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拥有灿烂、丰富的农耕文明。农耕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延伸,也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因素之一,更积淀了丰富的农业经验。因此,从传承农耕文化的重要性出发,提出传承农耕文化,促进乡村文明的措施,为促进我国乡村文明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有助于提升特色农产品历史文化内涵和附加值,促进休闲旅游、文化体验、科普教育,有效带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在提振当地农民精气神、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也提出"加强农耕文化传承保护,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2022年7月,中国农...  相似文献   

3.
赵婷 《核农学报》2024,(1):215-216
<正>2022年7月18日,党中央在向“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大会”所致贺信中强调,加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进一步挖掘其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科技等方面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促进我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分享,研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未来的首要重点与切实途径,促进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健康发展。近几年乡村旅游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文化内涵赋予了乡村旅游新的活力。长安鼓乐作为拥有丰富文化内涵的鼓乐形式,是迄今保存最为完整的大型民乐乐种。在乡村旅游景观设计中融入长安鼓乐,既可以为乡村旅游景观设计提供新的思路,为其赋予新的文化内涵,也可以为长安鼓乐的传承提供新的路径,实现长安鼓乐与旅游产业的深入融合。但是长安鼓乐的传承却面临着现代化冲击的挑战,需要适应当代游客的需求,在传统基础上进行创新。因此,需深入探讨乡村旅游景观设计中长安鼓乐的传承路径,丰富乡村旅游景观的文化内涵。2022年11月,“第七届全国农业文化遗产大会”在云南省红河州元阳县举办,主办方包括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中国农学会农业文化遗产分会。会议期间还举行了农学...  相似文献   

4.
西江流域传统农耕文化遗产资源丰富,独特的地域环境、多元文化和市场需求等因素迫切要求其走保护性旅游开发之路。当前西江流域农耕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已取得一定成绩,但仍存在诸多问题。要实现农耕文化的传承与良好发展,应积极探索保护性旅游发展方式,从宏观上强化顶层设计,推动协同发展;引导居民参与,营造文化遗产传承氛围;注重资源整合与产品创新,走产业化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5.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 生态农业发展的新契机*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农业发展在通过科学技术进步和土地集约化利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也造成了生态与环境问题的日益加剧。与之对应的是一些传统地区的传统农耕方式在适应气候变化、供给生态系统服务、保护环境、提供多种产品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人类逐渐认识到保护这些传统的农业技术以及重要的生物资源和独具特色的农业景观的重要性。经过近30年的实践和发展,中国生态农业发展进入瓶颈期。而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为现代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保留了杰出的农业景观,维持了可恢复的生态系统,传承了高价值的传统知识和文化活动,同时也保存了具有全球重要意义的农业生物多样性,为现代高效生态农业的多功能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技术支撑。最后本文从生产功能、生态功能及文化功能角度对生态农业多功能发展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河北省农耕活动历史悠久,农业文化遗产项目类型丰富。保护传承这些珍贵文化遗产,对守护传统文脉、坚定乡村文化自信、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等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探究河北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保护传承的意义、现状、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相似文献   

7.
中国作为全球农业发展大国之一,在历经数千年时代变迁的过程中形成了诸多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农业民俗文化,这些文化不仅蕴藏着独具中华民族特色与魅力的文化内涵和人文风情,还包含了大量的农业生产知识及自然规律,是十分宝贵的传统文化遗产。近几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与现代化农业的不断发展,农业民俗文化逐渐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关注与重视,并且在诸多领域内均有明显体现,其中农业民俗文化在高校和声课程教学中的融入及应用,不仅能够很好地传承与弘扬优秀的农业民俗文化,还可以引导大学生聚焦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其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因此,本文将结合《农业民俗研究》一书,深入了解并学习农业民俗文化相关内容及其传承意义,进一步探讨新时代背景下农业民俗文化在高校和声课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和有效创新举措,以进一步推动农业民俗文化在高校音乐教育领域内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8.
都市农业是在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以满足都市居民多层次需求,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的新型多功能农业,其区域范围和功能日渐扩展,内涵日益丰富。都市农业的特征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表现形式也不尽相同。在借鉴国内外都市农业发展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对南昌都市农业从发展定位、功能分区以及政府作用等方面提出了发展构想。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农耕文化与精耕细作的农业精神是中国古代农业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关键因素。目前传播方式的限制阻碍了农耕文化与精神的传播和发展,鉴于此,提出一种结合虚拟现实技术开发虚拟农耕场景智能展示平台的方法。该研究提出的模型交互控制观察算法,精确地实现了模型的旋转与缩放查看;针对目前虚拟场景路径漫游中漫游物体角度不能变化的问题,提出一种物体朝向变化的虚拟场景漫游算法,使得路径虚拟漫游更贴合人的浏览角度。该研究基于Unity3D平台,采用3d Max建模工具,以C#为脚本语言设计并开发虚拟农耕场景智能展示平台。试验结果表明:虚拟农耕场景融合了交互与漫游技术,可还原古代农耕场景,宣传介绍典型生产技艺,为文化的展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张丽晶 《核农学报》2023,(11):2319-2320
<正>日本的农业产业在二战以后迎来了较大发展,农业生产结构也随之改变,其中以水田为中心的农业活动全部实现了机械作业,花卉则全部实行了工厂化育苗与大棚无土栽培种植,生态化绿色农业技术得到了进一步应用。在此背景下,我国应借鉴日本先进的农业技术,增加多元文化交流,而打破文化壁垒的重要手段就是日语翻译,通过探究农业日语翻译理论及技巧,能够准确传递日语文化内涵,从农业背景、农业技术、农业精神等多方面加强中日文化渗透,促进我国农业科技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观光农业是将农业生产和观光旅游相结合的一种休闲旅游模式,游客通过游览可从中体验农事乐趣并感受农耕文化的魅力。农耕文化涵盖内容丰富,不同地域的农耕文化各有不同,如何将富有地域性特征的农耕文化更好地融入观光农业环境的展示氛围,营造更加富有地域性特征的体验感受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相似文献   

