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木霉几丁质酶对烟草赤星病菌的作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指形管培养法分别测定几丁质酶粗酶液和纯化的几丁质酶混合液(2种几丁质酶)对烟草赤星病菌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较高浓度(25 2U)几丁质酶粗酶液在48h内强烈抑制孢子萌发和芽管伸长,或致芽管畸形和细胞壁破裂;几丁质酶混合液对赤星病菌的孢子萌发也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但在相同或相近酶活性条件下,纯化的几丁质酶混合液(9 4U)和粗酶液(12 6U)对赤星病菌孢子萌发的抑制率(处理24h时)分别为46%和84 3%,前者明显低于后者。采用孢子液悬滴法接种烟苗(K 326)叶片测定木霉几丁质酶对赤星病菌致病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几丁质酶粗酶液浓度越高,对孢子萌发抑制时间越长,抑制率越高;其浓度为4 9、9 8、19 5U/ml的抑制率7d时分别为36 8%、56 2%和57 6%。  相似文献   

2.
合欢吉丁虫(Agrilussp.)是合欢树的主要蛀干害虫,引起树干流胶导致合欢树整株死亡。该虫一年发生一代,以不同龄期的幼虫在被害枝干内越冬,成虫羽化盛期为5月上、中旬,幼虫一直为害至10月份开始越冬,合欢吉丁虫幼虫期有3种寄生性天敌。  相似文献   

3.
为明确菊酯类杀虫剂对昆虫线粒体膜流动性的影响,以1,6-二苯基-1,3,5-己三烯(1,6-diphenyl-1,3,5-hexatriene,DPH)为荧光探剂,采用荧光偏振法研究了4种菊酯类杀虫剂对枸杞蚜虫Aphis sp.线粒体膜流动性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菊酯类杀虫剂对枸杞蚜虫线粒体膜流动性均有显著影响,其荧光偏振度显著增大,线粒体膜流动性显著减小。当药剂浓度为100 μmol/L时,对照组枸杞蚜虫线粒体膜的荧光偏振度为0.239,高效氯氰菊酯的影响最大,线粒体膜的荧光偏振度为0.315,联苯菊酯的影响最小,线粒体膜的荧光偏振度为0.287。4种菊酯类杀虫剂对线粒体膜流动性的影响都存在一定的浓度效应,当药剂浓度在0~100 μmol/L范围内,浓度越大影响越大。4种菊酯类杀虫剂在不同温度下对枸杞蚜虫线粒体膜流动性的影响不同,高效氯氰菊酯、联苯菊酯和甲氰菊酯对线粒体膜流动性的影响基本不受温度影响,而氯菊酯在高温条件下产生的影响大,在低温条件下产生的影响小,表现为明显的正温度系数。表明DPH可以作为荧光探剂研究枸杞蚜虫线粒体膜的流动性。  相似文献   

4.
温度对食锈菌瘿蚊蛹发育及成虫寿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英  南小宁  贺虹 《植物保护》2012,38(2):130-132
为了明确温度对食锈菌瘿蚊(Mycodi plosis sp.)蛹发育和成虫寿命的影响,为利用该类昆虫进行植物锈病的生物控制提供基础,在智能人工气候箱内5个恒温条件下(18、22、26、30℃和34℃)测定食锈菌瘿蚊蛹的发育历期和成虫寿命,并对蛹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进行研究.在18~30℃的温度范围内,蛹的发育历期和成虫寿命从18℃的11.23 d和5.58d缩短至30℃条件下的5.98d和2.98d,与温度呈负相关,且温度对食锈菌瘿蚊蛹的发育历期和成虫寿命具有显著影响(p<0.05);当温度达到34℃时,蛹的发育历期和成虫寿命略有延长;蛹的发育起点温度为(5.82±2.28)℃,有效积温为(142.03±17.52)日·度.食锈菌瘿蚊蛹的发育速率总体趋势符合逻辑斯蒂曲线;而成虫寿命则随着温度的升高整体上呈下降趋势,说明高温不利于其存活.  相似文献   

