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绿豆叶片提取液对玉米螟赤眼蜂寄生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赤眼蜂在寄主定向和接受行为方面,可利用多种来源于寄主的化学刺激物——利它素,而在寄主栖息地的定向行为中,则利用植物产生的化学刺激物——互利素,周大荣等发现玉米与匍匐型绿豆间作可提高玉米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ostriniae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 卵的寄生率。为明确这一机制,在温室条件下就绿豆(匍匐、直立型)叶片提取液对玉米螟赤眼蜂寄生率的影响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玉米螟赤眼蜂的产卵行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研究了玉米螟赤眼蜂在麦蛾卵及欧洲玉米螟卵上的产卵及辨别寄主行为,表明玉米螟赤眼蜂在不同寄主卵上产卵耗时不同,能根据寄主卵大小调节产卵数量;产卵时具有性别控制行为;该蜂可以通过“学习”提高辨别寄主卵已被寄生与否的能力,并对自身和同种个体间已寄生卵有很强的辨别力;玉米螟赤眼蜂与广赤眼蜂能辨别相互间已寄生的寄主卵  相似文献   

3.
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üenée)卵对玉米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ostriniae Pang et Chen的适合度高于对松毛虫赤眼蜂T. dendrolimi Matsamura的适合度,本文比较了两种赤眼蜂寄生不同龄期亚洲玉米螟卵的出蜂率,并利用显微注射的方法研究了两种赤眼蜂提取液对亚洲玉米螟卵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寄生各个龄期的玉米螟赤眼蜂出蜂率均显著大于松毛虫赤眼蜂寄生对应龄期寄主的出蜂率。玉米螟赤眼蜂整头雌蜂和高浓度雌蜂腹部提取液对卵龄为12 h亚洲玉米螟卵的孵化率都有显著影响,且玉米螟赤眼蜂的提取液能使亚洲玉米螟胚胎发育畸形;而松毛虫赤眼蜂整头雌蜂提取液和雌蜂腹部提取液对亚洲玉米螟卵的孵化率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4.
几种赤眼蜂品系对欧洲玉米螟卵寄生选择性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几种赤眼蜂品系对欧洲玉米螟卵寄生选择性比较王振营,周大荣HassanS.A.(中国农业科学院植保护研究所北京100094)(联邦德国农村生物研究中心生物防治研究所)利用不同种类和品系的赤眼蜂对寄主选择(嗜好)性的差异,在实验室条件下筛选防治目标害虫的...  相似文献   

5.
以米蛾卵为寄主繁殖玉米螟赤眼蜂的质量控制技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米蛾卵为寄主繁殖玉米螟赤眼蜂的质量控制技术包括:米蛾卵的清理和优选,优质种蜂的准备,接蜂过程的条件调控,生产用蜂的收集、清理和质量检测。  相似文献   

6.
欧洲玉米螟赤眼蜂大面积防治甘蔗螟虫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洲玉米螟赤眼蜂1983年引自美国,经多年观察研究,该蜂具有易繁殖、耐高温、雌性比高等优点。自1986年3月中旬至6月底,在广东省番禺县800亩蔗田放蜂9批,累计每亩放蜂量5.5万头,其寄生效果显著高于本地优势种拟澳洲赤眼蜂。  相似文献   

7.
亚洲玉米螟卵龄对玉米螟赤眼蜂寄生与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室内观察了不同发育龄期的亚洲玉米螟卵对亚洲玉米螟赤眼蜂寄生能力的影响及寄生发生后二者的发育情况。结果发现,25℃下,亚洲玉米螟卵在产下96h后开始孵化。赤眼蜂的寄生发生率随寄主龄期的增加而呈下降趋势,但未随亚洲玉米螟卵龄的增加而线性降低,84h寄主卵不能被成功寄生。以发育0~12h的卵为寄主时,赤眼蜂6h内所能寄生的寄主卵数、寄生后羽化蜂总数及雌蜂数最多,分别为14.9粒、20.0头和17.4头。6h寄生产生的总后代数量受供试寄主卵龄的影响显著,基本随寄主卵龄的增加而下降,以0~12h最多,72~84h的最少。共计死亡蜂数以0~12h、12~24h和60~72h的处理较多;0~12h和60~72h卵为寄主时无羽化孔的寄主卵内完整死亡蜂数较其他时间的显著要高。除0~12h卵为寄主外,发育而未孵出的寄主幼虫数随供试寄主龄期的增高呈上升趋势,以72~84h的最高。在寄主卵龄期0~84h内的每一处理中,供试寄主卵的发育结果均有三种情况出现:①寄主幼虫孵化;②赤眼蜂羽化;③既无赤眼蜂羽化,亦无寄主幼虫孵出,且死亡的寄主卵数随供试寄主卵龄增加而增加。推测寄生发生后,在赤眼蜂和寄主胚胎间存在进攻与防御现象。  相似文献   

