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研究结果表明海棠灰霉病菌茵丝生长最适温度为24℃;在PDA培养基和海棠汁培养基上茵丝生长及产孢速度较快;不同光周期对菌丝生长和产孢影响不大;分生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19℃和24℃;最适pH值为6.3;相对湿度100%萌发率最高,小于78%不能萌发;营养液以100g@L-1海棠汁液萌发率最高.  相似文献   

2.
番茄灰霉病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试验表明,番茄灰霉病菌菌丝在5~30℃均可生长,孢子在8~32℃均可萌发,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20~24℃,孢子萌发要求较高的湿度,相对湿度小于80%,不能萌发,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喜爱偏酸的环境,最适pH值分别为pH5和pH6.24。抑菌测定表明,灰克、福美双、速克灵、扑海因和多菌灵对灰霉病菌的抑菌效果好。  相似文献   

3.
百合灰霉病病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百合灰霉病菌[Botrytiseliptica(Berk.)Cooke.]能危害百合叶、茎和花。病菌孢子萌发温度范围5~30℃,最适温度15~20℃。致病最适温度为15~20℃,还需水湿条件。发病潜育期在15~20℃、RH90%~100%时为20~24h,8℃、RH90%以下时长达7d。  相似文献   

4.
对乌茸菌菌丝生长、子实体形成的各种理化因子作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乌茸菌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20-30℃,最适pH5-7,适当的散射光对真菌丝生长有利;以葡萄糖、麦芽糖、蔗糖作其碳源最适宜,其次是乳糖、淀粉;对5种氮源的利用是蛋白胨、酵母膏优于硫酸铵、硝酸及尿素;添加VB1、VC对其生长无明显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林芝地区温室番茄灰霉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岳海梅  庄华  旺姆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4):13223-13224,13321
[目的]研究林芝地区温室番茄灰霉病菌的生物学特性,为该地区番茄灰霉病的防治奠定基础。[方法]采用不同的温度、pH值、碳源和氮源,研究林芝地区番茄灰霉病菌菌丝生长和产孢的最佳条件。[结果]番茄灰霉病菌在10~30℃均能生长,适宜温度为20~25℃,最佳温度为25℃,30℃以上的高温抑制病原菌生长及产孢。pH值5.0~9.0范围菌丝均能生长,以pH值6.0为最适,中性条件下不利于产孢。碳源以果糖对菌丝生长最佳,产孢以蔗糖溶液中最多。氮源以蛋白胨对菌丝生长和产孢最佳,缺氮条件下不产孢。[结论]番茄灰霉病在林芝地区日光温室中流行,最利于病原菌菌丝生长的碳源不一定最利于其产孢,最利于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氮源同时也有利于其产孢。  相似文献   

6.
为进一步了解番茄灰霉病的发病规律,对其病原菌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番茄灰霉病菌分生孢子萌发的温度范围为10~25℃,最适温度为20℃;在pH 3~12条件下均能萌发,最适pH为5;分生孢子在各种营养物质中均能萌发,在10%的蔗糖液中萌发最好,其次为番茄汁液;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为58℃,5 min.番茄灰霉病菌在大多数培养基上均能良好生长,其中PDA+番茄汁(1∶1)培养基最适宜菌丝生长,产孢的最适培养基为PDA.病菌在5~30℃均能生长,适温为20~25℃,30℃以上生长受抑制;在10~30℃条件下均能产孢,最适产孢温度为20℃;在pH 3~12均能生长及产孢,适宜pH为4~7,最适pH为5.黑暗或交替光照条件,有刺激产生分生孢子的作用,交替光照条件下产孢最好.  相似文献   

7.
香葱灰霉病病原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香葱灰霉病病原及其生物学特性,采用单孢分离法分离香葱灰霉病病原菌,依据病原菌形态特征及r DNA-ITS序列分析结果,鉴定香葱灰霉病病原为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 Pers.),同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病原菌在供试的10种培养基上均能生长,最适宜培养基为PDA培养基;供试的9种碳源和11种氮源中,最利于病原菌菌丝生长的碳源为可溶性淀粉,氮源为酵母粉;在pH值为4.0~12.0条件下,病原菌都能生长,最适pH值为5.0~6.0;病原菌在4~30℃均能生长,适合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温度为15~25℃,25℃时病原菌菌丝不仅生长快且非常浓密,温度高于30℃菌丝停止生长;菌丝致死温度是52℃(10 min)。  相似文献   

