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研究IGFBP3基因对猪主要生长性状的影响,试验采用PCR-RFLP方法对大白猪、杜洛克猪、长白猪IGFBP3基因的多态性及IGFBP3基因型对体长、体高、瘦肉率、活体背膘、肌肉厚度、0~100 kg日增重、30~100 kg日增重、100 kg体重日龄等主要生长性状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三个猪群中均以IGFBP3基因多态杂合子AG基因型占优势,杜洛克猪与长白猪在该位点上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三个品种猪IGFBP3基因的多态信息含量(PIC)均表现为中度多态。IGFBP3基因的GG基因型对大白猪的体高、瘦肉率的影响较大,对杜洛克猪的瘦肉率、肌肉厚度的影响较大,对长白猪的0~100 kg日增重的影响均接近显著水平。说明GG基因型猪具有体高与瘦肉率较高、生长较快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析地方猪种淮南猪抗逆性强的分子机制,试验采用PCR-RFLP方法对4个猪种(淮南猪、杜洛克猪、大白猪和长白猪共计395头)的猪耳组织白细胞抗原(SLA)-DQA基因、α-1岩藻糖转移酶基因1(FUT1基因)和4型黏蛋白(MUC4)基因进行多态性分析。结果表明:4个猪种在SLA-DQA基因座位存在多态性,AA型在4个猪种中基因型频率最高,淮南猪为中等多态,其他3个猪种为低度多态,淮南猪与长白猪、大白猪品种间基因型分布差异极显著(P0.01),淮南猪与杜洛克猪品种间基因型分布差异不显著(P0.05);FUT1基因座位也存在多态性,GG基因型在4个猪种中基因型频率最高,淮南猪、大白猪和杜洛克猪都是中等多态,长白猪是低度多态,淮南猪与长白猪品种间基因型分布差异极显著(P0.01),淮南猪与大白猪、杜洛克猪品种间基因型分布差异不显著(P0.05);MUC4基因座位同样也存在多态性,AA基因型在淮南猪、长白猪和大白猪中基因型频率最高,AG基因型在杜洛克猪中基因型频率最高,淮南猪和杜洛克猪都是中等多态,大白猪是低度多态,淮南猪与长白猪、杜洛克猪品种间基因型分布差异极显著(P0.01),淮南猪与大白猪品种间基因型分布差异显著(P0.05)。说明淮南猪在这3个基因上都有着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更适合用于抗病育种研究的实践中。  相似文献   

3.
旨在分析肥胖相关基因(FTO)多态性位点(g.400CG与c.46-139AT)与杜洛克猪群的生长性状的关联性,为该位点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提供理论依据。试验采集了广东某猪场374头杜洛克猪核心群公猪的DNA样本,并测定杜洛克公猪的生长性状,用高分辨率熔解曲线(HRM)技术检测基因型,并进行标记-性状关联分析。结果表明:FTO基因g.400CG和c.46-139AT位点多态性分别与杜洛克公猪100 kg背膘厚、瘦肉率、饲料转化率、体高、体长等性状存在显著相关。g.400CG位点CC基因型个体平均背膘厚显著低于CG与GG型,瘦肉率显著高于后两者,GG型个体的饲料转化率显著低于CC型与CG型个体(P0.05);c.46-139AT位点AT基因型在体长和体高上均显著高于AA型和TT型(P0.05),存在明显的杂合子效应。g.400CG位点CC基因型是优势基因型,可用于背膘薄、瘦肉率高的新品系的选育,而GG型具有更高的饲料化率,有一定的潜在价值;c.46-139AT位点在体长和体高方面存在杂合效应,可为选育种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通过直接测序检测PPARGC1A基因启动子区多态位点g.17949513GA在535头杜洛克猪、长白猪以及大约克猪中的遗传结构,并与达到目标体重日龄、平均日增重等生长性状进行关联分析。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PPARGC1A基因在大约克猪和金华猪背脂和背最长肌组织中的表达量。结果表明,在试验群体中G等位基因的频率高于A等位基因。在长白猪中基因型频率最高的是GG,而杜洛克猪和大约克猪中GA基因型的频率最高。GG基因型个体达到目标体重日龄低于AA基因型和GA基因型,平均日增重高于AA基因型。不同基因型个体之间的100 kg体重活体背膘厚和料重比差异不显著(P0.05)。PPARGC1A基因mRNA水平在大约克猪中显著高于金华猪(P0.05)。综上所述,PPARGC1A基因g.17949513GA位点与生长性状显著关联,该基因的差异表达对生长发育具有一定的影响,可作为猪生长性状选育的潜在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5.
