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播期 稻套麦的共生期的长短影响麦苗素质,过早套播,麦苗细长不壮;过迟套播,则难以齐苗。为确保小麦适期早播,播种期一般比常规麦提前10天左右,一般掌握稻麦共生期7天-10天,徐淮地区小麦最佳播种期为9月25日~10月10日。  相似文献   

2.
稻田套播麦共生期农田生态环境特征及对小麦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对比方法研究稻田套播麦共生期的农田生态环境特征及对小麦生长的影响。【方法】设置稻田套播和常规条播两种不同麦作方式进行对比试验。【结果】稻田套播麦与常规条播麦相比,麦田土壤水分含量较高,种际空气湿度日变幅为56%~100%;种际温度较低,日变化较小。土壤含水量和温度达到种子萌发所需要求。麦田地表光强为自然光强的4.2%~6.5%;土壤容重较大,穿透阻力增强。稻田套播麦种子吸水、萌发出苗速度慢,根系入土困难,叶片瘦长,光合速率低,麦苗健壮度下降,根系活力较高。随共生期延长,麦苗生长受到抑制的程度增加,缓苗期显著延长;共生期不宜超过14 d。高产栽培下两种麦作方式产量差异不显著。【结论】改善稻田套播麦种际空气湿度、土壤容重和采用合理共生期,可促进稻田套播麦种子萌发出苗,提高成苗率,形成壮苗。  相似文献   

3.
[目的]核麦间作模式下,研究氮肥运筹对小麦光合特性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确定核麦间作模式下合理的氮肥运筹模式.[方法]核麦间作模式下,研究不同氮肥运筹模式对小麦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光合物质积累、分配及产量和产量构成变化的影响.[结果]在核麦间作模式下,重施拔节肥处理小麦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光合物质积累及向生殖器官分配、千粒重和产量显著高于重施返青肥处理,施氮量30 kg处理高于施氮量40 kg处理.产量最高处理为追施尿素30 kg、返青期∶拔节期=3∶7.[结论]在核麦间作模式下,在适宜施氮量条件下,适当降低返青期追氮量,增加拔节期追氮量,提高小麦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延长叶片光合功能期,增加光合物质累积量的同时,促进光合物质向籽粒分配的比例,提高千粒重,从而获得较高的产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枣麦间作模式下,探讨施氮量对小麦光合特性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确定枣麦间作模式下合理的施氮量.[方法]在枣麦间作模式下,研究不同施氮量对小麦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光合物质积累、分配及产量和产量构成的变化.[结果]在枣麦间作模式下,施氮量处理小麦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光合物质积累及分配显著高于对照,且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显著提高;施氮量处理显著提高了小麦收获穗数和穗粒数,千粒重与对照无明显差异,产量显著提高.[结论]在枣麦间作模式下,通过合理增施氮肥量,提高小麦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延长叶片光合功能期,增加光合物质累积量的同时,促进光合物质向籽粒分配的比例,通过主攻收获穗数和穗粒数来提高产量,是实现枣麦间作小麦高产的有效技术模式.  相似文献   

5.
稻田套播麦共生期效应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稻田套播麦共生期效应的初步研究霍中洋戴其根张铭邱枫张洪程须关德庞其敬(扬州大学农学院225009)(锡山市农业局)稻田套播麦是在未成熟的水稻群体内全裸露地播上麦类种子,苗期麦稻共生是这种麦作方式与常规麦作主要分异点之一。在不同地区,由于水稻熟期和小麦...  相似文献   

6.
雷海霞 《农家顾问》2011,(11):27-27
油菜套播模式是利用双季稻区冬闲田的有效手段.共生期与播量是影响套播油菜产量的关键因素。为探讨其对套播油菜产量的影响规律,设计共生期及播量裂区试验,调查油菜生长及产量形成。结果表明,共生期及播量均影响着油菜各生育期的生长发育状况,延长共生时间可增加叶面积指数,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不同耕作方式下施用劲丰谷德对小麦抗倒伏能力和产量的影响,采用随机区组试验,研究3种耕作方式(免耕套播、旋耕播种和深翻旋耕播种,分别用A1~A3表示)和劲丰谷德化控(设置0、750、1500、2250 mL/hm24个水平,分别用B0~B3表示)对稻茬小麦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小麦破口期施用劲丰谷德后,节间长度缩短,小麦株高降低,节间线密度和抗折力均有所增大,以B2处理的抗倒伏效果最好.小麦收获后,不同耕作模式对小麦产量的影响表现为深翻旋耕播种>旋耕播种>免耕套播,劲丰谷德不同施用量为B2>B 1>B0>B3.深翻旋耕模式下小麦破口期配施劲丰谷德,可提高小麦抗倒伏能力和产量.  相似文献   

