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旱作农业是在旱区进行农业生产的一种耕作技术,在降水量偏少又没有灌溉条件的情况下,依靠天然降水而从事的农作物种植业。旱作(节水)农业技术包括种植制度的选择、培肥地力、蓄水保墒、抗旱或耐旱作物品种的选育及旱作栽培耕作技术等。发展旱作农业是充分利用我国旱区农业耕地资源、发掘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生产潜力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旱作农业是在水资源严重短缺条件下,通过旱地农业结构和一系列旱作技术措施,不断提高地力和天然降水的有效利用率,靠充分利用天然降水实现农业稳产和平衡增产,使农林牧等综合开发的农业.具体而言就是在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易旱等地区,即在年降水量250~800毫米之间的地区,不靠灌溉而采用一系列抗旱农业技术进行生产的雨养农业.全球1.4平方千米×109平方千米的耕地面积中,有灌溉条件的耕地仅占15.8%,其余都是靠自然降水从事农业生产.我国的旱作农业地区范围很大,约占国土陆地面积的56%,全国的耕地面积约19亿亩,60%以上为旱地,仅7.2亿亩为灌溉地,因此,旱作农业的丰歉,与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和未来粮食安全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旱作农业就是利用农业机械最有效地利用天然降水,建立土壤水库,依靠天然降水的种植生产。这项技术是改变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生产条件,提高粮食产量的重要途径。旱作农业机械化技术又称之为“雨养农业”工程技术,它还包括各项种植方式的选择、土壤培肥、蓄水保墒,抗旱作物品种的选育以及旱作农业机械的栽培技术等综合措施相配套,来合理调节作物生长所需要的水  相似文献   

4.
旱作农业中有限水分的高效利用技术中国科学院西北水土保持研究所上官周平各国发展旱作农业中均面临着两大严重问题,一方面是水分亏缺影响或严重限制农作物收成的稳定和产量的高低,这是旱作农业生产的主要矛盾,表现在降水量少、降水分布不匀、降水变率大等特点;另一方...  相似文献   

5.
2001年按照农业部《关于开展旱作节水农业问题调研的通知》要求,对我市旱作农业区域分布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现有耕地42.9hm^2中,属旱作农业区域的耕地近16.7万hm^2,占耕地面积的39.1%。主要分布在我市的静海县、大港、津南、武清区、宝坻区、蓟县等。以静涨县、大港区、武清区为主。依据耕地的自然地理、环境条件、人为影响,将其划分为:沙质瘠薄旱作区、盐渍旱作区和渍涝旱作区。这部分耕地是我市主要旱作农业区域。  相似文献   

6.
田野 《甘肃农业》2015,(5):31-33
<正>旱作农业是在水资源严重短缺条件下,通过旱地农业结构和一系列旱作技术措施,不断提高地力和天然降水的有效利用率,靠充分利用天然降水实现农业稳产和平衡增产,使农林牧等综合开发的农业。具体而言就是在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易旱等地区,即在年降水量250~800毫米之间的地区,不靠灌溉而采用一系列抗旱农业技术进行生产的雨养农业。我国的旱作农业地区范围很大,约占国土陆地面积的56%,全国耕地的60%以上为旱地,因此,旱作农业的丰歉,与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和未来粮食安全有密切的关系。2014年,甘肃省全年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面  相似文献   

7.
节水旱作农业的关键是解决水资源的有效利用问题,而采用先进科技的载体一农业机械正是解决旱作农业节水问题的最佳选择。从1985年开始,磐石市农机部门积极研究与试验探索,已经初步形成了一整套适合当地气候和地理条件、独具特色的机械化旱作节水农业技术体系:行走式机械节水播种技术(当地群众称机械一条龙坐水播种技术)和行走式机械节水灌溉技术。  相似文献   

8.
旱作农业     
《中国农资》2013,(26):3
<正>据统计,当前我国有近10亿亩耕地为无灌溉条件的旱地,全国大约85%的小麦和90%以上的玉米和薯类是在旱地生产的。不久前,中央财政下拨2013年旱作农业技术推广资金7亿元,支持华北、西北等7个省区开展旱作农业技术  相似文献   

9.
文章介绍了扎兰屯市地形、地貌、气候条件、水资源状况和耕地类型,旱地占耕地的比例。干旱是影响作物高产的关键因素,目前旱作农业存在的问题,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发展旱作农业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
受气候变化和粮食生产结构调整的影响,我国农牧交错区旱作农业规模不断扩大,其保障耕地安全与粮食安全的功能愈发突显,但在农业资源开发利用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中,农牧交错区的资源超载风险与生态脆弱性备受关注。本研究以榆林市为例,运用重心模型、超效率SBM模型和时空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近年来榆林市气候、耕地、水和种质等农业资源的利用现状、趋势以及面临的机遇和问题,提出农牧交错区农业资源优化利用模式。结果表明,气候变化背景下陕西省耕地重心及粮食生产重心北移趋势显著,1990—2019年间分别向北移动了38.40 km和72.51 km,榆林市农业资源开发利用与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榆林市气候要素的整体变化趋势表现为平均气温和积温升高、降水量增加以及无霜期延长;榆林市耕地面积的变化呈现出先下降再上升最后相对稳定的特征,粮食种植结构发生转变,耕地利用强度和生产能力均有明显提升;榆林市水资源利用总量不断增加,2010—2020年的农业用水效率从0.414提升至1.039。研究提出市场导向型、资源整合型和生态休闲型三种不同的农业资源优化利用模式,分别适用于土地退化和人口流失严重的地区、具有一定资源基础或产业基础的...  相似文献   