猪MC4R基因Asp298Asn位点多态性及其与生长性状的关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畜牧与兽医》2016,(2):23-27
采用PCR-RFLPs方法对杜洛克、长白、大白3个品种共569头种猪的黑素皮质素受体-4(melanocortin-4 receptor,MC4R)基因的Asp298Asn位点多态性进行检测,分析了不同基因型对7个生长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3个品种均以GA基因型频率最高,大白猪等位基因A的频率高于G,杜洛克和长白则相反;在杜洛克中,GA基因型个体达100 kg体重日龄最短(P0.05),50~100 kg阶段的日增重最大(P0.05),100 kg活体背膘厚最薄(P0.05);在大白猪中,AA基因型个体达50 kg体重日龄、达100 kg体重日龄最短(P0.01),50~100 kg、30~100 kg阶段的日增重提高(P0.01),100 kg活体背膘厚最薄(P0.05);长白猪不同基因型在所有性状上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MC4R基因Asp298Asn位点确实与某些品种猪的生长性状显著关联,但在不同品种中,该位点的具体效应可能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6.
刘海霞  朱爱文 《中国畜牧兽医》2017,44(10):3016-3022
试验旨在探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2(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binding protein 2,IGFBP2)基因遗传变异对猪肉质性状的影响,为猪品种选育提供遗传学依据。参考GenBank中猪IGFBP2基因序列(登录号:BV727778)设计1对引物,采用PCR-RFLP技术检测IGFBP2基因在苏姜猪、姜曲海猪、长白猪中的遗传多态性,并分析基因座多态性与猪肉质性状的相关性。结果发现,3个猪种IGFBP2基因内含子3均具有Msp Ⅰ酶切多态性,分别检测到3种基因型:AA、AB和BB;χ2适合性检验显示,3个猪种IGFBP2基因基因型分布均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 > 0.05);多态信息含量(PIC)分析显示,3个猪种均为中度多态。IGFBP2基因不同基因型与肉质性状关联分析显示,3个猪种不同基因型肉色、肌内脂肪含量、大理石纹差异显著,AA基因型肉色(姜曲海猪除外)、肌内脂肪含量均显著高于AB、BB基因型(P < 0.05);AA、AB基因型大理石纹显著高于BB基因型(P < 0.05),其余指标间差异不显著(P > 0.05)。综上,苏姜猪、姜曲海猪、长白猪IGFBP2基因内含子3多态性对肉质性状影响显著,可作为潜在影响猪肉质性状的候选基因。  相似文献   

7.
为了揭示猪生长性状分子辅助选择标记在不同群体中的遗传效应,本研究采用PCR-RFLP技术,在杜洛克猪、大白猪、长白猪和豫南黑猪群体中对生长性状相关候选基因MC4R的遗传多样性进行检测,并分析其与猪平均日增重、平均日采食量和料重比的相关性。本研究结果显示:MC4R的D298N变异位点在4个猪群中均存在多态性,其中G等位基因为优势等位基因;性状关联分析结果显示,在杜洛克猪群体中,GG基因型个体的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AA基因型(P0.05)、料重比显著低于AA基因型(P0.05);在长白猪群体和大白猪群体中GG基因型个体的平均日增重具有高于AA、AG基因型的趋势,料重比有低于AA、AG基因型,但均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  相似文献   

8.
研究采用PCR-RFLP技术分析苏姜猪、姜曲海猪、长白猪群体A-FABP基因遗传多态性,并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基因座多态与肉质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3个猪种A-FABP基因内含子1均具有Bsm I酶切多态性,分别检测到3种基因型(AA、AB和BB),χ~2适合性检验显示,3个猪种A-FABP基因型分布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P0.05)。多态信息含量(PIC)分析显示,3个品种猪均为中度多态;基因型与肉质性状关联分析显示,不同基因型肌内脂肪含量、大理石纹差异显著,大理石纹AA、AB型显著高于BB型(P0.05),肌内脂肪含量AA显著高于AB、BB型(P0.05)。结论显示,苏姜猪、姜曲海猪、长白猪A-FABP基因intron 1多态性对肉质性状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9.
