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文华 《农业考古》2006,(1):240-242
中国农业史研究萌芽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直至20世纪40年代以前,中国农史研究的重点在于农史资料的收集整理,其中以万国鼎主持的456册、3700万字的《中国农史资料》为代表。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至70年代末,中国农史研究的重点在于农书的整理和研究,其中以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编写的《中国农学史》为代表。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农史研究的重点在于农业科技史的研究,其中以梁家勉主编的《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史稿》为代表。大约从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中国农业文化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出现了一大批成果。如我所主编的《农业考古》杂志开始辟有“农业文化研究”专栏,10多年来陆续发表了一大批研究文章。  相似文献   

2.
王明美 《农业考古》2006,(1):238-238
陈文华先生是我国农业考古这一学科的开创者。他专业功底扎实,学识渊博,才华横溢,思维敏捷;他勤奋好学,刻苦钻研,数十年笔耕不缀,著述颇丰,在史学界、尤其是农业考古领域,可谓闻名遐迩,声名远播。如今,早就学业骄人、早已功成名就的他,又向史学界奉献出另一部学术力作——《中国古代农业文明史》,真真切切地填补了我国农业文明史一个空白。真是可喜可贺,可敬可叹!  相似文献   

3.
叶青 《农业考古》2006,(1):237-238
陈文华先生的《中国古代农业文明史》,视野开阔,构思宏大,资料丰富,议论纵横,表现了作者高超的学术驾驭能力,是一部填补学术空白的创新之作,也是一部为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夯实基础、构建体系的厚重之作。  相似文献   

4.
陈梧桐 《农业考古》2006,(1):233-235
中国自古以农立国,农业史的研究历来受到学术界的重视。然而以往的研究,多侧重于农业科学技术史方面,从文化史或文明史的角度进行研究的成果不多,以致迟迟未见一部中国农业文明史的专著问世。最近,江西省社会科学院陈文华研究员出版的力作《中国古代农业文明史》(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10月出版),填补了这个空白。  相似文献   

5.
陈东有 《农业考古》2006,(4):263-264
近日,陈文华先生集自己数十年农业考古研究和十多年专事中国农业文明发展史研究的积累,由江西科技出版社出版了《中国古代农业文明史》,这是我国农业发展史学科学术研究的一项重要成果,是第一部中国古代农业文明发展史的专著。  相似文献   

6.
中国自古以农立国,农业在国计民生中居于首要地位。因此,对于农业和农业发展史的研究,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并取得了诸多成果。但是,这些成果大都集中在农业的物质层面,而对于它的价值层面,对于它的内在精神和特质,对于它与国家价值体系的构成及对民众价值观念的影响,则缺乏应有  相似文献   

7.
吴海 《农业考古》2006,(1):236-237
著名农业考古学家陈文华的《中国古代农业文明史》。洋洋60万言,已由江西科技出版社隆重推出,令人眼睛为之一亮。这是一部学术创新之作,一部呕心沥血之作,一部沉甸甸的厚重之作。  相似文献   

8.
中国通识教育方兴未艾,通识教材百家争鸣,科学史理应扛起通识教育的大旗,《世界农业文明史》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本教材是农史在南京农业大学的一次实践,是暗合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尝试。该教材纲举目张,共分十章,以全球性为经、以专题化为纬,不仅全面综述了前人的研究成果,更瞄准学科前沿有所建树,同时图文并茂,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以研究世界农业文明的特点、传播、演进、动因、影响机制以及与各种社会因素之间的互动关系为旨趣,开该领域教材编写之先河。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的物候和农业(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中国古代的物候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进行分析,认为物候在中国古代的农业生产活动中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物候的出现并得到统治者的推行,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管理国家、便于指导农业生产。  相似文献   

10.
罗丽 《农业考古》2003,(1):134-138,144
农业诗歌是以农业为题材的诗歌和直接与农业相关的诗歌。它可以分为三部分 :无名氏创作的民歌、文人官吏创作的田园诗、农学家创作的农技诗。中国古代农业诗歌时空跨度大 ,具有最庞大的作者群 ,能较全面地再现生产、生活的各个层面。作为社会根本的土地制度 ,不仅以种种形式反映在诗歌中 ,而且必然对诗歌的内容、形式有较大影响。中国早期农业诗歌的创作可上溯到《诗经》之前 ,因为《诗经》中的诗歌在内容、艺术上已经比较成熟 ,(清 )沈德潜《古诗源》等诗集中收录了不少的西周之前的古诗 ,但学者们对其作者及产生年代争议颇大 ,因此本文只…  相似文献   

