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961—2013年吉林省气温与降水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吉林省气候变化现状,根据1961—2013年20个气象站的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及降水量的年、月数据资料,采用线性分析、滑动平均、Mann-Kendall突变检验、空间插值等方法对吉林省气温和降水量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53年吉林省年平均气温变化在3.25~6.63℃之间,存在显著的上升趋势,倾向率为0.286℃/10 a,并在1986年发生突变。季节气温变化中冬季增温最明显。吉林省气温受海拔影响较大,其中中西部平原地区和敦化、靖宇两地为平均气温增温最明显地区。年降水量变化在489.28~825.26 mm之间,整体呈微增长态势,倾向率为0.5 mm/10 a,突变年份为1987年。季节降水量变化趋势较为平缓,主要表现出春冬增长、夏秋减少的趋势差异。年降水量减少较明显地区为吉林省的西北部和长白山地区,而松花江流域则表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吉林省气候整体表现出有暖干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研究清徐县气温时空变化特征及规律,为今后气象为农业生产服务和应对气候变化提供参考依据,推动当地经济可持续发展。选取清徐县1960—2019年的气温观测资料和粮食产量资料并进行气候倾向率、滑动平均计算法和Mann-Kendall趋势检验与突变等分析。结果表明:清徐县年平均气温整体呈上升趋势,气温倾向率为0.27℃/10 a;冷暖期以20世纪90年代为界线;年代际变化趋势为“显著上升—不变—显著上升—平缓上升”;存在明显的突变点,时间为1991年。四季平均气温也基本呈现出上升趋势,春季气温上升最为显著;年代际变化整体呈现波动增温趋势;春季、秋季和冬季平均气温均存在明显的突变点,时间分别为1996、1994、1980年。全年粮食总产量和秋粮年产量与年平均气温显著相关,夏粮年产量与年平均气温不相关,并据此提出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为了了解玉树地区近55年来降水的变化特征和规律,利用玉树地区近55年降水量资料,分析了玉树地区降水量年代际、年际、各季和各月的气候变化特征,并用小波变换方法分析了年、季降水量的周期变化。结果表明,年降水量呈增加趋势,气候倾向率为4.641 mm/10 a,55年来,共增加了25.5 mm。夏季降水量呈减少趋势,而春、秋、冬三季降水量呈增加趋势;各月降水量减少最多的是7月,其次是8月;各月降水量增加最多的是5月,其次是6月。年、春、夏以及冬季降水量的主周期是26年左右,秋季降水量的主周期为12年左右。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朔州气温变化的区域性差异,合理开发区域气候资源,更好地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本文利用1957-2017年朔州年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最低气温、极端最高最低气温数据研究朔州气温变化的气候特征。结果表明:(1)朔州近61年年平均气温呈现上升趋势,增温速率为0.4℃/10a,明显高于全国的增温速率(0.25℃/10a)。4季平均气温也呈现上升趋势,其中,冬春季增温比较明显。(2)年平均最低气温和极端最低气温增温速率分别为0.47℃/10a和0.61℃/10a,远远高于年平均最高气温(0.3℃/10a)和极端最高气温(0.18℃/10a)的增温速率。(3)气候异常分析可知,4季均可发生异常,其中冬季发生异常的年份最多。(4)通过M-K突变分析可知,平均最低气温和极端最低气温突变与上世纪70年代,早于年平均气温的突变时间(上世纪90年代)。 相似文献
5.
1961—2013年滁州市气温和降水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农学通报》2015,(35)
为探究气候变化下滁州市近53年气温和降水量变化特征,运用趋势分析法、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法和小波分析法,探究1961—2013年滁州市气温和降水的年代际变化特征、突变特征和周期特征。结果表明:(1)过去53年,滁州市年平均气温呈明显的上升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26℃/10 a;其中春季气温增势最明显,冬季和秋季次之,夏季气温略有增势。年降水量也呈明显的增加趋势,气候倾向率为15.60 mm/10 a;其中,夏季和冬季降水量呈增加趋势,而春季和秋季降水量呈减少趋势。(2)年平均气温在2001年发生增加突变,年降水量在1986年发生增加突变;年平均气温存在17年的主周期,年降水量存在17年左右的主周期和7~8年次周期。(3)气温和降水量呈明显的负相关。在全球变暖下,滁州市气温和降水量均呈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6.
为了得出近50年来普兰店市气温变化的特点及其规律,利用普兰店市1961—2010年的气温资料,并使用小波分析、线性趋势分析以及其他数据处理、分析等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普兰店年、四季的气温分别存在每10年0.24℃、0.22℃、0.13℃、0.24℃和0.41℃的升温趋势。普兰店市年平均气温存在2~6年的震荡性周期变化特征,春、秋2季存在5~8年的震荡周期,夏、冬2季气温的震荡周期分别为2~4年和3~7年,其中3年、4年周期分别通过检验。 相似文献
7.