4猪种Nramp1基因第6内含子多态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然抗性巨噬蛋白(Nramp)基因是与人、鼠的一些病原微生物的易感性和抗性有关的重要候选基因。为了研究猪Nramp1基因的多态性,利用PCR-RFLP技术检测了杜洛克、大白猪、长白猪和合作猪共270头个体Nramp1基因第6内含子NdeⅠ酶切位点多态性。结果表明,4个猪种群共检测到3种基因型(AA、AB和BB),其中AB基因型为杜洛克、大白猪和长白猪的优势基因型;AA基因型为合作猪的优势基因型。经卡方适合性检测,杜洛克、合作猪和长白猪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5),大白猪处于Hardy-Weinberg不平衡状态。多态信息含量分析显示,Nramp1基因的第6内含子NdeⅠ酶切位点在各猪种表现出中度多态性。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旨在明确羧化全酶合成酶(holocarboxylase synthetase,HLCS)基因突变与杜洛克猪生长发育性状的相关性。利用Illumina SNP60芯片测序结果研究HLCS基因的突变位点,分析突变位点的多态性信息、突变位点与生长发育性状的关联性及突变位点的单倍型。结果显示,杜洛克猪HLCS基因具有4个SNPs位点:Ssc13:200455646 TC、Ssc13:200458655 GC、Ssc13:200504530 GT、Ssc13:200551864 TG,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5),呈现中度多态性。关联分析结果发现,Ssc13:200455646 TC位点TT基因型100 kg背膘、剩余采食量均显著高于TC和CC基因型(P0.05);Ssc13:200458655 GC位点GG基因型个体100 kg背膘、剩余采食量均显著高于CG和CC基因型(P0.05);Ssc13:200504530 GT位点GT基因型平均日采食量、平均日增重均显著高于TT基因型(P0.05),GT基因型个体100 kg日龄显著小于TT基因型(P0.05);Ssc13:200551864 TG位点TG基因型平均日采食量、平均日增重均显著高于GG基因型(P0.05),TG基因型个体100 kg日龄显著小于GG基因型(P0.05);其余性状各位点不同基因型间无显著差异(P0.05)。Ssc13:200455646 TC和Ssc13:200458655 GC位点呈现高度连锁,Ssc13:200504530 GT与Ssc13:200551864 TG位点呈现高度连锁。结果表明,HLCS基因4个SNPs位点的多态性与杜洛克猪的剩余采食量、平均日采食量、平均日增重、100 kg日龄和100 kg背膘均具有显著相关性,可为猪的生长发育遗传改良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采用PCR-RFLP方法对苏太、梅山、大白、杜洛克和长白猪CD14基因-61位点多态性进行分析,同时应用ELISA方法检测苏太、梅山猪的IL-2、IL-6、IL-10和IL-12水平,分析苏太、梅山猪CD14基因多态性对部分免疫指标的遗传效应,探讨将该位点作为遗传标记运用于猪抗病育种的可行性。结果表明:苏太、梅山和大白猪CD14基因-61位点经BamH I酶切后,可检测到AA、AG、GG 3种基因型,而杜洛克和长白猪中只检测到AG和GG 2种基因型;苏太、梅山猪与3个引进品种的基因型分布均表现为差异极显著(P0.01),大白猪与长白猪的基因型分布均表现为差异不显著(P0.05);遗传多态性分析表明苏太猪、梅山猪的PIC值介于0.25~0.5,表现为中度多态,大白、杜洛克和长白猪的PIC值低于0.25,表现为低度多态;品种效应对所测免疫指标影响极显著(P0.01),且在苏太猪和梅山猪中,不同基因型间各免疫指标水平差异均不显著(P0.05)。因此,CD14基因-61位点的突变不会对苏太、梅山猪的一般抗病力产生显著影响,有必要继续筛选CD14基因的功能突变位点和一般抗病力的有效遗传标记,为下一步抗病育种工作提供指导和依据。  相似文献   

12.
IGF-1基因内含子4多态性与南江黄羊生长性状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寻找与南江黄羊生长性状相关的分子标记,试验以羊的类胰岛素生长因子-1作为控制南江黄羊生长性状的主基因的候选基因,以405只南江黄羊为试验材料,利用PCR-SSCP方法和DNA序列分析技术检测了内含子4的多态性.结果表明:内舍子4上有1个G→C颠换多态,与生长性状关联分析结果表明,该多态位点与初生重和周岁体重有关系(P<0.05),CC基因型初生重显著高于GG基因型和CG基因型(P<0.05);CC基因型个体的周岁体重显著高于CG基因型(P<0.05);且基因型对周岁体长和周岁体高的影响接近显著(P=0.068 5和P=0.060 6),在这两个体尺性状上,都表现为CC>GG>CG.初步认定CC基因型是初生重和周岁体重有利基因型.  相似文献   

13.
