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965年我省三化螟为害水稻,是继1962年以来,持续大发生年份。二化螟在部分地区的发生数量也下断上升,为害程度亦比过去严重。因此,消滅水稻螟虫就成为当前粮食增产的一个重要措施。但在防治策略上,对于毁灭蹈蔸,消灭越冬虫源问题,仍有不同的争论。兹就近年来在学术讨论和生产实践中碰到的几个问题,提出个人意见,并请批评指正。 一、消灭越冬螟虫的争论要点 关于消灭越冬螟虫问题,过去已经肯定了春季耕漚,夏秋灭茬,冬泡冬凌,精拼细作,处理榴蔸以及铲除杂草等一系列农业技术防治措施,可以恶  相似文献   

2.
为配合我省秈改粳地区水稻千斤丰产运动,进行了两次螟虫越冬调查。第一次了解的重点是虫口密度和螟种分布;第二次了解的重点是死亡率,并了解冬季治螟的情况。总的要求是了解冬耕冬种灭螟的效果,同时摸摸几个秈改粳重点示范区螟虫的“底子”,供冬季治螟以及今后治螟工作的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3.
为了贯彻防重於治的方针,在我省原有治螟的基础上,继续进一步提高农业防治技术措施,以适应今後水稻“三变”和机械化操作过程的需要;并研究出经济而有效的药剂,作为辅助防治,以便达到基本消灭螟灾的目的。兹将几年来调查研究结果分别报告於後。  相似文献   

4.
三化螟是湖北省水稻生产最大的害虫之一,近几年来,为害相当严重,特别是双季稻区的双季晚稻受害更凶,严重影响水稻生产。所以,消灭三化螟的为害成为当前水稻增产的重要环节之一。我省防治水稻螟虫目前主要依靠药剂防治。各地实践证明,药剂治螟,虽能在短期内压低螟害,对保护水稻增产具有很大作用,但不能全靠这个方法。  相似文献   

5.
1998年全国早籼稻产量为4.5×107t(占全国水稻产量的1/3强),其中74%为劣质稻,福建省积压的2 35×106t稻谷中早籼稻谷占70%~80%,因此,解决早稻米质低劣问题是水稻产区面临的主要课题.由于优质与高产抗病的矛盾以及优质不稳定等问题,优质稻(尤其是优质早稻)的生产应用进展缓慢.稻米品质是基因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环境因素对多数现有优质品种的米质影响较大.1988年西北农业大学主持进行优质稻分期播种和人工气候箱控温试验(参试优质稻品种17个,参加单位来自12个省),结果表明,日平均气温是影响稻米品质最主要的因素,获得理想外观品质(垩白)的最佳气象条件是抽穗后1~15d日均温<28℃;获得理想加工品质(整精米率)的最佳气象条件是抽穗后11~30d日均温为20~22℃;获得理想蒸煮品质(直链淀粉含量)的最佳气象条件是抽穗后1~15d日均温为低温.  相似文献   

6.
根据湖北、江西等主要双季稻种植区域多旱情的现状,结合两系早稻自身生育期短、米质好等优势,总结了两优42、两优287等早稻作晚稻翻秋栽培技术,以为该技术大面积推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醴陵县是湖南全省栽培双季稻最悠久的地区。当地农民很讲究灌溉技术,认为根据禾苗各个生长发育阶段,应充分满足其对水分的需要,进行合理灌溉,是提早成熟,防止倒伏,保证双季稻早晚两道增产的重要措施之一。现将秧田与本田阶段的灌溉技术经验介绍于后。  相似文献   

8.
螟虫是水稻上的主要害虫,严重影响产量,是当前农业生产上亟待解决的问题。但因稻区辽阔,耕作制度复杂,水稻品种繁多,加以气候年复不同,而3种螟虫的生物学特性各异,发生早迟,为害现象亦不甚一致,且分布情况又极错综,所以造成防治上的困难。我国许多学者曾经多年的研究,对三化螟还有一套较成熟的防治方法;但对二化螟尚少系统研究。二化螟系杂食性,且具有抵抗和适应外界环境的顽强性,它能从稻根中向外逃逸。目前从其生活习性上观察研究,获得一些防治的途径,如高割低割、秋耕秋耙等结合综合性的农业技术措施,并在秧田,本田适当采用666,或根据一定条件插菸绳、菸茎作为辅助方法,以达到减轻螟  相似文献   

9.
针对赣北地区气候,在双季稻区实施早稻直播,其栽培技术包括选择适宜的品种、控制播种量、适时播种、做好田间肥水管理、防控杂草等方面,对保障该地区水稻丰产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11.
1956年华中地区螟虫专业会议于11月15日至19日在南昌莲塘江西农业科学研究所举行。到会代表包括各省厅、省站、省所、工作组以及地区试验站的专业和行政人员共计43人:并邀请农学院教授出席参加。 这次会议是在党中央公布全国农业发展纲要、提出在7—12年内消灭作物10大病虫害的规划,并  相似文献   

12.
浙江省瑞安县莘塍塘下沿海双季稻地区,去年有四万五千余亩稻田发生铁甲虫第三代,为害严重,在八月中旬早稻收获后晚稻正在长粗的时候,每丛稻上有一百多只幼虫在叶内食害,致使稻叶枯黄,其中有二万五千亩特别严重的稻田,看去就像枯草一样,当地领导上发现这一情况立即发动群众  相似文献   