11.
根据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原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而作为生产关系总和的社会经济基础又决定社会上层建筑的性质。中国自古以来一直是个农业大国,农业生产是社会经济最主要的部门,80%以上的国民赖此为生。因此,要研究中国历史,包括研究历代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状况及其与政权、思想、文化等上层建筑的关系,就必须首先着重  相似文献   

12.
胡火金 《农业考古》2007,(1):104-109
中国古代农业长盛不衰,在自然农业经济运作模式下,以环境安全、生态保护型的农业生产方法,在有限的土地上维持着众多人口的生计,维系了几千年传统农业社会的绵延发展,铸就了中国农业文明。“天人合一”思想在中国独特的“土壤”里产生发展,并在传统农业文明中不断强化、提升,由此引导了中国古代农业思想及其农业实践,成为中国古代农业思想的精髓。  相似文献   

13.
《中国热带农业》2019,(4):81-81
本刊是由农业农村部主管,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农业农村部南亚热带作物中心)主办的综合性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主要宣传党和国家有关农业的大政方针和热作产业政策,及时传递热作科技、开发、贸易信息,大力推广热带农业新技术和新品种,积极促进热区间的经验交流与合作,进而为促进热区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帮助。  相似文献   

14.
中国与朝鲜山水相连,民族相亲,自古以来两国有着密切的联系。《尚书大传》、《史记》、《三国遗事》等中朝两国的文献中就有箕子“走之朝鲜”的记载。箕子在朝鲜建立王朝,史称箕氏王朝。西汉时期燕人卫满到达朝鲜,在势力强大后驱逐国王箕准,自立为朝鲜王,史称卫氏王朝。公元前108年,汉朝政府把朝鲜改为直属政区,设置乐浪、玄菟、真番、临屯四郡。此后在朝鲜的三国和后三国时期,中朝两国都有密切的文化交流。在古代,中国的农业技术频繁传人朝鲜,有助于朝鲜农业生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古代中国与印尼关系密切,在农业科技方面有着较多的交流.一方面中国古代的农业科技文化传入印尼,中国的白菜、韭菜、荔枝、龙眼、肉桂等蔬菜水果,被移植到印尼,广泛栽种.另一方面,古代印尼的动植物输入中国,尤其是印尼的香料被中国人广泛采用,用于烹调或者用于医药或者用于贵族祭祀庆典等方面.中印两国在农业生产方面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对两国的社会和经济发展作用较大.  相似文献   

16.
《中国农村科技》2011,(5):74-77
两大经济区的分立与关联,亦即两大农业文化的交流与碰撞,是中国古代农业史的主要线索之一。在这一过程中,农耕文化始终占居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7.
《中国热带农业》2019,(5):81-81
逢双月10日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中国热带农业》是由农业农村部主管,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农业农村部南亚热带作物中心)主办的综合性期刊。欢迎订阅欢迎投稿欢迎刊登广告办刊宗旨宣传党和国家有关农业的大政方针和热作产业政策;展现国内外热作产业发展成就与趋势;传递热作科技、开发、贸易信息;推广热带农业新技术和新品种.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中国古代的物候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进行了分析,认为物候在中国古代的农业生产活动中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20.
古人说:“民以食为天”.中国几千年的发展,农业的发展是放在第一位,直到今天也是最有用的一条不能违背的规律.发展农业是一门多学科、多领域的行业,无论种植哪一类、哪一种作物,粮食、蔬菜、水果、中药材、花卉以及绿化树等,没有哪一类能离开植保工作.植保工作是一门涉及作物种植栽培、作物品种、耕作方式与土壤类型、施用水、肥,大气环境和田间气候等密切相关,每个因素的不同和变化都会引起病虫的改变.植保工作是农业中最复杂、变化最多、影响因素最大的学科,从事植保工作必须把这些领域和知识综合集于一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