1961—2013年青海湖南部地区降水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为了全面认识青海湖流域气候变化时空特征,深化了解近几十年青藏高原地区气候显著变化背景,青海湖南部地区降水量时间分布与量级变化的特征,弥补对青海湖流域及其周边区域气候变化动态过程认识不足的现状,针对该区域降水量变化问题展开研究。主要利用1961—2013年青海湖南部地区5个气象站逐日及月降水量历史资料,通过线性回归、滑动平均法,分析了青海湖南部地区近53年季、年降水量变化特征及不同降水等级降水日数,并用Mann-Kendall检验降水突变特征。结果表明:青海湖南部地区年降水总体呈微弱增加趋势,增长率为4.42 mm/10 a,主要来自于春、夏、冬季降水量增加的贡献。青海湖南部地区降水除秋季减小趋势外,春、夏、冬季降水均呈增加趋势,夏季降水增加较为明显,降水量的四季变幅表现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夏半年雨量和雨强呈增大趋势,且小雨雨日减小,中雨雨日和雨量增加;而冬半年小雪雪日减小,小雪强度增大。不同量级降水中,中雨雨日与雨量增多、小雨雨日、雨量与雨强均有减少。降水突变检验表明,青海湖南部地区年平均降水出现2次突变,分别为1976年和2004年,1976年突变前后年平均降水相差158.4 mm,由多雨期转为少雨期;而2004年突变则表现为从少雨期到多雨期,突变前后年平均值相差95.5 mm。 相似文献
8.
1960—2005年皖东南降水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以皖东南7个气象站1960—2005年降水资料为基础,系统分析了近46年来皖东南地区的降水变化趋势。结果表明:皖东南地区年降水量自20世纪60年代起呈减少趋势,70年代以来年降水量有增加趋势,但增加趋势不是很明显,各季节仅秋季降水量呈减小趋势,并通过显著性检验。1960—2005年降水日数和春冬季变化趋势不明显,夏季降水日数呈缓慢增长趋势,秋季降水日数呈现下降的趋势。极端强降水总量在1981年之后呈上升趋势,1963—1965年和1968年极端强降水总量呈减少趋势并达到显著性水平。极端强降水频率和极端强降水强度在1960—2005年间,未发生明显趋势变化。 相似文献
9.
1953—2010年安康市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气温变化特征是全球气候变化研究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课题, 其研究对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农业生产以及气象灾害的防灾减灾等具有重要意义。笔者以安康市为研究对象, 采用 1953—2010年逐日及年平均气温数据作为基础资料, 运用气候倾向率、 滑动平均法、 M-K趋势检验和突变分析方法对安康市年均气温和各季节气温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 安康市近 60年来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 气温倾向率为 0.05℃/10 a, 并经历 “暖-冷-暖” 3个时期, 20世纪 60年代中期之前为偏暖期, 60年代中期到 90年代中期为偏冷期, 之后为偏暖期;(2) 年平均气温的年代际变化表现出 “缓慢上升-显著下降-显著上升” 的特征, 20世纪 80年代为低温期, 但未出现明显的突变点;(3) 安康市冬、 春、 秋 3个季节呈增温趋势, 20世纪90年代后为偏暖期, 且冬春2季增温明显, 秋季次之; 夏季呈降温趋势,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降温趋势明显, 进入偏冷期;(4) 夏冬2季平均气温在近60年间存在明显的突变点, 突变时间分别为 1974年和 1991年, 但春秋 2季气温没有出现明显的突变。总体而言, 安康市近 60年来冬春 2季增温明显, 夏季呈降温趋势, 表现出 “冬春变暖、 夏季变凉” 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为了反映气候变暖对临沂季节变化的影响,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当地应季农业生产、防灾减灾等方面,根据气候季节划分国家标准,利用临沂市气象局所辖10个台站1962—2013年逐日气温资料,分析了临沂地区近52年来四季开始日期和四季长度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临沂市春季起始日明显提前,秋、冬季起始日均有不同程度的推迟,且这种变化在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最为明显,而夏季起始日变化趋势则不明显。四季长度的变化表现为,春、夏季略呈延长趋势,冬季则呈现明显缩短趋势,秋季变化趋势不明显。四季长度的突变多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且在80年代后,春、夏季长度呈增加趋势,冬季长度则持续缩短,尤其是1998年以后冬季缩短更为明显。四季长度均存在3年、6年、9年的周期,其中春季以3年周期最为明显,夏、秋、冬季则以6年的周期最为显著,另外春、夏、秋季长度还存在12年左右的周期,冬季长度存在30年左右的周期。 相似文献
11.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对现代农业生产的影响, 利用西峰 1971—2014年连续 44年气象资料及作物资料, 分析气候变化对陇东塬区界限温度以及作物种植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 44年来 0、 10、 15℃界限温度的初日都有提前的趋势, 终日都有推后的趋势; 各界限温度的间隔天数和积温都呈增加趋势。0℃初终日期间天数增加, 生长期延长, 种植北界扩展, 使农业结构向多元化发展。10℃初终日期间天数、 积温的增加, 使农田的复种指数提高, 单位土地面积上的产量增加, 线性倾向率为 472.3 kg/(hm2·10 a)。各界限温度间的积温增加, 加剧了气候暖干化发展。 相似文献
12.
