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为了解北京市郊区典型奶牛舍秋季温热环境和空气质量状况,本试验分别测定了北京市郊区一典型泌乳牛舍内不同时间段(08:00~09:00,10:00~11:00,12:00~13:00,14:00~15:00,16:00~17:00,18:00~19:00)、不同位置(向阳面,背阴面,饲喂通道)的温热环境和空气环境指标。结果表明,泌乳牛舍内的温度、THI、风速随测量时间的变化先升高后降低,相对湿度先降低后升高;PM2.5、PM10、NH3、CO2浓度,在18:00~19:00时段升至最高,是一天中最低值的2.5倍、2.9倍、1.7倍和1.2倍。饲喂通道CO_2浓度极显著高于其他位置(P0.01);舍内CO_2浓度极显著大于舍外(P0.01),风速极显著小于舍外(P0.01)。该类型的牛舍不同时间段不同位置的温度都在奶牛最适温度之内,牛舍内的空气质量指标测定值均符合畜禽舍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限值要求,说明北京市郊区典型半开放式牛舍秋季的温热环境和空气质量对奶牛影响很小,适合奶牛的生产。  相似文献   

2.
为评价北京市典型奶牛舍冬季温热环境和空气质量状况,本试验分别测定了北京市郊区典型泌乳牛舍内不同时间段(08:00-09:00、10:00-11:00、12:00-13:00,14:00-15:00、16:00-17:00、18:00-19:00)不同位置(向阳面、背阴面、饲喂通道)的温热环境和空气质量指标。结果表明:泌乳牛舍内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先升高后降低,在08:00-09:00时间段最低;相对湿度先降低后升高;14:00-15:00和16:00-17:00时段风速较高;18:00-19:00时段PM 2.5、PM 10、NH_3和CO_2浓度较高。向阳面的温度极显著高于向阴面(P0.01),相对湿度显著低于其它位置(P0.05),风速、CO_2浓度极显著高于其它位置(P0.01);向阴面的NH_3浓度极显著高于其它位置(P0.01)。泌乳牛舍内外的PM 2.5、PM 10无显著性差异(P0.05);舍内的温度极显著高于舍外(P0.01)、舍内的相对湿度、NH_3、CO_2浓度显著高于舍外(P0.05);舍外的风速显著高于舍内(P0.05)。结论:该类型的牛舍在所测的时段里奶牛未处于冷应激状态;该牛舍内的粉尘、NH_3和CO_2的浓度符合生产标准,但18:00-19:00时间段牛舍内的空气质量比其它时段差。牛舍内温度高于舍外,表明该开放式牛舍在冬季具有一定的防寒作用。  相似文献   

3.
旨在了解北京市典型奶牛舍春季温热环境及空气质量状况,为奶牛正常健康生产提供环境依据。试验分别测定了奶牛场泌乳牛舍不同时间段(8:00~9:30、10:00~11:30、14:00~15:30、16:00~17:30、18:00~19:30)不同位置(向阳面、向阴面、饲喂通道)的温热环境和空气质量。结果表明:在测定的5个时间段内,泌乳牛舍内的温度呈规律性变动,先升高后降低(P0.01);相对湿度先降低后升高(P0.01),而且温热指数(THI)有极显著差异(P0.01),但均小于达到热应激的指标(THI≥72);早上的风速低于其他时间段(P0.05);白天的辐射热高于早上晚上,但差异不显著(P0.05);PM浓度在早晚相对较低(P0.05);氨气浓度在16:00~17:30和18:00~19:30高于其他时间段(P0.01);二氧化碳浓度在18:00~19:30这个时间段明显高于其它时间段(P0.01)。舍外风速极显著(P0.01)大于舍内,舍内二氧化碳的浓度极显著(P0.01)高于舍外。牛舍内向阳面、向阴面、饲喂通道三个不同位置的氨气浓度、二氧化碳浓度差异极显著(P0.01)。向阴面氨气浓度大于其它两个位置;饲喂通道二氧化碳浓度大于其它两个位置。