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MAGIC(multi-parent advanced generation inter-cross)群体是新一代遗传作图及育种群体。为了探究异源四倍体甘蓝型油菜的MAGIC群体的结构,利用60对SSR引物分析包括554个株系的甘蓝型油菜MAGIC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距离。60对SSR共检测到261个位点,平均4.35个位点/对,多态性信息量平均为0.48。用STRUCTURE 2.3.4进行群体结构分析,显示MAGIC群体可划分为2个亚群,其中303个株系归属亚群1,234个株系归属亚群2,剩下的17个株系无特定亚群归属,属混合亚群。研究结果表明该群体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2.
花叶性状的遗传及其在杂交油菜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以花叶油菜宁RS1和CMS恢复系TD7、宁R1为亲本材料配制杂交组合,研究花叶性状的遗传表现,选育花叶恢复系。结果表明,宁RS1的花叶性状为显性性状,由1对基因控制,可以作为苗期标记性状,通过苗床间苗、定苗和移栽时甄别能有效提高杂交油菜的种植纯度。在产量比较试验中,花叶杂交组合(宁A6×T102)产量3195kg/hm2,比对照宁油10号增产10.94%,有生产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甘蓝型油菜诱发孤雌生殖单倍体遗传育种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大学植物遗传实验室于1976年首次报道了甘蓝型油菜诱发孤雌生殖单倍体研究的初步结果。在其后的20年间,该实验室与校内外的一些单位协作,对甘蓝型油菜诱发孤雌生殖单倍体,进行了系列的遗传学理论研究,并将诱发孤雌生殖单倍体技术初步应用于甘蓝型油菜遗传育种,取得了一些进展,选育出了3529×奥罗、3529×瑞士、3529×非12等产量较高的杂交油菜组合。本文扼要地述评了甘蓝型油菜诱发孤雌生殖单倍体的遗传理论研究和遗传改良的试验结果,并对其在遗传育种中的应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为扩大甘蓝型油菜保持系与恢复系间的遗传差异,以波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白菜型亲本保持系Ageva、甘蓝型亲本保持系105B及相应不育系105A、8个新型甘蓝型保持系B1~B8(105B×Ageva的种间杂种回交后代)及相应不育系A1~A8、4个甘蓝型恢复系R1~R4为材料,利用分子标记分析保持系与恢复系材料间的遗传差异,用R1~R4与甘蓝型保持系进行NCⅡ双列杂交,测定其杂种表现,并对甘蓝型保持系相应不育系进行花瓣张开度和结实性调查。结果表明:保持系B1、B2、B3、B4、B5和B8与恢复系R1~R4的遗传距离均大于105B与这些恢复系的遗传距离;新型甘蓝型保持系与恢复系所配组合中,有22个组合(占总组合数的68.8%)的单株产量均高于甘蓝型亲本保持系105B与恢复系R1~R4所配杂交组合的单株产量。新型不育系A1、A3的花瓣张开度和结实性与105A接近,存在花瓣张开度大、结实性较好的新不育系材料。结论认为,导入白菜型油菜遗传成分的新甘蓝型油菜保持系应用潜力大,表现在保持系和恢复系的遗传差异大,所配组合产量高,所对应的不育系结实性好。  相似文献   

5.
甘蓝型油菜与芥菜型油菜杂交亲和性的研究结果表明,影响杂交亲和性的因素有杂交亲本、杂交组合方式和生态环境,芥菜型油菜作母本杂交亲和性高于甘蓝型油菜作母本的组合,昆明夏繁配组的甘芥杂交亲和性比长沙春季配组显著提高。芥甘杂种一代形态发育特性和种子油中主要脂肪酸含量多介于双亲之间,株高、分枝数、花期、棕榈酸和花生烯酸含量有超亲优势。芥甘杂种一代自交结荚结实差,作母本与甘蓝型油菜回交结荚率约25%,与自由授粉相当,但平均每荚粒数比自由授粉增加约50%;与芥菜型油菜回交和白菜型油菜杂交的结实性不如与甘蓝型油菜回交。  相似文献   