8.
玉米暝赤眼蜂的产卵行为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研究了玉米暝赤眼蜂在玫蛾卵及欧洲玉米暝卵上的产卵及辨别寄主行为,表明玉米暝赤蜂在不唾卵上产卵耗时不同,能根据寄主卵大小调节产卵数量;产卵时具有性别控制行为;该蜂可以通过“学习”提高辨别主卵已被寄一与否的能力,并对自身和同种个体间已寄生卵有很强的辨别力;玉米暝为赤眼蜂与广赤眼蜂能辨别相互间寄生的寄主卵。  相似文献   

9.
玉米螟赤眼蜂防治云南亚洲玉米螟的田间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是云南省玉米上的主要害虫,在德宏州盈江县勐弄乡勐典村和苏典乡勐嘎村开展了释放玉米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ostriniae Pang et Chen防治亚洲玉米螟田间试验,结果表明,释放玉米螟赤眼蜂对亚洲玉米螟的田间防治效果显著,平均校正寄生率分别为74.27%和76.30%,被害株减退率分别为62.28%和66.50%,百秆活虫减退率71.76%和76.74%,虫孔减退率分别为63.83%和75.24%,平均防治效果分别为65.96%和72.82%;总平均挽回产量损失率7.79%,平均每公顷挽回经济损失420.06元,投入产出比1:1.47。  相似文献   

10.
应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放蜂量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7~1988年在辽宁省西丰县、岫岩县等老放蜂区和新民县新放蜂区,进行赤眼蜂防治第一代玉米螟的示范试验。结果证明,由放蜂量1~1.5万头,可以代替过去推广的亩放蜂量2~3万头。用低蜂量示范试验进一步证明,亩放蜂量1万头,在玉米螟中等偏重的发生年份,也能取得比较理想的防治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影响松毛虫赤眼蜂寄生亚洲玉米螟的因子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室内以寄主的地理种群、产卵底物、寄主卵龄期及冷藏与否、寄生蜂的饲养寄主以及蜂卵相对密度等作为试验因子,观察了松毛虫赤眼蜂对亚洲玉米暝的接受程度、寄生能力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蜂的饲养寄主是一个重要因子,用柞蚕卵育出的蜂比用米蛾卵育出的蜂寄生能力强约1倍多。寄主卵龄期是另一个重要因子。随着寄主卵龄的增加,蜂与寄主卵的相对接触次数、寄生成功的雌蜂比例、卵粒寄生率和每雌产卵量都急剧下降。在26℃下当  相似文献   

12.
穗期玉米螟为害对夏玉米产量损失影响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人工接卵方法研究夏玉米小黄品种乳熟到完熟阶段玉米螟幼虫数量与产量的相关,得知虫口密度与产量损失呈直线相关。单株每增加幼虫1头,百株产量损失0.17斤,损失百分率为0.89%,影响极小。如按每亩2300株计,在上述玉米生育阶段内无虫时的产量436斤,单株平均有虫1头时,每亩损失约4斤。作者初步认为:北京地区夏玉米使用颗粒剂一次防治螟害,在玉米较早生育期(如心叶末期或开花授粉期)施药,效果应优于在卵高峯前后施药。  相似文献   

13.
温室条件下玉米螟赤眼蜂扩散距离及日活动节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温室条件下,对玉米螟赤眼蜂的扩散距离和活动节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距释放点1 ̄6m范围内,玉米螟赤眼蜂主要在2m范围内扩散飞行,少量个体可扩散4 ̄6m远,这放散是渐进的、不连续的。距释放点1m和2m植株上这 卵 和卵粒寄生率与4m和6m处的寄生率存在明显差异。玉米螟赤眼蜂的日活动节律受温度影响,低于18℃时赤眼蜂基本不活动,高于20℃时活动趋盛。日落后即使温度适宜,赤眼蜂亦基本停止活动,赤眼  相似文献   

14.
辽宁地区玉米螟化学防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58—1962年在辽宁省新金、辽中及沈阳三地,对为害玉米及谷子的玉米螟进行了化学防治試驗。試驗証明:玉米心叶末期或田間初見卵后20—25天,或田間第一代螟卵接近绝跡时均可作为辽宁地区进行化学防治适期的标准。用5%DDT或1%六六六顆粒剂适期施药,对第一代玉米螟都有100%效果。于玉米收获前剖查,經5%DDT与1%六六六顆粒剂处理后,減虫率分別为70%以上和60%以上。心叶期增加施药次数并不能增加防治效果。从顆粒剂的加工方法来看,混和顆粒剂优于拌粉顆粒剂。谷子上化学防治的适宜时期,为田间初見卵后15—20天,相当于第一代卵高峯或卵高峯后3—5天。用5%DDT、0.5%六六六1∶1混合粉剂,每亩4斤施于谷子茎基部,一次施药,可得70—80%以上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5.
颗粒剂防治玉米螟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60—61连续二年在河北衡水施用颗粒剂防治玉米螟:春、夏玉米心叶末期用5% DDT 颗粒剂,不仅前期的螟虫减少了80—90%左右,穗期的螟害也适当地被控制。1次施药能减少整个春玉米生育期的虫数65—77.4%,夏玉米60—71.9%。防治效果似与玉米后期虫口密度有关。心叶期防治以在心叶末期为最理想,提早施药不能获得最高效果。心叶期防治2次与防治1次的效果没有差异。心叶末期与穗期各防治1次,收获时检查,防治效果春玉米上可达85.8—88.6%,夏玉米90.6—91%。因此,在螟害较轻的年分,防治1次即能解决大部分的螟害问题,大发生年分,可以在穗期再防治1次。试验证明不同载体、不同加工方法配制的颗粒剂、不同用量和不同施用方法的防治效果差异都不显著。虽然含5% DDT 或0.5—1f6的颗粒剂的残效能维持1个月以上,但由于田间植株上残存的颗粒剂损失很快,1个月后的残存量仅为12—15%,因此1次防治的效果受到限制。由于防治效果与施药时螟卵发生的情况关系不大,而心叶未期是防治最适时期,因此作者建议可以玉米生育阶段作为施药时期的标准。  相似文献   

