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影响甘蓝型油菜角果抗裂特性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利用3个抗裂和4个易裂品种(系)分析了品种间、品种内单株间、单株内分枝间、主花序上的着生部位和角果相对含水量与抗裂角指数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品种间抗裂角指数差异极显著,说明遗传特性是影响抗裂角性状的主要因素。品种内不同单株间抗裂角指数变异系数在15.81%~73.78%,但变异范围没有超出该品种的抗裂角特性。单株内不同着生部位影响抗裂角指数,不同品种分枝部位间角果抗裂角指数的变异范围在18.67%~93.57%。下部第一分枝的角果抗裂角指数大于其它部位角果,主花序顶部角果的抗裂角指数分别比主花序中部和下部角果小55.04%和60.43%。角果相对含水量对抗裂角指数的影响很大,油菜角果的抗裂角指数(y)随角果相对含水量(x)的增加呈直线上升的关系,即y=0.0149x-0.4779,R2为0.4284。上述各因素对抗裂角品种的影响远大于对易裂角品种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提高抗裂角性是培育适合机械化收获油菜品种的基本要求。为了明确油菜抗裂角性的遗传规律,本研究利用抗裂角性差异显著的两个甘蓝型油菜品系配制杂交组合,通过小孢子培养构建了一个双单倍体(doubled haploid,DH)群体。采用随机碰撞法对该群体进行连续两年的抗裂角性鉴定,并利用植物数量性状的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及偏度和峰度分析对抗裂角性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甘蓝型油菜的抗裂角性受3对主基因+多基因控制,涉及的基因数目为8~10对,存在基因的加性效应及基因间的互补作用;两年试验中抗裂角性的主基因遗传率均大于85.00%,主基因遗传率较高,表明该性状主要受主基因控制,受其它微效多基因及环境的影响有限。因此,在油菜抗裂角性遗传改良中,应通过杂交聚合不同抗性等级材料中的主效抗裂角基因,在早期世代加强对抗性的选择,并可以忽略环境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甘蓝型油菜抗裂角性生理生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菜成熟时角果的开裂性严重影响产量和机械化收割效率。为更多地了解裂角的生理生化过程,选取抗裂角性强的甘蓝型油菜品种庆油1号及其母本0911为材料,以两个易裂角材料为对照,测定角果发育过程中角果皮内含水量、乙烯合成速率、内切纤维素酶活性和成熟期生长素(吲哚乙酸、IAA)含量等生理生化指标。结果表明,在角果成熟过程中,抗裂角和易裂角材料的角果皮内乙烯合成速率相近;在角果发育后期的花后55d,抗裂角的角果皮含水量显著高于易裂角材料,内切纤维素酶活性峰值显著低于易裂角材料,而成熟期IAA的含量则高于易裂角材料。推测这些生理生化指标的差异与油菜角果的裂角性密切相关;在成熟过程中,角果脱水速率更慢的材料抗裂角能力更强;成熟角果的脱水速率可作为筛选油菜抗裂角种质资源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4.
为深入了解三棱角油菜资源,以7个甘蓝型三棱角(三室)油菜的自交群体为材料,在角果成熟期对各材料的角果性状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7个群体的三棱角株率均为100%,平均三棱角结角率为32.31%~55.78%,各群体三棱角结角率介于30%~70%的植株数量占群体植株总数的48.82%~85.71%。调查各群体中植株三棱角结角率的分布,发现三棱角性状的群体特征符合正态分布,说明三棱角性状是一种数量性状。  相似文献   

5.
多室油菜具有多室多粒的特性。本文概述了油菜的多室性状,从芥菜型、白菜型和甘蓝型多室油菜三个方面对近年来国内外多室油菜的形态和遗传研究进行了综述,对多室油菜研究中存在心皮数目、多室性状的嵌合性和起源进化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并对多室油菜在高产、抗裂角性及果实发育研究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油菜多室性状对丰富和充实油菜花器和角果的形态建成理论以及探讨其分子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多室油菜的开发,也对丰富和充实油菜种质资源以及油菜的高产育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甘蓝型油菜优良亲本对杂种后代产量性状的遗传效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MINQUE(1)统计方法及AD模型,对11个甘蓝型油菜优良亲本和F1的12个主要产量性状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12个产量性状存在着极显著的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且都存在与环境的互作;千粒重的广义遗传率和狭义遗传率都是最高。产量性状的平均优势表现较好,其中株高、有效分枝部位、一次有效角果数、角果粒数和理论产量表现好。在超亲优势方面,除株高和有效分枝部位为正向优势外,其它产量性状都表现为负向优势。亲本产量性状的遗传效应差异较大,选用合适亲本可明显改善杂种后代的产量性状。  相似文献   

7.

