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 毫秒
1.
矮秆CHA杂种小麦优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9个矮秆CHA杂种小麦产量及相关因素的优势表现进行了分析。产量最高优势为6.1%,穗粒数普遍表现明显超标优势,亩穗数表现负优势,千粒重优势很不一致。穗长增加,结实小穗数增多,穗粒重有很强的优势,表现出大穗,多花多实特性,主茎旗叶,倒二叶面积增大,光合能力强,收获指数高,库源关系比较协调。  相似文献   

2.
化杀杂种小麦灌浆规律及粒重优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化杀杂种小麦灌浆特性及播期、密度、灌水效应的研究表明,其灌浆规律与常规(亲本)品种相同,籽粒增重遵循慢—快—慢的节律变化,同时具有自己的特性。杂种的快速增重期较对照早1~3天,灌浆速度峰值超对照优势达24.71%~46.34%,且持续时间长,灌浆速度的峰面宽,因而单粒重比对照高6~11mg,但不同部位小穗间的粒重差异依然存在,且较对照大。杂种的灌浆特性与亲本有关,但仍表现出明显的超亲优势。播期、密度、灌水等影响灌浆进程,因而可通过亲本选配、强优势组合筛选及农艺措施调节进一步发挥杂种的粒重优势  相似文献   

3.
庞启华  黄光永 《种子》1999,(5):7-10
利用99个不完全双列杂交组合和17个CHA杂种,研究了在单株点播和正常密植条件下川西CHA杂交小麦的产量及产量构成超标优势特点。结果表明:1,在单株条件下,产量超标优势较大的组合是穗,粒,重三要素在较高水平上的协调提高的结果,产量优势主要来源于穗粒数优势和一定的有效穗优势。2.在密植条件下,具有较大产量超标优势的组合产量优势主要来源于穗粒数和千粒重优势,并以穗粒数优势起主导作用.3.单株点播条件下  相似文献   

4.
提型杂种小麦粒重优势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以3个提型不育系(A)和对应的保持系(B)为母本,5个恢复系(R)为父本配制成二套3×5的NCII设计组合,对这些组合的F_0种子和F_1籽粒发育过程中粒重和粒积的变化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A系种子的最大体积与B系种子无显著差异,但大部分A系种子的粒重明显低于B系种子,说明提型胞质对不育系种子的充实有不良影响。但提质杂种(A/R)和普质杂种(B/R)在充实速率、籽粒最大体积和千粒重等性状上均无显著差异。显然,F_1籽粒的发育过程并未受到提型胞质的影响。D_1、FR_2、FR_3和籽粒最大体积与千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杂种小麦恰好是在这四个因素上表现出明显的平均优势,优势强度主要取决于亲本的一般配合力。组合的特殊配合力效应不因中亲值的提高而下降。对改进杂种小麦的灌浆特性、提高粒重优势及其稳定性的可行途径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研究栽培措施对杂种小麦籽粒灌浆的调节效应表明,杂种小麦籽粒鲜重、体积和干重都高于常规小麦。不同播期、密度和施氮量处理的杂种小麦籽粒库容和粒重存在差异,以适期播种低密度高施氮量处理的杂种小麦粒重最高。  相似文献   

6.
CHA小麦产量因子优势关系分析及育种学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绍峰  郭世昌等 《小麦研究》2002,23(1):10-11,20
通过对12个CHA小麦杂优组合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的优势关系分析,揭示CHA小麦杂种优势表现规律和各种优势对产量表现的相对重要性。结果表明: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平均优势表现大小顺序为:产量>穗数>千粒重> 穗粒数,各优势对产量超标优势的关联顺序为产量平均优势>千粒重超标优势>穗粒数超标优势>穗数平均优势>其它,由此反映出在杂优利用研究中进行亲本选配和强优组合筛选时对群体穗数和千粒重、穗粒数的不同要求。  相似文献   