由此得出,北京市典型泌乳牛舍的春季温度、湿度较适合牛群生产;氨气和二氧化碳的浓度符合生产标准,对奶牛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湿帘风扇、喷淋联合降温系统在南方地区夏季热应激期间的降温效果,于2017年7月至8月在浙江省嘉兴市东兴奶牛场进行湿帘、风扇和喷淋组合后共同使用对热应激缓解效应的研究。试验期间,每天6:00、9:00、12:00、15:00、18:00、21:00和0:00通过温湿度计采集牛舍内温湿度数据,通过当地气象局官网采集舍外温湿度数据,每日15:00在所有泌乳牛中随机挑选8头测量直肠温度,每日监测所有泌乳牛产奶数据,并从牛场获取往年产奶数据以供分析。结果显示,在使用湿帘及风扇加喷淋的降温系统后,舍内与外界温度相比,除夜间凌晨(00:00)外,在各个时间点都极显著降低(P0.01),同时舍内湿度极显著大于舍外湿度(P0.01);舍内最高温度较舍外最高温度极显著降低(P0.01),舍内降温效果明显;舍内THI处于热应激范围内,但试验期间产奶量趋势平稳,并未出现持续性下降。THI与奶牛直肠温度呈极显著相关(P0.01),但直肠温度显示奶牛无连续性热应激状态。因此,热应激期间使用湿帘联合降温系统降温效果明显,舍内温度显著降低,联合降温设备在投入与产出上具有正效益,但THI指标不适用于采用湿帘联合降温系统的奶牛场的热应激评估。  相似文献   

5.
为客观评价河北省北部寒区不同建筑类型奶牛舍夏季舍内外环境状况,指导奶牛场牛舍设计改造,本试验测定了冀北寒区3种典型奶牛舍夏季舍内外的温热因素(温度、相对湿度)和环境质量评价指标(风速、空气中PM2.5、PM10、细菌、CO_2、NH_3含量、光照、噪音强度)。结果表明,不同建筑类型奶牛舍舍外温度、相对湿度、温湿指数(THI)日变化规律基本一致,环境质量相当。各舍内环境质量存在一定差异,其中各舍内温度日变化规律相近,日平均温度相互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舍1日平均湿度最低(P0.05),每日高湿(相对湿度80%)、高THI(THI72)持续时间最短;风速最高(P0.05),PM10、NH_3、细菌含量均为最低(P0.05),舍内环境质量最优,但该舍噪音最大(P0.05);舍2日平均湿度、日平均THI最高(P0.05),每日高湿、高THI持续时间最长;风速最低(P0.05),PM2.5、PM10、NH_3、CO_(2、)细菌含量均为最高(P0.05),舍内环境质量最差,但该舍自然光照强度最高(P0.05),采光最好;舍3环境质量居中,人工光照强度最低(P0.05),存在夜间照明不足的问题。试验结果提示,该地区奶牛舍设计和改造应根据夏季舍内通风、降温、采光、噪音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可采用高举架、大纵跨的有窗结构,同时增加天窗、屋顶通风系统、檐下通风孔、门斗、通气缝等通风结构,屋顶材料可选择酚醛泡沫板和阳光板,结合养殖实际合理安装空调、喷淋和风机设备,配合使用。  相似文献   

6.
研究夏季内蒙古地区牛舍温热因子和奶牛行为的变化规律,为热应激防控提供依据。采用手持式环境检测仪每小时记录舍内外温湿度和风速,并记录舍内外奶牛头数、采食、饮水、站立和躺卧头数以及每头牛的呼吸评分。结果表明:(1)从0:00到24:00,牛舍内外温度和温湿度指数呈先下降后升高再下降的趋势;(2)除采食行为外,奶牛在舍内外分布、躺卧、站立和饮水行为均与舍内外温度变化有关;(3)0:00到24:00期间,舍内外奶牛平均呼吸评分基本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9:00~17:00之间,舍外奶牛呼吸评分高于舍内。综上判定,奶牛有20h处于轻度热应激、10h处于中度热应激期、1h处于严重热应激。  相似文献   

7.
