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城郊综合游憩型绿道选线适宜性评价因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郊综合游憩型绿道能够综合利用城郊优质的自然生态、农业生产和乡村文化游憩资源,为城镇居民闲暇休闲提供具有吸引力的线性游憩空间。绿道选线的科学性决定了绿道建设难度、投入和成效。运用适宜性分析和AHP层次分析方法,结合城郊特征,遴选出绿道选线基础指标因子,从游憩资源和游径两个层面构建评价矩阵并进行权重计算。  相似文献   

2.
在全域旅游的时代背景下,乡村旅游公路的选线对于发展县域旅游至关重要。本文在界定乡村旅游公路概念及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旅游心理和自驾游行为特征,基于溧阳南山片区乡村旅游公路现状特征,以旅游资源价值、交通便捷度、沿线可视景观美感度、设施配置合理性为准则,建立包括旅游资源等级、旅游资源数量与分布合理性、旅游资源多样性等12项因子的选线适宜性评价模型;并对溧阳南山片区乡村旅游公路选线适宜性进行评价,选线适宜性综合指数为4.21,评价等级为Ⅱ级(良),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建议。本研究结果对江浙沪地区县域乡村旅游公路的选线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3.
为切实有效地实现黄浦江世博滨江段的公共空间贯通,推进"黄浦江东岸慢行步道贯通三年行动计划"的执行,从连续且快速可达、骑行为主的活动方式、狭长的空间与简洁的道路体系、城市滨江风貌观光为主的游憩体验等城市滨江自行车绿道的特征出发,将描述连续视景的断面法引入到该类型绿道规划的适宜性分析中,探讨城市滨江自行车绿道体系的构建方法。通过定性分析与AHP法,筛选出了8个评价指标作为城市滨江自行车绿道选线的评价依据,即自行车道的亲水性、可达性、节点场地与设施的多样性、河流景观丰富度、植物景观丰富度、竖向起伏度、景观的地域文化性、景观的主题性。最终,提出了长约10km的黄浦江世博滨江段自行车绿道选线方案,以及"临江型、绿地型、沿路型"3类绿道模式,为自行车绿道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4.
绿道网络构建的乡村旅游空间是新型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载体,其网络化空间格局可有效推进乡村旅游生态化、全域化、体验式发展。基于景观生态学理论,以全国乡村旅游示范县宽甸满族自治县为例,运用层次分析法、GIS适宜性分析和可达性分析、多尺度绿道规划方法,确立适宜乡村旅游发展的绿道网络,多要素结合构建出乡村生态体验旅游空间。结果表明,研究区域景观资源、道路、水系、地形坡度和绿地斑块5个因子对绿道选线有重要影响,其中景观资源因子权重0.431,影响力最大;宽甸县域绿道适宜性用地多为水系或原有道路沿线的开敞空间用地,与山地地形肌理结合紧密。"一轴两带多线"的绿道网络提供了特色山岳景观线路、鸭绿江景观线路和多样化的乡村景观游览线路,结合空间节点设置3级服务站点,形成全域分布的旅游线路和设施。因此,构建乡村生态体验旅游空间需因地制宜的构建城乡生态绿道网络,拓展生态体验空间;规划多级绿道,增强城乡交通联系;融合城乡空间,推进设施共建;整合乡村特色景观资源,增加旅游深度体验;点线串联,促进多产业联合与多主体参与。  相似文献   

5.
静态休憩空间是城市广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提供公众休憩场所、平衡区域发展、调节土地使用密度等多项功能。从空间构成要素及功能实用性出发,筛选出界面、植物景观、休息设施和空间特性四个层次为评价因子,并确立18个评价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指标权重,建立城市广场静态休憩空间适宜性评价体系。利用洛阳市广场进行实例分析,为今后科学合理的城市广场空间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在"全域旅游"政策全覆盖的背景下,为寻求城市型风景名胜地游憩资源与游憩吸引力之间的科学性关联,提升其游憩生态体系的综合效能,以上海佘山地区为例,基于城市居民的游憩需求导向,采用因子分析法构建城市型风景名胜地游憩吸引力评价指标结构层次,筛选出6个维度的影响因子,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法(Structure Equation Modeling,SEM)构建游憩吸引机制模型;同时,针对模型测度和指标评价的结果,归纳出城市型风景名胜地规划与资源保育的重点建设方向,以期为城市近郊游憩资源及场所的管理和规划提供科学的引导与借鉴。  相似文献   