13.
我县从56年起,对水稻螟虫由于采取了大力进行水稻生育期间的防治和积极开展消灭越冬螟虫的策略,以及化学药剂与农业技术相结合的综合性技术措施。使螟害由历年的18%降到今年的1%以下,这个巨大的成绩是在广大群众齐动手的行动下所取得的,说明这种策略与方法能为群众所接受,也就是因为符合群众的投资小、费工少、收效大的要求,所以才能有群众性的运动。同时,我们也这样肯定的认为不论那种病虫害,虽然是在一个稻区辽阔,耕作制度复杂,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内,只要  相似文献   

14.
水稻螟害,在栽培制度复杂和推广单改双、秈改粳混栽地区更为严重。因此,根据全国7年内消灭螟害规划“总结推广先进经验,以推动全面,至少掌握一个地区,提前完成消灭螟害的任务”的精神,1956年华中农业科学研究所结合湖北省农业厅、省农业综合试验站及孝感专署农业局和孝感县农林局等单位合作组织螟虫工作组,选择孝感县朋兴乡、水稻混栽而螟害又很严重地区,进行稻螟的调查和试验研究工作,同时配合螟情预测,作为大  相似文献   

15.
南方三熟稻区双季稻超高产栽培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对南方三熟制双季稻的发展作出了基本评价,认为过去三熟制的发展对提高我国粮食总产起到了重要作用,将来提高复种指数和土地生产效率仍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本文通过分析三熟制双季稻实现高产的主要障碍,以近年来洞庭湖三熟制双季稻高产的成功实践为基础,探讨了三熟制双季稻实现超高产的光温资源利用理论与策略、高产栽培枰套技术。提出了三熟制双和了稻超高产需要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赣南中低产田区双季稻机插的适宜播种量.[方法]早晚稻各设置5个不同播种量处理,并以常规抛秧处理为对照,探讨赣南中低产区双季稻机插的适宜播种量.[结果]该区机插早稻播种量70 g/盘(360盘/hm2)、晚稻播种量60g/盘(360盘/hm2)时产量最高.机插早稻产量与有效穗数和穗粒数显著正相关,机插晚稻与有效穗数显著正相关,保证足够的有效穗数是提高该区机插稻产量的重要措施.[结论]该区双季稻机插存在适宜播种量,且产量较高.  相似文献   

17.
浙江省双季稻区稻水象甲的发生动态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研究表明,稻水象甲在浙江省双季稻区年发生两代,主要以一代幼虫致害早稻。每年春夏秋3次迁飞是构成其田间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春季越冬代成虫迁入早稻田繁殖,形成一代致害种群,风和降雨影响气温的变化而左右迁入峰期的早迟;一代成虫生殖滞育,绝大部分个体(95%以上)迁出早稻田行夏蛰并越冬;少量落入秧田者和早稻收割时散落田内而晚稻插秧时尚未迁离的个体构成二代虫源,故二代种群一般不会对晚稻构成威胁;秋季二代成虫羽化后滞育越冬。稻水象甲飞行力不强,且风力稍大便无法起飞,其远距离自然扩散的可能性较小。因此,严格控制人为传带是控制疫区扩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赣南中低产田区双季稻机插适宜播种量。[方法]早晚稻各设置5个不同播种量处理,并以常规抛秧处理为对照,探讨赣南中低产区双季稻机插的适宜播种量。[结果]该区机插早稻播种量70g/盘(360盘/hm~2)、晚稻播种量60 g/盘(360盘/hm~2)时产量最高。机插早稻产量与有效穗数、每穗粒数显著正相关,机插晚稻与有效穗数显著正相关,保证足够的有效穗数是提高该区机插稻产量的重要措施。[结论]该区双季稻机插存在适宜播种量,且产量较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安徽沿江双季稻北缘区不同机插高产早稻品种产量差异及超高产品种的群体共性特征,为品种选育与精确定量栽培提供参考。【方法】试验于2018—2019年在安徽庐江进行,采用前期筛选获得的9个高产早稻品种为供试材料,分析不同品种的产量及构成、干物质积累、叶面积指数、有效光截获和利用率的差异。【结果】不同高产品种的产量间存在显著差异,通过聚类分析可进一步分为超高产(9.1—9.5 t·hm -2)、更高产(8.1—8.6 t·hm -2)和高产(7.6—7.8 t·hm -2)3种类型。超高产类型品种较更高产和高产类型品种显著提高了每穗粒数、颖花量和千粒重。超高产类型品种的平均日产量为82.4 kg·hm -2·d -1,分别较更高产和高产类型品种提高10.2%和19.8%。干物质积累量是不同类型品种产量差异的主要原因,与更高产和高产类型品种相比,超高产类型品种显著提高水稻中后期的阶段干物质积累量18.3%—21.4%。超高产类型品种具有更高的中后期有效光截获量和光截获利用效率,分别与其高的叶面积指数和库容量有关。相关性分析表明,穗分化期和抽穗期群体有效光截获量分别与每穗粒数和千粒重呈显著正相关,且超高产类型品种具有更高的响应效率。另外,与更高产和高产类型品种相比,超高产类型品种显著提高抽穗期总粒重/叶4.1%—11.3%,这与其高的中后期光截获利用率密切相关。【结论】沿江双季稻北缘区机插早稻品种适宜选用叶面积指数高(穗分化期5.6—6.0、抽穗期7.1—7.3)、穗粒数多(124—132)、千粒重高(25.8—27.0 g),且日产量为80.8—83.7 kg·hm -2·d -1的品种,可获得超高产水平(>9.0 t·hm -2)。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