5.
张燕 《植物保护》2007,33(4):86-89
在贵阳,栽种在公园、校园、住宅小区等地的女贞普遍受到女贞瘤瘿螨(Aceria sp.)的为害,标本经有关专家鉴定为一新种。本文对此种瘿螨的形态鉴别特征、危害性和周年发生特点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假单胞菌对香蕉枯萎病菌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已感染香蕉枯萎病的果园中分离到1株对香蕉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cubense)抑制作用很好的菌种,命名为G1。采用固体和液体培养法从不同角度证实了G1对香蕉枯萎病菌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G1的发酵液、无菌滤液、挥发性物质、非挥发性代谢产物的平均抑菌率分别为92.5%、27.4%、73.8%、57.7%,可见抑制作用与活菌体有直接关系,其中产生挥发性物质尤其重要。液体培养的病原菌浓度为1.0×107cfu/mL经G1作用10d后,取样镜检发现G1通过抑制病原菌菌丝正常生长以至不能产孢,从而导致菌丝消融;通过吸附在孢子的周围,融解细胞壁,造成原生质泄露致使孢子死亡。  相似文献   

7.
黄瓜绿粉病病原鉴定及其发生规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瓜绿粉病是温棚蔬菜上一种新病害,由绿藻门集球藻(Palmellococcus sp.)引起。藻孢卵圆形、长椭圆形、淡绿色、单胞、大小3.39~12.38μm×1.06~10.82μm,表面有山脊状隆起,是一种依附于体表的气生性自养生物。该病害多在1~3月份发生,与湿度密切相关。每日温棚中RH不低于80%,RH100%在12h以上,藻孢生长旺盛;当中午有1h以上RH低于70%时,藻孢的发育受到抑制。凡能增大温棚湿度的栽培措施如灌水、密植等因素均能加重发病。黄瓜品种抗病性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8.
An endophytic actinomycete, Streptomyces sp. R-5, which had been isolated from a field-grown rhododendron plant, was used to protect rhododendron seedlings in tissue culture from Pestalotia disease caused by Pestalotiopsis sydowiana. R-5 had intense antagonistic activity against P. sydowiana without adversely affecting the seedlings in glass flasks. A suspension of R-5 was spread on the surface of the multiplication medium in glass flasks in which seedlings were growing. Ten days later, the 4th upper leaf of seedlings was inoculated with P. sydowiana and incubated for 14 days. In controls untreated with R-5, substrate mycelia of P. sydowiana grew on all leaves and stems above and below the 4th leaf within 2–3 days of inoculation. Such growth resulted in the wilting death of 54% of seedlings by 14 days. In contrast, only the inoculated leaves turned brown in ca. 90% of seedlings growing on medium treated with R-5. None of these seedlings died. Thus, treatment of the medium surface with R-5 efficiently protects the seedlings from infection by P. sydowiana.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revealed that substrate mycelia of R-5 grew on and beneath the cuticle of leaves of the treated seedlings. Fluorescent microscopy showed that R-5 was also inside the leaves. Received 8 June 2001/ Accepted in revised form 4 July 2001  相似文献   

9.
练榕兴 《植物保护》1998,24(3):11-13
肉桂后半啮是桂皮产品的主要仓储害虫,在广东1a发生3~4代,世代重叠。以成虫在土壤缝隙中越冬,翌年3月下旬开始产卵,完成一代约45~55d。每年6~7月是肉桂后半啮发生危害的高峰期,采用常规清洁措施结合药物防治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我国温室黄瓜复种指数的增大,线虫病害日趋严重。植物线虫不仅本身直接危害植物根系,导致黄瓜减产20%~50%,还常诱发一些病菌的侵害。根结线虫(Meloidogyne spp.)是温室黄瓜发生较严重的一种植物线虫,在常规栽培管理条件下,矮化线虫(Tylenchorhynchus spp.)也具有相当高的种群密度。  相似文献   