16.
三种杀虫剂对稻螟赤眼蜂种群增长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作者评价了3种杀虫剂对稻螟赤眼蜂的卵、幼虫、蛹和后蛹(羽化前)的毒性,并应用实验种群生命表技术研究了对其当代种群增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日本农药的常规使用剂量(1000×)下,吡虫啉和优乐得对稻螟赤眼蜂的4个虫态的毒性均较低,且对其当代种群的增长均无不良影响;而杀螟松对其毒性较高,且对当代种群的增长有显著的抑制作用。用杀螟松处理后蛹和幼虫,成虫羽化后仅能存活2~3h;处理蛹,其当代成虫能存活1天,但80%的雌蜂不能产卵,其r_m为负值;仅在卵期处理时,当代种群稍有增长,但R_0、r_m显著低于对照。作者认为,赤眼蜂卵期对农药的耐受力相对较强,吡虫啉和优乐得是协调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的理想药剂。  相似文献   

17.
玉米不同生育期遭受螟害对产量损失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1963年在北京防蛾网室的条件下,在盆栽春玉米上分期用人工接种螟卵,試驗螟害对产量损失的影响,得出如下的結果: 玉米产量的损失与玉米螟为害当时玉米的生育时期有密切的关系。在螟虫数量相同或接近的情况下,心叶期(心叶中期、心叶末期)被害较穗期(灌浆期)影响产量显著为大;心叶末期孵化的螟虫,其为害所造成的損失又显著较心叶中期为大。心叶期被害的处理,产量較对照区显著減低,但穗期被害的处理,每株平均虫数为3.5—15.1时,产量仍与对照差异不显著。同一接种时期,处理間平均虫数的差异大部分是显著的,但产量間的差异則不显著。玉米受害时期对产量的影响远較同一时期不同虫量的影响为明显。虫数与心叶中期和穗期接种的两个处理的产量有显著的負相关,相关系数分別为-0.89和-0.88;虽然产量随着虫数的增加而递減的趋势是明显的,但每株虫数在1—12头的范围內,产量间差异不一定显著。虫数与心叶末期接种的处理的产量,相关不显著,这可能是由于供試株数太少的原因。应用迴归方程式計算时,每增加一虫产量的損失,心叶中期为3.17%,穗期为1.84%。接种后被害玉米发育受到影响,心叶期遭受螟害植株高度減低17%。作者等指出心叶末期孵化为害的螟虫影响玉米产量特别严重的原因,可能是由于玉米抽雄时,这批幼虫尚未成熟,大量轉移蛀入茎稈或为害正在成长中的雌穗,妨碍营养物的輸送和雌穗的正常受粉所致。本文試驗所得的結果,初步指出当前用颗粒剂防治玉米螟,提倡在心叶末期施药的措施,不仅从減少虫数上看是适当的,从保証产量的角度来看也是有利的。  相似文献   

18.
粗鞘双条杉天牛交配行为生物学及雌性识别信息素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研究从交配行为生物学观察入手,探讨粗鞘双条杉天牛(Semanotus bifasciatus sinoau-sfer Gressitt)性信息联系的方式。通过嗅觉仪和诱纸的测定,证实了粗鞘双条杉天牛在性信息联系上只存在着接触性的雌性识别信息素,其遍布雌体体壁;雄虫感受这种物质时下颚须起着重要作用,雄虫下颚须末端陷沟内存在着特殊感受器。雌体及雄体正己烷粗提物的高压液相色谱分离结果表明,雌体粗提物除了具有与雄体粗提物相同的四个组分外,还比雄体粗提物多出两个组分,这可能就是雌性识别信息素的成分。  相似文献   

19.
玉米螟化学不育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报道以噻替派药膜接触成虫或用噻替派药液浸蛹均导致玉米螟雄性的显著不育。不仅可抑制亲代所产卵的孵化,而且能对子代产生一系列重要影响,子代卵也不能孵化,具有遗传不育作用。作者还研制出两种田间装置,可使药膜接触成虫不育方法与性引诱技术结合应用,从而导致玉米螟自然种群中的雄性不育。这种方法将比释放大量人工饲养并经过处理的不育个体具有一定的优越性。采用药液浸蛹不育方法,须在大量人工饲养害虫的基础上进行,但操作简便,处理后便于用水冲洗去除药剂残留,也有一定实用价值。此项研究力玉米螟化学不育的进一步探索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