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人工诱导日本鳗鲡性腺发育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人工诱导日本鳗鲡(Anguill japonica)性腺成熟的角度,采用对亲鳗群体外形和解剖观察,以及性腺组织切片的方法,对日本鳗鲡从下海鳗到性腺发育成熟的全过程进行了组织学和细胞学研究。结果表明,人工诱导的日本鳗鲡精巢发育仍可分为5个时相,即精原细胞前增殖期(Ⅰ);精原细胞后增殖期(Ⅱ),精母细胞生长期(Ⅲ),精子出现期(Ⅳ)和精子成熟期(Ⅴ)。除日本鳗鲡下海鳗的精巢有73.3%的个体处在第Ⅰ时相外,其整个精巢的发育过程和细胞学特征与以前的研究无太大差异。在下海鳗群体中未观察到第Ⅰ时相的卵巢。因此,人工诱导日本鳗鲡的卵巢发育只有卵母细胞单层滤泡期(Ⅱ);脂肪泡出现期(Ⅲ);卵黄充满期(Ⅳ)和卵母细胞最后成熟期(Ⅴ)。本研究除对人工诱导下日本鳗鲡性腺发育各时相的组织学和细胞学特征进行了观察外,还探讨了人工诱导日本鳗鲡性腺发育的时间、下海鳗群体的组成、以及脂肪泡的形成和变化过程等问题,为以后的日本鳗鲡人工育苗技术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采用间隔15d多次埋植雄激素雄烯二酮(4-androstene-3,17-dine,ADSD)或甲基睾酮(17α-methyl-testosterone,MT)诱导雌性日本鳗鲡(Anguilla japonica)性腺发育成熟;并着重研究埋植雄激素后,雌鳗血清中促性腺激素(GtH)及脑和垂体中哺乳类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mGnRH)含量的动态变化.一次或多次埋植ADSD后,1~5d的血清GtH含量上升,然后下降;并且,血清GtH含量上升的幅度随埋植次数的增加而增加;对于MT处理组,只在埋植7次后第15天测得血清GtH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但仍显著低于ADSD处理组.这表明埋植ADSD和MT可促进GtH的分泌,但两者促进GtH分泌的作用存在显著差异.埋植ADSD 1d后,脑和垂体中mGnRH含量明显增加,第2天后和对照组无明显差别,表明ADSD促进了mGnRH的合成,并可能有一定程度的释放.研究表明雄激素对性腺未发育成熟的雌性日本鳗鲡在脑和垂体两个水平存在正反馈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3.
使用鲤脑垂体和HCG对雌性日本鳗鲡人工催熟,用临床医学检验方法,测定分析了雌性日本鳗鲡卵巢发育过程中,血清总蛋白(TP)、血清甘油三脂(TG)、血清胆固醇(TC)、血糖(Glu)、血钙(Ca)和血清无机磷(P)6项生化指标的水平及变化趋势,并与对应的不同卵巢发育阶段的性腺成熟系数(GSI)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84d的注射过程中,实验组的性腺逐渐成熟,GSI显著升高,第12针时达到46.32%±1.75%;而对照组性腺GSI一直在2.42%±0.18%。实验组和对照组血清TP水平相对平稳,各组变化无显著差异(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血脂在56d前差异显著(P<0.05):实验组血清TG,TC一直维持较高水平,平均分别为(12.67±2.83)mmol/L和(15.54±3.01)mmol/L;对照组TG和TC一直下降且水平较低,平均分别为(6.33±4.14)mmol/L和(8.53±3.30)mmol/L。实验组和对照组血清Glu均在实验初的较低水平基础上持续上升。相关分析表明,实验组血清TG与GSI水平极显著负相关(r=0.732,n=6,P<0.01)。实验组血清Ca与GSI(r=0.961,n=6,P<0.01),血清P与GSI(r=0.775,n=6,P<0.01)都呈现出极显著的相关性:血清Ca和P在28d后持续上升,GSI逐渐增大。对照组中的血清Ca和P水平则一直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研究结果表明:雌性日本鳗鲡卵巢发育与其脂类代谢密切相关,无机离子(Ca,P)在此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利用繁殖鱼体营养代谢特点,检测日本鳗鲡血脂或血清Ca和P水平,可成为初步判断雌性日本鳗鲡发育情况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4.
张利红  张为民 《水产学报》2000,24(5):407-411
采用间隔15d多次埋植雄激素雄烯二酮(4-androstene-3,17-dine,ADSD)或甲基睾酮(17α-methyl-testos-terone,MT)诱导雌性日本鳗鲡(Anguilla japonica)性腺发育成熟;并着重研究埋植雄激素后,雌鳗血清中促性腺激素(GtH)及脑和垂体中哺乳类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mGnRH)含量的动态变化。一次或多次埋植ADSD后,1~5d的血清GtH含量上升,然后下降;并且,血清GtH含量上升的幅度随埋植次数的增加而增加;对于MT处理组,只在埋植7次后第15天测得血清GtH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但仍显著低于ADSD处理组。这表明埋植ADSD和MT可促进GtH的分泌,但两者促进GtH分泌的作用存在显著差异。埋植ADSD1d后,脑和垂体中mGnRH含明明显增加,第2天后和对  相似文献   