为鉴定甘蓝型油菜裂角相关基因,基于候选基因途径,利用同源克隆结合RACE方法,在甘蓝型油菜易裂角品系R2中扩增出了两个RPL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其中一条序列长度为2 068bp,开放阅读框序列位置为154-1 911位,总长为1 758bp,命名为BnRPL.a。另一条序列全长为2 041bp,开放阅读框序列位置为154-1 887位,总长为1 734bp,命名为BnRPL.c。分析表明利用PCR方法得到的BnRPL基因由3个内含子和4个外显子组成,与拟南芥RPL基因结构相似。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析表明,BnRPL与拟南芥AtRPL和荒野独行菜(Lepidium campestre)的RPL具有较高的同源性。系统发育进化树显示RPL蛋白在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的分化过程中发生了序列变异。BnRPL基因存在时空表达的组织特异性,在发育的角果表达量最大;成熟后期在角果皮和假隔膜中表达,在种子中不表达。   相似文献   

8.
甘蓝型油菜角果皮叶绿素含量的QTL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甘蓝型黄籽油菜GH06和甘蓝型黑籽油菜P174为亲本,通过“单粒法”连续自交6代构建重组自交系群体,进而构建的遗传连锁图谱,对2007年和2008年群体中每个株系的角果皮叶绿素含量进行QTL分析。复合区间作图法分析结果共检测到9个QTL,单位点贡献率在5.75%~10.82%之间,其中在第7连锁群有QTL重叠的区域。本研究认为油菜角果叶绿素含量属于典型的数量性状,受环境影响很大,与这些QTL紧密相关的分子标记可以对油菜角果叶绿素及其相关光合性状的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用甘蓝型油菜(B.napus)华油8号为材料,标志主花序中部花朵开放时间,从开花后10天开始,每隔5天取样一次,测定角果长度、宽度、体积、表面积、鲜重、千粒重、含油量及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角果长度在花后15天基本长足,而宽度在花后20天才接近定型。花后10~20天是角果体积和表面积急剧增长的时期,以后变化不大.角果鲜重在花后10~25天增加最快,25天达最大值。花后20天至成熟是千粒重和含油量增长最快的时期。芥酸在花后20天为1.056%,成熟时达40%,而亚油酸则相反,花后15天为43.7%,以后逐渐下降,成熟时为15.03%,其它脂肪酸也有规律地变化。  相似文献   

10.
以一批甘蓝型普通油菜和单、双低油菜品种(系)及其组配的不同杂交组合为材料,进行田间自然鉴定和室内人工接种相结合的系统鉴定与研究,结果表明,与育种实践所获得的结果一致.现有甘蓝型油菜(包括双高和单、双低油莱)品种(系)间存在着抗耐菌核病性的显著差异,用强耐病性亲本组配的杂交和回交1代2代,均具有明显的偏亲本的强耐病特性,并表现强耐病性为部分显性,表明基因型间存在耐病性差异.这种耐病性具有较高的遗传力(56%~64.8%).在今后育种中选用强耐病亲本杂交或回交,并加强早期世代的分离、鉴定与选择,就可能选育出耐病性强的单、双低优质油菜新品种.现已获得一批耐菌核病性强的单、双低甘蓝型油菜品种和系选材料,并为优质抗耐病高产育种提供了有益的分离鉴定和选择方法.  相似文献   

11.
为了培育高产品种、改良叶片性状以增加群体通风透光性,通过经典遗传学的方法,对两种通过种间杂交和种内杂交育成的甘蓝型油菜裂刻叶缘突变体ll1和ll2的遗传规律和农艺性状进行了分析。遗传研究结果表明,ll2受1对显性基因控制,ll1受1对隐性基因控制(前期研究结果)。将ll1与ll2杂交、自交和回交,发现ll2与ll1相比表现为显性。这两个裂刻叶缘突变体的突变基因紧密连锁。农艺性状分析结果表明,越冬前两个裂刻叶缘突变体的单株叶面积都显著小于野生型,原因是裂刻叶缘突变体的叶片长度显著小于野生型。但是,到成熟期,两个突变体与野生型间的主要农艺性状(一次有效分枝数、单株角果数、角粒数和单株产量)差异不显著,表明裂刻叶缘性状对油菜产量的形成没有不利影响。本研究将为构建油菜理想株型、选育强优势油菜杂交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甘蓝型油菜产量性状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索甘蓝型油菜亲本及杂种在不同生态区的遗传效应,为品种选育提供理论基础。本研究利用加性—显性及其与环境互作的遗传模型,分析在不同生态区域亲本和杂交组合的产量性状遗传规律,估算亲本产量性状的加性遗传效应值、亲本在杂交组合中的显性遗传效应方差值、各项方差分量的比率及对F1和F2基因型与环境效应值的预测。结果表明,产量性状受到加性和显性遗传效应的影响;在遗传效应与环境互作中,单株产量、角果数和千粒重的各遗传效应都与环境互作达到了显著性,而角粒数的遗传稳定与环境互作没有显著性。不同环境下甘蓝型油菜产量性状在F1和F2世代差异较大,总体表现为大荔试验点基因型与环境的效应值高于张掖试验点基因型与环境的效应值,但千粒重却与之相反,环境条件对千粒重的后代表型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3.
甘蓝型油莱白花品系与黄花品系正反交F_1、F_2及BCF_1代花瓣颜色遗传表现,正反交F_1植株花色为乳白色,呈双亲中间型。F_2代分离出白、乳白和黄色三种花瓣色类型植株,白色和乳白色花植株数(311)与黄色花植株(117)数呈3:1分离。F_1与双亲回交后代分离出两种类型花色植株。与白花亲本回交后分离出白和乳白两种花色植株;与黄色亲本回交后,分离出乳白和黄花两种花色植株,且均呈1:1分离。表明,本文所应用的甘蓝型油菜白花性状对黄花呈不完全显性遗传。甘蓝型油菜的花瓣色受一对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14.
我国抗裂角机收油菜新品种培育获突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5.
在油菜育种工作中,目前我们仍以常规的甘兰型品种间杂交育种为主要手段。为了早日向生产上提供高产、早熟、稳产、高油分的新品种,必须摸索杂种后代各种性状的遗传规律,正确选择和处理好杂种后代,逐步做到有的放矢配置组合,提高杂交育种的成效。本试验对甘兰型油菜品种间杂种后代F_1的生育期、株高、角长、千粒重、含油量等方面的优势表现,及F_2群体内株高、分枝位、大分枝数、小分枝数、单株角数等农艺  相似文献   