陕西省气温降水的年际和季节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为了深入认识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区域气温、降水响应及变化趋势,通过采用距平分析、线性趋势法、5年滑动平均、Mann-Kendall突变检验以及滑动t检验方法,分析近50年陕西省气温降水的年际和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陕西省1960—2009年气温的年际和季节变化以年平均气温、春季、秋季和冬季平均气温的显著升高、及冬季和秋季的较早增暖突变为特征;降水量的年际和季节变化以年降水量、春季和秋季降水量显著减少,夏季和冬季降水量显著增加,以及春季降水量的较迟减少突变、夏季降水量的较早增加突变为特征。近50年陕西省气温降水年际和季节变化趋势符合中国气候变化的总体趋势。 相似文献
13.
为了了解吉木乃县自1961年以来的气候变化特征,依据吉木乃气象台站月平均气温、降水资料,运用Mann-Kendall突变检验、Morlet小波变换分析1961—2012年吉木乃县气温、降水变化特征,并结合区域气候模式PRECIS输出的气候情景数据,预估SRES A1B情景下2021—2050年吉木乃县气温、降水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近52年吉木乃县年平均气温与年降水量分别以0.4℃/10 a、10 mm/10 a的速率呈明显上升趋势,1988、1986年分别为两者的升高突变年,且20年和18年是两者变化的主要周期;(2)就四季气温增幅而言,秋季>春季>夏季>冬季,其中冬季气温升高不明显;就四季降水量变化而言,仅有冬季降水量增加明显;(3)PRECIS能够模拟出1971—2000年吉木乃县气温、降水的季节变化特征。气温模拟值以冷偏差为主,降水模拟值以正偏差为主;(4)SRES A1B情景下,2021—2050年吉木乃县年均温、年降水量预计分别以0.75℃/10 a、5.6%/10 a的速率升高和减少。较气候基准时段,未来30年年均温预计升高2.8℃,年降水量预计减少9.5%。 相似文献
14.
促进区域农业的快速发展、实现农民收入水平的整体持续提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综合运用SPSS、GeoDa和ARCGIS 9.3软件,利用甘肃省1995—2011年县域农民人均纯收入数据,对县域农民收入的时空变动特征、总体和局部空间格局变化及成因进行了初步探析。结果表明:甘肃省县域农民收入水平空间自相关特性明显,收入水平相似的地区在空间上集聚分布,呈现出“哑铃”形的空间格局,即农民高收入地区集中分布在河西地区,低收入地区集中分布在陇中、陇东、陇南地区。地理区位条件的不同、经济发展的失衡及社会条件的差异是农民收入水平地域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掌握吉林省地表温度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利用吉林省46个气象站的气象数据,采用气候统计和诊断方法,分析了1961—2015年吉林省地表温度的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961—2015年吉林省地表温度平均值空间分布呈由西向东逐渐降低的趋势,气候倾向率由西向东先升高后降低。地表温度高的站点升温幅度小于地表温度低的站点。地表温度多年平均值的季节排序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地表温度在1月最低,7月最高。1961—2015年吉林省地表温度以0.70℃/10 a的气候倾向率显著上升,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气候倾向率分别为0.44、0.36、0.51、1.50℃/10 a。冬季和年平均地表温度分别在2001年和1993年发生突变。地表温度绝大多数异常气候年份为异常偏暖年,多在2010年之后。未来季节和年地表温度均呈上升趋势。海拔是影响地表温度的主要地理因子,气温是主要的气候因子。夏季降水量对地表温度为负效应,冬季降水量以正效应为主。 相似文献
16.
为了进一步探讨降水及洪涝灾害发生规律,合理开发利用本溪山区水资源,利用本溪草河口气象站1953—2012年逐日降水资料,分析了本溪山区6个极端降水指数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本溪山区年降水量年际差异较大,年降水量无显著的变化趋势;四季降水量也无明显的变化趋势。年降水日数呈明显的减少趋势,从1974年本溪山区降水日数开始减少;除春季降水日数变化趋势不明显外,其他各季均呈显著的减少趋势变化;夏季在1976年,秋季在1987年发生突变。降水强度无明显的变化趋势;最大5日降水量趋势变化不明显,但年际间差异较大;年极端降水事件无显著的变化趋势,20世纪50、60、80年代为偏多时期。 相似文献
17.
利用2001-2016年甘肃河东地区14县(区)64个小麦条锈病春季病情指数样本资料和38个病田率资料,以冬季12~2月2、3、4~15d滑动平均气温最小值分布区间确定冬季最冷时段,采用逐步回归统计方法建立基于小麦条锈病病情指数和病田率的越冬气象条件统计模型。综合两种方法统计结果,得出甘肃河东地区小麦适宜越冬的温度指标为冬季最冷时段7d滑动平均气温-9~-10℃以上,同时前期降水量越多、最冷时段空气相对湿度越大,适宜的温度值越低。研究为当地准确发布中短期趋势预报,积极开展早期防治,控制病害流行程度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