11.
中华根瘤菌L03几丁质酶纯化及其酶学性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根瘤菌Sinorhizobium sp.菌株L03是1株能产生几丁质酶的生防细菌.采用90%饱和度硫酸铵沉淀、DEAE-Sepharose Fast Flow阴离子层析、Phenyl-Sepharose疏水层析等方法获得了菌株L03的几丁质酶.SDS-PAGE检测发现该酶已被纯化,其分子量约为41.3kD.该酶反应的最适温度为45℃;最适反应的溶液pH值为6;酶液在pH5~8条件下和40℃下分别保存1h,酶活力基本保持稳定;Mg2+和Ba2+能显著促进几丁质酶活性上升,而Zn2+、Cu2+和Fe3+等对酶活力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功能分析结果显示,该几丁质酶对供试的几种病原真菌细胞壁都有明显的降解作用.  相似文献   

12.
 研究小麦白粉病菌群体对温度的敏感性及其与毒性的关系,可为气候变化背景下小麦白粉病的长期发生趋势预测和防治提供依据。本研究对2013年采自云南、四川、河南、北京和陕西五省(市)的小麦白粉菌标样进行分离纯化,获得90个单孢子堆分离物,采用小麦离体叶段法进行温度敏感性测定,并利用32个已知抗病基因品种(系)进行毒性测定,且对两者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供试菌株ET50分布于19.78℃~25.15℃,平均ET50为23.22℃,其中73.34%的供试菌株ET50值介于22℃到24℃之间,小于22℃的菌株占10%,大于24℃的菌株占16.67%。利用Popgen1.32软件对5个省(市)小麦白粉病菌群体的毒性进行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五省市小麦白粉菌群体毒性水平上的多样性指数 H 值为0.237 0,其中四川群体毒性多样性水平最高,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 H 值为0.221 2,河南群体最低, H 值为0.197 5。小麦白粉菌群体对温度敏感性与毒性多样性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ET50与毒性多样性( H 和 I 值)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  相似文献   

13.
小驳骨锈病的重寄生现象及重寄生菌鉴定(英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小驳骨锈病的冬孢子堆上发现一种重寄生菌。被重寄生菌寄生的病斑表面可见到一层白色菌丝体。光学显微镜下发现,被寄生的柄锈菌菌丝和冬孢子断裂、变形和退色。18S rDNA PCR扩增及测序结果表明,重寄生菌为刀孢轮枝菌(Lecanicillium psalliotae),本文首次报道刀孢轮枝菌寄生柄锈菌。  相似文献   

14.
土传病害和连作障碍是保护地蔬菜生产上的突出问题。本研究选用棉隆、二甲基二硫、多菌灵3种药剂进行土壤消毒, 通过测定土壤酶活性、微生物数量及辣椒农艺性状和产量等指标的变化, 明确不同药剂处理对辣椒生长和根际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药剂处理后土壤脲酶活性、蔗糖酶活性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均呈现出先抑制后激活的变化趋势; 消毒后土壤中真菌和细菌的数量均受到抑制, 随着恢复培养时间的增加, 抑制效果逐渐减弱; 3种药剂进行土壤消毒均可以增加辣椒的产量, 其中二甲基二硫处理对辣椒增产效果最为明显, 增产幅度达55.19%。  相似文献   