5.
日本鳗鲡人工繁育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日本鳗鲡亲本的选择、人工催熟催产技术、仔鳗的饵料开发、仔鳗的培育装置及培育方法等方面综述了目前在日本鳗鲡繁育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以期为国内日本鳗鲡的人工繁殖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6.
用兔抗促黄体素生成素受体(LHR)或称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受体(CGR)、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的抗体对LHR,ER和PR进行免疫组织化学定位。目的在于揭示外源性促性腺激素(鲤鱼脑垂体提取物,CPE和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诱发日本鳗鲡卵子发生和卵母细胞成熟的内分泌机制。结果表明,注射激素前后卵巢发育和卵子发生出现了十分显著的变化。卵巢组织学切片观察显示激素处理前鳗鲡卵巢发育处于卵黄发生早期,卵母细胞平均直径(220±0.01)μm。第一次注射这两种激素后10d,实验组卵母细胞中卵黄核分散在核的周围,核仁数量显著增加,多达18~20个左右,而对照组8~10个。第3和4次激素处理后,卵母细胞发育进入卵黄发生早-中期至中期,卵黄颗粒数量增加。第6和7次激素处理后,卵母细胞进入卵黄发生中后期到成熟期,卵母细胞胞质中充满卵黄颗粒,胞径和核径增加,分别为(570±1.39)μm和(128±1.19)μm,而对照组没有变化。其次,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LHR、ER和PR均定位在鳗鲡卵巢中卵母细胞胞质、核膜、核质、卵被膜和体细胞上。这里值得指出的是,从第3次和第4次激素处理后,这三种受体的定位各有特点,L...  相似文献   

7.
为查明盐度驯化对5龄雌性日本鳗鲡(Anguilla japonica)形态特征及性腺发育的影响,通过150 d的模拟盐度驯化实验,分析雌鳗在不同盐度驯化下的形态特征和性腺发育状况。结果显示,从盐度0~35依次驯化至90d(在盐度15、25、35依次分别驯化30d)时,雌鳗的胸围(PC)、胸鳍指数(PI)、性体指数(GSI)和肝脏指数(LI)随盐度的升高均显著增加(P<0.05);而消化道指数(DTI)和眼径指数(EI)随盐度的升高均无明显变化(P>0.05)。通过对卵巢切片观察发现,雌鳗的卵母细胞直径(OD)随盐度的升高显著上升(P<0.05),但卵母细胞始终处于脂肪泡时期。在盐度35中继续驯化,发现雌鳗在第90、120和150天的上述7项指标在各盐度组间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为了解流水对雌鳗性腺发育的影响,设置了同步盐度驯化的流水组。结果显示,在整个盐度驯化过程中,流水组雌鳗7项指标的变化趋势与静水组一致,除卵母细胞直径(OD)外的其他6项指标与同一驯化盐度下的静水组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流水组的卵母细胞直径(OD)均显著高于同一...  相似文献   

8.
用兔抗血清对抗促黄体素生成素受体(LHR)或称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受体(CGR)和雄激素受体(AR)进行LHR和AR免疫组织化学定位,以揭示外源性促性腺激素(鲤脑垂体激素和hCG)诱发日本鳗鲡精子发生及其内分泌机制。结果表明,经过注射激素处理后的实验组与注射前的对照组相比较,其精巢发育和精子发生出现十分显著的变化。组织学切片观察显示,激素处理前鳗鲡精巢处于精原细胞增殖期,而两种激素混合注射后第10天,实验组可见精小叶中精原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初级与次级精母细胞的数量显著的增加。注射后第35天,靠近生殖上皮除有少量精原细胞外,精小叶中有大量初级精母细胞和次级精母细胞和少数精子细胞以及管腔中存在少量精子。在注射后第83天,日本鳗鲡完成了精子发生和精巢发育成熟以及释精。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进一步揭示,激素处理前,LH受体免疫活性分布在生殖上皮,显示强的免疫阳性反应;激素处理后,LH受体定位在Sertoli细胞和间质细胞以及精原细胞和初级与次级精母细胞的胞膜上,均显示强的免疫阳性反应。激素处理前,雄激素受体定位在生殖上皮和早期生精细胞的胞膜上;激素处理后,AR则定位在这些生精细胞的核或胞质,而精子细胞和精子显示免疫阴性反应。这些结果首次证明了这两种激素诱导鳗鲡精子发生和成熟的作用机制是通过LH受体和雄激素受体的介导。  相似文献   