8.
9.
对泰山硫磺菌硫磺原变种ts菌株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以葡萄糖为碳源和以蛋白胨为氮源的培养基最有利于菌丝生长,最佳培养基配方为200 g马铃薯+2.5%葡萄糖+0.2%蛋白胨+0.2%磷酸二氢钾+0.1%硫酸镁+20 g琼脂+1 000 ml水,菌丝生长适宜温度为25~30℃,适宜pH为4~6。  相似文献   

10.
该文归纳总结了人参灰霉病防治的研究现状,对国内外利用化学杀菌剂、植物提取物、微生物制剂及拮抗菌来防治人参灰霉病的相关试验结果及文献资料进行了汇总,指出了人参灰霉病防治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1.
    利用电子显微技术研究了丙烷脒(propamidine)对番茄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 Pers.)菌丝形态和细胞结构的影响.研究发现丙烷脒不仅影响菌丝的生长,而且引起菌丝形态和细胞结构一系列的变化.丙烷脒处理番茄灰霉病菌菌丝后,引起病菌菌丝形态和细胞结构的变化主要包括:菌丝分枝增多,并呈不规则的膨大和缢缩,细胞壁出现不规则的加厚,顶端加厚尤其严重,线粒体数目急剧增多且出现不规则的膨大现象,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细胞出现空泡化和电子致密度增加现象.这些细胞学变化特征最终导致菌丝细胞解体死亡.  相似文献   

12.
设施栽培番茄灰霉病(Botrytis cinerea Pers)发生规律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掌握番茄灰霉病的发生发展规律。通过单体大棚和联体大棚栽培试验,研究大棚温湿度变化、番茄灰霉病发生时间和消长动态,并分析了番茄灰霉病发生与生育期、温湿度和叶花果病情的关系。从3月初至6月中旬,单体大棚和联体大棚湿度变化均呈两谷三峰的趋势,而温度变化表现为跳跃式波动。联体大棚相对湿度较单体大棚变化幅度大,且相对湿度略低。联体大棚温度变化比单体大棚平稳,且略低于单体大棚。早播、中播和晚播番茄的病害初发期分别为4月2日、4月7日和5月7日,中播和晚播番茄的最高病指明显低于早播番茄。番茄移栽越早,发病越早,病情越严重。单体大棚番茄灰霉病发病高峰期在4月底~5月上旬,集中出现在5月初。联体大棚番茄各轮花果灰霉病的发病高峰期在4月中下旬~5月中下旬,集中出现在4月底~5月初。10~15℃中低温和90%以上的相对湿度最利于病害发生。叶病发生情况与花、果病发生无显著相关,而花、果病的发生显著正相关。该研究为建立番茄灰霉病预测模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选用 4种低毒杀菌剂对葡萄灰霉病进行了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 :2 5 %使百克 1 0 0 0倍液、 80 %大生—M 80 0倍液对葡萄灰霉病防治效果最好 ,3 2 5 %丰收纯 80 0倍液次之 ,其它供试药剂防效不理想。  相似文献   

14.
山西省灰霉病菌对乙霉威的抗性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分离到的188个灰霉病菌菌株[BotrytiscinereaPers.]进行了乙霉威的抗性监测。用MIC法测出乙霉威敏感菌株114个,抗性菌株74个,并测定了4地区的抗性频率。毒力测定结果显示:敏感菌株的平均EC50值为0 0085μg·mL-1,EC90值为0 2596μg·mL-1;抗性菌株的平均EC50值为1 5563μg·mL-1,EC90值为3 0512μg·mL-1;抗性菌株的抗性倍数为183 09倍。晋北、晋中、晋东南和晋南的抗性频率分别为0%、26 0%、51 6%和52 3%。从山西省四大地区抗性监测结果看,晋南和晋东南抗性较强,晋中和晋北则相对较弱。  相似文献   

15.
蒜薹灰霉病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已分离的蒜薹灰霉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蒜薹灰霉菌对碳源的利用以果糖、葡萄糖为最佳;生长的温度范围为5~30℃,最适为25℃;光暗交替对菌落生长有促进作用;生长的适宜pH值为2.5~12.5,最适为6。该菌在葡萄糖中最宜产孢;产孢的适宜温度是10~28℃,最适为20℃;光暗交替对灰霉菌产孢有促进作用;产孢初始适宜pH值为3.5~12.5,最适为6。  相似文献   