《畜牧与兽医》2014,(7):32-36
为了分析肌肉生长抑制素(MSTN)和肌细胞生成素(MyoG)2个基因对猪生长性状的影响,采用PCR-RFLP方法检测沈阳地区3个引进猪种(长白、大白和杜洛克)MSTN和MyoG基因的多态性。结果显示:在3个种群内MSTN和MyoG基因都存在AA、AB和BB 3种基因型,各基因均处于遗传平衡状态,3个种群处于中度多态,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态性;单基因分析表明:MSTN基因长白猪、大白猪BB基因型的初生重显著高于AB型(P<0.05);而对杜洛克猪初生重无显著影响(P>0.05);MyoG基因大白猪BB基因型的初生重显著高于AA型(P<0.05);而对长白猪、杜洛克猪初生重无显著影响(P>0.05),2个基因初生重的优良基因型是BB型。2个基因合并分析表明:合并基因型对长白猪、杜洛克猪的初生重有显著影响(P<0.05),对大白猪的初生重有极显著影响(P<0.01),合并后BBBB为猪初生重的有利基因型,合并基因型的遗传效应显著高于单基因型效应。单基因及合并基因分析均表明2个基因对3个种群的断奶重无显著影响(P>0.05)。综上所述,2个基因的多态性对猪的初生重有着显著的影响,合并效应高于单基因效应之和。  相似文献   

14.
以大约克猪、长白猪、杜洛克猪和贵州白香猪杂交及回交的后代为研究对象,根据NCBI公布的序列设计了4对引物,采用测序、PCR-SSCP技术对Calsarcin-2基因第1内含子进行了单核苷酸多态性检测和基因型分析,探讨Calsarcin-2基因第1内含子多态性与肉质性状的关系。结果发现2个SNPs(T613C、C936G),群体遗传学分析表明,在所检测的各多态位点上,不同群体间不同基因型的分布都存在着极显著差异(P<0.01),结合品种特性分析表明,613及936位点所检测的不同基因型和肉质可能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试验检测猪黑素皮质激素受体4基因(melanocortin-4 receptor, MC4R)在杜洛克猪、长白猪、大白猪、申农猪和梅山猪群体内的基因型频率、等位基因频率以及群体遗传学指标。结果表明:MC4R基因在杜洛克猪、长白猪、大白猪和申农猪群体内检测出AA基因型、GG基因型和AG基因型,在梅山猪群体内检测出GG基因型和AG基因型。在杜洛克猪和大白猪群体内AG基因型为优势基因型,A等位基因频率为优势等位基因;在长白猪、申农猪和梅山猪群体内GG基因型为优势基因型,G等位基因频率为优势等位基因。群体遗传学指标分析结果显示,MC4R基因在杜洛克猪和大白猪群体内PIC值在0.25~0.5之间,表现为中度多态;在长白猪、申农猪和梅山猪PIC值小于0.25,表现低度多态。  相似文献   

16.
