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次降雹天气的预测技术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何草青  郭洪权 《农技服务》2009,26(10):112-113
使用常规气象资料及物理量场资料,并结合多普勒雷达回波资料,对2009年3月28日广西西北部出现的冰雹天气进行分析,得出强对流天气发生的有利形势、物理量场分布、强对流的指数变化以及雷达回波产品特征。  相似文献   

2.
利用常规资料、713雷达资料、自动站观测资料、FY-2E红外卫星云图等资料,对2011年中卫市两次冰雹天气过程,通过大尺度环流形势、主要影响天气系统、卫星云图和雷达回波特征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降雹和短时强降水出现时间段为回波发展的成熟阶段和成熟后期及消散的初期,回波强度在减小到30 dbz以下时,强对流天气天气基本结束,冰雹天气出现时段对应回波的成熟后期和消散初期。自动站资料分析可见,23日冰雹天气与25日冰雹天气过程,地面都有中尺度低压形成,地面风场存在气旋性的辐合区或辐合线。  相似文献   

3.
利用常规资料、NCEP资料、713雷达资料、卫星云图等数据,通过大尺度环流形势、主要影响天气系统、卫星云图和雷达回波特征等方法对2015年6月21日17:00—21:00中卫市中宁县局地冰雹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降雹和短时强降水出现在回波发展的成熟阶段及消散初期,当回波强度<30 d BZ时,强对流天气过程基本结束。  相似文献   

4.
利用铜仁新一代天气雷达产品资料、实况观测资料以及NCEP(1°×1°)资料等,分析了贵州省铜仁市石阡县2015年5月8日的一次冰雹大风过程。结果表明,2015年5月8日石阡县冰雹大风天气是发生在高空低槽、低层切变线、低空西南急流和地面辐合线的环流背景下,下湿上干的形势和中等强度的垂直风切变为强对流天气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雷达回波反射率因子显示为明显的弓形回波,且回波强度超过55 d BZ,强回波区伸展高度达-20℃层以上,冰雹、大风天气产生在回波最强的弓形顶部;同时具有有界弱回波区、旁瓣回波、悬垂回波、回波墙、深厚的强中气旋和逆风区等冰雹天气典型雷达回波特征。降雹过程有垂直积分液态含水量的骤增骤降现象。  相似文献   

5.
马虹旭  杨仲江  王伟  才奎志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8):9639-9640,9711
根据2007年7月8日阜新强雷暴天气的雷达资料和闪电定位仪资料,分析闪电活动与雷达回波之间存在的关系。结果表明,阜新地区位于"丁"字槽交叉处,并不断有下滑冷空气影响,对应地面暖锋南压至该地区,是造成这次雷暴天气的天气背景。闪电发生的位置变化与飑线强回波移动密切相关,速度回波清晰地反映和预示雷达回波的移动趋势。  相似文献   

6.
利用常规和非常规气象资料、卫星云图和雷达产品资料等,对2015年5月10~11日桂林市发生的一次暴雨天气过程的成因及雷达回波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次暴雨过程是高空槽、低层低涡、切变线、低空急流和地面锋面共同影响的结果。过程前期为暖区降水,锋面在影响桂林时,锋面前絮状云系回波容易造成雷雨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较垂直的锋面过境时,在有利地形的作用下,雷达回波很容易看到飑线形成,强对流天气往往发生在飑线中;山脉阻挡雷达回波时会使回波快速加强,从而使强对流天气明显加剧;强对流天气容易发生在锋面后细长狭窄的强度在60 d Bz以上、高度在13 km以上的回波带状中。当风廓线从高层到低层伸展为深厚的干层区域时,天气趋于稳定,强对流天气结束。  相似文献   

