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黄芪种子内源抑制物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黄芪种子内源抑制物质活性及其存在的部位。方法:采用浸提法对黄芪种子不同部位进行浸提,获得不同溶剂、不同浓度、不同浸提次数的浸提液,以白菜、小麦种子进行生物活性测定。结果:黄芪种子浸提液可显著抑制小麦和白菜种子的萌发及幼苗生长,且抑制物的活性随质量浓度的增大而增强,当质量浓度达到0.20 g/m L时,小麦和白菜种子萌发率均为0。黄芪种子不同溶剂浸提液抑制活性存在较大差异,其中水溶性浸提液大于醇溶性浸提液,且随着浸提次数的增加,浸提液的抑制活性呈现逐渐减弱的趋势。种皮与种仁都含有活性极强的抑制物质,后者强于前者。结论:黄芪种子中存在活性较强的内源抑制物,且多为水溶性成分,其种仁中含量高于种皮。  相似文献   

2.
通过研究准噶尔山楂种壳、种皮和种胚甲醇浸提液不同分离相对白菜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探讨准噶尔山楂种子内源抑制物活性。结果表明,准噶尔山楂不同部位浸提液均含有抑制白菜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物质,且不同部位浸提液对白菜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抑制作用不同;种壳对白菜种子萌发的抑制作用大于种皮和种胚,种胚对白菜苗生长的抑制作用大于对白菜种子萌发的抑制作用;水相对白菜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抑制作用较小,有时还具有促进作用。研究表明,准噶尔山楂种壳、种皮和种胚不同提取相含有不同内源抑制物质,而且抑制活性间存在差异,这为准噶尔山楂种子休眠的解除及繁殖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以芍药种子种皮和胚乳为材料,研究不同质量浓度(0, 0.02, 0.04, 0.06, 0.08和0.10 g/m L)的种皮和胚乳水浸提液对2种受体植物(白菜和小麦)种子发芽率、幼苗苗高和根长、幼苗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探讨芍药种子内源抑制物质的特性,为进一步研究芍药种子休眠机理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芍药种子种皮和胚乳中均含有抑制受体植物种子萌发与幼苗生长的物质,且同一质量浓度下,抑制作用大小表现为胚乳大于种皮;种皮和胚乳浸提液对白菜幼苗生长(苗高和根长)的抑制作用高于小麦;种皮和胚乳浸提液中的抑制物质均能使白菜和小麦幼苗产生生理响应,影响SOD、CAT和POD活性,从而启动抗氧化酶体系。研究认为,芍药种子种皮及胚乳浸提液均能够抑制受体植物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影响幼苗抗氧化酶活性,但芍药种子种皮与胚乳中所含抑制物在活性上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4.
以大花黄牡丹(Paeonia ludlowii)山南居群和林芝居群的种子为实验材料,研究种皮、胚乳水浸提物对白菜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及保护酶活性的影响,探讨大花黄牡丹种子休眠的原因.结果表明,大花黄牡丹的种皮、胚乳中含有抑制白菜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物质,且抑制作用随着大花黄牡丹种子浸提液浓度的升高而增强;相同浓度条件下,胚乳浸提液的抑制作用均高于种皮浸提液;测试时间不同,白菜幼苗酶活性的实验数据变化基本一致.山南居群的胚乳浸提液能直接抑制白菜幼苗POD酶活性,间接影响SOD和CAT酶活性;林芝居群的胚乳浸提液能直接抑制白菜幼苗POD和CAT酶活性,间接影响SOD酶活性.本研究认为,大花黄牡丹种子中抑制物质的存在是种子休眠的重要原因之一,且内源抑制物主要存在于胚乳中.  相似文献   

5.
秦岭华中五味子种子内源抑制物活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研究了秦岭山区野生华中五味子种子内源抑制物存在部位及其抑制活性.以甲醇和蒸馏水分别对华中五味子种皮和种仁进行浸提,分别制备成5个不同质量浓度的粗提物,用白菜种子测定其抑制活性.结果表明,华中五味子种皮和种仁均含有能极显著抑制白菜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内源抑制物.且其抑制活性随着质量浓度升高逐渐增强.相同部位和质量浓度的甲醇粗提物的抑制活性高于蒸馏水粗提物,相同提取溶剂和质量浓度的种皮粗提物对白菜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抑制活性强于种仁.该结果表明,华中五味子种子内源抑制物的存在可能是其休眠期长、不易萌发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
摘要:本文研究了南方红豆杉种子的种皮和胚乳(含胚)的不同浓度甲醇浸提液对油菜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种皮和胚乳不同浓度的提取液对油菜种子的萌发、幼苗的生长均存在一定的抑制作用。随着浸提液浓度的升高,油菜种子萌发率、幼苗的根长和茎长均逐渐下降。在相同的浓度中,油菜种子在胚乳浸提液中的萌发率比种皮浸提液低,油菜幼苗的根长在种皮浸提液中比胚乳浸提液中短。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处理组之间幼苗的根长存在显著的差异。结果表明红豆杉种皮和胚乳均有抑制物质存在,胚乳浸提液对油菜种子的萌发抑制作用较强,而种皮浸提液对油菜根长抑制作用强。  相似文献   

