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近年来,由于气候变暖、耕作制度变化、冬季免耕面积扩大、作物类型多种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以草害和病毒病为主的冬季作物病虫草害日益加重,部分地区种传病害也呈上升趋势。加上今年入秋后气温持续偏高,降雨偏少,有利于病毒病的传毒介体昆虫灰飞虱、蚜虫生长和繁殖,当前冬前基数偏高,对今年冬种作物生长和明年水稻生产十分不利。因此,抓好冬种作物化学除草、播前种子处理和病毒病预防等病虫草害防治工作,对于确保冬种作物和明年水稻生长安全十分重要。为此,各地要抓住冬种作物播种和移栽前有利时机,切实加强对冬种作物病虫草防治工作指导、做好技术宣传和培训,提高技术到位率。现就2006年冬种作物病虫草防治工作意见如下:  相似文献   

2.
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模型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论述了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模型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并对现有的自然植被和作物生产力模型进行了简单评价,比较其优劣,指出了今后的发展方向;建立植被叶面积指数与生物生产力区域遥感动态模型;在全球变化的背景下,研究生物生产力的变化趋势尤为重要;对于作物生长模型应组建模型运行所需的各类数据库。  相似文献   

3.
<正>马铃薯是有较高经济效益的冬种作物,也是食品加工及多种工业的原料,销售市场广阔,出口需求量大。马铃薯具有适应性广、生育期短等特点,适合在兴宁地区作冬种栽培。要实现冬种马铃薯优质高  相似文献   

4.
自然植被第一性生产力和作物产量估测模型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分析了国内外自然植被第一性生产力和作物产量模型的研究状况;重点阐述了国内外利用遥感技术对自然植被第一性生产力和作物产量的研究状况,探讨了植被第一性生产力建模中气象、生物等各项影响因子;提出了建立遥感-光合作物产量耦合模型中所要考虑的参数。  相似文献   

5.
李君宁 《福建农业》2009,(10):14-14
永春县地处闽南山区,多年来利用平洋田丰富的光温资源发展冬种马铃薯,提高耕地复种指数。全县冬种马铃薯2万亩,平均亩产1500公斤以上。冬种马铃薯,不仅能增加粮菜产量,繁荣城乡市场供应,而且增加农民经济收入。同时又有利于培肥地力,为下茬作物丰产打下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6.
"冬闲田沃土工程技术推广"是福建省农业厅丰收计划项目任务,经过2年实施,我们推广应用了新技术、新品种,合理调整了项目区冬种作物种植结构,做到了用养结合,增强了农业生产后劲,取得了冬闲田利用率、土壤肥力、作物单位面积产量和品质的明显提高,促进了农民增收.冬闲田沃土工程技术和冬种作物综合增产技术得到进一步完善.现将实施冬闲田沃土工程的关键技术措施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7.
辣椒双膜避寒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冬种辣椒是钦州市利用自然优势、秋冬闲田发展的冬种作物,全市冬种辣椒面积5 400hm2,对消灭冬闲田,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冬春季有短时的低温天气,对冬种辣椒造成寒害,导致减产甚至绝收.通过采取双膜(地膜+天膜)避寒技术措施,有效地保护了冬春季辣椒生产,避免了低温危害,达到了增产增收.  相似文献   

8.
超级稻+再生稻在不同栽培模式下的效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超级稻+再生稻在不同栽培模式下的效益。[方法]以中浙优1号等4个超级稻为试材,于2009年在广西钦州市的传统中稻区、冬种辣椒区、冬种蔬菜及马铃薯区和双季稻区进行了超级稻+再生稻栽培示范项目,示范面积为167.9 hm2。[结果]在传统中稻区和冬种辣椒区推广超级稻+再生稻栽培模式可使水稻增产增收效果明显;在冬种蔬菜、马铃薯区虽然水稻有所减产,但可使一年三熟或多熟,在时间安排上显得宽松,确保农民在冬种作物上增产增收;在双季稻区虽然产量略低,但节省了1个月左右的时间,使农民有充裕的时间再种植一茬冬种作物。[结论]利用超级稻+再生稻栽培模式可使水稻全生育期缩短1个月左右,产量与双季稻差别不大,并且具有省种、省工、节水等特点。  相似文献   

9.
2017—2018年在湖南省双季稻主产区宁乡市开展了秸秆还田下冬种紫云英对机插双季稻产量及氮肥偏生产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早、晚稻冬种紫云英+秸秆还田处理的水稻植株茎、叶、穗和地上部分干物质积累量、有效穗、产量及氮肥偏生产力均显著高于秸秆还田处理;其中,早、晚稻有效穗数分别增加2.58%、3.18%(2017)和5.22%、6.32%(2018),产量分别提高11.85%、10.07%(2017)和12.42%、10.92%(2018),周年氮肥偏生产力分别提高10.90%(2017)和11.66%(2018)。综上所述,秸秆还田下冬种紫云英有利于提高机插双季稻的干物质积累,水稻产量和氮肥偏生产力。  相似文献   