试验对北方地区某大型钟楼式奶牛舍一年内不同季节舍内、外的空气环境指标,包括温热环境指标、CO2和NH3含量、空气中的粉尘和微生物含量进行测定,旨在了解其变化规律,评价其是否满足奶牛健康生产的要求,以便为北方地区奶牛舍的设计和日常管理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所测指标随季节或时间均呈现出一定的变化规律;所监测奶牛舍夏季舍内风速低于标准,中午(14∶00)舍内温度超过27 ℃,温湿指数(THI)>69,奶牛在夏季产生轻度的热应激;除此以外,在不同时间、不同位点监测的其他各项空气环境指标均符合奶牛的饲养标准。综合测定结果,试验所监测的钟楼式奶牛舍较适合北方地区的奶牛养殖,但建议增加防暑降温措施,以减少奶牛在夏季产生的热应激。  相似文献   

8.
旨在通过监测冬季肉种鸡舍内颗粒物(particulate matter,PM)、氨气(ammonia,NH_3)和二氧化碳(carbon dioxide,CO_2)的浓度变化及检测舍内细颗粒物PM_(2.5)的化学成分和电镜观察,分析冬季封闭式种鸡舍颗粒粉尘和有害气体的分布特点及鸡舍PM_(2.5)的可能来源。试验监测于2016年12月在江苏某封闭式肉种鸡舍进行,鸡舍内饲养5 626只57~58周龄优矮种鸡。鸡舍内共设7个监测位置,舍外1个监测位置,每天05:00-21:00每2h监测一次温度、相对湿度、风速、光照、PM浓度、NH_3和CO_2浓度,连续监测8d;鸡舍中央位置固定颗粒物采样器,每天连续16h采集PM_(2.5)用于成分检测及电镜观察。结果表明:1)鸡舍前部(进风口)的温度、PM和NH_3浓度均显著低于中部和后部(P0.05);鸡舍内不同粒径PM浓度极显著高于舍外(P0.001);早上喂料时(05:00)PM_(2.5)、PM_(10)和TSP浓度最高,熄灯后(21:00)PM浓度低于其他监测时间,而PM_(2.5)/PM_(10)、PM_(10)/TSP和PM_(2.5)/TSP在安静时(21:00)最高;除了PM_(2.5),风速与其他微环境变量均有显著相关性(P0.01);舍内风速和CO_2浓度受舍外影响不大;2)鸡舍PM_(2.5)成分以有机碳(OC)含量最高,NO_3~-和SO_4~(2-)浓度较高;通过电镜观察发现,鸡舍PM_(2.5)多为矿物颗粒和部分烟尘集合体;PM_(2.5)能谱图显示C和O的质量百分比、原子数百分比最高。监测鸡舍外PM浓度比舍内低,舍内的前部(进风口)的空气质量比中部和后部好,鸡的活动是引起粗颗粒(PM_(10)、TSP)浓度上升的主要原因,肉种鸡舍内PM_(2.5)主要成分为有机物和矿物质,主要来源于饲料、粪便和地面扬尘等。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寒区奶牛舍温热环境的年动态变化,试验选择河北省承德市某规模化奶牛场一栋散栏有窗奶牛舍,连续12个月监测舍内外的气温、相对湿度和风速并分析其规律。结果表明,全年奶牛舍内、外气温均表现为中午高、早晚低的规律性变化,相对湿度则表现出相反的规律。夏季(6~8月)每天有7.5~10 h舍内气温高于25℃,且在6月出现了舍内气温高于舍外气温的现象。12月舍内风速几乎全天为0 m/s。从综合指数分析,夏季每天09∶30~19∶30(10 h)舍内温湿指数(THI)均超过72,奶牛处于轻度热应激状态;冬季的风寒温度(WCT)均未低于-10℃,奶牛不遭受冷应激。综合以上结果,对于寒区散栏有窗奶牛舍,夏季应加强防暑降温措施,冬季加强通风换气。  相似文献   

10.