9.
10.
人工诱导池塘养殖鳗鲡成熟产卵以及胚胎和仔鱼发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谢骏 《水产学报》2005,29(5):688-694
降海鳗鲡一直是作为研究鳗鲡人工繁殖的材料,由于降海鳗鲡的资源衰退,选用池塘养殖鳗鲡作为亲本的研究成为热点。尽管人工诱导野生降海鳗鲡获得的胚胎发育过程的研究已报道,但人工诱导池塘养殖鳗鲡的胚胎及仔鱼早期发育未见报道。本文应用池塘养殖日本鳗鲡取代野生降海日本鳗鲡进行人工繁殖,2002年的孵化批次共80次,其中大部分为人工授精卵(60次),一部分(20次)为自然产卵。受精率为(44.03±21.99)%,孵化率为(65.76±19.48)%,共计获得苗种349.9万尾。连续记录了鳗鲡的胚胎和早期仔鱼的发育过程。在水温为20.5℃时,胚胎发育需要时间为49h,所需积温1005℃.h;在水温为22.5℃时,胚胎发育需要时间为39h,所需积温878℃.h;在水温为24.5℃时,胚胎发育需要时间为34h,所需积温833℃.h。  相似文献   

11.
A new water-in-oil-in-water (W/O/W) type emulsion using lipophilized gelatin (LG) and cotton-seed oil was developed for a novel method of hormone administration in fishes. LG was prepared by attaching palmitic anhydride to gelatin. The best conditions for preparing stable emulsions were determined where the final concentrations of LG in the emulsion and the volume ratio of LG solution to cotton-seed oil were 2% and 1:2, respectively. Hormone releasing properties of LG emulsion were compared with a water-in-oil (W/O) type emulsion prepared with Freund's incomplete adjuvant (FIA) and saline solution by monitoring plasma profiles of salmon gonadotropin (sGtH) II in the Japanese eel. sGtH II is gradually released from the LG emulsion. LG emulsion had hormone-releasing properties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the saline solution and the FIA emulsion. Immature female Japanese eel (BW, 566 to 1017 g) received a weekly intramuscular injections (total of 10 injections) of the LG emulsion, the FIA emulsion or the saline solution, each of which contained sGtH fraction. The LG emulsion was found to be more effective in inducing ovarian maturation. In mature eel, final maturation and ovulation could be induced by simultaneous administration of sGtH fraction and 17-hydroxyprogesterone using LG W/O/W emulsion.  相似文献   

12.
日本鳗鲡早期幼苗趋光性及视觉发育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出膜后第1~9 d的日本鳗鲡(Anguilla japonica)早期幼苗,在不同光强度下趋光性分布及视觉发育组织学特征。结果显示:在8900 lux的强光条件下,日本鳗鲡早期幼苗随着发育,表现出明显的负趋光性。到9 d时,占存活幼苗52.2%的幼苗都集中在最暗的110 lux区域;而在2300 lux的弱光条件下,表现出趋弱光性。到9 d时,占存活幼苗44.6%的幼苗都集中在25 lux区域。视网膜发育的组织学观察发现,日本鳗鲡幼苗的视网膜发育首先出现的是外界膜和内界膜,最后出现的是外丛层。幼苗的整个视网膜结构到9 d时,发育为9亚层结构。视网膜中最发达的是外核层,由3种细胞构成。发育最快的是内核层,由2种细胞构成。结果表明,与日本鳗鲡早期幼苗趋光性有关的因素包括视网膜分层、视网膜厚度、内核层细胞数等多种因素。另外,本研究还探讨了日本鳗鲡幼苗在自然界可能生存的水深和光环境。  相似文献   

13.
14.
日本鳗鲡人工繁殖技术研究最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乔振国 《海洋渔业》2007,29(4):360-364
日本鳗鲡(Anguilla japonica)人工繁殖是至今尚未解决的世界性难题。2001~2003年日本水产综合研究中心在实施政府资助研究专项“生态保护型增养殖体系建设一种苗生产、放流技术开发”期间,对已有40余年研究历史的日本鳗鲡人工繁殖涉及的亲鱼选育、催熟、催产、优质卵判别、仔鱼培育等关键技术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经过270d培育,于2003年首次成功获得日本鳗鲡白仔鳗苗(体长52.6mm)。本文在主要介绍这一研究成果的同时,概要介绍我国在这一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希望能为我国的日本鳗鲡人工繁殖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初步研究了池塘养殖日本鳗鲡初孵仔鳗生长与卵黄消耗的关系。在水温(24±1)℃下,仔鳗发育至7~8日龄,口、肠道、肛门、胸鳍等器官形成。仔鳗全长与卵黄的关系为:(1)0~18 d仔鳗全长随日龄的增加而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0~7 d生长快,平均日增长0.57 mm/d,8~10 d,平均日增长0.13 mm/d,11~18 d,平均日增长0.09mm/d;(2)0~10 d,仔鳗以内源性营养方式吸收营养,仔鳗全长与卵黄消耗呈指数相关,可用公式Y=1.5879e1.4371L(R2=0.8979)表示,仔鳗卵黄消耗与日龄可用公式Y=0.0852e-0.5547L(R2=0.9702)表示;10 d后仔鳗卵黄消失。  相似文献   

16.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