15.
采用玻璃管药膜法,测定了联苯菊酯对中国内蒙古地区枸杞蚜虫的毒力,同时研究了不同抗性水平枸杞蚜虫羧酸酯酶(CarE)的活性,比较了敏感种群Ⅰ和高抗性种群Ⅴ的Km和Vmax值,以及毒死蜱、三唑磷、灭多威及氧乐果4种常用杀虫剂对联苯菊酯不同抗性水平枸杞蚜虫CarE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与实验室饲养的敏感种群Ⅰ(LC50值为0.057 mg/L)相比,不同地区枸杞蚜虫对联苯菊酯均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抗性,其中种群Ⅴ的LC50值为4.344 mg/L,抗性倍数达76.2,已达到高抗性水平。随着对联苯菊酯抗性水平的提高,枸杞蚜虫CarE的比活力逐渐增大,高抗性种群Ⅴ的比活力[0.533 μmol/(min·mg)]是敏感种群Ⅰ[0.287 μmol/(min·mg)]的1.9倍。进一步比较敏感种群Ⅰ和高抗性种群Ⅴ的Km和Vmax值,发现Km值几乎无变化,但高抗种群Ⅴ的Vmax值是敏感种群Ⅰ的2.08倍。4种杀虫剂对不同抗性水平枸杞蚜虫CarE的抑制作用不同,但均随着试虫抗性水平的升高,抑制中浓度(I50)值增大。表明羧酸酯酶在枸杞蚜虫对联苯菊酯的抗性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在华北地区枣园中,发现了绿盲蝽的一种卵寄生蜂,形态鉴定为盲蝽黑卵蜂Telenomussp.。直接观察寄生蜂羽化情况表明,绿盲蝽越冬卵中盲蝽黑卵蜂的寄生率为0.67%~1.25%。设计了盲蝽黑卵蜂的特异性引物,对绿盲蝽越冬卵的分子检测显示,寄生率为13.04%~23.91%。与直接观察方法相比,分子检测技术能更加准确地评估盲蝽黑卵蜂对绿盲蝽卵的寄生作用。  相似文献   

17.
 从超微结构和细胞化学角度对大麦白粉病菌侵染诱导的寄主叶肉细胞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病原菌接种后12 h,叶肉细胞光合作用的标志性酶RCA和Rubisco含量发生迅速的变化,感病大麦(Ingrid)中RCA和Rubisco含量急剧减少,而抗病大麦(mlo-3)中则趋势相反。随后,不论在感病或抗病大麦中这2种蛋白的含量一直下降,但感病品种中一直维持相对较高水平。超微结构观察表明,病原菌侵染能够诱导侵染点附近叶肉细胞中叶绿体的增殖,新叶绿体的不断产生,从而延缓了叶肉细胞的衰老和死亡,增加了光合产物的形成。以上结果说明,叶肉细胞可能从养分供给上影响到了表皮细胞中病原菌吸器的发育。  相似文献   

18.
玛草蛉Mallada sp.是新入侵危险性害虫螺旋粉虱Aleurodicus dispersus Russell的捕食性天敌。本文在室内开展了玛草蛉幼虫对螺旋粉虱若虫的捕食功能和搜寻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玛草蛉2龄和3龄幼虫对螺旋粉虱若虫的捕食反应均属HollingⅡ型,拟合方程分别为Na=0.8836N/1+0.8836×0.0407N和Na=1.3721N/1+1.3721×10.0134N,理论日最大捕食量分别为24.5700和74.6269。玛草蛉2、3龄幼虫的搜寻效应均随螺旋粉虱若虫的密度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19.
大豆毛口壳叶斑病菌产毒素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目前生产上新发现的大豆毛口壳叶斑病菌(Aristastoma sp.)产生的毒素进行了研究。该病菌的Czapek培养液经乙酸乙酯萃取可获得毒素粗提物。通过对该菌产毒条件的研究表明,pH 7的改良Richard培养液产生毒素生物活性最强,培养温度25℃、黑暗条件下持续振荡培养20 d最有利于该病菌毒素的产生。毒素活性测定表明,毒素对大豆叶片产生与病菌作用相同的褪绿症状,对种子胚根生长有抑制作用,对幼苗有致萎作用,说明毒素是大豆毛口壳叶斑病病菌侵染过程中的主要致病因子。  相似文献   

20.
虫道注射两种生物杀虫剂对桉蝙蝠蛾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虫道注射方法,研究了吡虫啉和阿维菌素对桉蝙蝠蛾幼虫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两种杀虫剂对桉蝙蝠蛾幼虫平均虫口密度的防治效果为100%。吡虫啉8个月的持续防治效果稍高于阿维菌素,虫害防治效果达到70.4%,而阿维菌素为69.3%;两种药剂对桉蝙蝠蛾有较强和持续的抑制作用。吡虫啉和阿维菌素每孔注射适宜用药量为5ml(1:200)稀释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