试验以层叠笼密闭蛋鸡舍为研究对象,以NH_3、CO_2和颗粒物(PM2.5和PM10)及舍内温度、相对湿度为主要检测指标,采用DL-31系列检测仪连续测定,分析层叠笼密闭蛋鸡舍内CO_2、NH_3、PM2.5和PM10浓度在不同季节的日变化规律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鸡舍内NH_3浓度范围为0~15.0 mg/m~3;CO_2浓度为814.2~3 509.8 mg/m~3;PM2.5浓度为0~378.7 mg/m~3;PM10浓度为0.3~1 439.9 mg/m~3。舍内CO_2、NH_3和PM2.5、PM10浓度主要受温度、相对湿度、风速、光照度等因素影响;冬、春季节,舍内NH_3浓度与颗粒物(PM2.5和PM10)浓度之间呈较显著正相关性(P0.05),夏季则呈现负相关性;冬、春、夏季CO_2浓度与颗粒物(PM2.5和PM10)浓度之间呈现较显著正相关性(P0.05),秋季则呈现负相关性;不同季节舍内PM2.5与PM10之间均表现为极显著正相关性(P0.01);春、夏两季舍内CO_2浓度和NH_3浓度呈现较显著正相关性(P0.05)。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陕西省关中地区肉牛生产养殖环境状况和质量,从2017年3月10日至2018年1月31日,每隔10 d,7:00—19:00采用均匀布点方式对秦川公司(东西走向开放式牛舍)和秦宝公司(南北走向半开放式牛舍)肉牛场进行气体测定,分析氨气(NH_3)和二氧化碳(CO_2)的四季和日变化规律以及影响气体排放的气候因素。结果显示:NH_3和CO_2的排放具有一定季节性,秦川和秦宝牛舍CO_2浓度秋季最高,浓度分别为996. 41和1 126. 95 mg/m^3,冬季最低,分别为934. 03和968. 34 mg/m^3;在夏秋季节,秦宝牛舍的CO_2浓度极显著高于秦川牛舍(P>0. 01)。秦川和秦宝牛舍NH_3浓度春季最高,分别为3. 96和4. 71 mg/m^3,冬季最低,分别为2. 67和2. 44 mg/m^3;但全年2种牛舍的NH_3浓度差异均不显著(P>0. 05);在所有季节中,NH_3和CO_2含量都未超出国家标准。2种牛舍不同季节的CO_2日变化规律基本相同,均呈现出7:00、19:00高,13:00低的趋势,并且在所有季节,秦宝牛舍1 d中CO_2平均浓度都高于秦川牛舍CO_2平均浓度;在所有季节NH_3日变化中,2种牛舍NH_3浓度最低值都出现在7:00—9:00,而NH_3浓度最高值并未在不同季节表现出一致的变化规律,在春夏秋季为13:00和17:00浓度最高,在冬季,秦川牛舍为13:00 NH_3浓度最高,秦宝牛舍为11:00和17:00 NH_3浓度最高。综上所述,牛舍建筑类型和季节对规模牛场牛舍内的气体浓度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我国北方夏季奶牛处于热应激的程度及热应激导致奶损失的情况,试验采用实测2013年7月中旬山西省三个规模化牛场各一栋代表性牛舍的四个位置早、中、晚的温度、湿度和收集牛场2013年DHI数据与牛场所在或周边城市气象信息,利用固定模型分析了牛舍不同时间段、不同位置的温湿度指数(THI)的差异,并粗略估计牛群夏季热应激奶损失的情况。结果表明:牛舍THI在中午(11:00—13:00)和晚上(18:00—20:00)时间段显著高于早晨(06:00—07:00),且多数时间段THI超过72,部分时间段THI超过76;在多数时间内,牛舍中间位置THI高于两边位置,且在中午时间段THI大多超过72;当地7,8月份THI接近或超过72时,群体测定日平均产奶量开始降低,即THI每升高1个单位,群体平均日产奶量约下降0.39 kg以上,且产奶量降低趋势有延迟到9月份的现象。