6.
甘蓝型油莱白花品系与黄花品系正反交F_1、F_2及BCF_1代花瓣颜色遗传表现,正反交F_1植株花色为乳白色,呈双亲中间型。F_2代分离出白、乳白和黄色三种花瓣色类型植株,白色和乳白色花植株数(311)与黄色花植株(117)数呈3:1分离。F_1与双亲回交后代分离出两种类型花色植株。与白花亲本回交后分离出白和乳白两种花色植株;与黄色亲本回交后,分离出乳白和黄花两种花色植株,且均呈1:1分离。表明,本文所应用的甘蓝型油菜白花性状对黄花呈不完全显性遗传。甘蓝型油菜的花瓣色受一对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7.
甘蓝型油菜遗传转化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综述了近10多年来甘蓝型油菜各种遗传转化方法的主要研究进展,并对遗传转化在甘蓝型油菜重要性状改良方面的应用进行了系统总结。  相似文献   

8.
分子标记及其在油菜育种中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盛强  刘忠松 《作物研究》2009,23(5):332-335
介绍了分子标记的几种常用类型——RFLP,RAPD,SSR,AFLP,SCAR,SNP,EST标记及其基本原理。从遗传图谱的构建、遗传多样性的分析、杂种优势利用、辅助选择育种四个方面介绍了分子标记在油菜育种工作中的应用进展。  相似文献   

9.
甘蓝型油菜含油量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7×7双列杂交设计,研究了甘蓝型油菜含油量的基因作用和其它遗传参数,以及含油量与其它农艺性状、品质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含油量的遗传符合加性—显性遗传模型,有关基因在亲本中呈独立分布;显性指向增效,表现超显性作用;亲本中显性基因比隐性基因多,增效基因比减效基因的频率大;控制含油量并表现显性的基因约为4组;含油量的广义和狭义遗传力分别为81.16%和30.90%。单相关和逐步回归分析一致表明,单株产量、每角粒数、主花序长度和株高对含油量有较强正向作用,但角果长度和全株总角果数的作用为负。本文还讨论了基因作用分析在探讨配合力的基因效应成分和杂种优势产生的可能原因中的意义,及其在选择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病害是影响油菜高产稳产及品质的一个重要因素。我国油菜菌核病和病毒病危害严重,欧洲的黑胫病和根肿病的危害日益加剧,而导致品质下降和减产,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本文试图综合评述油菜抗病遗传育种研究的一些进展。  相似文献   

11.
1962年刘后利教授曾对日本油菜遗传育种工作的历史和成就作了比较全面的报道,使我们对当时日本的油菜遗传育种研究有很好的了解。1986年秋季我应日本学术振兴会邀请,到日本进行学术访问。访问期间我参观了几个油菜研究机构,并与一些油菜专家交换了意见,收集了许多油菜资料,从而对日本的油菜遗传育种研究有进一步的了解。通过这次访问我感觉到,自1962年到现在,日本的油菜遗传育种研究有了很大的变化。总的说来,由于近年来日  相似文献   

12.
油菜远缘杂交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育种发展的结果,一方面需不断挖掘新性状、新材料,另一方面是种内遗传资源日益枯竭.我国长江流域主要栽培的甘蓝型油菜系国外引进类型,情况更是如此.远缘杂交作为遗传物质转移的一种方法,可把异种属的有利性状导入到栽培植物中来,扩大作物的遗传基础.为了将其他芸苔属植物的优良特性转移到甘蓝型油菜中来,创造新材料,我们自1988年以来开展了甘蓝型油菜与其他芸苔属植物之间的种间杂交遗传育种研究.现将这项研究的进展情况报告于后.  相似文献   

13.
油菜是重要的油料作物。由于菜油和菜饼在食用和工业上的广泛利用,以及油菜在农业轮作复种中的意义,近年来世界油菜栽培面积仍在迅速扩大,各地对油菜品种的要求也愈来愈高。  相似文献   

14.
分子标记及其在作物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介绍了同工酶,RFLP,SSR,RAPD,AFLP,STS和DNA指纹等7种分子标记的原理及其特点,对它们在植物遗传图谱构建 等研究领域中的应用作一概述和展望 。  相似文献   