7.
通过生物检测方法研究了南方红豆杉种子的种皮和胚乳的石油醚、甲醇、乙酸乙酯、乙醚以及水浸提液对白菜籽发芽率和幼苗生长的化感作用,结果表明,其浸提液对白菜发芽及生长均有抑制作用,且随浸提液浓度增大抑制作用增强。种皮和胚乳甲醇相抑制物质对种子的萌发及生长抑制活性最强,抑制率达100%,种皮的石油醚相、乙醚相和乙酸乙酯相对发芽率的抑制作用强于胚乳,胚乳水相的抑制作用强于种皮;对白菜苗高生长的抑制作用,水相中低浓度处理的种皮抑制作用大于胚乳,高浓度处理时则相反;种皮石油醚相和乙酸乙酯相对白菜根长生长抑制作用大于胚乳,而乙醚相和水相中则相反。胚乳中各相对白菜苗高生长的抑制作用由强到弱依次甲醇相、乙酸乙酯相、乙醚相、石油醚相、水相;对发芽率和根长生长抑制作用由大到小依次甲醇相、乙醚相、乙酸乙酯相、水相和石油醚相。种皮中各相对苗高和根长生长的抑制作用由强到弱依次甲醇相、石油醚相、乙酸乙酯相、乙醚相和水相,对白菜籽发芽率的抑制作用由大到小依次为:甲醇相、乙醚相、乙酸乙酯相、石油醚相和水相。  相似文献   

8.
采用蒸馏水、甲醇和丙酮3种溶剂浸提莼菜种子,研究其浸提液对小白菜种子发芽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溶剂浸提莼菜种子内源抑制物质的活性不同,以蒸馏水浸提液的抑制物质活性最强,甲醇浸提液和丙酮浸提液的抑制活性较弱;蒸馏水浸提液对小白菜种子的抑制作用随浸提液浓度的增加而增强;采用45℃温水浸泡莼菜种子可有效去除部分内源抑制物质.  相似文献   

9.
耿晓东  吉爱伟  周英  汪成忠  钱剑林 《种子》2022,(1):106-110,116
通过统计种子潜在产量、生活力、抑制物萌发以及多种处理条件下的发芽指标等,明确射干种子的适宜萌发条件.探究种子耐NaCl胁迫的幅度范围.结果表明,射干种皮透水性良好.自然环境贮藏条件下种子生活力在2年内下降幅度不显著;射干种皮浸提液对小白菜种子发芽有显著抑制作用;昼夜变温处理和层积处理后射干种子的发芽率和发芽势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吉林延龄草种子内源抑制物质生理活性及种子中抑制物质的去除方法,采用乙酸乙酯、甲醇、水提取吉林延龄草种子并测定其提取物对白菜、水稻幼苗生长的抑制活性,用温水(25,35,45℃)浸种并测定各批次浸提液抑制活性,结果表明,吉林延龄草种子浸提液(乙酸乙酯提取液除外)对白菜幼根及胚轴,水稻幼根均有显著抑制作用,且抑制物质的活性随着提取物浓度的增加而增强,吉林延龄草种子水提取液(C)对白菜和水稻幼苗生长的抑制活性高于甲醇提取液(B)的生物活性,吉林延龄草种子乙酸乙酯提取液对白菜和水稻幼苗无显著抑制作用(p>0.05),吉林延龄草种子经乙酸乙酯、甲醇溶液提取后,再经蒸馏水提取获得的水提液Ⅱ(E)对白菜和水稻幼苗生长的抑制活性减弱;温水浸泡可将其内源抑制物质浸提出来,且随着浸种时间的增加,浸提液对白菜幼根及胚轴的抑制作用呈现先增加而后逐渐降低的趋势.25℃蒸馏水浸泡种子第5天浸提液抑制作用达到最大,对白菜幼根及胚轴的抑制作用分别达到65.89%和25.69%,35℃蒸馏水浸泡种子第3天浸提液抑制作用达到最大,对白菜幼根及胚轴的抑制作用分别达到82.14%和59.93%,45℃蒸馏水浸泡种子第2天浸提液抑制作用达到最大,对白菜幼根及胚轴的抑制作用分别达到90.62%和83.86%.综合分析表明,吉林延龄草种子中存在活性较高的内源抑制物,用45℃温水浸泡可有效除去种子内源抑制物质.  相似文献   

