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近期,记者从国务院法制办获悉:《食品召回和停止经营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正在公开征求意见,其中规定,根据食品安全风险的严重和紧急程度,食品召回分为紧急召回,即食用后可能导致死亡或者可能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损害,需要予以紧急召回的;一般召回,即食用后一般不会造成严重健康损害,需要及时予以召回的。同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将食品生产经营者召回、停止生产经营、无害化处理和销毁问题食品的情况记入食品生产经营者信用档案。  相似文献   

2.
建立健全食品召回安全机制,已成为许多国家调控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的新型理念和重要手段,由于对内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发展所需,我国也在逐步完善相关的食品安全法规,食品召回制度就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食品召回制度的实施有助于保障公共食品安全和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但是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的食品召回制度在立法和实践上都存在缺陷,亟待完善.文章通过解析食品召回制度,了解发达国家发展现状并结合我国实际,提出完善我国食品召回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食品安全事故的频繁发生使食品安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面对诸多的食品安全问题,建立快速有效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已迫在眉睫。食品召回制度作为建立食品安全体系的重要一环,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以《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为理论研究背景,以我国的食品召回法律制度为主线,提出该制度体系尚存在的不足,并以美国为例总结国外食品召回制度的特点,以此为借鉴,探讨如何使食品召回制度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食品召回法律制度是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减少食品危害的基本途径。基于此,本文就美国、澳大利亚和日本3个发达国家食品召回制度的主体、立法、方式等方面进行了现实的考察,并就3个国家食品安全召回制度的共同点和差异之处进行了比较,最后提出了完善中国食品召回法律制度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正>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日前发布信息,《食品召回管理办法》将从2015年9月1日起施行。食品召回分为三个级别,食用后已经或者可能导致严重健康损害甚至死亡的被定性为一级召回,应当在知悉食品安全风险后24小时内启动,并在10个工作日内完成。《办法》规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现不安全食品的,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立  相似文献   

6.
农业要闻     
《云南农业》2009,(7):4-4
孙政才要求各级农业部门学习贯彻《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以下简称《食品安全法》)于6月1日起施行。其中一些亮点如设立食品安全委员会、统一食品国家安全标准、建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制度、取消食品“免检制度”、对“问题食品”实行召回制度、权益受损消费者可要求十倍赔偿,  相似文献   

7.
《北京农业》2011,(22):10
<正>2011年5月,国务院法制办网站全文公布国家质检总局《食品召回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新规要求食品召回不再分级与2007年颁行的原规定相比,其中食品召回不再分级别,不再涉及食品安全危害调查和评估  相似文献   

8.
美国的食品召回制度及其特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程言清 《世界农业》2002,(10):16-18
美国的食品召回制度,是适应食品安全的需要,政府调控经济的一种方式。一、美国的食品召回制度美国的产品召回制度,开始于1966年,首先在汽车行业根据《国家交通与机动车安全法》明确规定汽车制造商有义务召回缺陷汽车。此后,美国在多项产品安全和公众健康的立法中引入了缺陷产品召回制度,召回制度应用到可能对大众造成伤害的、包括食品在内的主要产品领域。目前,缺陷产品召回制度已经成为发达国家管理产品质量的常用手段。1.美国食品召回制度的概况食品召回制度,是指食品的生产商、进口商或者经销商在获悉其生产、进口或经销的…  相似文献   

9.
备受关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6月1日起正式开始实施。建立不安全食品召回制度、统一食品国家安全标准、取消食品“免检制度”……一系列涉及人民群众食品安全的大问题,终于在法律层面上有了明确规定。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食品召回启动时间的多重影响因素问题,以1994—2017年美国食品上市公司发生的召回事件为研究样本,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实证分析食品召回启动时间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召回启动时间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召回量、分销范围和召回原因(细菌感染和外来物质污染);召回量对召回启动时间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分销范围越小,召回启动时间越短;召回原因为细菌感染或外来物质污染时,召回启动时间相对更短;召回主体对召回启动时间没有表现出显著影响。本研究为完善我国食品召回体系,从公司、供应链和政府层面提出强化食品HACCP认证、完善食品安全溯源监管系统、建立专项储备基金制度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农业质量标准》2008,(1):54-54
我国首部关于食品安全的地方性法规《广东省食品安全条例》于今年1月1日正式实施。该《条例》不但加大了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而且确立了食品召回制度。  相似文献   

