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为涉农高等院校创业实践教学提供了综合性高端平台.分析了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的历史使命与创业实践教学价值,梳理了涉农高校创业实践教学的典型模式.从新农村研究院的价值发挥和现有模式的优化出发,提出以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的硬件设施和软件资源关联性建设为着力点,以“涉农高校——地方政府——农村社区——涉农企业”为合作机制,以论坛、协会、社团、创业团队为中介,构建并完善“课堂涉农创业模拟——课外涉农创业实践——创办农业企业实践”的涉农高校创业实践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2.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校涉农专业人才培养肩负了前所未有的使命.该文重点分析了乡村振兴战略下加强涉农专业实践教学的必要性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学校、学生和基地3方面提出了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实践教学改革路径,以期为新时代涉农专业人才培养和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李荣峰 《安徽农学通报》2021,27(22):182-184
该文立足于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的发展战略,以涉农专业的改革实践为基础,从改革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加强实践实训教学、强化师资力量、加强校企合作、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及就业意识等方面阐述了转型期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对提高涉农专业毕业生就业及工作能力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孙翠萍  丁莹莹 《现代农业科技》2023,(22):180-183+187
新时期,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涉农人才的支撑。这是时代交给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的新命题。面临当下高校人才培养与涉农人才需求不匹配的难题,潍坊科技学院应积极依托学校“大农科”办学优势、“寿光模式”地域特色以及“产学研”办学特色,紧密结合乡村振兴对人才的需求,重构实践教学模式。结合案例院校的办学资源优势,本文提出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与创新方案,包括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双基双能”实践能力体系构建、“三层三阶”实践课程体系构建、“政产学研用”五方协同育人实践平台搭建等改革措施,以期为应用型高校的实践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实践育人,代表一种新的教育观。在其理念指导下,以社团为载体,以学分制为纽带,通过搭建课内外知识融合、设计跨学科训练、团队合作和个性发展三大平台,构建全程实践育人体系。为了进一步推进创新创业教学工作,不断增强社团文化的育人功能,学分制社团通过校企协同实践育人新模式,营造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潜力,进而推进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相似文献   

6.
面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给高校涉农人才培养带来的新变化,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围绕实践教学这个核心的育人环节,一手抓体系创新,构建"三维一体"实践能力体系,"三层次、四维度"实践课程体系和"一体多翼"实践平台体系;一手抓育人改革,建立健全"一懂两爱"人才培养新路径,"四协同、五共建"育人新机制和"互联网+实践"教学新模式。从实施结果来看,专业实践特色愈加鲜明,专业实践成果愈加丰富,专业育人成效愈加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前,涉农高职院校对“三农”的服务缺乏精准度,面临若干现实困境,诸如涉农高职院校的培训服务和农村经济发展不适应、未形成培育高素质农民的整体机制、涉农专业设置不合理等。技能形成能有效应对经济转型和技术革新引发的变化,找寻应对现实困境的道路,因此,从技能形成视角出发,探讨涉农高职院校涉农学生和农民的涉农技能形成,提出增强对接农村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大力培育高素质农民、促进涉农专业和技能培训精准对接区域农业产业和现代农业等行动路向,为“三农”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培养高层次、高水平的创新型农林人才和多学科背景、高素质复合应用型农林人才是涉农高校新时代“育卓越农林新才”的历史责任。工业科技知识及工程文化背景,是现代农业学科分工细化与交叉融合并存纵深发展趋势下,农科专业学生跨学科通专融合知识结构重塑的必要构成及专业综合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训练的重要内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自2005年面向农科专业开展工业认识教育实践以来,探索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一个载体两个平台三个目标”的农科专业工业认识教育模式,建立了完整的农科专业工业认识教育教学内容体系和组织体系,为新农科“育卓越农林新才”目标的实现提供了一种“工程方案”。  相似文献   

9.
刘瑞龙农业教育思想深刻内涵为:“以农为本”,积极服务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是农业教育的出发点;产学研相结合,是搞好农业教育的切入点;一支理念新、技术精、德才兼备的农业教育专兼职师资队伍是搞好农业教育的支撑点.刘瑞龙农业教育思想对涉农专业开放教育的启示:涉农专业开放教育发展与服务“三农”相结合,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遵循“教育、生产、科学相结合”的方针,积极探索涉农专业开放教育办学模式多元化,不断创新农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立足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开展好涉农专业开放教育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建设,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环节;进一步加强涉农专业开放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构建一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和高素质的涉农专业开放教育专业化教师队伍.  相似文献   

10.
陈海生 《安徽农学通报》2015,21(10):167-168
“植物生长与环境”是高职涉农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如何培养学生接受“五水共治”的理念,既能实现作物的优质高产,又能保护好生态环境,是新时期下任课老师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该文对该课程进行了一些教学改革探索: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改革教学内容;加强实践教学;针对学生特点因材施教.上述措施将增强该课程的教学效果,提高高职涉农专业的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1.
休闲体育专业从市场需求出发,创办之初就秉承“实践育人”的教学理念。各高校结合专业方向积 极探索新型实践教学模式,形成了具有一定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在人才培养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为了 培养知识和能力全面发展的综合应用型休闲体育专业人才,高校必须不断改革实践教学,构建“夯实基础 实践教学、重视专业实践教学和强化综合实践教学”的休闲体育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合理安排实践教 学时间,拓展实践教学组织形式,完善实践教学管理模式。教学实际中可以采用“技能大赛带动,岗位技 能培训,产学研合作,双师型实践教学”等模式增强实践育人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为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充分发挥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协同作用,实践课程应当作为工农交叉学科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主阵地。以中国农业大学农建专业综合实践课程为例,分析当前工农交叉学科实践课程思政育人发展的现实困境,明确实践课程思政育人建设目标,提出“党建引领、思想铸魂、价值观浸润、实践淬炼”为一体的实践课程思政育人模式,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并采用调查问卷法进行效果评价,结果表明农建专业综合实践课程思政育人模式的构建能有效提升学生的专业认同感、“三农”情怀和综合素养,使其坚定理想信念,激发家国情怀,进一步贴合未来行业领军人才的培养目标,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也为工农交叉学科提供了实践课程思政育人模式范例。  相似文献   