15.
大麦是世界上栽培最古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十分重要的饲料和酿酒原料。分子标记技术不受环境和季节限制,具有多态性高、信息量大、稳定性好等优势,已被广泛应用于大麦遗传育种。本文综述了分子标记主要类型、基本原理及优缺点,并介绍了近年来分子标记技术在大麦分子遗传图谱的构建、遗传多样性研究、种质资源鉴定、目标基因定位、起源与进化关系、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研究等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甘蓝型油菜自交系“3529”的种子经快中子及化学诱变剂硫酸二乙酯(DES)等联合处理后,其后代中出现了幼苗黄化突变体,自交纯化得到幼苗黄化突变株系T_1。遗传研究表明,这种幼苗黄化性状受一对隐性核基因控制。该性状易于转育,可作为指示性状用于油莱杂交种种子的纯度鉴定。  相似文献   

17.
利用45对SSR(简单序列重复)和5对EST (表达序列标签)-STS(序列标签位点)标记对2009-2010年度165份新育成甘蓝型冬油菜进行遗传多样性及群体结构分析。50个标记检测到131个多态性片段,每个标记等位变异数由1至7不等,平均为2.62,多态性比率为95.83%,PIC均值0.519。165份品种在遗传相似系数0.519 0~0.938 0范围内聚类,平均为0.721 4。全部品种多样性指数Shannon(H)0.314 4,Simpson(I)0.470 3。杂交种整体多样性水平要高于常规种,细胞质不育杂交种略高于细胞核不育杂交种。4个生态区域中华东地区所育品种的两种指数最高,分别为0.314 0(H)和0.466 3(I),西北地区最低,为0.271 1(H)和0.405 9(I)。主成分(PCA)以及群体结构分析均显示细胞核不育杂交种与细胞质不育杂交种两种类型间以及中南与西北区域细胞质不育杂交种间存在遗传差异。165份材料群体结构分为8个组。组Ⅰ中质不育杂交种占50%,核不育杂交种和常规种各占近25%。组Ⅱ、Ⅳ、Ⅵ、Ⅶ基本为细胞质不育杂交种,Ⅲ、Ⅴ、Ⅷ三个组以细胞核不育杂交种为主。在细胞质不育杂交种为主的组中,西北区域与中南区域育成品种存在较明显的遗传差异。细胞核不育类型品种为主的3个组显示出更为复杂的遗传背景。  相似文献   

18.
加强甘蓝型油菜花色研究对指导油菜花色育种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从甘蓝型油菜遗传图谱构建、花色种类与来源、花色遗传研究以及基因定位等方面进行了综述,指出了油菜花色研究中存在的几点障碍及甘蓝型油菜基因组与花色遗传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9.
甘蓝型油菜耐湿性的遗传差异鉴定   总被引:1,自引:7,他引:1  
9个不同遗传背景的甘蓝型油菜品种(系)在室内进行发芽种子水淹和春季田间模拟湿害条件下,研究油菜对湿害胁迫的耐湿遗传差异。结果表明,不同油菜品种(系)对湿害具有较大的遗传差异。发芽种子湿害胁迫后,耐湿品种中双8号和中双9号等品系(种)具有较强的耐湿性,表现为发芽湿害处理后活力指数、成苗率、相对苗长、相对根长和相对苗重等显著较高,田间湿害后单株有效果数、每角粒数和单株粒重的降低程度显著低于其他品种,而且千粒重显著提高,含油量和蛋白质变化不显著。不耐湿的品种如GH01等活力指数、相对苗长、相对苗重、单株粒重、每角粒数含油量等显著降低,蛋白质含量显著提高。相关分析表明,发芽种子耐湿活力指数与花期田间湿害后的产量性状耐湿指标具有显著或极显著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0.
简述了我国甘蓝型油菜资源在国内的分布及油菜适宜的生态环境,总结了我国甘蓝型油菜高油分品种的选育概况,包括用连续单株选择、杂交育种、诱变育种等手段选育出的高油品种。综述了甘蓝型油菜的遗传基础和高油分形成机理,以及适当的栽培措施对含油量的影响。提出通过黄籽、薄皮与杂种优势利用、基因分子调控等途径相结合来提高油菜含油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