8.
稻田套播小麦,可以提高资源利用率,争得季节主动,确保养老稻与适期早种麦两不误,并且能简化麦作农艺流程,减轻劳动程度。 1.选用良种。稻田套种的小麦根系分布浅,分蘖能力强,应选用抗倒、抗冻、株型紧凑的品种。 2.适期套播。掌握稻麦共生期7-10天。苏南地区最佳播种期为10月23日至10月底,苏中地区10 月18日至25日,苏北地区10月10日至20日。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不同行距播种对小麦的群体结构、产量潜力、抗倒伏能力及农机作业的影响,进而为小麦栽培提供技术指导,以泛麦803为试验材料,开展小麦不同行距、宽幅播种技术试验,考查小麦苗期生长、个体发育、室内考种及最终实际产量。结果表明,不同处理对分蘖和次生根数有影响,进而影响到产量;在宽幅一致的情况下,泛麦803行距30 cm的处理千粒重和实际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0.
《现代农业》2005,(3):7-8
一、稻田套播小麦高产配套技术1郾适期套播。一般掌握在小麦最佳播期内,与水稻共生期7天左右套播为宜,收稻时麦苗一叶一心。过迟套播会使小麦出苗受到影响,过早套播则易形成弱苗,且分蘖始期大幅度推迟。2郾适量匀播。由于稻套麦早播早发,同等产量水平下,其播种量应少于免穴少雪  相似文献   

11.
套播小麦优化农艺方案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8~1999年度选择基本苗、氮肥用量和稻科共生期3个对套播小麦生长发产大的因素,采用二次回归近似最优设计进行了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对套播小麦籽粒产量的重要性程度依次为氮肥用量〉基本苗〉共生期;运用计算机模拟、寻优和频数分析法,建立了套播小麦籽粒产量5297kg/hm^2的优化农艺方案,即基本苗210~223株/hm^2、化学纯氮 用量173.25~186.75kg/hm^2和共生期3~4d。  相似文献   

12.
为探寻优质强筋小麦产量和品质协同提升的栽培途径,以优质强筋小麦济麦44为材料,研究灌浆期喷施不同类型叶面肥对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同时通过测定小麦旗叶光合特性、籽粒灌浆特性、物质积累及转运等指标以探究产量和品质协同提升的生理机制.结果表明,灌浆期喷施1%尿素、1%尿素硝酸铵和1%尿素+0.3%磷酸二氢钾均可显著提高济麦4...  相似文献   

13.
超高茬麦田套稻集全免耕、套播、秸秆自然还田于一体,经江都、姜堰等地及我校和仪征市月塘乡试种研究认为:超高茬麦田套稻成苗率较低;与小麦共生旱长期间叶片及稻苗生长量皆为移栽稻秧苗的1/2,麦收后分蘖启动期一般要15天左右;通常I-Ⅱ低位分蘖缺位,旱生水生杂草较多,易形成草荒;分蘖启动后,生育进程快,全生育期推迟2 ̄3天;后期根系活动强,产量略高于常规移栽稻:每hm^2节省用工45 ̄60个,节省秧池田0  相似文献   

14.
花生是一个生长发育期较长的作物,而夏播花生生长季节较短,生产上尽可能地延长生长季节,能充分利用光热资源,充分利用侧枝结果促使果实饱满,能有效地提高产量。夏花生适时早套播是延长生长季节的有效措施,但一般麦垄套播的时间过早,花生与小麦共生期过长,会与小麦争水争肥,使花生苗期光照不足,前期发育弱,形成老小苗,导致减产,协调好这一矛盾,是推广应用早播技术的关键。近几年的生产实践证明,小麦大垄距种植,花生可早套播种,能较好地协调这一矛盾,花生可比一般套种提前10~20天播种,在小麦产量稍受影响的情况下,可使花生产量大幅度提高。  相似文献   