13.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关系着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以6所部属农林院校为例,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组成要素来分析农林高校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提出促进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创新创业教育政策建议,即要引导涉农林专业学子树立创新创业意识,将“论文”书写在大地上;构建涉农林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互融合的机制,服务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战略;整合各种资源和力量,构建农林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协同育人机制等。  相似文献   

14.
开展“新农科”教育,培养双创型“新农人”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目前,高等院校涉农专业在双创型人才培养中普遍存在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力量薄弱、学生专业思想不稳定等问题,无法满足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对农科类专业人才的需求。围绕“新农人”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针对双创型“新农人”人才培养发展趋势,通过对“新农科”内涵及乡村振兴对人才需求的全面解析,构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涉农专业适应乡村振兴战略的“四模块三结合”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即分别从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核心技能训练、专业综合技能训练和科研创新能力训练等4模块分层次结合农科教推进双创教育,并从“专创结合”人才培养、双创型师资队伍建设、双创平台搭建、实践经费渠道拓宽和双创评价方法等方面提出相关文章建议。  相似文献   

15.
高等农业院校大学生实践育人的载体和长效机制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强实践育人工作是提高高等农业院校教育质量的必然选择。实践育人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核心,并通过实践育人的载体来实现。基于实践育人的内涵和类型分析,探索高等农业院校实践育人的载体:教学计划内的实践活动,包括劳动技能训练、专业基础训练、科研能力训练、毕业实习、社会调查;教学计划外的实践活动,包括课外学术研究、社团活动、学科完善;以及长效机制构建:完善实践育人体系,统筹组织领导机制,强化运行保障机制,优化考核评估机制。  相似文献   

16.
耕读教育理念推行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高等农业院校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通过对耕读教育理念的理论诠释分析农业高校服务乡村振兴实践育人路径,旨在推动高校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持。以沈阳农业大学为例,提出“学专业、爱专业、立志从事专业”的目标定位,坚持全员参与、小组行动、小问卷大样本、平台管理的组织维度与形式,“全员、全覆盖、全过程”协同育人管理体制与保障,线上线下两个支持平台和评价系统,创新大学生实践育人范式,提出耕读教育理念下农业高校服务乡村振兴实践育人新路径。  相似文献   

17.
应用有序Probit模型估计了新时代背景下16所农林类高校3279位大学生从事涉农工作意愿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专业涉农、家人从事涉农工作、经历过粮食短缺、参加过农业研学活动、关注粮食安全、了解粮食安全、农业教育作用评估和涉农大学生保障粮食安全作用评估较高的农林类高校大学生未来从事涉农工作的意愿更强,而父亲学历越高,农林类高校大学生未来从事涉农工作的意愿越低。进一步异质性分析表明,粮食短缺经历仅对本科组未来从事涉农工作意愿有改善作用,种地经历仅对非农专业组未来从事涉农工作意愿有积极影响。据此,本研究认为,农林类高校应加强新农科建设和大学生的专业知识教育,落实大学生基于农耕文化和社会实践的耕读教育,抓好大学生以“三农”为主题的双创教育工作,强化对大学生“一懂两爱”等“三农”情怀的思政教育,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培养新型农林人才。  相似文献   

18.
涉农高校工科专业所占比例较高,在新工科建设的大背景下,要客观分析涉农高校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改革面临新挑战:乡村振兴对涉农高校人才培养需求更加精准;新工科改革新趋势推动涉农高校人才变革;强化一流课程建设对涉农高校工科专业教学改革提出新要求。新时代应立足涉农高校工科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加快推进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式方法的变革。研究以具体课程教学改革为例,提出基于异步SPOC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改革实践探索,在明确改革总体思路基础上,从线上理论教学设计实施、线下理论教学设计实施、实践教学设计实施、混合式教学模式考核及评价体系等层面具体探讨改革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9.
专业课教师既教授理论知识和指导实践训练,又同样肩负着神圣的使命——育人,因为高校专业课教师不仅是文化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引路人。充分发挥专业课教师“传道、授业、解惑”,即教书和育人的作用,培养跨世纪的“四有”新人,使学生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目标,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相似文献   

20.
包艳杰  孟晓 《古今农业》2023,(1):81-90+108
农业文化遗产的劳动属性和文化属性,从根本上定义了农业文化遗产关乎人全面发展的内涵,也赋予了农业文化遗产天然的育人功能和优势。塑造校园农业文化遗产微景观,一方面增加劳动课程的地域特色,另一方面使农耕文化融入触手可及的四时之景中,最大程度发挥环境育人功能;建设地域农耕特色博物馆,为学生提供一个直观了解中国农耕文明发展历史的平台,引导学生社团围绕农耕文明开展志愿者活动,加强学生对认知农耕文化的主动参与度;探索校内教学与遗产地合作育人,通过校内设置中华农业文明史等农史特色课程,使学生获得对历史上中国农业、农村和农民的理论认识,同时借鉴科技小院模式,与遗产地建立协作育人平台,为学生提供参与观察真实乡村的实践机会,在鲜活的乡村生活中使学生感受农耕精神,进而激发学生自觉成为“知农、爱农、懂农”的领头雁型涉农人才的使命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