的土地整治有效地促进了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缓解耕地与建设用地的尖锐矛盾,需要进行土地整治。土地整治为建设新农村提供了农业上的支持,不仅使农村经济快速发展,而且使农民个人收入不断增加,保证了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本文概述了建设新农村与土地整治的意义,并进一步阐述了土地整治对新农村建设的实际作用,总结了土地整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