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述了森林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分析了江苏省生态林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制约因素,并提出了江苏省生态林工程建设的设想。  相似文献   

2.
作为渝东南一翼的中心,唯有通过采取切实可行的激励机制,有效地动员全民参与林业建设,通过围绕“创建森林城市、致富农村”的主题,大力发展效益林业、现代林业,通过“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建设生态化”战略途径,构建完善的森林生态体系、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丰富的森林文化体系,早日将我区建成生态产业发达、生态系统稳定、生态文化丰富、人居环境优良的现代林业强区,建成名符其实的渝东南经济中心、区域性中心城市和武陵山经济高地。  相似文献   

3.
根据第八次全国森林清查结果显示,我国森林覆盖率为21.63%,落后于全球平均水平。加之全球日益严峻的环境威胁,我国森林资源的保护情况岌岌可危,而在森林所可能面临的各种危险中,又以火灾最为常见和严重。因此,我国政府应做到以预防为主,建设起一个有效的森林防火预警体系就成为了森林防火工作的重中之重。本文就根据我国当前的防火工作实际情况,结合现阶段各个发达国家的相关措施,对建立森林预警体系的建设进行了一定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环城生态林带是指沿着城市外环,构筑一条500-1000m宽的生态风景林带。上海、北京分别已于1999年、2000年开始建设,南昌也应尽快启动,以加快创建花园城市步伐,实现城市建在森林中的目标。  相似文献   

5.
通过深入调查分析广东森林生态安全体系建设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以山、海、水、路、城为要素,构建广东森林生态安全体系的基本思路和建议,为广东林业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城市生态林建设的“宜居”作用和生态林建设模式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着重介绍了城市生态林建设的"宜居"作用,城市生态林模式、生态林建设中的几个问题。强调了要使城市"宜居",重要措施之一就是建设城市生态林,高效利用现有的城市生态建设用地,发挥森林、树木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方面的巨大作用。如宜居城市的净化大气、保护水源、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维持碳氧平衡、防风防灾、调节城市小气候环境等功能。让人们享有新鲜的空气、洁净的水和安全的食物。  相似文献   

7.
生态林建设的主要原则,是遵循“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的建设理念,模拟地带性植物群落种类组成、结构特点及演替规律,科学营造人工植物群落,构建乔、灌、草多层次复合的生态林建设模式,增加城市森林绿量和景观层次,提高人居生活环境质量,创建生态文明城市。一、生态林树种规划的原则。(一)树种规划要基本符合森林植被区的自然规律。所选树种最好为当地植被区内具有的树种或在当地植被区域适生的树种。如引种在当地尚无引种记录的树种,应充分比较原产地与当地的环境条件后再作出试种建议。对配植树群或大面积风景林的树种,更应当以当地的或相似…  相似文献   

8.
林权抵押贷款是林业投融资改革的制度创新,而生态林抵押贷款是传统林权抵押贷款途径的创新和突破。通过对我国生态林抵押贷款发展中的法律定位不明晰、资产评估非专业化、交易成本高、管理体制畸形、实现风险大等方面现实困境的剖析,明晰了生态林抵押贷款的生态与经济价值冲突、林权流转历史"后遗症"、林权改革不到位等困境形成的原因。提出了明确生态林为抵押范畴,规范抵押资产评估体系,降低交易成本,发展非公有制林业,建设生态林合作组织,构建生态林抵押贷款融资金融服务体系等路径予以消解。  相似文献   

9.
李云碧 《绿色科技》2014,(4):144-145
指出了随着林业生态建设的不断深入,可持续发展逐渐离不开“健康、高效、稳定、美丽”的景观生态林。在森林公园、森林城市的建设中,应该遵循自然、科学配置,建设能够与区域功能相匹配的景现生态林。剖析了景观生态林建设的问题,分析了具体的设计,针对景观生态林建设面临的问题及改善措施进行了初步探索,希望能为后续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1建设、保护好林业生态系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环境与发展是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已通过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关于森林问题的原则声明》等重要文件,体现了当今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思想,反映了全球对环境与发展领域的重视与合作。林业作为我国的重要基础产业和关系生态环境建设的公益事业,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其建设、保护,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有关林业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明确了植树造林是全社会的共同义务,组织实施了“三北”防护林体系、大江大河上游防护林体系、重点区域绿化等重…  相似文献   

