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春季,在冷棚香瓜生产前夕,走访辽宁省昌图县宝力镇丰源村农户,对配制育苗苗土存在的错误进行如下分析。1错误做法复合微生物肥和菌虫毒三清共用是错误的。复合微生物肥中含有有益生物菌,菌虫毒三清中含有杀菌剂,杀菌剂会杀死或杀伤有益生物菌,使微生物肥失去效应。玉米田的土没有必要用杀菌剂消毒。常年种植玉米的地基本没有侵染蔬菜的病菌,没有必要用杀菌剂消  相似文献   

2.
为了筛选有效防治韭菜灰霉病的杀菌剂,以提升冬季设施韭菜灰霉病防治效果,选取10种杀菌剂开展了冬季设施韭菜灰霉病田间防效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共有5种杀菌剂的防治效果在80%以上。其中,唑醚·氟酰胺和啶酰菌胺防治效果较好,防治效果分别为92.29%和85.66%;生物药剂多抗霉素防治效果也达到82.72%。综上所述,唑醚·氟酰胺和啶酰菌胺田间防治效果优良,可进行推广应用。多抗霉素作为一种生物杀菌剂,可在田间早期预防时使用。  相似文献   

3.
经不同生物杀菌剂对苹果轮纹病菌的毒力测定分析,为田间有效药剂筛选及配套使用技术提供重要依据。采用平皿法,试验并分析丁子香酚、梧宁霉素、多氧霉素、中生菌素、蛇床子素、宁南霉素生物杀菌剂对苹果轮纹病菌的抑菌效果。研究结果表明,6种生物杀菌剂对苹果轮纹病菌均表现出一定的毒力效果,但不同杀菌剂间的毒力差异较大。丁子香酚对苹果轮纹病菌抑菌效果最好,EC50仅为0.2162 mg/L;其次为梧宁霉素、多氧霉素、中生菌素,EC50值分别为4.0992 mg/L、10.9849 mg/L、18.8762 mg/L;蛇床子素和宁南霉素效果较差,EC50分别75.3819 mg/L和75.9982 mg/L。  相似文献   

4.
生物防治是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的重要手段之一 ,而生物农药施用则是生物防治中应用最广泛、应用面积最大的措施。就其利用对象而言,生物农药一般分为直接利用生物活体和利用源于生物的生理活性物质两大类。生物活体包括昆虫、细菌、真菌、线虫、病毒及拮抗微生物等,生理活性物质包括农用抗生素、植物生长调节剂、性信息素、摄食抑制剂、保幼激素和源于植物的生理活性物质等。目前,国外已有多种微生物杀菌剂成功上市,其中细菌性杀菌剂有假单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等;真菌性杀菌剂有木霉菌、粘帚霉菌等。国内外对真菌性杀菌剂的开发一直给予很大关注,目前已有20多个属的真菌被用于植物病害的生物防治实践,其中开发产品最多的植物病害生防制剂是木霉菌(Trichoderma spp.)。同时,由于木霉菌适应性强,防治谱广,也是目前研究较多、较有前途的生物杀菌剂之一。  相似文献   

5.
路粉  王文桥 《中国蔬菜》2017,1(10):6-13
<正>杀菌剂按其有效成分来源可分成植物源杀菌剂、微生物源杀菌剂、矿物源杀菌剂和化学合成杀菌剂。目前在蔬菜作物上登记的杀菌剂有效成分约有150种,登记的剂型有约30种,以不同有效成分登记的制剂产品逾220种,大量有效成分及大量产品被重复登记,但一些小作物及部分新生重要病害尚缺乏登记药剂。杀菌剂被广泛应用于蔬菜真菌、卵菌、细菌、病毒、线虫等病害的防治,然而由于过度用药,过分依赖化学防治,轻视生态调控、生物防治、农业防治,杀菌剂残留超标及作物病原菌抗药性频发等现象较为普遍,生产中亟待开展杀菌剂精准高效使用、病虫害的综合防控及农药减施增效技术的应用推广,为蔬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6.
笔者近年来对苹果斑点落叶病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发现内吸性生物杀菌剂——多氧清防治该病的效果较好,并较日本的宝丽安价格便宜,是我国广大苹果产区生产无公害苹果的理想杀菌剂。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应用6种生物杀菌剂对番茄晚疫病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利用净土丹、枯草芽孢杆菌、爱益康植物疫苗、细菌疫苗、寡雄腐霉菌、嗜酸红假单胞菌6种生物杀菌剂分别对番茄进行灌根处理,均对番茄晚疫病有一定防治效果。综合来看,净土丹的防效最好,建议生产上前期优先选用防效较高的净土丹、枯草芽孢杆菌、细菌疫苗、嗜酸红假单胞菌中的一种防治,后期则将6种杀菌剂进行轮换使用。  相似文献   