15.
采用稻田套播与传统条播两种栽培方式系统比较的方法,研究不同氮肥运筹下稻田套播方式对中筋小麦扬麦10号籽粒产量和品质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稻田套播方式对中筋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影响显著。与传统条播方式相比,在同一氮肥运筹下套播方式中筋小麦除籽粒总淀粉及其组分含量显著高于条播方式外,籽粒产量、蛋白质含量、蛋白质产量、磨粉品质和面粉品质以及淀粉糊化特性的主要指标低于传统条播,且差异显著。稻田套播方式不利于中筋小麦扬麦10号优质的形成,在江苏淮南地区中筋专用小麦采用稻田套播方式宜适当增加施氮量且追氮适度后移。  相似文献   

16.
以淮麦30为试验材料,设置常规施肥、速效氮+控释氮肥、控释氮肥3种不同的肥料运筹模式,研究2种不同播种方式(零共生套播、旋耕条播)和不同肥料运筹对小麦生长发育和籽粒产量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零共生套播小麦的出苗期、拔节期、抽穗期、开花期和成熟期较旋耕条播小麦分别提前了11、4、3、3、2 d,生育期比旋耕条播长9d.3种肥料运筹模式中以速效氮+控释氮肥处理效果最佳,能够显著增加小麦穗粒数、千粒质量和产量,在零共生套播和旋耕条播条件下较常规施肥分别增加8.7%、2.1%、8.0%和3.8%、0.6%、6.6%.在总施氮量255 kg/hm2的相同条件下,速效氮+控释氮肥处理较常规施肥增产显著,在2种播种方式下分别增产8.0%、6.6%.表明无论在零共生套播方式还是在旋耕播种方式下,合理进行速效氮、控释氮肥的联合应用,可以有效改善小麦的穗粒结构,可显著增加小麦产量.  相似文献   

17.
不同小麦地上部干物质积累运转及产量构成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研究了六种小麦品种的干物质积累与运转及产量构成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品种小麦的叶片、茎鞘、穗部的干物质积累与运转是存在差异的,而花前干物质积累量以及花后干物质的积累与运转是小麦产量高低的决定因素,从而导致这六个小麦品种的最终产量存在差异。这六个小麦品种的最终产量表现为皖麦48〉偃展4110〉郑麦9023〉周麦18〉中原98-68〉新麦13。  相似文献   

18.
不同前作对套作小麦花后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川麦44"为材料,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研究3种前茬(大豆茬、玉米茬、红苕茬)对套作小麦花后物质积累、叶片光合特性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前作为玉米和大豆时,开花时旗叶净光合速率高,叶片厚且叶色深;花后绿色叶面积大,持续时间长,叶绿素下降缓慢,叶片衰老延缓;玉米茬和大豆茬的小麦单茎干物质积累量大,成熟期干物重在穗中的分配比例大,表现为穗粒数多,千粒重大,单穗重高,最终产量豆茬和玉米茬小麦显著高于苕茬小麦。  相似文献   

19.
套播小麦高产栽培主要农艺措施优化方案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解决小麦早播与晚稻成熟期偏迟的矛盾 ,1998~ 1999年度选择了基本苗、氮肥用量与共生期 3个对套播小麦生育影响较大的农艺因子 ,采用 3 11A近似饱和最优设计进行试验 ,结果表明 ,氮肥量与共生期对套播小麦产量影响极大 ,是生产中应重点控制的因子 ;产量 5 2 5 0kg/hm2 的最佳措施为基本苗 183~ 2 3 7万株 /hm2 、纯氮 2 44.5~ 2 62 .5kg/hm2 、共生期 8.5~ 10 .5d ;上述结果反映了旱冬年特点 ,与上年度 (烂冬年 )比较 ,基本苗较接近 ,适宜氮肥用量偏高 10 %左右 ,共生期偏长约 3~ 4d。  相似文献   

20.
从不同播期播量下对泛麦5039群体生长发育性状表现和最终产量进行观察分析,以期探明不同播期播量对小麦品种泛麦5039生长发育、群体性状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为生产上大面积推广泛麦5039提供有效的栽培管理措施。试验结果表明,泛麦5039自身调节能力较好,在设定的三个播期播量内均能达到合理的群体,在10月10~30日播种都能获得较高的产量;在播量20万苗/亩下,苗期生长健壮,群体合理,后期三要素协调,能够为产量的形成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