16.
利用1个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系垦C1为父本,与2个不同来源的保持系配置杂交种F1,并构建了F2和F2:3家系,对重要农艺和产量性状的杂种优势及其在分离世代的分离情况进行分析。对2个群体杂交种F1两年的杂种优势分析结果表明,单株产量,单株角果总数,一次分枝角果数等具有显著的正向杂种优势。在单株产量的3个构成因素中,单株角果总数杂种优势最强,而且不同群体、不同年份结果一致;每角粒数、千粒重的优势较小,而且不同群体、不同年份结果一致。对F2和F2:3家系杂种优势的分析结果表明,重要农艺和产量性状如单株产量、小区产量、单株角果总数、一次分枝角果数等比杂种F1杂种优势显著降低,出现严重的分离现象。另一方面,各重要农艺性状的杂种优势同样存在丰富的变异,最大值与最小值间相差显著。在分离群体中还出现了超优亲现象,这为育种选择提供了丰富的遗传变异材料。  相似文献   

17.
选取6个试验基地(长沙、溆浦、醴陵、浏阳、沅江、南县) 2013~2017年的考种数据,进行油菜种植密度与株型性状及产量等因素的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油菜种植密度与株高、有效分枝数、单株角果数和单株产量均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分枝起点高度呈极显著正相关;株高、有效分枝数、单株角果数等农艺性状及产量指标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而下降,并在各密度梯度间达到显著差异,分枝起点高度则呈相反趋势,而每角果粒数、千粒重在各密度梯度间差异未达显著水平。结合品种、年份和种植密度在各性状间的分析发现,品种间的农艺性状和产量差异显著,年份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有效分枝数、分枝起点高度和单株产量上。适度提高油菜种植密度(至少大于15万株/公顷),有效降低植株高度,减少分枝数,推进机械化种植,能降低生产成本,实现增产增收。  相似文献   

18.
栽培因素对甘蓝型杂交油菜群体角果数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1996年,以油研7号为材料进行了播期、密度、施氮量、施磷量、施钾量对油菜群体角果数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密度对群体角果数的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进一步证实了密植增角夺高产的栽培技术措施。群体角果数与群体产量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r=0.8196**)。每公顷要获得3000kg以上的产量,其群体角果数应在8032.5万个以上,每公顷要获得3750kg以上的产量,群体角果数应在9190.5万个以上。  相似文献   

19.
氮素营养对油菜宁杂1号结角层中角果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采用不同施氮处理,研究了甘蓝型冬油菜宁杂1号结角层中角果经济性状的变化,结果表明:(1)油菜的角果数有85%-90%分布在结角层上部的10-60cm之内;(2)每角粒数和千粒重一般以结角层中上部最高,下层减小,每角粒数下降的幅度较大,千粒重下降幅度相对较小;(3)单位角果皮面积生产力(PPA)一般以结角层上部最高,下层只有最大值的2/3左右;(4)适量施用氮肥,能促使各结角层角果的经济性状较为协调,形成高效结角层。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随着油菜品质育种和杂种优势利用的开展,自交系这一手段,应用更为颖繁,作用更显重要。寻找耐自交群体,选育优良自交系已成为当前油菜育种的重要手段之一。 我所1972年春开始自交系的选育工作,现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先后从71—39油菜品种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