说明夏季山西奶牛确实受到轻度热应激影响,养殖中尤其应针对牛舍重点位置在重点时间段加强防暑降温措施,减少因热应激带来的奶损失。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全舍饲卷帘奶牛舍有害气体的季节动态变化和日变化规律,试验测定了一个自然年度(12个月)二氧化碳(CO_2)和氨气(NH_3)的浓度。结果表明:全年舍内CO_2和NH_3浓度范围分别为440~1 505 mg/m~3和0~5.2 mg/m~3,且表现出一定的季节性变化,春、夏、秋、冬舍内CO_2浓度分别为601、498、775和1 303 mg/m~3,NH_3浓度分别为1.6、0.8、0.5和3.0 mg/m~3,冬季2种气体浓度显著高于其他3个季节(P0.05);而从2种气体的日变化来看,全年各月份舍内CO_2浓度均表现为早、晚显著高于中午(P0.05),可达中午的1.2~2.2倍,尤其是1月份,早、晚浓度分别高达2036.2和1540.8 mg/m~3,已超出国家标准;NH_3浓度表现为夜晚(20:00~7:00)高于白天(8:00~19:00),两者差异显著(P0.05)。虽然全年各月舍内CO_2和NH_3浓度基本未超标(1月份CO_2除外),但在冬春季应适当通风,以改善牛舍环境。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适合东北地区的肉牛舍设计和管理方案,试验在黑龙江省选择2种具有代表性的牛舍(钟楼式彩钢结构的妊娠牛舍A和双坡式砖混结构的育肥牛舍B),对其冬季温热环境及空气质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牛舍A内牛只活动时平均温度为-14. 1℃,温度较低;平均相对湿度为87. 1%,较标准值略高;风速、CO_2和NH_3浓度均适宜肉牛生长。牛舍B内平均温度为-1. 6℃;平均相对湿度为100%,严重超标;舍内风速为0 m/s,CO_2和NH_3浓度较高,不利于肉牛生长。牛舍A保温层薄、门窗密封不严;牛舍B通风换气系统设计不完善是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根据肉牛生长环境要求,牛舍A更适宜肉牛生长。  相似文献   

15.
为了提高冬季肉牛的饲养水平,试验根据张掖地区的气候状况和建筑日照参数对牛舍进行采光与通风设计,并应用于实际生产。该牛舍设计为东西朝向,共饲养240头体重约400 kg的育肥牛。根据太阳日照确定牛舍屋顶2条1.2 m采光带,冬至10:00—14:00光线可直接照射牛体,减缓肉牛冷应激。将建造后的牛舍应用于实际饲养,并对舍内环境因子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在通气缝开启状态下,舍外日平均温度为-5.2℃时,舍内日平均温度为1.68℃,舍内最高温度为10.6℃、最低温度为-5.6℃;风速为0.23 m/s,总通风量为21 772.8 m~3/h;相对湿度08:00时为81.7%,14:00时为34.5%,20:00时为56.8%,基本符合肉牛生产要求;舍内NH_3浓度为0.7 mg/m~3,CO_2浓度为705.0 mg/m~3,平均照度超过50 lx,均达到饲养标准。说明牛舍设计合理、通风与采光效果较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为了评估北方农牧交错区奶牛舍的温热环境是否满足奶牛生产需要,试验对内蒙古西部农牧交错区一种大型双坡式奶牛舍内外夏冬两季空气温热环境指标进行了监测与评价。结果表明:所测奶牛舍夏季中午时段舍内温度较高,其他时间温热环境基本适宜;冬季舍内温度偏低。说明所监测奶牛舍夏季时温热环境基本满足奶牛生产需要,而冬季则应加强牛舍的封闭性以保证舍内温度。  相似文献   

17.
