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评价北京市典型奶牛舍冬季温热环境和空气质量状况,本试验分别测定了北京市郊区典型泌乳牛舍内不同时间段(08:00-09:00、10:00-11:00、12:00-13:00,14:00-15:00、16:00-17:00、18:00-19:00)不同位置(向阳面、背阴面、饲喂通道)的温热环境和空气质量指标。结果表明:泌乳牛舍内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先升高后降低,在08:00-09:00时间段最低;相对湿度先降低后升高;14:00-15:00和16:00-17:00时段风速较高;18:00-19:00时段PM 2.5、PM 10、NH_3和CO_2浓度较高。向阳面的温度极显著高于向阴面(P0.01),相对湿度显著低于其它位置(P0.05),风速、CO_2浓度极显著高于其它位置(P0.01);向阴面的NH_3浓度极显著高于其它位置(P0.01)。泌乳牛舍内外的PM 2.5、PM 10无显著性差异(P0.05);舍内的温度极显著高于舍外(P0.01)、舍内的相对湿度、NH_3、CO_2浓度显著高于舍外(P0.05);舍外的风速显著高于舍内(P0.05)。结论:该类型的牛舍在所测的时段里奶牛未处于冷应激状态;该牛舍内的粉尘、NH_3和CO_2的浓度符合生产标准,但18:00-19:00时间段牛舍内的空气质量比其它时段差。牛舍内温度高于舍外,表明该开放式牛舍在冬季具有一定的防寒作用。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北京市郊区典型奶牛舍秋季温热环境和空气质量状况,本试验分别测定了北京市郊区一典型泌乳牛舍内不同时间段(08:00~09:00,10:00~11:00,12:00~13:00,14:00~15:00,16:00~17:00,18:00~19:00)、不同位置(向阳面,背阴面,饲喂通道)的温热环境和空气环境指标。结果表明,泌乳牛舍内的温度、THI、风速随测量时间的变化先升高后降低,相对湿度先降低后升高;PM2.5、PM10、NH3、CO2浓度,在18:00~19:00时段升至最高,是一天中最低值的2.5倍、2.9倍、1.7倍和1.2倍。饲喂通道CO_2浓度极显著高于其他位置(P0.01);舍内CO_2浓度极显著大于舍外(P0.01),风速极显著小于舍外(P0.01)。该类型的牛舍不同时间段不同位置的温度都在奶牛最适温度之内,牛舍内的空气质量指标测定值均符合畜禽舍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限值要求,说明北京市郊区典型半开放式牛舍秋季的温热环境和空气质量对奶牛影响很小,适合奶牛的生产。 相似文献
3.
旨在了解北京市典型奶牛舍春季温热环境及空气质量状况,为奶牛正常健康生产提供环境依据。试验分别测定了奶牛场泌乳牛舍不同时间段(8:00~9:30、10:00~11:30、14:00~15:30、16:00~17:30、18:00~19:30)不同位置(向阳面、向阴面、饲喂通道)的温热环境和空气质量。结果表明:在测定的5个时间段内,泌乳牛舍内的温度呈规律性变动,先升高后降低(P0.01);相对湿度先降低后升高(P0.01),而且温热指数(THI)有极显著差异(P0.01),但均小于达到热应激的指标(THI≥72);早上的风速低于其他时间段(P0.05);白天的辐射热高于早上晚上,但差异不显著(P0.05);PM浓度在早晚相对较低(P0.05);氨气浓度在16:00~17:30和18:00~19:30高于其他时间段(P0.01);二氧化碳浓度在18:00~19:30这个时间段明显高于其它时间段(P0.01)。舍外风速极显著(P0.01)大于舍内,舍内二氧化碳的浓度极显著(P0.01)高于舍外。牛舍内向阳面、向阴面、饲喂通道三个不同位置的氨气浓度、二氧化碳浓度差异极显著(P0.01)。向阴面氨气浓度大于其它两个位置;饲喂通道二氧化碳浓度大于其它两个位置。由此得出,北京市典型泌乳牛舍的春季温度、湿度较适合牛群生产;氨气和二氧化碳的浓度符合生产标准,对奶牛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4.
试验旨在评价冀中平原地区四季奶牛舍的温热环境,并分析温热参数与奶牛生理指标的相关性。选择3栋不同建筑结构的奶牛舍,对各舍温湿度和奶牛的呼吸频率、直肠温度和体表温度等生理指标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奶牛舍四季环境温湿度和温湿指数(THI)变化显著(P<0.05),其中夏季日均温最高,为28.59 ℃;冬季日均温最低,为1.55 ℃。奶牛夏季每天平均15.5 h遭受轻度热应激,6.0 h遭受中度热应激;冬季每天平均12.0 h遭受轻度冷应激。除冬季外,各季节不同牛舍的温度和THI均未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相比带矮墙或卷帘的棚舍,仅设顶子的棚舍夏季平均温度要高0.80~1.27 ℃,冬季低1.36~1.84 ℃。另外,夏季奶牛各项生理指标极显著高于其他季节(P<0.01),且夏季不同舍奶牛的呼吸频率和直肠温度均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体表温度各季节差异均达显著水平(P<0.05)。从环境温湿参数与奶牛生理参数的相关性分析可看出,各项生理参数(呼吸频率、直肠温度和体表温度)与THI、环境温度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但与湿度未表现出显著相关性(P>0.05)。本研究可为奶牛舍环境的评价提供科学依据,并通过环境温热参数的检测推断奶牛生理状况,为应激的发生及预警提供数据。 相似文献
5.