12.
优秀农耕文化覆盖范围广、发展历程长,聚集了全国范围内的各类农业生产模式下的技术以及经验,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之中注入了新的思想理念与相关经验的拓展。整体而言,优秀的农耕文化结合了农业活动中的生产模式与生活方式,是优秀文化的积累。将优秀农耕文化嵌入乡村治理工作,可以增强村民的凝聚力,共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更好地开展农业生产活动,让村民更有获得感,创建更规范的管理体系,高质高效地开展各项治理活动,丰富村民的知识架构,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基于此,分析优秀农耕文化与乡村治理工作的联系以及两者融合的理念、存在的问题,探究将优秀农耕文化融入乡村治理的措施。  相似文献   

13.
<正>农业音乐文化和“祭祀”舞蹈反映了人类对自然和环境的尊重,以及对丰收和生命的祈祷。音乐和舞蹈不仅是娱乐活动,更是一种祈祷和祭祀的形式。研究农业音乐文化与“祭祀”舞蹈的重要性不仅在于了解各种文化的传统和价值观,更在于深入理解人类与自然的关系。通过研究,可更好地了解人类是如何依赖自然,尊重自然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此外也有助于促进跨文化交流与理解,更加尊重和欣赏不同文化的独特之处。因此,研究农业音乐文化与“祭祀”舞蹈是非常重要的,不仅可以更好地了解人类的文化传承和自然观念,也可以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和谐发展。徐旺生、闵庆文编著,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农业文化遗产与“三农”》一书,主要探讨了农业文化遗产及其与“三农”问题之间的紧密联系,强调了保护和传承农业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书中首先对农业文化遗产的概念进行了阐述,并解释了其与“三农”之间的紧密关系。  相似文献   

14.
蒲钰希 《南方农业》2022,(2):166-168
茶农业文化遗产作为经济作物类文化遗产的典型代表,能够完整地体现经济作物类农业文化遗产的多样性.为传承与活化农业文化遗产,促进民族地区茶农业文化遗产发展,以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保靖县古茶园和古丈茶产业为例,分析了湘西茶农业文化遗产的历史及文化要素内涵,从民族、文化、种质、景观4个层次对湘西茶农业遗产的价值体系进行解...  相似文献   

15.
农业生态旅游(rural ecotourism).是指以农业生产为基础.将其与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结合起来的一种新型的生态旅游形式。这种新型的旅游形式是城市化、工业化的产物,也是经济、社会、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它是农业发展的新方向.也是旅游业发展的新领域。它体现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传统旅游业向现代旅游业发展的趋势,同时也赋予旅游业新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6.
农耕文化是历经几千年的积累和沉淀而形成的文化资源,是中国文化资源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系统全面地认识农耕文化、科学合理地推进农耕文化的保护和利用,是弘扬民族文化的迫切需要,也是乡村振兴的必要基石。因此,以南通市为例,探析南通市部分农耕文化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保护和利用农耕文化的可行性建议,以期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7.
淤地坝属于黄土高原重要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兼具淤地造田之效。以淤地坝为载体,坝地作物种植为核心的淤地坝旱作农业系统是黄土高原独特的农业系统和农业景观。通过文献梳理和实地调研,对黄土高原淤地坝旱作农业系统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表明:(1)黄土高原淤地坝的人工修筑史可以追溯至明代万历年间,距今至少已有400余年的历史,1950年代以后得到普遍推广;(2)淤地坝传统的修筑技术和坝地旱作农业耕作技术体系,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存准则和先民智慧的生活理念;(3)淤地坝旱作农业系统具有显著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文化价值、景观价值、社会价值与科研价值等农业文化遗产价值,在黄土高原生态文明建设、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耕文化传承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园林植物造景手法及其在现代园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翔春  秦华  朱玲 《南方农业》2009,3(1):70-72
中国园林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个性鲜明,极具艺术魅力,为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之最。我国历代园林都很注重植物景观艺术美及意境美的营造,选择植物题材更有许多传统的手法和独到之处。本文介绍了我国传统园林植物造景技艺的特点及其在现代园林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经济发展与世界各国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我国对于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和创新发展愈发重视,在现代社会中发掘推动非遗文化传承和创新发展的力量,最终可达到保护国家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目的。因此,笔者在参与202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文化生态视域下云南壮族农民版画的活态传统与创新研究(1972-2019)”(20YJC760003)的过程中,以《乡村文化兴盛之路: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一书作为参考素材,重点围绕云南壮族农民版画的活态传统与创新研究展开了进一步的分析和探索,旨在助力我国传统非遗文化的有效传承与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20.
农业现代化的内涵一直在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丰富,其发展水平评价研究也一直随着内涵的变化而变化。基于此,在以往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二级指标体系,建立评价模型,从农业投入水平、农业产出水平、农村社会发展水平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4个维度来评价赫山区农业现代化综合水平,并以此为赫山区农业现代化快速稳步发展提供建议。研究结果表明:赫山区农业现代化水平处于稳步上升趋势,2014年赫山区农业现代化综合水平从初步发展阶段进入基本实现阶段;在4个维度指标中,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发展速度最快,农业产出水平发展速度最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