8.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法进行了8种生物杀菌剂对南瓜疫病菌(Phytophthora capsici)的毒力测定。结果表明,供试8种生物杀菌剂对南瓜疫病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均具有一定的抑制效果,其中1%申嗪霉素悬乳剂对南瓜疫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最强,2%宁南霉素次之,5%井冈霉素水剂最弱。  相似文献   

9.
一种由微生物和中药材相结合研制而成的新型生物杀菌剂——灭菌灵,在浙江玉环县研制成功,并于3月22日在杭州通过专家鉴定。一批来自全国各地的有关农药、植病、毒理等方面的专家和学者,一致认为它在抗霜霉病生物农药研制上,居于国内领先水平,填补了国内空白。这种新型生物杀菌剂,是玉环县三联生物化工厂,在深圳大地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总工程师赵培洁指导下研制成功的。它采用一种名为“木霉”的微生  相似文献   

10.
张默 《河北果树》2000,(4):55-56
杀菌剂按作用原理可分为保护剂和治疗剂.保护剂在植物体表与病原菌接触,能消灭病原菌或防止病原菌侵入植物体内,使植物免受其害;治疗剂能在植物发病后,通过内吸作用或渗透作用进入植物体内,抑制或杀死病原菌,使病株不再受害.按成分及来源,杀菌剂可分为无机、有机及生物杀菌剂.  相似文献   

11.
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Strobilurins)是以天然产物Strobilurin A 为先导化合物开发而来的一类仿生合成杀菌剂,是继苯并咪唑类和三唑类杀菌剂之后再次震撼杀菌剂领域的一类新型杀菌剂。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是一类低毒、高效、广谱、内吸性杀菌剂,几乎对所有真菌(卵菌纲、担子菌纲、子囊菌纲和半知菌纲)引起的病害均有良好的活性。这类药剂由于具有新颖的作用机制,与目前国内市场上使用的其他杀菌剂没有交互抗性,能有效地防治对其他杀菌剂产生抗性的病原菌系列,如对14- 脱甲基化酶抑制剂、苯甲酰胺类、二甲酰亚胺类、苯并咪唑类和麦角甾醇生物合成抑制剂产生抗性的菌株。这类药剂对非靶标生物和环安全,在植物体内、土壤和水中能很快降解,具有保护、治疗、铲除、渗透作用,无致癌和致突变等特点。  相似文献   

12.
《蔬菜》2013,(12):22-22
江苏省丰县高级农艺师孙启善经过多年苦心研究,成功研制出无公害生物源小麦杀虫、杀菌剂。据悉,此研究成果已获国家专利。  相似文献   

13.
丁二酸铜是一种新的杀菌剂,1979~1981年对苹果腐烂病、苹果黑星病、李红点病进行了室内和田间药效试验,收到了予期的效果,本文就是报导这一试验结果。一、丁二酸铜的理化性质丁二酸铜是齐齐哈尔市化工研究所1978年用丁二酸和铜盐合成的一种新的杀菌剂。  相似文献   