试验旨在研究MAP3K5基因多态性与杜洛克猪生长、饲料利用性状的关联性。利用Illumina SNP60芯片测序结果比较发现了MAP3K5基因的4个SNPs位点(Ssc1:30769583 A>C;Ssc1:30781169 A>G;Ssc1:30940839 A>G;Ssc1:30962276 G>A)。统计获得MAP3K5基因的4个SNPs位点的基因型频率及等位基因频率,发现4个SNPs为低度-中度的多态突变位点。对MAP3K5基因多态性与生长、饲料利用性状的关联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杜洛克猪Ssc1:30769583 A>C位点CC基因型个体与AA基因型个体相比剩余采食量(RFI)性状降低了133.08 g/d(P<0.05);Ssc1:30781169 A>G位点的GG基因型个体与AG基因型个体相比RFI性状降低了116.18 g/d(P<0.05),ADFI性状降低了0.23 kg/d(P<0.05);Ssc1:30940839 A>G位点的GG基因型个体与AG基因型个体相比饲料转化率(FCR)性状降低了0.10%(P<0.05);Ssc1:30962276 G>A位点的AA基因型个体与GG基因型个体相比ADG性状降低了0.04 kg/d(P<0.05)。试验初步认为MAP3K5基因4个SNPs位点的多态性对杜洛克猪的RFI、ADFI、FCR和ADG具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利用河北省种畜禽质量监测站种猪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2010—2018年的公猪生长测定数据,通过协方差分析,比较了杜洛克、大白和长白猪3个品种以及不同品系的生长性能。最终有来自52个场的2 522头公猪用于分析,包括525头杜洛克、1 416头大白猪和581头长白猪,3个品种分别有4、6、6个品系。结果表明,长白猪除饲料转化率显著优于大白猪外,其他5个性状性能与大白、杜洛克猪接近,杜洛克的3个瘦肉率性状表现最优。英系杜洛克生长速度、瘦肉率和饲料转化率在4个品系中表现最好,加系和美系相差不大。在大白猪中,加系大白猪达100 kg体重日龄、平均日增重和100 kg活体背膘厚表现最好,瑞系大白猪的100 kg眼肌面积和估计瘦肉率最高。2012年之后,3个品种日增重开始缓慢提高;饲料转化率保持在2.10~2.20;达100 kg体重日龄在155 d上下浮动;背膘厚逐渐降低且渐趋稳定,估计瘦肉率稳定在55%~56%范围内。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采用PCR-RFLP方法检测长白猪和大白猪GH基因+146~+652 bp序列Apa I酶切位点的多态性,并进一步分析该多态位点对达100 kg日龄、眼肌厚、背膘厚及第1~4胎次繁殖性能等部分经济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长白猪和大白猪GH基因+146~+652 bp序列Apa I酶切位点均检测到AA、AB和BB 3种基因型,2个群体在此位点均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在长白猪中,AA基因型个体的背膘厚显著高于AB和BB基因型个体(P0.05),第1~4胎次总产仔数和产活仔数总体上符合ABBBAA的趋势;在大白猪中,AA基因型个体的眼肌厚显著低于AB和BB基因型个体(P0.05),第1~4胎次总产仔数和产活仔数总体上符合BBABAA的趋势。本研究结果初步说明,AB、BB基因型个体具有较高的瘦肉率和繁殖性能,对所检测的部分经济性状而言,AA基因型为不利基因型。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旨在探讨国内外猪种水通道蛋白7(aquaporin 7,AQP7)基因多态性,以期为进一步研究猪AQP7基因与脂肪沉积性状的相关性提供理论依据。采用PCR-RFLP方法检测了猪AQP7基因第4内含子G/A在6个猪群中的多态性分布。检测结果表明,经PstⅠ酶切后发现了GG、AG和AA 3种基因型。在莱芜猪、里岔猪、鲁莱猪、杜洛克猪和大约克猪5个猪种中G均为优势等位基因,而在沂蒙猪中A为优势等位基因。χ2检验结果发现,基因型分布在莱芜猪、鲁莱猪和沂蒙猪群体达到了哈代-温伯格平衡(P>0.05),而里岔猪、杜洛克猪和大约克猪群体中均未达到平衡状态(P<0.05);不同基因型在群体间的分布差异极显著(P<0.01)。群体遗传特性分析表明,有效等位基因数在0.3084~0.4953之间,多态信息含量在0.2609~0.3726之间,属于中度多态。本研究结果提示,地方猪种、引进猪种和培育猪种AQP7基因内含子4的基因型分布存在明显差异,A等位基因作为脂肪沉积的有利等位基因尚需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20.
本试验通过PCR-RFLP技术对大白猪、长白猪和杜洛克猪的视黄醇结合蛋白4(retinol binding protein 4,RBP4)基因第4外显子Msp Ⅰ酶切位点进行多态性分析,并对各基因型母猪的第2、3胎次产仔数、产活仔数、断奶仔猪数、初生窝重、21日龄的窝重及断奶成活率进行测定,进而分析RBP4基因多态性与繁殖性能的关系。结果表明,RBP4基因在3个品种中均存在多态位点;χ2适合性检验表明大白猪在该位点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5),而长白猪和杜洛克猪在该位点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5)。其中,大白猪中优势基因型为BB基因型,而长白猪和杜洛克猪中优势基因型为AA基因型。在繁殖性能上,长白猪BB基因型群体第2胎总产仔数、产活仔数、断奶仔猪数、初生窝重、21日龄断奶窝重分别高于AA基因型0.97头、1.28头、0.92头、1.74 kg和4.42 kg,高于AB基因型0.92头、1.02头、0.98头、1.43 kg和4.98 kg;第3胎次中总体上BB基因型也为有利基因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