11.
随着森林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和林业生态建设的进一步深入,营建"健康、稳定、高效、优美"的景观生态林、游憩风景林,已是可持续发展之需。在森林城市、森林公园、村屯绿化建设中,从遵从自然、科学配置、服从经济、体现文化出发,建设与区域功能需求相匹配的景观生态林。景观生态林是集生态、景观功能为一体的森林形态,对生态系统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加强生态建设,维护生态安全,也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针对景观生态林的设计、营造模式、树种选择和配置以及保护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随着森林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和林业生态建设的进一步深入,营建"健康、稳定、高效、优美"的景观生态林、游憩风景林,已是可持续发展之需。在森林城市、森林公园、村屯绿化建设中,从遵从自然、科学配置、服从经济、体现文化出发,建设与区域功能需求相匹配的景观生态林。景观生态林是集生态、景观功能为一体的森林形态,对生态系统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加强生态建设,维护生态安全,也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针对景观生态林的设计、营造模式、树种选择和配置以及保护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从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的发展思想出发,分析了构建城郊森林景观体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河南洛阳新区万安山的规划建设为例,引入景观生态学理念,从修复保障性生态景观基底、建立连续的生态景观廊道、打造多样化景观生态核心三方面探讨了城郊森林景观体系构建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文红  李建华 《湖南林业科技》2007,34(6):73-75,82
森林是地球上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具有维持地球生态平衡的重要生态功能。森林资源是进行森林旅游开发的主体。森林生态旅游的开发必然带来对森林资源的威胁。在森林旅游区,加强以生态环境为主体的生态林建设,实施以生态环境保护为主要内容的养山富民工程,必须实施森林资源利用补偿机制。我们对森林旅游生态补偿的原则、模式、措施的建立进行理论思考,并提出了完善森林旅游区生态补偿机制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武汉城市森林建设布局及其建设重点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武汉城市森林发展因素的综合分析,研究了武汉城市森林发展总体布局和建设重点。在城市森林建设理念上,根据武汉自然环境特点,确立了"水乡林城,生态武汉"的建设理念。在空间布局上,分析武汉地貌特征、森林资源分布现状、城市发展趋势,提出了"二轴二带,三环六楔,多廊多核"的城乡一体森林建设总体布局,并按照城市森林的建设圈层结构,将武汉城市森林建设划分为低山丘陵生态圈、平原湿地产业圈和城近郊区景观圈三个生态圈层,对每个圈层建设进行了具体布局规划。同时,根据城市森林的建设内容,从"生态林、文化林、产业林"3个方面提出了建设重点。    相似文献   

16.
简述了江西省近些年来结合工作实际,在森林防火体系建设过程中,创新工作机制和方法,落实各项措施和责任,着力推进森林防火责任体系、预防体系和扑救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7.
试论福建省公益生态林体系建设现状评价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公益生态林体系是当今环境保护的重要问题之一,我省公益生态林经过几十年建设已具一定规模。本文着重对公益生态林体系建设、规模与范围,经营管理,资金投放进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对公益生态林体系建设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丹江口水库是亚洲第一大人工水库,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加强库区生态林建设,对于提高森林的防护功能,维护库区生态环境,确保水库水质清洁关系甚大。本文就丹江口库区自然、社会、经济、植被和生态林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快库区生态林建设的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一、我国森林认证体系建设具备的后发优势1.选择优势。森林认证体系建设,不仅取决于其物质主体,还与其环境条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有关,充分体现了管理体制、自然特点和经济优势,以维护支持者的目标和利益。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森林认证体系得到全球普遍认可。全球比较有特点和影响的森林认证体系有森林管理委员会(FSC)体系、泛欧森林认证(PEFC)体系,美国可持续林业倡议(SFI)体系、加拿大标准协会(CSA)体系、泛非森林认证(PAFC)体系。同时,还有许多国家发展了国家认证体系。从源发背景与动力、发展过程与目标、运行机制、利益群体…  相似文献   

20.
我国生态林业运作制度框架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在对生态林再生产过程及环节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生态林发展的基础是筹集资金。由于生态林的公共产品性质,应建立以政府财政为主导的筹资机制,但应区别“政府提供”和“政府生产”。为此加大国债投入;实现森林生态效益补助资金制度化、规模化和合理化;开征森林生态效益税;积极尝试市场方式的生态林业资金筹集方式;转变政府职能,改革生态林运作体制;进行土地使用权交易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