7.
2016年6月23日盐城市强对流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卫星、雷达等资料对2016年6月23日盐城市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盐城市龙卷风天气出现在梅雨期间,高低空急流耦合、地面暖锋南侧高温、高湿不稳定条件对龙卷风天气的出现提供了有利条件;西北气流控制的500 h Pa区具有清晰暗区,说明冷暖空气在该区域交汇,推动冷锋及对流天气发展;结合雷达回波和径向速度资料,有明显钩状回波出现在0.5°仰角回波中,且回波强度>55 d BZ。另外,在钩状回波顶端中气旋特征明显,旋转速度高达26 m/s,属强中气旋。  相似文献   

8.
利用山东省雷电资料配合多普勒雷达多种产品(如基本反射率、径向速度、垂直累积液态含水量等)回波图像及自动站、Micaps资料,采用统计和对比分析的方法,对2008年8月26日青岛地区的雷暴天气过程进行分析,找出闪电活动与雷达强度回波及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闪电发生频数较雷达回波强度在时间序列上有一定的超前性;在雷达回波发展的不同阶段,闪电发生的位置与雷达强回波位置大多相同,有时偏离;降水回波辐合区,闪电活动相对频繁,这对雷暴等强对流天气过程预警工作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姚立宏  方琼玉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3):16440-16442
2008年1月10日-2月5日桂林出现了一次持续的低温雨雪冰冻天气,通过对桂林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降雪回波的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总结出桂林市冬季降雪的回波特征,着重提出了“牛眼”的意义及在降雪量分析中的特征和风廓线产品对预报的指示作用,并对新一代天气雷达在降雪监测、降雪预报的应用方面进行了讨论,为南方降雪天气的雷达回波特征做一些总结。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常规气象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黄山和铜陵雷达回波资料,对2013年8月17日发生在黄山地区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的回波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发生在不利的水汽条件下,由台风倒槽的辐合抬升和地形抬升共同触发形成的非超级单体强风暴造成,该风暴具有后侧V型无回波区和强VIL等强降水单体强风暴的回波特征;从雷达资料对比分析可以看出,铜陵雷达资料对黄山地区强对流天气的观测和预警更具使用价值。具体表现在基本反射率和基本速度图上表现的回波细节更加清晰;雷达与天气区之间距离合适,离黄山地区最北段约50 km,距最南端约150 km,既减小了仰角高度限制造成的回波顶高误差,也在基本速度的有效探测距离内;低仰角速度产品对地面大风和强降水开始时间有预警指示作用;V型无回波区的出现时间和与强中心的相对位置对强降水开始和结束时间有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雷达回波资料及卫星云图等资料,分析了2011年7月2日吉林地区一次局地暴雨天气过程。结果表明,冷空气入侵激发不稳定能量释放,中尺度辐合线是此次暴雨天气过程的主要触发系统;雷达回波资料和卫星云图较好地反映了局地暴雨天气发生发展全过程,可为人们监测天气变化、提前做出预警服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昆明地区夏季冰雹云多普勒雷达定量判别指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昆明市探空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地面观测资料,对2010—2014年昆明地区19次典型降雹天气过程进行综合分析,重点对冰雹云发展初期的雷达判识指标进行研究,对原有的冰雹云发展阶段雷达判识指标进行更新、细化、完善,总结得出基于雷达资料的人工防雹作业判识新指标,并利用2015年发生的冰雹天气过程检验了指标。结果表明,昆明防雹作业指标为组合反射率回波强度达45dBZ、强回波H_(45dBZ)中心强度跃增≥5dBZ、回波顶高≥8 km、强回波中心顶高﹥6 km。利用强回波H_(45dBZ)中心顶高﹥6 km和强中心强度跃增≥5dBZ能很好地识别冰雹云,但提前预警时间太短,预警作用有限。  相似文献   