为了深入了解河北北部山区春、秋季节不同建筑类型奶牛舍的空气质量,试验选取该地区3种有代表性建筑类型的奶牛舍,对春、秋季节奶牛舍内、外空气中CO_2含量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春、秋季节3种建筑类型奶牛舍内的CO_2含量排序为:有窗密闭式(舍2)半开放式(舍3)无窗密闭式(舍1),其中在春季早、晚和秋季晚有窗密闭舍舍内0.6,1.2 m处CO_2含量均超出国家标准。舍内不同空间高度处的CO_2含量表现为上低下高的分布规律,春、秋季节各舍晚上不同高度处的CO_2含量存在较大差异;不同建筑类型奶牛舍内空气中的CO_2含量均高于舍外,而舍外运动场与场中CO_2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8.
热应激对荷斯坦奶牛体温和呼吸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旨在研究热应激对不同泌乳阶段奶牛直肠温度、皮肤温度和呼吸频率的影响。选用不同泌乳阶段、胎次相近的荷斯坦奶牛18头,按泌乳天数分为泌乳前期、泌乳中期和泌乳后期3组,每组6个重复,根据牛舍温湿指数(THI)变化情况,进行热应激与非热应激的自身对照试验。结果表明:热应激极显著增加各泌乳阶段奶牛的直肠温度、皮肤温度和呼吸频率(P<0.01);THI与各泌乳阶段奶牛的直肠温度、皮肤温度、呼吸频率呈显著正相关(P<0.05);在同一环境下,不同泌乳阶段奶牛的直肠温度、皮肤温度及呼吸频率无显著差异(P>0.05)。热应激严重影响奶牛的直肠温度、皮肤温度和呼吸频率,与泌乳中、后期奶牛相比,热应激对泌乳前期奶牛的影响趋于较大。  相似文献   

19.
试验旨在研究热应激对奶牛直肠温度、体表温度、平均体温及呼吸频率的影响并探讨热应激对奶牛生理机能影响的机理。选用不同泌乳阶段且胎次相近的荷斯坦奶牛18头,按照同一泌乳阶段奶牛泌乳天数和产奶量相近的原则,平均分为3组,泌乳前期组、中期组和后期组,根据实测试验期牛舍温湿指数(temperature humidity index,THI)的变化,进行热应激与非热应激的对照试验。结果表明:奶牛热应激时,其直肠温度、平均皮肤温度、平均体温及呼吸频率极显著提高(P<0.01),且以上指标均与THI有较强的正相关性(P<0.05);不同泌乳阶段奶牛的直肠温度、体表温度、平均体温及呼吸频率差异不显著(P>0.05)。结果提示,奶牛热应激时,随着THI的升高,奶牛的直肠温度、体表温度、平均体温及呼吸频率显著升高,且处于同一环境下不同泌乳阶段奶牛的以上指标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0.
为了评估北方农牧交错区奶牛舍的空气环境质量,试验对内蒙古西部农牧交错区大型双坡式奶牛舍内外夏冬两季空气环境质量进行监测与评价。结果表明:夏冬两季舍内NH3含量及微生物数量均显著高于舍外(P0.05),冬季舍内CO2含量显著高于舍外(P0.05),但均未超过卫生学标准,其他各项空气环境指标也符合卫生学标准。说明该种奶牛舍夏冬季节空气环境可满足奶牛生产需要,夏季时可加强粪便清理工作,以减少微生物和NH3产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