7.
京西山区风景游憩林季相景观评价及经营技术原则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为科学经营京西山区不同季相的风景游憩林,该文采用美景度评价法(SBE法)分别对这一地区主要风景游憩林的春景、夏景和秋景景观进行了评价。应用数量化理论Ⅰ建立了美景度和各景观因子类目之间的景观评价、预测多元回归模型,并据此分析得出春季、夏季和秋季风景游憩林经营技术原则。研究表明,京西山区风景游憩林季相景观非常丰富,依据该文研究形成的森林季相景观经营技术原则可进一步提高京西山区风景游憩林的景观水平。   相似文献   

8.
道路景观生态设计——以风景道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琳  蔡君 《内蒙古农业科技》2011,(3):124-125,130
文章从景观生态学理论出发,以风景道为例浅谈了道路景观设计的生态理念。谈及了风景道的概念、功能争作用,指出风景道在满足审美游憩需求,优化城市道路设计,拉动社区经济增长等多方面,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此外,通过对国内外经典风景道景观设计寨例的分析得出:应该建立相应的国家风景道体系,促进道路建设、旅游游憩、文化遗产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多元发展。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自驾游的快速发展,强化了旅游者旅行途中的景观观赏体验,由此,催生了风景道成为一类特色旅游吸引物。通过风景道的建设,能将生态环境、历史文化、景观游憩的有机结合,能将游览点、游览区完美相连,为全域旅游发展提供一股强劲的动力和产品支撑。因此风景道的规划建设对于区域旅游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牵引带动作用,本文通过总结风景道的概念、建设原则提出了风景道景观与设施建设内容,旨在为发展自驾车旅游风景廊道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以建立合理的景观适宜性评价体系来指导居住区景观设计,运用景观设计学相关原理,分析影响居住区景观环境适宜性的因素,筛选出对居住区景观环境规划设计具有重要影响的各层评价因子,确立评价指标因子的分级标准,构建居住区景观环境适宜性评价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层指标因子的权重并建立能够切实反应景观适宜性状况的总体分级评价,利用新乡市新建住区评价的案例进行了对照验证评价体系的合理性,得出新乡新建住区景观环境适宜性偏低且存在不均衡性.  相似文献   

11.
研究通过运用层次分析法,从城市林荫道道路空间适宜度、景观风貌适宜度、行道树特征适宜度、历史文化价值、游憩设施完善度和环境舒适度6个方面筛选评价指标,构建上海城市林荫道游憩适宜度评价指标体系,并选择10条上海典型的城市林荫道通过该评价体系进行游憩适宜度评价。结果表明,影响林荫道游憩适宜度的主要因素是道路空间适宜度,其次是景观风貌适宜度、行道树特征适宜度、环境舒适度,历史文化价值和游憩设施完善度对游憩适宜度的影响较小。衡山路和复兴中路综合评价得分最高(87.377、83.867),襄阳南路和乌鲁木齐南路综合评价得分最低(62.908、67.797)。通过评价结果,找出影响上海城市林荫道游憩适宜度的主要因素,并针对性地提出优化对策,为林荫道的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2.
以嵩县天池山森林公园总体规划为例,采用森林风景资源等级评价明确风景资源的空间分布,在此基础上结合ROS技术确定游憩机会类别的空间布局,划定出功能分区并对功能分区的建设进行规划。结果表明:天池山森林公园存在森林资源破坏日益严重,游憩体验类型较为单一等问题;依据森林风景资源等级评价对ROS技术进行调整,将公园划分为生态保育区、核心景观区、一般游憩区、管理服务区等4个区域;依此划分出的功能分区,通过梳理游憩机会类别的空间布局,可应对公园优势风景资源开发过度、劣势风景资源相关游憩开发不足等问题,为其他森林公园总体规划的功能分区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3.
刘力  邱继勤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1577-1578,1588
在总结前人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旅游用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理论模型的构建,评价指标的合理选取,评价技术方法的科学运用,再结合案例地——重庆市武隆县仙女山景区的实践模拟,以此验证这一评价方法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4.
在对秀山县石堤——酉水河风景名胜区进行全面调查的基础上,借鉴国内风景名胜区资源评价外相关研究成果,文章采用AHP法通过4项评价因素和17项评价因子对石堤——酉水河风景名胜区景观资源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石堤——酉水河风景名胜区景观资源评价因素层中,观赏游憩层是评价中最重要的因素,应着重观赏游憩的长期的开发规划,提高总体景观价值,形成各具特色的景点、景观。  相似文献   