7.
CHA 杂种小麦生育特点及农艺因子调控效应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艳敏  李晋生 《作物学报》1998,24(6):990-996
1991-1994年度对杂种小麦叶蘖生长,根系生育,分蘖成穗,幼穗分化,籽粒灌浆,干物质积累分配等的系统深入研究结果表明,CHA杂种有诸多方面的优势;分蘖发生相对较早,且根多蘖壮,与主茎差距小,成穗相对较整齐;初生根生长快,扎得深,次生根条数多且根系粗壮,根干重及深层根比率高,生理活性强,籽粒灌浆快,增期早,强度大,持纽时间长,粒重优势突出;播期,密度,供水等农艺措施对根,茎,叶蘖的生长,干物质积  相似文献   

8.
K,V型杂种小麦优势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5(A)×2(R)两组亲本杂交的10个杂种及其相应的亲本材料,探讨高产条件下K、V型小麦的杂种优势。结果表明:单株产量有很强的杂种优势,7个组合超双亲平均值为7.11%~25.1%,其中3个为15.7%~25.1%,4个组合超标优势2.4%~18.1%。K、V型杂种优势的主要表现是千粒重的增高,其次是穗粒数,有3个组合超双亲平均值。单株穗数的减少对杂种产量有影响,选择多穗亲本,对提高杂种的穗数有效  相似文献   

9.
10.
杂种小麦产量优势与产量因素优势的关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小麦的产量是其产量因素即穗数、穗粒数与粒重的乘积。那么,产量的杂种优势与产量因素的杂种优势关系如何呢?......  相似文献   

11.
冬小麦子粒充实度及灌浆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小麦子粒灌浆及发育的研究分析,提出了子粒充实度的概念及计算公式,并据此对河南省小麦子粒灌浆模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品种间的子粒充实度存在着显著差异,它可以较好地反映子粒生长潜力的发挥程度。河南省的高产小麦品种可以划分为四种灌浆模式:①高灌浆速度与短灌浆持续期相结合类型;②长灌浆持续期与早开花相结合类型;③长灌浆持续期与晚开花相结合类型;④低灌浆速度与长灌浆持续期相结合类型。其中,①②模式类型比较适合河南省的生态条件,子粒充实度较高。子粒充实度与子粒灌浆持续期、子粒灌浆完成期、开花期、起始生长势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不同小麦品种籽粒灌浆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以黄淮南片主产麦区广泛种植和新近育成推广的12个小麦品种为供试材料,对籽粒灌浆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籽粒平均灌浆速度及最大灌浆速度均与百粒重、籽粒体积和籽粒最大体积呈极显著的正相关;籽粒灌浆持续期仅与饱满指数呈显著的正相关,而与百粒重无显著相关.供试品种的籽粒平均灌浆速度和最大灌浆速度,均以郑州853、陕农7859为最快,灌浆持续期最短,属晚花基因型品种;冀麦5418和徐州21的灌浆持续期最长,属早花基因型品种.还探讨了黄淮麦区南片小麦籽粒灌浆模式.  相似文献   

13.
我国北部冬麦区小麦品种籽粒灌浆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曾浙荣  庞家智 《作物学报》1996,22(6):720-728
1992 ̄1994年在北京对华北6省市以及国外近年来育成的一些冬小麦品种的籽粒灌浆特性进行了研究。在每亩40万穗左右,亩产400kg的条件下,决定籽粒产量的最重要性状是千粒重;而决定千粒重的主要因素是平均灌浆速率(AR)。山东品种的千粒量和AR在6省市为最高。采用Logistic方程对籽粒灌浆过程进行拟合并求得有关灌浆参数。开花早的品种灌浆速率(R,Rmax)高,灌浆持续时间(T)较长,千粒重也高  相似文献   