12.
2006年11月22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张国宝就《食品工业“十一&#183;五“发展纲要》明确指出,国家鼓励食品加工企业建立严格的食品召回制度,支持流通企业建设完善的食品溯源制度。他说,食品企业的违法生产现象不容忽视,少数不法分子违法使用食品添加剂和非食品原料生  相似文献   

13.
《新农业》2015,(8)
<正>为落实食品生产经营者食品安全第一责任,强化食品安全监管,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2015年2月9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局务会议审议通过《食品召回管理办法》。该局令将于2015年9月1日起施行。  相似文献   

14.
食品安全法草案2007年底首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草案从生产和经营两个方面确立了不安全食品召回制度。草案规定,国家建立食品召回制度。食品生产者发现其生产的食品不安  相似文献   

15.
8月31日,国家质检总局正式发布了我国首个《食品召回管理规定》,同时宣布,该《规定》自公布之日起正式实施。该《规定》是我国强化食品安全监管的重要手段,是对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法律体系的进一步完善。[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食品安全法律制度是以规范监管职责为内容,以惩治食品违法行为为手段,以实现食品安全监管目标为目的的。然而我国近些年来层出不穷的食品安全事故映射出我国现阶段规制食品行业的法律制度的不健全性,表现在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制度、食品安全法律体系、食品安全标准体系与食品召回制度等方面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需要作进一步的理论研究,不仅要研究造成这些问题的背后成因,同时根据这些成因找出各自解决的办法,从而构建科学合理的食品安全法律制度,这对降低食品安全风险及完善我国食品安全法律制度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7.
《农业质量标准》2008,(1):54-54
去年.北京市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北京市食品安全条例》,确立了食品召回制度。《条例》已于今年1月1日起实施。《条例》中提到,场外交易或者给猪等食用动物及其产品中注水或者注入其他物质.将没收违法所得以及车辆等违法经营工具,并处1万元至10万元罚款。《条例》还加强了属地政府对食品安全监管的职责。  相似文献   

18.
借鉴违法决策模型,基于对江苏省南京市180份各类食品生产者的问卷调查,研究了食品生产者对食品安全违法成本的认知。研究发现,目前我国食品生产者对《食品安全法》熟悉程度和信任程度比较低;生产者认知调查显示,食品安全违法被发现的概率低,同时惩罚严重程度低是法律威慑力不足的重要原因;通过设问调查方法发现,食品安全黑名单制度和提高违法惩罚额度,能够提高法律威慑力。  相似文献   

19.
为促进落实我国食品召回制度,有效应对食品安全危机后消费者信任和购买意愿降低的问题,保障企业可持续发展,采用情境模拟实验的方法,基于全国1 053份消费者调查问卷,研究食品召回策略对消费者信任和购买意愿的影响,探究信任违背类型和消费者信任倾向在食品召回策略影响信任之间的作用,并验证信任在食品召回策略与购买意愿之间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1)食品召回策略对信任和购买意愿具有显著差异影响,主动召回最优,责令召回次之,不召回最差;并且,主动和责令召回对信任修复具有积极作用,而不召回对信任修复没有积极作用;2)信任违背类型在食品召回策略影响信任之间起调节作用。企业违背诚信时,责令和主动召回后的能力信任没有显著差异;企业违背能力时,责令和不召回后的正直信任没有显著差异;3)信任倾向在食品召回策略和信任之间起调节作用。对于高信任倾向的消费者,责令召回后的能力、善意和正直信任显著高于不召回;对于低信任倾向的消费者,责令召回后的善意和正直的信任与不召回后的无显著差异;4)信任在食品召回策略和购买意愿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因此,一旦发生食品安全危机,企业应积极主动实施召回,如果企业消极拖延,有关部门应严格监管...  相似文献   

20.
<正>《新食品安全法》共十章、154条,于2015年10月1日起正式实施。《新食品安全法》经过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第十二次会议两次审议,被称为"史上最严"的食品安全法。新法修改力度大,在八大方面的制度构建进行了修改,并明确建立最严格全过程监管制度。对《食品安全法》的修改,主要出于3个需要,分别为以法律形式固定监管体制改革成果、完善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