15.
笪玲 《南方农业学报》2012,43(1):120-123
[目的]完善旅游社区参与模式研究,为相似区域乡村旅游社区参与模式的构建提供借鉴.[方法]以重庆市璧山县为研究对象,分析都市近郊乡村旅游社区参与的特点,并通过该类区域PSR模型的分析,探讨不同游憩带适宜的乡村旅游社区参与模式.[结果]通过充分考虑PSR模型下的区域特点,分别总结出城市游憩圈带、近程游憩带和远程游憩带的游憩地配置模式、社区参与模式及社区发展核心.[结论]乡村旅游社区开发模式的选择应当依托区域要素,构建合理发展机制,避免各种经济、文化冲突.  相似文献   

16.
金华市农家乐旅游空间结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沈佳  桑广书  胡嘉贝 《山西农业科学》2012,40(9):1009-1012,1016
在总结了旅游空间结构理论的基础上,研究金华市农家乐旅游资源点的空间结构特征,运用最邻近指数R、优越度指数、规模度指数、网络密度、网络通达度、网络连结度6个指标对2010年金华市市本级175处星级农家乐资源点的空间分布形态以及交通网络结构进行分析,以期得出金华市175处星级农家乐的空间结构概况,为农家乐空间结构优化和金华市环城游憩带开发与规划提供参考,对金华市乡村旅游其他业态的空间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沣惠休闲山庄总体规划以生态旅游开发为前提,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结合现有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形成以开阔的水面为视线焦点的户外空间,为游人创造一处多视点、多视角,集旅游、观光、休闲为一体的活动场所。  相似文献   

18.
民族地区城市生态游憩空间的居民地方依恋研究是城市地方依恋研究的崭新视角。以鄂尔多斯康巴什为例,采用主因子分析、方差分析等定量方法分析鄂尔多斯市居民对康巴什的生态游憩地方依恋特征,并着重关注蒙古族与汉族居民的生态游憩地方依恋差异,以明晰康巴什生态游憩地方依恋特征成因。康巴什生态游憩地方依恋特征在中国民族地区城市居民中具有良好的普遍性,本研究可为打造令居民认同的民族城市生态游憩空间提供指导性建议。  相似文献   

19.
简述了逸雅苑的环境条件,并就创造适宜人居的小区游憩空间的景观设计提出了自然、生态、人文性的设计理念,对游园进行了总体规划和各景点的设计,并就其景观特点进行了说明。  相似文献   

20.
【目的】快速的城市化建设导致全球变暖、游憩空间缺失等一系列生态及社会问题,严重影响了城市生态环境及人类健康,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针对地处城市边缘地区的北京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进行基于碳汇和游憩服务协同提升的郊野公园环空间布局优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方法】研究基于RS与GIS技术,首先利用CASA模型计算区域提供的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用以表征区域内生态空间可提供的碳汇量的时空分布趋势;其次,应用核密度分析模型与邻域分析探究区域综合游憩功能的时空分布强弱,利用最小累计阻力模型帮助识别潜在游憩廊道;最后,应用CA-Marcov复合模型预测2023年区域生态空间格局变化趋势,全面支撑北京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郊野公园环的优化选址。【结果】综合不同区域所提供的碳汇服务及游憩潜力的差异,结合北京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现状生态空间分布情况以及2023年生态空间格局演变模拟结果,共筛选出59处以碳汇和游憩服务协同发展为导向的郊野公园拟建用地范围。【结论】协同提升碳汇与游憩两类功能的郊野公园选址方法具有一定的空间定量化研究优势,相关评价结果可为北京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郊野公园环的空间布局优化和其他生态空间建设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