14.
四川盆地小麦籽粒的灌浆特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四川盆地小麦灌浆期长,粒重优势明显,但易受环境影响。2010-2011和2011-2012年连续2个小麦生长季,选用10个品种在3个地点进行灌浆特性研究,以揭示该区域小麦灌浆参数的基因型差异及环境效应。2年平均粒重48.25 g,灌浆分为渐增期(T1)、快增期(T2)和缓增期(T3) 3个阶段,各阶段持续时间为T3 (16.30 d)>T1 (13.41 d)>T2 (12.98 d),其灌浆速率分别为0.618、0.772和2.205 mg grain-1 d-1。3个阶段的干物质积累贡献率依次为21.21% (T1)、58.27% (T2)和20.53% (T3),可见快增期结束时可以积累80%左右的干物质量。基因型、地点和年份对除粒重以外的所有灌浆参数均有显著影响,以年份的效应最大。同一年中,粒重、最大灌浆速率、平均灌浆速率、缓增期灌浆速率、渐增期灌浆速率和快增期灌浆速率主要受基因型的影响,而其他参数则以地点效应大于基因型效应。粒重与平均灌浆速率、最大灌浆速率、快增期灌浆速率和缓增期灌浆速率呈极显著正相关。10个参试品种中,川麦42、川育23和川麦56具开花期早、灌浆速率高、灌浆时间长、粒重大等特征。  相似文献   

15.
为探明干旱胁迫下小麦内源游离多胺在籽粒灌浆过程中的作用,2013-2014和2014-2015年度选用高产品种扬麦16和宁麦13进行不同水分条件的盆栽试验。自分蘖末期至成熟期设置正常供水(WW)、土壤轻度干旱(MD)和土壤重度干旱(SD) 3种处理,观察不同土壤水分对籽粒中游离多胺和籽粒灌浆的影响。两个品种的结果一致表明,与WW相比,MD处理对叶片水势及光合作用没有显著影响,显著增加弱势粒灌浆速率(12.5%)和粒重(11.8%),对强势粒灌浆无显著影响;SD处理则严重抑制叶片光合作用,显著降低叶片水势,强势粒的灌浆速率和粒重分别下降10.1%和9.5%,弱势粒的灌浆速率和粒重分别下降14.5%和11.7%。MD处理显著提高了灌浆期弱势粒中游离亚精胺(Spd)和精胺(Spm)含量及其与腐胺(Put)的比值,而SD处理的结果则相反。籽粒灌浆速率、粒重与籽粒中Spd和Spm含量及Spd/Put和Spm/Put值呈极显著正相关,与Put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喷施Spd和Spm,显著增加3个处理弱势粒及SD处理强势粒的灌浆速率(11.2%~25.9%)和粒重(9.9%~17.7%),但对WW和MD处理的强势粒无显著影响;喷施Spd和Spm合成抑制剂[甲基乙二醛-双脒基腙(MGBG)]后,3个处理强、弱势粒的灌浆速率和粒重均显著降低,分别下降20.5%~28.8%和16.9%~28.5%。表明小麦籽粒中多胺对土壤水分的响应因土壤干旱程度而异,通过轻度土壤干旱处理增加籽粒中Spd和Spm含量以及Spd/Put和Spm/Put值,可以促进籽粒灌浆,增加粒重。  相似文献   

16.
多胺对冬小麦籽粒灌浆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周麦18和西农538为材料研究表明,喷施精胺(Spm)或亚精胺(Spd)显著促进冬小麦籽粒灌浆,而喷施腐胺(Put)对冬小麦籽粒灌浆无显著影响;外源Spm或Spd显著提高旗叶叶绿素含量、光合作用以及抗氧化酶(SOD、POD、CAT)活性,同时显著降低旗叶丙二醛以及籽粒乙烯释放速率。说明不同类型多胺对冬小麦的影响不同,多胺对冬小麦籽粒灌浆的影响与叶片光合、衰老以及籽粒ETH释放速率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不同组合杂种小麦群体光合优势特点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明确群体水平上化杀型杂种小麦的光合优势表现特征及其生理机制,以2个化杀型小麦杂种F1及其亲本为材料,推广品种冀麦38号为对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供试杂种小麦1F1和2F1的群体干物质生产能力都表现平均优势和超标优势。1F1起因于其LAI和光合势优势较大,2F1则是由于净同化率优势较大。1F1和2F1的子粒产量都高于亲本和对照,与亲本相比,1F1和2F1的产量优势是由产量构成三因素综合提高所致,与ck相比,1F1和2F1的产量优势则主要来自千粒重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