10.
2017—2018年在湖南省双季稻主产区宁乡市开展了秸秆还田下冬种紫云英对机插双季稻产量及氮肥偏生产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早、晚稻冬种紫云英+秸秆还田处理的水稻植株茎、叶、穗和地上部分干物质积累量、有效穗、产量及氮肥偏生产力均显著高于秸秆还田处理;其中,早、晚稻有效穗数分别增加2.58%、3.18%(2017)和5.22%、6.32%(2018),产量分别提高11.85%、10.07%(2017)和12.42%、10.92%(2018),周年氮肥偏生产力分别提高10.90%(2017)和11.66%(2018)。综上所述,秸秆还田下冬种紫云英有利于提高机插双季稻的干物质积累,水稻产量和氮肥偏生产力。  相似文献   

11.
油菜是我县主要的冬种作物之一,冬种油菜既可实现冬闲田的绿色过冬,又可发展观光农业。近年来,由于食用油价格的上涨与政府对发展油料生产的政策支持。种植油菜的经济效益不断提高,我县近几年种植油菜的面积不断扩大,  相似文献   

12.
辣椒属茄科类作物,为茄果类蔬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和胡萝卜素,维生素C含量居蔬菜之首。辣椒是廉江市冬种外运菜收入的重要途径,为进一步稳定和发展冬种辣椒生产,提高其品质、降低成本、增加产量,增加经济效益为目的,廉江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从2010年冬开始对冬种辣椒进行为期5年的地膜覆盖栽培技术试验研究,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3.
一、试验目的作物经济系数的高低是决定作物产量高低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作物总生产力(即生物产量,粮谷作物和油料作物一般不计算根)高,经济系数也高的情况下,单位面积籽粒产量也必然是高的。提高作物经济系数已经成为作物育种的重要目标和作物高产栽培的重要环节。为了  相似文献   

14.
<正>随着农业种植结构的优化调整,马铃薯已成为龙海市秋冬种主要作物之一,每年冬种马铃薯在5万亩左右。马铃薯既可当粮食,又可当蔬菜或休闲食品,其营养价值高,深受人们的喜爱,是农民增收的一个亮点。  相似文献   

15.
《广西农学报》2013,(3):F0004-F0004
冬绿肥是广西传统的有机肥源,冬种绿肥不仅可以改良土壤,培肥地力,而且对提高作物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也起到重要作用,也是美化冬季田野、美丽乡村的重要途径。2011-2012年,广西农学会组织专家就广西冬种绿肥生产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提出了大力发展冬种绿肥的建议和措施,得到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副主席陈章良专门批示;广西农业厅  相似文献   

16.
<正>利用冬闲田发展冬种作物可充分发挥冬闲田的价值,确保粮食种植面积,同时促进农民增收。水稻-马铃薯轮作高效种植技术指在种植两造水稻的基础上,发展种植冬种马铃薯,该模式适合在广东、广西和海南等地推广。现在将种植技术简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马铃薯是粮、菜兼用高产、高效作物。冬季稻田种植马铃薯指在不影响翌年双季水稻种植的基础上,充分利用闲置地块,提高复种指数,以增加农民收入。2010年,长泰县武安镇冬种马铃薯380亩,平均亩产2053公斤,每亩纯收入超过3000元。现将冬种马铃薯栽培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2008~2010年进行冬种马铃薯间种甜玉米的试验示范。结果表明,间种能利用矮秆作物提高光能利用率,深浅根作物吸收营养元素提高肥料利用率,多收一茬作物提高复种指数和土地利用率,从而获得增产、增收。  相似文献   

19.
小麦的收获指数和几个生理特性的遗传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按照作物生理学的观点,一个小麦品种的光合生产力和收获指数(HI)越高,籽粒产量也越高。光合生产力则决定于光合器官的性质——大小、寿命和光合效率。作物生理学以叶面积持续期(LAD)和净同化率(NAR)作为光合生产力的指标,其意义是:LAD:是叶面积对时间的积分。NAR:是单位叶面积在单位时间内的干物质净积累。作物的生物产量等于全生育期内LAD和NAR的乘积之和,其籽粒产量则可由下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索2种冬种作物水旱轮作对来年早稻田福寿螺的控制效果及对水稻产量的影响.【方法】对冬种马铃薯和冬种黑麦草这2种控螺方式下前后茬稻田中福寿螺种群和后茬水稻产量进行调查,并与冬闲干田和冬闲淹水处理的前后茬稻田进行对比.【结果和结论】冬种马铃薯能够有效减少来年早稻田福寿螺的发生量,且能提高来年早稻产量,但早稻生长后期福寿螺种群恢复速度加快.冬种黑麦草处理的控螺效果不理想,但有利于来年早稻增产.冬种水旱轮作模式下对福寿螺卵块的控制效果不明显,但在来年早稻种植的初期,绝大部分卵块产在田埂杂草上且数量较少,此时人工摘卵较为方便省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