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木本单子叶植物的蔬菜较稀少,其中竹笋在国内是著名蔬菜;热带地区某些棕榈科植物的棕心在国际上也是名贵蔬菜,而在国内却鲜为人知。现在,欧美高档食品市场上,竹笋和棕心均是价昂的热带蔬菜,其需求量与日俱增,棕心更是供不应求。 棕心是棕桐树顶部受保护着的芽,由茎项分生组织和极幼嫩而尚未发育长成的幼叶组成。收获棕心通常是在2~5年生棕榈树最下一片活叶的叶鞘基部处砍伐,剥去老叶和去掉其它木质化组织,收取其最幼嫩的部分。可供食用的棕心呈长圆柱状,长可达1~2m,直径可达10~18cm,质地细嫩,美味可口,营养价值不亚于竹笋,富含蛋白质(表1… 相似文献
2.
劣质梨园改造技术总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莱阳市梨树栽培已有300多年历史,素有“梨乡”之称。尤其是茌梨,作为莱阳特产,驰名中外。由于历史的原因,莱阳市现有的梨园品种混杂,良莠不齐,相当一部分品种产量低,品质差,价格便宜,销路窄,经济效益低。但因梨树是 相似文献
3.
4.
“棕秀一号”是我所最新选育出的适合秋冬季栽培的褐色蘑菇菌株。该菌株产量高、菇质优、口感鲜嫩 ,且由于其菇盖为自然棕褐色 ,既克服了白色蘑菇易褐变而导致的商品质量迅速下降的问题 ,又增加了蘑菇市场的花色品种 ,改变我国蘑菇长期以来单一白色品种的局面 ,现将该菌株的特点、特性及栽培技术简介如下 :1 主要特点1 .1 棕秀一号菌株菇盖表面为自然棕褐色 ,菇柄、菌肉白色。菇质优 ,子实体圆正 ,盖厚、结实、不凹顶 ;味鲜美 ,口感嫩。无需使用化学护色、漂白剂 ,保鲜期长。1 .2 菌丝生长速度快 ,产量高。在相同条件下 ,比白色蘑菇品种… 相似文献
5.
天宝香梨及其早果丰产栽培技术陈修会,廉宝(山东省临沂地区农业局276001)(平邑县天宝乡果树站)天宝香梨是1984年在山东平邑县天宝乡辛庄村发现的一个梨优良品种,具有果个大、香味浓、肉质细、耐贮藏、抗性强等诸多优点,很有发展前途。1991年山东省农... 相似文献
6.
几个梨新品种(品系)生物学特性及栽培技术尹金凤(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哈尔滨)为防止因对一些新品种(品系)的特性及栽培条件不了解盲目滥引、滥繁、滥栽,而出现越区栽植或栽培措施不合理,从而给生产造成重大损失,挫伤了果农发展果树的积极性。因此,栽... 相似文献
7.
8.
适宜我国中西部地区栽培的梨名特优新系列配套品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适宜我国中西部地区栽培的梨名特优新系列配套品种李秀根,阎志红(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450004)果树生产,品种至关重要。产量的高低、品质的好坏、适应性及果品市场竞争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品种本身。笔者通过多年对梨品种的调查研究,结合我... 相似文献
9.
10.
11.
旱地梨早果优质丰产栽培技术王义(甘肃省灵台县林业局744400)我们从1988年开展旱地梨早果优质丰产栽培试验示范,第三年亩产180kg,第四年亩产720kg,第五年亩产2786kg,第六年亩产4190kg,第七年亩产4790kg,一二级果率93.5... 相似文献
12.
13.
14.
我省梨树栽培历史悠久,分布较广,全省从南到北均有栽培。据1936年《中国实业志》公布的资料,山西省十大干鲜水果中,梨树的株数和产量仅次于枣树居第二位。至1959年,苹果的株数才赶上梨树的株数,而苹果的产量1977年才开始超过梨树。 相似文献
15.
龙口市长把梨栽培历史已达300年之久,梨果出口历史80余年。为了进一步提高其质量,扩大出口创汇能力,自1986年以来,施行梨果套袋栽培。十年的生产实践证明,通过梨果套袋栽培,解决了其外表粗糙的弊端,极大地减轻了果面污染,符合果品优质低残毒无公害的要求,年出口量由原来的5000吨发展到2万多吨,年出口交货值4000多万元。下面简要介绍一下十年来长把梨套袋栽培的体会。 相似文献
17.
80年代初,我省连续两年就适宜我省推广的梨树良种召开了品种鉴评与学术研讨会,会上推荐二宫白、祗园、新世纪、黄花、金水2号、太平、金水1号、晚三吉等八个品种为我省早、中、晚熟的推广良种。1995年又增补妻源的西降坞为晚熟推广良种。1997年7月19~20日农业部优质农产品中心在庐山召开了南方早熟优质梨品种评选会,在选送的87个样品中,名列前15名的有三个品种,7个优良株系。专家们建议.除早酥、金水2号、西于绿可作为早熟良种推广外,评选出来的7个优良株系(七月酥、早美酥、龙泉37号、44号、82-l-328、玉水等……)可进行引种试… 相似文献
18.
19.
20.
红棕象甲是对棕榈科植物具有较大危害的外来入侵害虫,随着国际间经贸往来的不断扩大,棕桐科植物的引种日益增多,红棕象甲也随之传入我国,对景观建设和旅游产业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红棕象甲的危害性极大,极易造成寄主植物死亡,同时,其隐蔽的生活习性使人们很难找到有效地防治方法。因此,需在了解该虫识别特征、生物学特性和危害特性的基础上,综合运用预防和监测、植物检疫、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等各种控制措施,有效地遏制红棕象甲在本地的传播和危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