16.
为了明确山西主要蔬菜种植区黄瓜灰霉病菌对乙霉威的敏感性,采用组织分离法从罹病黄瓜上得到176株灰霉病菌菌株(Botrytis cinerea Pers.),并采用最低抑制浓度法(MIC)和菌落直径生长法分别测定了176株菌株的抗性频率和抗性水平。结果表明:来自8个市区的176株黄瓜灰霉病菌菌株对乙霉威的抗性频率为77.84%,平均抗性水平为312.1倍,其中,敏感菌株39株,低抗菌株46株,中抗菌株28株,高抗菌株50株,特高抗菌株13株。表明山西黄瓜灰霉病菌对乙霉威的抗性程度增强,建议在生产中减少乙霉威的使用或与其他药剂混合使用。  相似文献   

17.
苍耳提取物对番茄灰霉病菌抑制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番茄灰霉病菌为供试材料,对苍耳提取物的抑菌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苍耳提取物对番茄灰霉菌的菌丝生长、分生孢子的形成和萌发都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当处理浓度为30 mg/mL时,苍耳提取物对番茄灰霉菌菌丝生长的抑制率达78.1%,对分生孢子形成和萌发的抑制率分别为85.1%和77.4%.苍耳提取物能引起番茄灰霉菌菌丝细胞膜透性发生变化,造成菌丝体内含物的渗漏,从而导致液体培养基电导率增加.用苍耳提取物处理番茄灰霉病菌后,可使菌丝体可溶性蛋白含量下降.  相似文献   

18.
抗速克灵灰霉病菌菌株电导率变化及对渗透压的敏感性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比较了灰霉病菌高抗速克灵菌株和敏感菌株电导率变化及对渗透压的敏感性。结果表明:敏感菌株在葡萄糖浓度80g/L或NaCl浓度5g/L之前,菌落直径随渗透压提高而增大,超过此浓度界线随渗透压提高而减小;抗药菌株在本试验的浓度范围内,在两种培养基上的菌落直径均随渗透压提高而减小,且小于同等条件下敏感菌株的菌落直径。表明敏感菌株对低渗透压和高渗透压表现敏感,抗药菌株仅对高渗透压表现敏感,且抗药菌株与敏感菌株相比,对渗透压更敏感。抗药菌株的相对电导率值大于敏感菌株,说明抗药菌株膜透性比敏感菌株大。  相似文献   

19.
灰霉病原菌对速克灵的抗性监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经从山西晋中、晋南、晋东南、晋北4地区22个市县采集分离到的188个灰霉病菌菌株[BotrytiscinereaPers.]对速克灵的抗性鉴定,得到速克灵敏感菌株76个,抗性菌株112个;并对4地区的抗性频率进行了测定。毒力测定结果显示:敏感菌株的平均EC50值为0 2307μg·mL-1,EC90值为3 1898μg·mL-1;抗性菌株的平均EC50值为2 7921μg·mL-1,EC90值为16 7015μg·mL-1,抗性倍数为12 10倍。结果表明,灰霉病菌对速克灵的抗性表现为低水平抗性。且MIC的室内测定表明,速克灵抗性菌的MIC值均小于25μg·mL-1,这与生产中灰霉病菌对速克灵的低水平抗性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20.
灰霉病原菌对多菌灵的抗性监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从山西各地数十县市采集分离到的188个灰霉病菌菌株[Botrytis cinerea Pers.]对多菌灵的抗性进行了监测。毒力测定结果显示:敏感菌株的平均EC_(50)值为0.0428μg·mL~(-1),EC_(90)值为0.1280μg·mL~(-1);中抗菌株的平均EC_(50)值为11.2415μg·mL~(-1),EC_(90)值为128.4351μg·mL~(-1),中度抗性菌株的抗性倍数为262.7倍;由于大多数高抗菌株的抗性太高,无法测得其EC_(50)值,但实验表明,EC_(50)值均大于50μg·mL~(-1),且大部分高抗菌EC_(50)值大于100甚至500μg·mL~(-1),即抗性倍数在1000倍以上。山西各地灰霉菌对多菌灵的抗性均较为严重,晋中、晋南、晋东南和晋北的抗性频率分别为86%、87.2%、93.5%和100%,除晋北高抗菌株频率较低外(33.3%),其它地区高抗频率均在50%以上。从各地区的抗性情况看,晋南和晋东南较重,晋中和晋北相对则较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