11.
云南是一个以旱作农业为主的高原农业省,75%的耕地分布在山区,农田水利建设严重滞后,灌溉设施缺乏,有效灌溉面积为2276万亩(1亩=1/15ha),占常用耕地的36.13%,干旱缺水是云南农业的主要障碍因素。在水资源紧缺已成为农业发展瓶颈的今天,各国的节水农业专家都从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层次来研究解决这一问题,积极开展旱作节水农业技术研究,为此,在国家农业部的支持下,我们在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的旱地上开展了等高聚土垄作节水技术研究,为大力发展旱作节水农业,挖掘旱地的生产潜力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政策解读     
67.加快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提高土地综合生产能力 加快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以提高耕地单产为核心,实施沃土工程、保护性耕作示范工程和土地复垦整理为主的耕地开发工程,加快中低产田改造,继续实施坡改梯工程,提高耕地质量,建设高产稳产基本农田。加强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民办公助”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旱作农业区雨水集蓄利用等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13.
根据我国各个地区的区域气候、自然条件的不同,不同地区推行的农业发展项目各不相同。考虑到甘肃省的气候、环境条件,在甘肃地区主要是以旱作农业为主。基于此,通过分析甘肃省旱作农业的发展现状,总结了甘肃省旱作农业的推广技术。  相似文献   

14.
<正> 旱作农业节水灌溉机械化技术是农业部确定的全国重点农业技术推广项目之一,是农业节本增效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旱作农业节水灌溉机械化技术就是利用机械配合土建、塑料等工程措施,将灌溉水有效地送入作物需水部位,或将降水涵养于土壤中,让水资源最大限度地被作物利用,提高水的有效利用率。我市近20年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实践证明,实施旱作农业节水灌溉机械化技术好处很多:①能将灌  相似文献   

15.
农业,是人类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积累和转化太阳能的生产,是万物生存的根本。在甘肃的3831万亩耕地中,旱作地占90%以上。对旱作地的光、热、水、气资源的合理利用,是关系甘肃粮食问题、能源问题及综合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笔者自1957年从事农业工作以来,对位居中国中部的甘  相似文献   

16.
为充分合理利用河南省的农业资源,笔者探析了河南省农业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调查和研究资料表明:河南省人口的持续增长为农业资源利用带来很大压力,耕地面积不断减少、质量下降,多数耕地生产力较低;并不丰富的水资源,近几年污染严重、农业用水浪费普遍,用水效率急待提高;气候资源较为丰富,但仍未能充分利用,气象灾害危害较大;农作物种类多,农业生物资源比较丰富,部分地区的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产量高,但生产技术条件有待提高。最后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7.
发展旱作农业的措施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旱作农业,也叫雨养农业,非灌溉农业。是指在干旱或无灌溉条件下,采取一系列技术措施,从事种植业的一种农业生产。克旗大部分土地属于干旱山区。年蒸发量大于降水量的4倍以上,60%以上的耕地几乎常常受到干旱的威胁.种植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长期低而不稳。因此.搞好旱作农业.对种植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的稳定增长举足轻重.  相似文献   

18.
毕节地区地处黔西北,全区耕地面积101.2万hm^2,其中旱地耕地92.36万hm^2,占全区耕地面积的91.26%,是典型的雨养旱作农业山区.结合毕节地区实际,从旱地耕作模式和耕作技术等方面对旱作农业优质高效耕作技术进行了探索和研究.  相似文献   

19.
环县是典型的旱作农业区,耕地的98%为旱地,全年降水量300-450mm,且年际分布不均,多集中在7、8、9月。近年来干旱越来越严重,传统耕作制度不利于抗旱生产。如何通过农业耕作技术改善土壤结构,最大限度地吸纳自然降水,提高降水利用率,提高作物产量是旱作农业技术的基本任务。为了探索旱作农业土壤耕作技术,从2003年开始,我们连续4a对传统耕作方式与春免耕和浅耕进行了对比试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春免耕和浅耕的效应及技术要点介绍如下,以供旱作农业区技术人员和农民参考。  相似文献   

20.
通过在武安实施坡改梯技术、坡耕沟垄耕作技术、覆盖保墒耕作技术、节水灌溉技术、化学保墒技术,稳定发展旱粮作物,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通过发展旱作种植、示范推广节水农业技术,改善了山区坡耕地、干旱区域的农业生态环境,土、肥、水资源逐步得到了合理利用,提高了耕地产出率和农业生产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