13.
党英娜  郭庆利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4):17237-17239
通过对2005年4月19日发生在山东省烟台北部地区一次飑线大风天气过程的天气学和多普勒雷达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前倾槽过境后形成的上层干冷、下层暖湿的形势场配置为飑线的产生提供了有利的天气条件。多普勒雷达资料中反射率因子回波中的断裂处对强天气的产生极为有利。雷达产品上弓形回波带前缘的阵风锋可以做为预报大风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东北冷涡外围辽西沿海强对流天气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自动站加密观测资料和雷达资料,对2017年7月9日辽宁省西部到中部地区1次短时强对流的天气形势、物理量场、雷达回波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有利降水的大尺度天气系统背景下,底层冷空气和低空急流以及中尺度天气系统造成了本次强对流天气。底层925~850hPa的充沛水汽和辐合上升运动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地面复合线和低压环流造成本次短时强降水天气。雷达组合反射率因子45dbz的强回波区与强降水落区基本吻合,并对应地面中尺度气旋式环流的形成和维持。  相似文献   

15.
积层混合云人工增雨作业条件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利用沈阳棋盘山新一代天气雷达探测资料和常规气象资料,分析了2004~2006年在辽宁中西部地区进行的人工增雨作业及降水的雷达回波特征,并总结出对积层混合云实施人工增雨作业的条件、部位、时机和方法等新一代天气雷达判别指标。  相似文献   

16.
利用湖北省闪电定位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以及气象卫星的观测资料,从环流背景、系统形成机理、雷达反射率、回波顶高、垂直液态水含量和云图特征等方面,对湖北省2014年8月30—31日的一次强雷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中尺度对流云团的影响下产生雷雨天气,雷雨天气过程发生时间及区域与雷达强回波形成时间和位置相吻合。当区域回波强度大部分在40 d BZ以上,最大达到45d BZ;回波顶高大部分在9 km以上,最大达到17 km;K指数≥36和垂直液态水含量大部分在6 kg/m2以上,最大达到20 kg/m2时,对强对流天气的雷电预报有明确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17.
结合常规观测资料、高空探测资料、雷达回波资料等对2015年6月7—9日文山州持续降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持续降水天气过程主要受高空槽和副热带高压西北侧西南气流共同影响,冷空气南移,中低层切变线和辐合线共同作用;这次降水天气以积层汇合型降水回波为主,降水回波带对应地面中尺度辐合线,文山州上空冷、暖空气交汇,对于降水天气非常有利。  相似文献   

18.
在大尺度环流背景条件对暴雨天气无明显指示的环境下,夏季的局地暴雨要关注当地气象要素的分布特征,同时要密切关注新一代天气雷达的回波演变。应用海拉尔天气雷达,从反射率因子、组合反射率因子、垂直累积液态含水量产品以及径向速度产品,分析2007年6月30日12:50~14:00发生在陈旗的巴彦库仁镇的一次局地暴雨天气的雷达回波特征,试图总结暴雨天气的雷达回波特点。结果表明,多普勒雷达回波强度出现大于35 dBz的回波,并有45~55 dBz的强回波持续出现在回波区域内,且回波稳定少动有一小时之多,这是产生暴雨的关键原因;径向速度产品出现逆风区,是暴雨天气速度回波的明显特征;垂直累积液态含水量产品和垂直风廓线产品对暴雨天气的分析有很好的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19.
选用多普勒天气雷达和卫星资料,对2013年6月1日发生在永嘉县一次局地强降水过程的回波特征进行分析。分析其雷达回波特征和雷达二次产品在短时临近预报中的作用,为今后的短时临近预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周斌  阳令  戴泽军  刘应军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4):21297-21299
[目的]分析2007年7月23日发生在长沙市境内的一次冰雹天气过程,为冰雹大风的短时临近预报提供基础。[方法]系统地分析雷暴和强对流天气产生的环境条件,并运用新一代天气雷达产品资料,揭示强风暴在不同的雷达产品中的一些特征。[结果]风暴低层前侧有入流缺口和有界弱回波区(BWER)、高层具有强回波悬垂结构、强回波区有中气旋(M)、风暴发展阶段垂直液态含水量VIL出现跃增。[结论]新一代雷达对超级单体风暴类天气的监测和分析更为精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