屋顶隔热奶牛舍内的温热环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芜湖市三山奶牛场,测定了舍内气温、湿度及钟楼内侧和屋顶内、外表面温度。春季舍内空气温度14:00时最高为20.3℃,屋面外表面温度达到40℃以上,比屋面内表面温度高约20℃;全天湿度范围在80.8%~86.1%。夏季屋顶隔热层的热阻实测值(0.1589 m2.K.h/kJ)为设计热阻(0.2344 m2.K.h/kJ)的67.79%,舍内温度与屋顶内表面辐射热强度呈正相关,屋顶辐射热每增加1 mW/m2(屋顶内表面温度上升0.4℃),舍内空气温度就升高0.21℃。经测算屋顶高4 m以上可减缓太阳辐射对舍温的影响,应因地制宜选择畜舍类型、屋顶高度与隔热层厚度。 相似文献
6.
《黑龙江畜牧兽医》2017,(19)
为了研究舍饲散栏卷帘奶牛舍温热环境年动态变化,试验采用现场检测的方法,对奶牛舍连续12个月的气温、相对湿度和风速进行检测,分析各参数及其综合指数的年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夏季(6—8月份)舍内气温最高,每天约有12 h气温高于25℃,温湿指数每天有8.5~15.5 h超过72,奶牛遭受轻度热应激;冬季(12—2月份)舍内气温最低,但相对湿度最高(可达64.5%~81.2%)。各季节舍内的平均气温分别为8.6~15.0℃(春季)、23.1~25.3℃(夏季)、6.9~16.5℃(秋季)和-2.9~0.6℃(冬季),春、夏、秋、冬季平均风速分别为0.10~0.13,0.46~0.80,0.05~0.14和0~0.01 m/s。说明卷帘奶牛舍夏季应加强防暑降温,冬季加强通风换气。 相似文献
7.
8.
9.
为研究寒区奶牛舍温热环境的年动态变化,试验选择河北省承德市某规模化奶牛场一栋散栏有窗奶牛舍,连续12个月监测舍内外的气温、相对湿度和风速并分析其规律。结果表明,全年奶牛舍内、外气温均表现为中午高、早晚低的规律性变化,相对湿度则表现出相反的规律。夏季(6~8月)每天有7.5~10 h舍内气温高于25℃,且在6月出现了舍内气温高于舍外气温的现象。12月舍内风速几乎全天为0 m/s。从综合指数分析,夏季每天09∶30~19∶30(10 h)舍内温湿指数(THI)均超过72,奶牛处于轻度热应激状态;冬季的风寒温度(WCT)均未低于-10℃,奶牛不遭受冷应激。综合以上结果,对于寒区散栏有窗奶牛舍,夏季应加强防暑降温措施,冬季加强通风换气。 相似文献
10.
不同建筑结构屋顶的奶牛舍夏季隔热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单彩钢屋顶奶牛舍存在热应激严重等问题,本研究对单彩钢屋顶进行外表面铺设反光膜的改进,以解决实际生产中单彩钢屋顶隔热性能差的难题。试验于2020年夏季(7—8月)比较了3类不同建筑结构屋顶(单彩钢、聚苯乙烯泡沫夹芯彩钢复合板、单彩钢+反光膜)的奶牛舍,奶牛产奶量为(30.44±3.44) kg,对外围护结构内表面温度(屋顶、料道、承重柱等)时空变化规律进行研究,并分析外围护表面温度与舍内环境温度的相关性。每周连续检测3 d,每天选择早(06:00—07:00)、午(12:00—13:00)和晚(18:00—19:00)3个时间段,试验期56d。结果表明:(1)与单彩钢舍相比,反光膜舍各围护表面温度于中午时段明显降低,尤其屋顶内表面温度降低了10.48℃(P<0.01),但各时段(早、午和晚)反光膜舍与复合板舍各围护温度未表现显著差异(早晨屋顶温度除外);从围护结构温度的空间变化分析,反光膜舍的阳坡和阴坡屋顶温度与复合板舍之间无显著性差异,但极显著低于单彩钢舍,且反光膜舍的阳侧和阴侧料道表面温度也显著低于单彩钢舍;(2)反光膜舍和复合板舍的环境温度(Ta)于12:30—16:30较单... 相似文献
11.
12.