14.
穴盘育苗中使用生物有机肥,除了要具备营养、温度和水分等条件外,还要避免与杀菌剂、杀虫剂混用,与育苗专用肥联合使用效果好。  相似文献   

15.
采用室内毒力测定方法,明确了8种化学杀菌剂和荧光假单胞菌YG-1对番茄灰霉病菌的毒力作用,并利用平板计数法测定8种杀菌剂与YG-1菌株的生物相容性,筛选生防菌株与杀菌剂复配的最佳配比,通过盆栽试验进一步验证荧光假单胞菌株YG-1与杀菌剂复配对番茄灰霉病的防治效果。研究结果表明,8种杀菌剂中啶酰菌胺和咯菌腈对番茄灰霉病菌的毒力作用较强,EC_(50)值分别为0.081、0.075 mg · L~(-1),其中啶酰菌胺与荧光假单胞菌YG-1菌株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1.97 × 10~(8 )CFU · mL~(-1)荧光假单胞菌YG-1菌悬液与0.081 mg · L~(-1)啶酰菌胺复配最佳配比为体积比5∶5,对番茄灰霉病菌的毒性比率为1.411?2,表现为增效作用,且盆栽防治试验防效达到71.31%,极显著高于单剂防效。可见荧光假单胞菌YG-1与啶酰菌胺复配对番茄灰霉病菌的防治具有增效作用,同时啶酰菌胺的施用量降低了50%,有效减少了杀菌剂的使用量。  相似文献   

16.
杀菌剂有多种类型,按作用原理可分为保护剂和治疗剂;按成分及来源又可分为无机、有机及生物杀菌剂。现对我国农资市场上常见的杀菌剂作一简单归类分析,农民朋友可根据自己的实际结合轮换用药,并参照相关产品的防治对象和使用说明,科学使用杀菌剂。 1 保护剂和治疗剂 1.1 保护剂 指在植物体表与病原菌接触,能消灭病原菌或防止病原菌侵入植物体内,使植物免受其害的药剂。如波尔多液、石硫合剂、靠山、可杀得、王铜、络氨铜、绿乳铜、铜帅、多硫化钡、代森类、福美类、五氯硝基苯、  相似文献   

17.
凋萎病是当前为害杨梅生产的主要病害,可造成死树毁园的严重后果。通过连续6年容器苗和果园防治研究,总结该病的防治关键为强壮树势,防控要点为适时施用新型杀菌剂、生物农药及硫酸亚铁,冬季清园宜选择三唑类和咪唑类杀菌剂,修剪整形时要避免枝剪传菌,膏剂农药及时封堵保护树体伤口,秋末追施生物有机肥。  相似文献   

18.
多抗A号可湿性粉剂是在多抗霉素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研制的一种生物杀菌剂,通过初步试验表明,这对黄瓜霜霉病的防效较好,同时大大减轻了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   

19.
“生物保鲜”,即采用对病原菌产生拮抗、致死作用或进入生物体内改变其代谢程序来达到果品保鲜防腐效果的生物因子为主导作用因素的防腐方法。既可克服目前普遍存在的化学杀菌剂的抗药性问题,也可以避免由大量使用化学药剂带来的社会公害,环境污染等不良后果。我们对该技术进行下探索性试验,初步获得可喜苗头。  相似文献   

20.
柑桔贮藏期中的青、绿霉致腐造成重大的贮藏期损失,始终是柑桔采后的重大课题之一。七十年代开始,在全国各主要柑桔产区广泛推广使用的托布津或多菌灵加2,4—D,对柑桔实行采前或产后的防腐处理,使柑桔果实在贮藏期中的青绿霉病发生得到明显的控制,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是,近年来已有研究报告指出,在连续数年使用苯并咪唑类杀菌剂(如多菌灵、托布津)以后,贮藏期青绿霉病的发生又日趋严重,这是由于抗苯并咪唑杀菌剂的新的柑桔青绿霉菌株产生所致。为此,研究重点转向筛选新的杀菌剂。虽然工作是富有成效的,但新的药物由于来源不易或价格昂贵均未能得到普及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