11.
地被菊抗盐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究地被菊抗盐能力的高低,用0、50、100 、250 、400 mmol/L的NaCl溶液对地被菊幼苗进行盐胁迫处理,15天后测定幼苗叶片质膜透性、丙二醛、可溶性糖、脯氨酸含量及SOD、POD、CAT三种酶的活力等指标。结果显示,地被菊能忍受低浓度(?100mmol/L)NaCl胁迫。随盐胁迫强度加大,其叶片质膜透性增大,丙二醛含量上升。SOD、POD、CAT三种酶的活性则随逆境胁迫程度的加大呈现先上升后降低的趋势。可溶性糖含量在高浓度盐胁迫下增加,脯氨酸含量无明显变化。表明地被菊是一种优良的抗盐能力较强的地被花卉。  相似文献   

12.
低磷胁迫下不同基因型玉米对难溶性磷酸盐的吸收和利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解低磷胁迫下不同基因型玉米对难溶性磷酸盐的吸收利用的差异,以不同磷效率玉米自交系SDKH502和SDLH502为材料,采用营养液培养和砂培的方法,研究不同磷处理对玉米幼苗的生长以及对难溶性磷酸钙、磷酸铁、磷酸铝吸收利用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正常供磷处理和低磷处理的玉米植株的根系分泌物对难溶性磷酸盐都具有一定的活化能力,低磷胁迫下玉米的根系分泌物对Al-P、Ca-P或Fe-P的活化能力高于正常供磷处理的植株。与足磷下相比,低磷下SDKH502的根系分泌物对Al-P、Ca-P、Fe-P的活化能力依次提高了69.28%、87.34%和51.83%,SDLH502则依次提高了165.67%、141.13%和6.35%。与足磷下相比,低磷下SDKH502和SDLH502的根系分泌的有机酸分别提高了26.96%和18.85%,pH分别降低了0.79、0.57个单位,SDKH502和SDLH502间存在显著差异。在低磷胁迫下,自交系SDKH502和SDLH502活化吸收难溶性磷酸盐能力的不同与SDKH502和SDLH502根系分泌有机酸和质子能力的差异有关。  相似文献   

13.
NaCl胁迫对碱蒿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以碱蒿(Artemisia anethifolia)为材料,研究不同浓度NaCl胁迫下碱蒿幼苗的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与耐盐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随NaCl浓度的增加,可溶性蛋白含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茎叶中可溶性糖含量逐渐增加,根系中可溶性糖含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可见,可溶性糖含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可以作为碱蒿的耐盐生理指标。  相似文献   

14.
碱胁迫对碱地风毛菊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试验对碱地风毛菊(Saussurea runcinata)苗期分别以NaHCO3和Na2CO3进行胁迫,浓度为0(CK)、30mmol/L、60mmol/L、90mmol/L、120mmol/L、150mmol/L、180mmol/L,通过对其脯氨酸、丙二醛、可溶性糖及可溶性蛋白等耐盐碱生理指标的研究,以探讨碱胁迫对碱地风毛菊苗期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NaHCO3和Na2CO3胁迫下,碱地风毛菊中Pro、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及MDA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且相同碱浓度胁迫下,根系中的含量显著高于叶片; Na2CO3胁迫对碱地风毛菊的伤害要大于NaHCO3。  相似文献   

15.
黄檗茎段不定芽分化过程中生理生化指标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黄檗茎段为外植体,研究其不定芽分化过程中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将黄檗无菌苗的茎段接种到MS+1.5 mg/L BA+0.5 mg/L NAA+20 g/L葡萄糖的培养基上,于20天左右大量形成不定芽,30天左右形成小苗。通过比色法,对茎段不定芽再生过程的生理生化指标测定表明,在不定芽形成过程中,SOD酶活性呈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而其他2种抗氧化酶(CAT和POD)活性、可溶性蛋白及可溶性糖含量在不定芽形成的高峰期之前均呈不同程度的上升趋势,随后则呈下降趋势。实验表明,抗氧化酶活性,可溶性蛋白及可溶性糖含量与不定芽再生有着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明有机渗透调节剂在耐盐性中的作用,本研究以芸芥耐盐生态型和不耐盐生态型为试材,测定了盐胁迫下芸芥叶片可溶性蛋白、脯氨酸、可溶性糖含量等。结果表明,渗透势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在两种生态型间均无明显差异;叶片渗透势和有机渗透调节剂之间没有呈现一致性的变化趋势;不同盐胁迫下,耐盐生态型较不耐盐生态型含有较多的脯氨酸,而在高盐胁迫下,在耐盐生态型中还检测到了高浓度的可溶性糖和游离氨基酸。随着盐浓度的升高,耐盐生态型中可溶性蛋白的总量缓慢增加,但当盐浓度大于200 mmol L-1时,可溶性蛋白的含量下降。这些结果初步证明,脯氨酸、可溶性糖和游离氨基酸在盐胁迫应答中起关键作用,可作为选择耐盐芸芥的标准。  相似文献   