试验对北方地区某大型钟楼式奶牛舍一年内不同季节舍内、外的空气环境指标,包括温热环境指标、CO2和NH3含量、空气中的粉尘和微生物含量进行测定,旨在了解其变化规律,评价其是否满足奶牛健康生产的要求,以便为北方地区奶牛舍的设计和日常管理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所测指标随季节或时间均呈现出一定的变化规律;所监测奶牛舍夏季舍内风速低于标准,中午(14∶00)舍内温度超过27 ℃,温湿指数(THI)>69,奶牛在夏季产生轻度的热应激;除此以外,在不同时间、不同位点监测的其他各项空气环境指标均符合奶牛的饲养标准。综合测定结果,试验所监测的钟楼式奶牛舍较适合北方地区的奶牛养殖,但建议增加防暑降温措施,以减少奶牛在夏季产生的热应激。 相似文献
13.
北方地区暖棚牛舍的设计、温热环境控制及评价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本文采用冬季太阳高度角最大,太阳高度角随纬度变化而变化这一原理,确定牛舍棚面角的计算公式为C=B-h(B:为50°临界值,h为太阳高度角),在冬季舍外温度达-20~-30℃时夜间舍内温度达7~8℃以上。空气湿度、气流速度、光照、有害气体NH_3和CO_2等诸参数均在卫生学要求的范围内,用于冬季养牛是完全可行的,有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14.
15.
《畜牧与兽医》2020,(11)
为客观评价河北省北部寒区不同建筑类型奶牛舍夏季舍内外环境状况,指导奶牛场牛舍设计改造,本试验测定了冀北寒区3种典型奶牛舍夏季舍内外的温热因素(温度、相对湿度)和环境质量评价指标(风速、空气中PM2.5、PM10、细菌、CO_2、NH_3含量、光照、噪音强度)。结果表明,不同建筑类型奶牛舍舍外温度、相对湿度、温湿指数(THI)日变化规律基本一致,环境质量相当。各舍内环境质量存在一定差异,其中各舍内温度日变化规律相近,日平均温度相互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舍1日平均湿度最低(P0.05),每日高湿(相对湿度80%)、高THI(THI72)持续时间最短;风速最高(P0.05),PM10、NH_3、细菌含量均为最低(P0.05),舍内环境质量最优,但该舍噪音最大(P0.05);舍2日平均湿度、日平均THI最高(P0.05),每日高湿、高THI持续时间最长;风速最低(P0.05),PM2.5、PM10、NH_3、CO_(2、)细菌含量均为最高(P0.05),舍内环境质量最差,但该舍自然光照强度最高(P0.05),采光最好;舍3环境质量居中,人工光照强度最低(P0.05),存在夜间照明不足的问题。试验结果提示,该地区奶牛舍设计和改造应根据夏季舍内通风、降温、采光、噪音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可采用高举架、大纵跨的有窗结构,同时增加天窗、屋顶通风系统、檐下通风孔、门斗、通气缝等通风结构,屋顶材料可选择酚醛泡沫板和阳光板,结合养殖实际合理安装空调、喷淋和风机设备,配合使用。 相似文献
16.
17.
奶牛舍外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河南省郑州地区奶牛舍热工设计要求的冬季低限热阻、夏季低限热阻和低限总衰减度为评判依据,对河南农业大学乳牛舍外围护结构冬季总热阻、夏季总热阻、总衰减度和总延迟时间进行测算,评价了其保温隔热性能,认为在河南省及其气侯相似地区,有窗封闭式乳牛舍外围护结构的冬季保温性能足以达到奶牛的要求,而夏季的隔热性能却远远不能满足奶牛的需要.因此仅依靠改变外围护结构的隔热性能难以使防寒和防暑兼顾,应该在基本符合冬季保温要求的前提下,增加畜舍的开放程度,保证夏季有足够的自然通风面积,同时降低建筑投资,才是乳牛舍设计和建筑的正确方向 相似文献
18.
《畜牧与兽医》2016,(10):51-54
旨在比较夏季不同建筑类型奶牛舍内外气载细菌和真菌数量的变化。选择3种建筑类型的奶牛舍,采用定点采样和平板计数法对舍内、运动场、净道以及场外上风向和下风向处的气载微生物进行同期检测。结果表明:不同建筑类型和不同时间段牛舍内微生物数量均表现出显著性差异(P0.05),气载细菌和真菌总数范围分别为1.7×103~6.9×103和175~483 cfu/m3,通风好的牛舍细菌和真菌总数均较低,且一天中中午的细菌和真菌总数最高。此外,舍内细菌数量显著高于净道和运动场(P0.05),但舍内真菌总数与净道之间未表现出显著性差异(P0.05),仅显著高于运动场;多数牛场外下风向5~50 m处的细菌和真菌总数显著高于上风向处(P0.05)。本研究结果可为奶牛舍环境改善和疾病预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寒冷地区彩钢板奶牛舍内环境的调查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彩钢保温夹芯板简称彩钢板,是由彩色钢板(一般厚0.6mm)作上、下表层。以闭孔阻燃型聚苯乙烯泡沫塑料、岩棉、玻璃棉、聚氨脂等作芯材。通过自动化生产流水线,将彩色钢板压型后用高强度黏合剂黏合而成的一种新型复合建筑材料。彩钢保温夹芯板具有保温隔热、轻质高强、防火防水、外型美观、色泽艳丽、安装造型迅速、适用拆迁等特点。它主要适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