17.
以龙船花为材料,测定龙船花在花蕾发育的不同时期叶片叶绿素、丙二醛、可溶性蛋白质和可溶性糖等生理指标的含量,并分析它们随着花蕾发育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花蕾的发育,龙船花叶片中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大致呈下降趋势;丙二醛含量大致呈增加趋势;叶绿素含量呈先上升,随着可溶性糖达到最大值后呈现下降趋势。通过研究其花蕾发育过程中生理生化变化,揭示其衰老的内在规律,拟为龙船花的开花生理及花期调研究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建立高效稳定的百合鳞茎形成体系,以自繁的东方百合(Lilium Oriental Hybrid)品种‘索蚌’为材料,研究SOD、POD、CAT 3种抗氧化酶的活性变化以及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变化对百合鳞茎发生过程中的生理生化机制。结果表明,在百合鳞茎发生发育过程中,SOD与POD活性升高,而CAT酶活性的变化与SOD、POD活性变化趋势正好相反;可溶性蛋白累积和可溶性糖变化与百合鳞茎形成密切相关。因此,在百合鳞茎形成过程中,SOD、POD、CAT酶活性变化与鳞茎诱导及其发育密切相关,其中SOD、POD酶在百合鳞茎形成的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质累积变化为百合鳞茎形成提供物质和能量基础。  相似文献   

19.
不同甜菜纸筒苗抗旱性生理指标的差异试验初报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研究不同处理的纸筒苗的抗旱性差异,提高甜菜纸筒育苗水平,选取不同处理的纸筒苗,在相同时间干旱处理后,测定叶片中电导率、过氧化物酶(POD)、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研究表明,强壮的纸筒苗在相同时间的缺水条件下,比弱苗具有较低的电导率、POD活性和可溶性糖含量,较高的可溶性蛋白含量。同时壮秧剂的使用也提高了纸筒苗的可溶性蛋白含量,明显降低了叶片的电导率和可溶性糖的含量,对于提高纸筒苗的抗性有明显作用。试验结果表明电导率、过氧化物酶、可溶性糖可以作为纸筒苗的抗旱性鉴定的生理指标。  相似文献   

20.
Gray mold is the most common postharvest disease of table grapes in most regions of the world. The effect of eight salts, namely sodium silicate (SSi), sodium sulphate (SS), sodium carbonate (SC), sodium bicarbonate (SB), iron chelate (Fech), iron sulphate (FeS), ammonium bicarbonate (AB), and ammonium oxalate (AO) was determined in vitro on mycelial growth and spore suspension of Botrytis cinerea. In particular, SSi, SC, SB, FeS, and AB completely inhibited pathogen growth at 0.25% concentration. Six salt solutions at 1%, immersion or spray, were tested to verify their effect on grapes artificially inoculated with B. cinerea. All salts significantly reduced the percentage of gray mold as compared to control except for Fech after one week at 22 ± 1 °C. Three salt solutions were applied, in vivo, according to different strategies: (i) spraying before harvest, (ii) immersion after harvest, and (iii) the combination of pre- and postharvest treatments. Water was involved as a negative control while Rovral (a.i. iprodione) and SO2 served for comparisons. After one month of cold storage at 2 ± 1 °C followed by one week of shelf-life at 22 ± 2 °C, the natural incidence of postharvest mold was mostly caused by B. cinerea. The efficacy of preharvest applications was noticeably high and statistically was not enhanced by further treatments after harvest. Salts applied only after harvest were not effective in suppressing Botrytis mold, with the exception of FeS. The influence of salts on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for berry quality was also monitored. The field application of salts can be considered as an appropriate regime to enhance their activity since no negative impact of their application on quality profile was observed. The incidence of gray mold can be significantly reduced using some salts which are safe for consumers and the environ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